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喝彩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夏天,高中毕业的张子保没有考上大学,又回到了他那偏僻贫困的小山村。村子被大山包围着,惟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外面的世界。
  本来就不善言谈的他,经过这场打击,显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他整天躲到那间破旧的瓦房里不敢出门,害怕见人,伴随他的只有满腹羞愧与两行清泪。母亲怕他承受不了农村苦累的农活,下地干活的时候没有叫他。任村会计的父亲除了开导他外,常对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张子保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犁田打耙,插禾割麦,挑水担粪,锄草播种,扬场放磙,他无所不干。父亲说:“现在是改革开放年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还是跟二哥发展养殖业——养鸭子吧!”此后,他就跟着二哥放鸭子,常常早出晚归,无论是三伏炎夏,还是刮风下雨,他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与孤独做伴。为了打发那寂寞难熬的日子,他到镇文化站借来不少书籍,在那艰苦忧郁的日子里,那些文学书籍成了他寂寞岁月里最好的精神食粮。
  因为有小说里的主人公的激励,张子保早已从苦闷中走出来,决定走文学、新闻创作之路,而这条路却布满荆棘和坎坷。
  自学之路是艰辛的,因村里很穷,不通电灯,没有电视信号,连电视也看不到,家庭经济又拮据,没有钱征订新闻写作学习资料,张子保到镇农技站向他同学借了100元,订阅了《新闻爱好者》、《记者摇篮》等多种报刊。家里无劳动力,二姐已出嫁,大哥已成家立业,只有他和二哥白天放鸭子、干农活,他只能在晚上挑灯苦读。农闲的时候,别人打扑克,他一边放鸭子一边到附近的村庄采访。为了将写好的稿件尽快寄出去,张子保常常把父亲给他买衣服的钱“抠”出来,成了投稿的车费和邮费。最令人伤心的是,稿件寄出后如石沉大海,杳无消息。村里的叔叔、伯伯、婶婶们的闲言碎语传了进来:“还不安心当你的鸭老板,逞什么能耐?还写文章?也不照照镜子,你从头到脚哪块肉是写文章的料?”“祖坟里就没有这棵蒿子,还能发表文章,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冷嘲热讽泼不灭他写稿的热情,反而激起他非在写作道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决心。他报读了河北新闻系大专班,经过三年的“充电”,他的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他潜心“磨剑”,经历了无数次退稿的痛苦和遭别人的白眼,但他丝毫没有改变和动摇。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12月5日,张子保正在常闵村大徐庄帮姐姐盖房子,姐夫说起了一件事:镇邮政局送来的信件交给学校,个别教师偷偷拆阅别人的信件,两三个月没人管,群众怨声顿起。不久,在学校卖货的货郎见到此事,非常气愤,义务为群众送信件。张子保听后觉得这是个好素材,有报道价值,随即深入采访,写了题为《挑货郎担的鸿雁》通讯寄给编辑部。1993年3月9日,该通讯在《驻马店日报》第一版上发表了,编辑还加了社论,随后,《河南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他至今还记得当时欣喜若狂的情景,那天,他从报摊上买了20份印有自己名字的报纸,来到山顶上望着湛蓝的天空狂吼……之后,他发表了不少通讯。
