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拉姜色》是一部从微观写实角度出发探寻着信仰、死亡与家庭内在联系的影片。它以一种温和、自然流淌的方式呈现出信念与情感之间的纽带关系,所有场景均以不露痕迹的自然视角方式一镜完成,显示了导演松太加超强的镜头场面调度能力和朴素的美学追求。《阿拉姜色》中展现的藏族文化是细枝末节的,也是直面人生的,用生死和信仰构建的整体框架,似乎充满了张力,其主题也正是在细微处见真实的情感与信仰。
关键词:藏族题材电影;《阿拉姜色》;信仰;爱;朝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189-03
藏族题材作品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有藏族人民的地方都会流传着一定的藏族题材电影,绝大部分的藏族电影都是通过民众的口耳相传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和價值体系,能够展现出藏族人民勤劳朴实、坚强勇敢、善良热情的特点。在众多的藏族电影中能够看出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心深处的淳朴情感和生活愿望等。在藏族题材电影中也能够看出大量的艺术表现能力和传奇色彩,大量的艺术修辞和表现形式的综合使用能够展现出藏族人民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特点,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分[1]。松太加导演的《太阳总在左边》《河》《阿拉姜色》三个影片加起来,可以称得上是“家庭三部曲”。三个影片中所表达的感情浓烈程度逐次递增,《阿拉姜色》亲情范围已超越了血缘关系。松太加显然是个善良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故事里,有怀疑却没有憎恶,有嫉妒却没有伤害,有死亡却没有绝望,有失去却没有一无所有,他顺着日常生活的脉络,提炼出令人难忘的情感和细节,使得影片极富生命力[2]。
一、《阿拉姜色》中的艺术魅力展现角度
(一)天路——承载着信仰与虔诚
藏族题材电影大都极尽宏观叙事之功力。通过描绘恢宏大气的壮丽之景,将那份虔诚的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于镜头前。而在这部影片的最后,罗尔基和诺尔吾有没有到达拉萨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罗尔基其实已经实现了自己内心的和解。他对诺尔吾说休息几天再跨过山去拉萨,在帮妻子完成“朝圣之旅”遗愿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宥于俗念,虔诚的信仰也一点点在他心中燃起。令他更为欣慰的是,离拉萨越来越近,诺尔吾的心也在一步步向他靠近。到不到拉萨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两个人的隔阂其实已经在坎坷跌宕的路途中逐渐消弭,此时此刻实现了“自我和解”的他,更愿意享受和儿子在一起难能可贵的美好时光。
(二)民俗——满溢着自由和爱情
《阿拉姜色》中展现的民俗和人文也是一大亮点,里面众多的藏族风俗、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朝圣磕头仪式、酥油灯开灯花、藏族民谣、寺庙的风俗、淳朴的民风等。本片在一些关键的剧情点,都是通过镜头语言加以概括,给观影者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本片里俄玛死后的天葬环节,就使用天上一群鹰鹫的飞过、罗尔基去请活佛两个镜头概括表达出来,在表现最真实的民俗同时也最大化地尊重了观影者的鉴赏角度,在有限的电影时间里,给予观众更多丰富的剧情[3]。《阿拉姜色》呈现了磕长头朝圣的仪式,呈现了藏民死亡的仪式,呈现了藏地壮阔的草原以及惊鸿一瞥的布达拉宫,但这一切并非外族的猎奇视角。影片中的茫茫草原是藏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草原是包容的,包容了家庭的纷纷扰扰,包容了人们的心酸、泪水、别离和疾病。与此同时,草原还是满溢着自由和爱情的热土,藏族儿女们世世代代在这一片草原上生根发芽,用生命和虔诚履行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忠实。疾病、天葬、自由、爱情等以更加宏观而又豁达的形式生于草原,又隐于草原。
(三)朝圣——洋溢着执着和向往
