胜事空自知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堂东溶的诗越发“自知”了。
  从高堂先生近日发我的一组20首诗中,我仿佛看见的是那个唐代叫王维的诗人。脑海中依稀浮现《终南别业》中这位先贤的自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高堂就把自己的身形,叠印在这样一幅画面里,但他已经不是古时候那个人。
  同样“中岁好道”的高堂东溶,在佛的身边也是“兴来每独往”,笔记父母,笔记邻居,甚至笔记蜗牛、野兔与蟑螂,纽扣也是故事,绳索也是故事,小花小草皆有故事。诗意无自缚,成诗在兴致;生物有气场,高堂的气场提笔写诗时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自知”。随处若有所得,无论天堂,无论普陀,他慢慢自语,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我看到时光的尽头是满眼的沧桑。仿佛疲倦的老裁缝/在一旁打盹。仿佛疲倦的手抓住满把的尘埃。/……我在万达电影院大厅的某个窗口/注视繁华的外景时,不由想起那个动人而垂泪的故事。”(《一粒纽扣》)在一个老裁缝的生命隐喻里,风动云散,尘埃退隐,高堂以具象的叙事,看见生死万象,非常自知。写作是“个人化”的,但是经过了诗意的过滤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老裁缝的故事的讲述者,就像一个隐者,暗中窥见了一个生命的轮回。
  泛病态的语境下,高堂也会有自我解脱的方式。自我审视永远是诗人自觉自醒的途径:“在你书灯下我屏息的像一滴墨水。/怕你看不起中国这病小子,我躲在衣架旁边窥视你的一举一动。/我拾起你丢下的一颗智齿,安装在最瞩目的位置/向世人炫耀我可以嚼碎最难嚼碎的一些东西。心里的黑/一点点被痛苦点亮。时间是一本书页/你是封面。我被写进许多句子。”(《早年读尼采》)尼采是高堂这一代人哲学之塔的掘毁者,是他们诗意和思想的一个起点。个人主体的确认,只有在另一个对象化的“他人镜像”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确认,这首诗让我们对高堂的形象有了一个确认的机会。
  在“他人镜像”中寻觅“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建构过程。高堂的诗也和一般意义上的诗歌文本一样,以本体自我为基础,经过一系列的异化和认同,借助自我的感性和理性,达到一种超越现实原则的通融。在《并非虚构的……》一诗中,他强调自己“从一个房间进不了另一个房间”,同时他讲述了一个女子“身体黯然的像某个过期的水果/在时间里渐渐腐烂,自认为废弃不可时/脸上变成黑蝙蝠的故乡……但她仍不会轻易否定自我/在镜前把某些缺陷的精心修补一下……”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人和事,这一次是,下一次还是。在诗人看来,“他者”无宏大与微小区分,“微小事物”更有“对世界的指认功能”。所以他说:“没有一个故事是虚构的, 正如你的妖媚会让我死得不明白。”
  父母,这是诗歌的一个永恒意象。高堂告诉母亲:“母亲,套在我颈上的绳索早已从天堂那边垂了下来/被风拂动,像可爱的梦,又像黑暗中/弯曲而下的植物之茎……”“母亲,热爱生命就从一根美丽的绳索开始。”(《美丽的绳索》)他告诉父亲:“九十三朵白菊迈入天堂之内,在我的诗篇中熠熠发光。/那个人一边抽着烟一边拿起小锤子,从你的上身开始/一节一节地敲碎白菊般的骸骨。……”“在最后一次晤面中我靠近了你许多许多……”父母留给高堂的是现实过后的幻境。生命的更迭,是一件太过平常的事情,但是至亲的生命永远是个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映像。诗人的感叹,就像折磨着我们的“新酿的酒浆”。在幻境域之中,诗人仿佛看清了告别时的“烈焰”,“一生的故事/则平淡无奇地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让真实的自我成为“比如植物或动物,比如我”。这或许就是我们存在的本真。
  在高堂的眼里,一把伞都可以撑起一座教堂:“不是龙骨。也不是脊骨。/容易在风中被折弯。收拢时的十个手指/就有一二个伸不直。像花茎托不起蓝天与白云。”(《伞》)任何微小的事物都包含着自身遥远的边疆。诗人从生活的细微中发现世事的边界,这是诗人对诗艺的一种探求,也是诗人有别于他人的高明之处。
  一个诗意的时代,恰值一个世俗的时空。在这样的写作时空里,诗美的控制,高堂先生又进了一步。诗人特别的功力就是自知后的运笔自如。与我们通常所认识到的江南诗风有所差别,高堂的诗格局是一种私人化的大开合,他不屑于江南绵软的美学趣味,他的叙事选择的是融于世俗的故事和对故事的边缘化解构。“浙南群山是谁挥舞的草书/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却一笔轻轻地掠过。……”“蓦地感到身上有点不稳实的样子/是否那根山骨从我身上被默默抽走了?我无语地/直到深夜来临,把那根遗失的山骨垫在枕下睡了起来。”(《在浙南大地上》)“一只白鹭从后院的水上忽地飞起。白的/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展翅中一下子缝合了水波中裂开的伤痕。”(《白鹭》)这样起笔,这样的开合,诗人相合于有形的天地造物和无形的生命经验,望山望水望身望命,凝望中自身也在幻化。这多少有点烂漫,他如是达观却又在想象中涂抹近在眼前的生死,移情于梦,做了一个“流水落花”之后的“天上人间”。
  “隐入灯光闪烁的街市里。充当一个世俗角色。”(《褐色的小野兔》)“一生中的风景需要被置换好几回。/荒凉。茂盛。一地的碎光。一眼的白雪。”(《邻居》)“在光阴的穿插中善是唯一的开场白。/听到天堂那边的钟声响了/我涉水而去。而一切的经历如脐带似的维系我。”(《天堂》)高堂既善意地关注着周围的人事,同时也关注着天堂的冷暖。高堂东溶的诗,无拘无束,尽情谈吐,以致忘了时空,诗人佛陀般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骨跃然纸上,独赏世事时的沉思自在,浑然一体。
  “给自己定名为一束忘忧草,成为自然风光的一部分/下一刻到来的即是雨季。再接下去的即是荣枯无所谓的一种淡然心态……”(《忘忧草》)其实,高堂东溶早已经“自知”地给自己确定了一个位置。正如那位古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谈笑无还期”——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或许这也是高堂先生的诗意归宿。
  高堂先生,“有春天,我只能对自己说”——请继续讲,用你诗意的笔触!