  1994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张子保放鸭子回来吃饭,走在远远的山坡上,就看到自家门前停着一辆小轿车,他的心顿时怦怦地跳动起来。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把放鸭子的竹棍一丢,到河里把脸洗干净,用手指梳了梳头发,这才镇定地进家门。原来是正阳电视台台长吕明友以及陪同而来的县文联主席、县新闻科长牛林老师和镇政府的人,他们打量着这个刚放鸭子回来的20多岁的小伙子,难以置信地问,你就是张子保?张子保点点头。牛老师说:“你的新闻报道成绩突出,经宣传部研究决定,叫你到县电视台工作,赶快换一换衣服,带一点日常生活用品,坐我们的车,到县电视台上班吧。”张子保的父亲慌忙给客人倒茶递烟,他认为这次儿子真的“光宗耀祖”了。
  “鸭老板当上记者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村子里引起了轰动。正如张子保所预感的,他采写的《落榜者,不落志》一文荣获正阳县文联、县宣传部、县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弘扬民族精神、读书成才奔小康”征文活动一等奖。当张子保走上领奖台时,竟无语凝噎。大会主持人叫他别紧张,随便说一句,张子保终于说道:“别人的文章是用优美的词藻汇成的,而我的文章是用泪水、汗水写成的!”这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张子保当上记者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辞劳苦爬山涉水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采访,撰写大量新闻稿。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1996年3月,河南省正阳县彭桥乡代销社梁某将积压三年失效变硬的5吨磷肥用粉碎机粉碎,冒充外国磷肥公开销售,坑害农民。张子保获悉情况后,立即向彭桥乡受害者采访,冒着生命危险明察暗访,连夜赶写题为《彭桥乡查处假劣化肥》等新闻稿件寄给编辑部。《驻马店日报》、《河南电台》很快做了报道,在省内引起强烈反响。
  《农民日报》举办“法在生活中”征文,张子保采写的通讯《嫁不出去的姑娘》被评为二等奖,通知他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张子保在北京一共呆了6天,这短短的6天,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实现文学梦想,就必须走出黄土地,走出闭塞的家乡,走向外面的世界!
  1997年1月13日,张子保舍弃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只身闯入广东省东莞。他成了东莞市的“黑人黑户”,到处找工作。身上的钱快花完了,他忍着难熬的饥饿。刚开始,他的要求挺高,对普工不屑一顾,一心只找那些管理工作。后来,他只得降低要求。他藏起了那几本曾经令他骄傲的省作协会员证、大专毕业证等,进了凤岗镇油柑埔兆业进丰厂做了运输工。运输工的工作是在仓库协助仓管员收货、发货、摆货、拉货。要是赶货,货车一到,随时听候去成品仓拉成品。做运输工尽是苦活、重活、累活,尤其是大热天,用手拉2000斤重的火牛成品,车间走廊简直是个大蒸笼,工帽上的汗水像水洗的一样。比干活更难忍受的是顶头上司动不动就怒骂员工,什么看不顺眼都找碴为难,甚至罚款炒鱿鱼。他理想的打工生活绝不是这样的,现在生存的问题解决了,就要考虑怎么发展。上班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后,他跑到工程塑模组,尽量接触技术高的工程师,他取得了顾师傅的信任,并向顾师傅借《塑模组装与维修》和《塑模设计》等书籍,认真研究机械制图,模具结构。宿舍熄灯后,张子保就拉上布帘,在应急灯的照耀下,伴随着工友的呼吸和梦呓认真学习;他一次次用凉水洗脸、洗头,以便能强打精神。遇上弄不懂的问题,他晚上步行几里路去租房请教顾师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年后,张子保已学会了磨床、铣床、钻床和模具组装与维修等技术,在顾师傅的推荐下,被提升为塑模师傅并兼代组长。命运开始对他露出笑脸,他的干劲更足了,而这时,他的管理才能也得以体现,他管理的塑模车间井然有序,排单流程按时完成。在他的带动下,员工工作热情高涨。他们车间被厂务部评为“车间7S管理第一名”。客户来访,老板最喜欢将客人带到塑模车间。2000年2月,工作出色的张子保被升为部门主管,不久后调到香港的徐副总身边当经理助理。