藏族题材电影是藏族人民生活生产中的二次艺术展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与其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民族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心理变化、地区环境等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点[4]。藏族题材电影具有一定的夸张和奇幻成分,能够展现出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能够展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修养。
影片结尾的处理也很惊艳,一改朝圣题材作品刻意煽情,而强化“朝圣”色彩的风格。影片并非以抵达拉萨收尾,而是罗尔基告诉诺尔吾还有一山之隔就要抵达拉萨,他说休息几天再翻过山去拉萨,充满好奇的诺尔吾迫不及待地飞奔到山顶,眺望到了在山另一边的布达拉宫。手持镜头中的他若有所思地停留了一会儿,又快速地跑了下来,在诺尔吾欢快的“阿拉姜色”的歌谣中,影片落下帷幕。这样的收尾方式,实属难得,松太加导演的电影总是有着他独特的印记。他勇于突破空间的局限,以宏观空间为背景,细致刻画了更具生活感的日常人物的细腻情感,再进一步讲,他更愿意去挖掘主人公柔软的内心,通过影像呈现“自我和解”的状态。
二、《阿拉姜色》:信仰与爱并肩的朝圣之旅
(一)没有血缘的家庭——家庭美满的写照
俄玛离世后,罗尔基瞒着诺尔吾将她埋葬,他找到了寺庙为逝世的妻子祈福,僧人说他可以把故人的遗物留下。他把俄玛生前珍藏在盒子里的她和前夫的照片贴在了寺庙的墙上,犹豫片刻,悄悄撕下了有前夫的那一半照片,贴在另外一边。后来偷溜进寺庙的诺尔吾看到了墙上被撕开的照片。罗尔基在寺庙里找回了诺尔吾,诺尔吾用充满敌意的眼神死死盯住他,大声嘶喊,你不要再骗我了,其实我妈妈已经死了。诺尔吾的眼神里投射出来的是对继父的极度忿恨与厌恶[5]。
当罗尔基和诺尔吾加入“朝圣之旅”后,当这个充满矛盾与隔阂的重组家庭的父亲和母亲一声一和地哼唱着“阿拉姜色”的祝酒歌谣,希望儿子诺尔吾可以喝掉碗里的酒时,诺尔吾却始终无动于衷。可当母亲俄玛离世后,罗尔基和诺尔吾继续朝圣之路,差一山之隔就要抵达拉萨时,诺尔吾飞奔到山上远远眺望了拉萨,下山后哼唱起了“阿拉姜色”祝酒歌谣,此时哼唱的歌谣包含的不仅是翻过山去就可抵达拉萨的愉悦与亢奋,更多的是父子之间的谅解与释然。 在藏族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家庭因素十分明显,众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融合是维系每一个藏族家庭的关键因素。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似乎只有血缘才能够维系一个家庭的团圆美满,但是在作品中却营造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表现了其中存在的情感纠葛,能够彰显出藏族文化的包容性和豁达性。相比于之前的宏大叙事,这种小视角的切入,反而有更为强大的震撼力,因为,它足够真实,足够有生活感。它能让身处喧嚣都市中的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赤诚的信仰。没有了宏大叙事,壮丽美景亦同样缺席,有的只是点点滴滴可以触摸到的生活。俄玛离世前血泪交融的手中,融进了罗尔基对妻子深沉的爱,但也融进了他对是否要完成妻子遗愿继续“朝圣之旅”的万分纠结与徘徊。诺尔吾充满忿恨的眼神里,有着母亲突然离世的悲恸,也有对继父的厌恶与敌意。动听的“阿拉姜色”歌谣中,有道不尽的辛酸与悲苦,当然更多的还是饱含着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二)家庭的归属感——追求爱的勇敢人物
得知自己身患重病的俄玛,为了完成对前夫的允诺,不顾现任丈夫罗尔基的劝阻,仍执意前往拉萨朝圣。和她一起前往的两个年轻女人陸续不见影踪,现任丈夫罗尔基和她的儿子诺尔吾加入了“朝圣之旅”。之后,俄玛不幸离世,罗尔基带着年幼的诺尔吾仍奔赴在朝圣路上。片中的人物关系很容易理清,故事主要发生在藏族姑娘俄玛、她的现任丈夫罗尔基以及她和前夫的儿子诺尔吾这三个重组家庭的成员中。讲的是俄玛对完成前夫遗愿的执念,罗尔基对自己在妻子心中地位的疑虑,诺尔吾与罗尔基之间的误解等。朝圣途中的某天夜里,俄玛突然发觉自己不舒服,休息一天过后还是坚持启程。天快黑了,罗尔基还是没看到俄玛的身影,他飞奔到公路上找寻,看到了经过的路人搀扶着晕倒在路上的俄玛,他找来附近卫生所的医生为俄玛诊治。医生说俄玛已经病的非常严重,当他走进帐篷,发现俄玛自作主张拔下了手上的针管,通过特写镜头可以看出罗尔基紧握住俄玛还在流血的手,泪水悄然滑落,血泪交融。罗尔基还是紧紧握住她的手,悲痛与不舍涌上心头。
细碎生活中的情绪被无限放大,人性的光芒在朝圣路上愈加耀眼夺目,难得的是没有以流俗的藏族风情堆砌奇观或刻意营造朝圣的神圣感。全片的关键词便是“日常”,以温情而不失真实的笔触描摹流淌在那块土地上的涓涓细流,有家庭成员间温暖的支持,亦有直面矛盾涌现时的逃避与隔阂,情感的内敛与迸发皆较自然。以一个家庭内部的变故表现藏民豁达的生死观,叙事主体的巧然切换,暗指生命的传承延续,死亡能使人分离,但爱却永远不会。
(三)俄玛——女性哲学的智慧特点