其他文献
大卫·沃格尔(David Vogel, 1891-1944),著名犹太诗人,生于俄罗斯西南部波多利亚的萨塔诺夫的一个讲意第绪语的犹太家庭。1909-1910年,沃格尔作为犹太高等学校的学生前往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在那里作为犹太教堂的看守人,并开始学习希伯莱语,1912-1925年,他定居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以教希伯莱语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因为来自敌对的俄国而被奥地利(当时为奥匈帝国)所囚禁,
期刊
如今我忘记了一切  我那青春的城市,  你就在其中一个城市里。  穿过雨积的水洼  你依然赤脚为我跳舞,  虽然你肯定死了。  我怎样从我遥远的童年  奔驰而出  到达那巨大而空寂的  年龄的白色宫殿。  我不能回顾  我的旅程的开端,  或者归向你,  或者归向那我曾经做过的自己。  那些遥远日子的  路径  并不与我一起  从虚无之处到虚无之处  奔跑着前行。
期刊
爱人,我怎样才能看见你,  孤独地伫立  在悲哀的风暴中  不曾感到我心灵的颤抖?  一个深沉的夜晚,  比你的黑眼睛还要黑,  默默降临到了  这个世界上,  触摸你的卷发。  来吧,  我的手将紧握你那做梦的  手,  我将在夜晚之间引导你  穿过童年苍白的薄雾,  就像我的父亲曾经引导我一样  走向祈祷的房子。
期刊
朴素而谦逊的信  一只沉重的手劳动写下  我悬垂它们,如我胸膛上的饰物。  你的话语犹如坚硬的玉米茎  在比萨拉比亚①的傍晚发芽,  我黑色的姐妹。  你在你的门前挖掘了一口井:  你的邻居那毛发蓬乱的狗  跑来观看,  你的孩子  试图在傍晚捕捉  一轮哄骗的月亮。  当我还是爬行的婴儿  你就照看我,保护我不要从  桌子上掉下来。  如今,我在每个夜晚  都要对那惊讶的城市  说陌生话语,  
期刊
黑色旗帜在风中  翻飞  犹如被囚的鸟儿的翅膀。  很多个昼夜,我们大家  都将秘密地  下行,  直至来到  那巨大的、黑暗的门前。  我们将像傻孩子  神经质地站在那里  观看  那巨大的、  黑暗的门开启。
期刊
这个冬天的早晨,我终于站在小城的公园门口,总觉得自己是光荣的,幸福的,因为我比别的父老乡亲更有机会进城,感受城市的新奇。乡下人进城,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到公园里看看,城市的公园对于乡下人有很大的诱惑,想到公园,人们就在心里有种阵阵的快感,因为小城的公园里圈养着许多动物。对于乡下长久居住的人来说,能进一次城是无比兴奋,总是天天盼,月月盼,终于有机会逛城,跟过年一样高兴啊!在乡下人的脑海里,城市的概念应该
期刊
当我长大,烦恼而粗心,  上帝,我的父亲就告诉我关于你的事情。  但我为了游戏  而逃离你,  因为时间如此之少。  你  总是聪明地隐藏着  因此不破坏我的游戏,  直到我几乎忘记了你。  如今当我独自回家  (我所有的同伴都沿路熟睡了)  我迫使你出来在我身边散步,  你就像我今天一样  年老而可怜。  我将把我的手杖借给你,  远及傍晚公园里的一条长椅。  我们将轻轻吸入那远方天空的  紫色
期刊
我以美好透明的话语  犹如用丝绸围巾  包裹我的生命,  当我如今打开它们  我无法辨认  我那陈旧的热情。  所有陈旧的诱惑都在市场上  被展开,  我不愿购买  任何东西。  如今,当傍晚铺展  我们的后背弯曲得很低。  对于我,就连一点快乐  也沉重得难以承受。
期刊
星期六下午,我终于走进栽满街道梧桐树的小城,面对小城,我又想起乡下的那些树,因为乡下是树的王国,树永远点缀着乡下人每一颗炽热的心,对于树的品种以及树的名字,我都能依次罗列出一大串,具有珍贵和普通的树。站在任何角落,近处或者远处,树连着树就变成一片碧波荡漾的林海。我想,只要有树的地方,必定是充满善意的地方。  树在我眼里,给我展示出冬天的崇高景象。树在我心里,永远盛开着生命花朵,是人在旅途中前进不止
期刊
陈集益的小说被很多人称为是先锋性的写作,我知道这是非常高的褒奖,但我对先锋性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因为先锋性自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潮之后,逐渐变成了一个流行词,或者说成为了一顶廉价的高帽子,但凡要表扬一位作家或一篇作品有新意,马上就会送上“先锋性”的高帽子,而先锋性的内涵和意义则越来越空洞化,它往往演变为一个可怜的含义:与80年代新潮小说有相似之处。我不希望人们是这样来看陈集益的小说的。说实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