  因为成绩突出,2000年9月,张子保被董事会任命为全厂总管,年薪20万元。
  在这里打工,张子保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继续从事他的写作事业。公司分给他一套房间,买了一台电脑,白天上完8小时班,晚上,他一个人安静地进入文学创作的小天地……
  天道酬勤。张子保已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先后在全国各家杂志发表。文章发表多了,名气自然渐大,一些读过他的作品、知道他的名字的打工者把他视为敢替弱者仗义执言、伸张正义的“打假先锋”、“维权卫士”。
  2005年5月27日,官井头某厂员工蒋晓军开冲床时机器失灵,右手大拇指被“咬”掉了,鉴定为工伤8级。面对员工的不幸,公司却不愿给予补偿,轻描淡写地打发他。为了工伤补偿,蒋晓军打了近一年官司,金钱花了不少,始终未果……2006年5月10日,遭遇无数次挫折的蒋晓军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打电话给张子保寻求帮助。
  “怎么会有这种事情?这明显是一起工人的合法权益受侵犯的案件!”在电话中听了蒋晓军的遭遇,张子保既气愤又同情,他下定决心为蒋晓军讨回公道。
  张子保和蒋晓军坐车到长安镇找打工律师宦均咨询,宦均答应免费担任蒋晓军的诉讼代理人,开始了又一次诉讼。张子保连夜奋笔写下《该判还是该裁?该拖还是该决?——蒋晓军工伤赔偿求助案引发的思考》一文,寄给了《东莞日报》和东莞人民政府领导。
  对这个拖了近一年的棘手官司,东莞人民法院组织了两次庭审。在法庭上,宦均为蒋晓军据理力争。2006年6月10日,法院做出判决,某公司支付蒋晓军各项工伤补偿款5万元。
  张子保的家乡在豫淮北岸一个大山沟里,家乡人都以为他在外面发了,亲朋好友也多了起来,时常有人来东莞找他帮忙,一般都是些初出茅庐的后生,他除了给他们提供吃住外,还要四外奔波为老乡找工作。几年来,经他介绍进厂的家乡人不少于500人。有的老乡回乡经费不足,向他借,他都慷慨解囊。有的老乡没办暂住证,外出被治安队收容,都是打他的手机或办公室电话请求赎人。他的房间几乎成了招待所。
  10多年来,张子保从一名放鸭青年到记者,又从一位流水线上的运输工到坐在现代化办公室上班的总管,他完成了从“蓝领”到“白领”的跨越。我相信,在众多的打工朋友中,和他站在同一起点的大有人在。写下他的真实故事,是想告诉你:努力一些,自信一些,你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责 编:雪月
其他文献
情人节那天下午,我坐在3路公共汽车上,过了火车站后,后排有位靓女起身准备下车,她从我座位旁边经过时,意味深长地猛向我抛媚眼,我不由得意,对靓女回报以微笑。车进站停下,靓女没有下车,反而向我走来,说:“哥,我要下车了,有件事不好意思当面跟你说,等会给你发短信,好不?”  靓女认错人了吧?我可不认识她,一点印象都没有呢。可她拿出了手机:“我记得你的号码是?”她查找了一下,遗憾地说:“不见了?哥,再告诉
期刊
“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在乡下的童年,是幸运的。无拘无束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而对土地和大自然拥有的感情也总是与别人不一样。”  我童年所有的记忆都与这个叫黄家村的村庄有关。  黄家村处在沅水之畔洞庭之滨,村民们世代依水而居,村子里的人除了种些稻谷就是捕鱼为生。村里有近四十多户人家,全是维吾尔族人或是回族人。据说这个村子的祖先是从阿拉伯千里迢迢迁徙过来的。村庄里的人从不与汉
期刊
一    从远处遥望这座特大桥,那无数根桥墩就像擎天柱一样,已经展露出大桥的雄姿。20多米高的主桥施工现场,几十名工人正挥汗如雨地打桥梁混凝土。  这是5月的一天,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有一丝风,树木也毫无生气地耷拉着叶子。夹杂着混凝土气息的热浪一阵阵袭来,热得像在窑子里烧木炭。汗珠沿着施工员的安全帽顺着身体的每个部位流淌,直至蹿入脚底,装满汗水的鞋子像浪打浪。  李金木摘下头
