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材料,点亮开头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uuhh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新材料作文成为各地语文高考的“宠儿”。新材料作文的开头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但许多考生不懂引用材料的技巧。有的学生习惯性地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有的学生故弄玄虚,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么怎样合理的利用材料,为文章开头增添亮色呢?下面,结合一道作文题目来谈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材料】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说:“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我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拿到这段材料,经过审题,一般常见的有以下两个立意角度:(1)挫折和磨炼可以促进成功;(2)培养人才,需要正确的方式。针对这两个角度,怎样来结合材料写好开头呢?
   一、方法一:引用材料+评论材料+观点
   在“引材”之后,要有对材料的精练点评,作为过渡到自己所提出的中心观点上的桥梁。这样才会使观点的得出不会很突兀,让读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观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结合材料,举例如下:
   1.角度1:经历磨炼,才能成功。
   同样是在沙漠里种树,老人种的树,狂风吹不到,而年轻人种的树,却几乎都被连根拔起,这是为什么呢?(引用材料。) 因为老人等树苗成活后任其自由生长,很少管理,树经过磨炼,形成了稳固扎根于深地的本领,而年轻人种的树却恰好相反。(分析材料。)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因此,我们只有经历更多的磨炼,才能取得成功,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提出观点。)
   2.角度2:培养人才需用正确方式。
   同样是在沙漠里种树,沙尘暴后,年轻人种的树几乎全被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却屹立不倒。(引用材料。)在同样的地点种植同样的树,为何抵抗风沙的能力差别这么大?显然是因为两人种树的方法不同,年轻人过多关心树木,小心呵护,面面俱到;而老人则放任树苗自己生长,逼迫树木自己寻找活路,因此树木的根扎得很深。可见过多的关心反而是一种祸害,科学的培育方式才能让树木茁壮成长。(分析材料。)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育人亦如种树:培养人才需用正确方式。(提出观点。)
   二、方法二:边引用边议论+观点
   一边引用材料,一边结合自己的立意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1.角度1:经历挫折和磨炼,才能成功。
   同样在沙漠栽种胡杨树,年轻人对树木过于细心呵护,反而使树木失去了抵御风沙的能力;而老人疏于管理,让树木自己在逆境中经受磨砺,从而获得了顽强生存的能力。(边引边议。)掩卷沉思,树木尚且如此,人不是也应该这样吗?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磨难,经历挫折,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促使自己走向成功。(提出观点。)
   2.角度2:培养人才,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同样栽种的胡杨,年轻人的细心呵护却使它失去了扎根深处的动力,老人看似不闻不问的举动却是真正给与了胡杨树抵御风暴的力量。老人的睿智在于他懂得:过分的保护是有害的,科学地对待才是明智的抉择。(边引边议。) 种树如此,育人亦然。可见,培养人才,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出观点。)
   三、方法三:联系实际(普遍现象)+引用(分析)材料+观点
   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立意角度,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来引用分析材料,得出启示,从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1.角度1:正确培养人才。
   在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下,人才,不可否认,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第一竞争力,那么怎样科学地培养人才呢?(联系实际。)材料中的故事可以说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同样栽种的胡杨,年轻人的细心呵护却使它失去了扎根深处的动力,老人看似不闻不问的举动却是真正给与了胡杨树抵御风暴的力量。(分析材料。)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学习老人的睿智,要懂得:过分的保护是有害的,科学地对待才是明智的抉择。(提出观点。)
   2.角度2:挫折铸造成功。
   在这个全球化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联系实际。)但是我们要像沙漠中不被浇水施肥的胡杨树,勇于克服挫折,屹立于沙尘暴中。(分析材料。)可见,挫折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挫折能铸造我们的成功。(提出观点。)
其他文献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日新月异,如春风和绿叶,给职高语文课堂带来了清爽的气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教学现状得到了改观,职高语文教学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合理化,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语文基础、职业特性和未来拓展方面的内容。但是,新 “读书无用论” 的滋生以及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得职高学生更多沉溺于网络、手机游戏,他们阅读文本体验的积极性相对滞后。职高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避重就轻”
期刊
“盈”的最基本义是“满”,孕妇腹中一子,足月即落入器皿。可是一旦叠加起来变成“盈盈”,意思就显得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了。   一、美好的样子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女主人公独立楼头,体态娇好。李白《宫中行乐图》:“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 丰姿仪态,“小小”,“盈盈”,有爱怜意。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两句的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它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种方
期刊
学生欲在高考语文赛场上获胜,作文得分十分重要,如果掌握了议论文并列式结构的写法,可以取得高分。考场作文中存在着如此现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而恰当,可得分却低。为什么呢?层次不清,论证不当,结构混乱。一篇议论文,如果布局如一盘散沙,自然就得不了高分。所以,好的议论文没有好结构是不行的。并列式结构,是一种操作性强、极易掌握的结构形式,值得学生掌握。   什么是议论文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
期刊
很多老师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教学,我们努力了,却难言效果,感觉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解决作文写作教学的难题。所以有的老师对作文教学时间安排较少,甚至有的老师敢于长时间不教学生写作文、不让学生写作文。作文教学、写作的低效、无效,是很多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我们作文教学到底因为什么而陷入困境?怎么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逆袭?   一、因为“阅读”,让我们无所适从。  
期刊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富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胸中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才会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
期刊
文言断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通读文言文,在了解每一段的意思后,文章的大意就会闪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可以凭借语感把简单的地方断开,再集中精力去断难处。   例如,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众所周知,
期刊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中应用最广的。这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来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使传统的说教模式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