期刊
我从小总是喜欢黏着父母,在父母的眼里,我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多少年来,我心中那恋家情结并未在几乎麻木的打工生活中消退,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来愈强烈。  那年我刚进厂打工,患有严重“思乡病”的我,只好每隔五六天就跑到一公里外的电话亭尽诉衷肠。由于人太多,往往得花上个把小时排队等候,这时,我心中便开始萌生买手机的念头。经过几个月的“拼搏”,我终于买了一台诺基亚手机,办了一张神州行卡。从此,手机便成
期刊
儿子贪吃,食欲出奇地好,体形呈横向发展趋势,为了不让儿子继续胖下去,我决定调整家里的菜谱,尽量“清淡”些。我把儿子最喜欢吃的“麻辣鸡块”和“水煮肉片”撤下餐桌,換成了“虾米油菜”、“清炒菜花”之类。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儿子,看着桌上的饭菜食欲全无,难以下咽。  我在一旁不停地催促儿子:“把嘴巴张大,像狮子一样大口大口地吃!”儿子很听话,张大了嘴巴,夹了些蔬菜放在嘴里,使劲嚼了起来。我狂喜,儿子肯吃蔬菜
期刊
张春福  云南江城人,32岁,1.68米,未婚。我是个很笨,且一贫如洗的打工仔,但我真诚,勤劳,善良,希望通过《江门文艺》与你相识相知,让我们并肩战斗在南方的这块土地上,好吗?(528311广东佛山顺德北窖镇三洪奇工业区精莱士宝家俱有限公司油磨部15918141284)    绮梦  湘女,未婚,1.58米, 82年生,中专文化,从事文职工作。温柔善良,开朗热情,貌端识理,渴望温馨的家。诚交28-
期刊
离家一年了,在异乡漂泊。春节,清明,中秋,重阳,那些古老且温馨的字眼都有点陌生了。整日面对繁忙的流水线,面对麻木的笑脸,说着无关痛痒的问候,听着毫无意义的开心话,虚度着青春年华。下班后,就拼命的充实自己,想证明自己活着还有点意义。可疲惫、失落却像是无力逃避和抗拒的瘟疫,惹人烦乱,让人颓废。  电话那头传来母亲殷切的叮咛,絮絮叨叨讲个不停,我只是听着。在那里好不好?千言万语,齐集心头,却也只有无语。
期刊
明末,浙江天台山脚下,住着一个名叫欧阳宾的商人,妻子姓郁,35岁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欧阳杞,第二年又生了个女儿,唤作欧阳玉。欧阳宾与本县秀才李诵芬是同窗好友,虽然他已弃儒从商,但仍与李诵芬来往密切。也许二人是天定至交,李诵芬妻子戴氏,也偏偏赶在这个时候给他生了个儿子和女儿。儿子叫李招哥,女儿叫李春娘。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又见这么巧各生下了一儿一女,于是双方作主给儿女们互相订了婚事。  那正是崇祯年
期刊
董丰槐,男,电视台编导、记者。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散文、随笔等。现居深圳宝安。    我这里所讲的混乱,不是指不叠被子、衣服鞋袜乱丢、杂七杂八的东西乱堆乱放的混乱。而主要是指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我把那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总之与人的生命属性,自然规律拧着干等倒行逆施通通称之为混乱。  一个人的生活混乱,好不好?肯定不好!这种混乱是健康
期刊
小腾哥(笔名、网名),原名卢树腾,1977年生于广东省封开县金装镇。有志于做一个文艺学徒,作品多发表在网络上。现在中山市某厂打工。    曾经闹得网络江湖沸沸扬扬的美女“抱抱”团,依然逃不了被喜新厌旧的网络抛弃的命运。虽然,美女“抱抱”团的出现,带给网友们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但是,现在,恐怕已经没几个人还会记得。网络信息,就是这样,日新月异一样的更换更新,令人目瞪口呆,醒过来后又欢欣鼓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