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深夜里女主人公俄玛隐隐地哭泣,不但打下了影片的悲苦基调,更是开启了剧作上的悬疑感。当俄玛坐在丈夫罗尔基的摩托后座上说她要去拉萨朝圣时,影片还未给出俄玛出走的动机。这是编剧的高明之处,首先勾住观众的好奇心。她支开丈夫自己询问医生病情;她与丈夫罗尔基看照片,两人已有六年的夫妻感情;她回家探望父母,看望和前夫生的儿子诺尔吾。俄玛以她自己的方式告别,而后与两个女孩上路,公路片模式就此开启。在这部作品中女性的哲学和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藏族民俗中的一部分文化思想对于女性存在少数的偏见,但是主人公形象在藏族文化故事中却展现得出人意表、引人深思。
家庭伦理困境是在悬疑感中慢慢散发的。俄玛路上病重,她向罗尔基讲起了那晚上的梦,梦到前夫让俄玛陪他去拉萨,奠定了朝圣的原因。在俄玛自知即将离开人世时,罗尔基想带她回家,去大医院治病。俄玛说前夫就是在医院里插着管子死的,她不想那样死去,在藏族人的心里这种离开人间的形式恐怖至极,并不是讳疾忌医,而是信仰使然。俄玛拔掉输液的针头,手背上血染一块,罗尔基牵起妻子的手,眼泪打在妻子的手背上,模糊了血迹,此处被特意强调出来的特写镜头有种血浓于水的难舍难分,但妻子只是进一步解释了她出走的动机。多年前答应和前夫一起去拉萨,这么多年都没实现,心里很愧疚。这种反反复复表达的方式是电影叙事的主要形式,没有长篇大论的铺设,使用简洁但是富有张力的语言表现人们的内心变化,更加能够体会出微言大义的深刻韵味[6]。
当俄玛离世后,勇敢的飞蛾扑向了圣火,被罗尔基看作是美好的征兆,而后的他们即将抵达拉萨,希望再次浮出水面。诺尔吾看到了母驴死去,而小驴依然孤身存活的场景触景生情,一再恳求下,罗尔基让他带上小驴上路。在“朝圣之旅”的后半段,小驴让罗尔基变得更加珍爱生命充满善意。两个人,一头驴,诺尔吾在驴身上缠了满满当当的行李,渐行渐远的温馨场景,令人动容。
《阿拉姜色》表现出生产生活中的女性智慧。在藏族生活中女性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时间也十分漫长,为了保障家庭成员都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收获家庭的幸福和满足,藏族姑娘往往能够费尽心思,给予亲人们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状态。这也是藏族女性坚强、智慧、聪明的表现,在藏族题材电影中展现出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地位。
藏族题材电影有自身的艺术特点,通过对主人公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鲜明表现,极强的艺术和文学力量使得电影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阿拉姜色》在影片的整体布局上有一定的“公路电影”意味,并且能够在简单的对话中展现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由于《阿拉姜色》情节展开的位置是藏族地区,不能避免对于民族信仰、爱情、自由等一系列情怀地表达。在影片中的表达形式与观者素日里见到的宏大壮观的藏族风情具有一定的差异,将情感与信仰以更加简单的形式展现,能够呈现出电影中细腻的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够将主题以小见大的模式呈现给观众,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茜,王志荣.传承与重生:当代藏族题材影视剧的民族文化追求——以甘肃藏族题材影视剧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2,25(6):90-93.
[2]王春丽.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J].电影评介,2012(18):24-26.
[3]李明香.浅析影视产业中的色彩运用——以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141-142.
[4]庞琪.浅析《冈仁波齐》信仰主题的影像呈现[J].电影新作,2019(3):50-55.
[5]切吉卓玛,多智合.藏区日常的荧屏书写——论藏族题材电视剧中的文化自觉[J].青藏高原论坛,2018(3):124-128.
[6]胡谱忠.藏语电影的生产背景与文化传播[J].电影新作,2014(3):45-52.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关键词:藏族题材电影;《阿拉姜色》;信仰;爱;朝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189-03
藏族题材作品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有藏族人民的地方都会流传着一定的藏族题材电影,绝大部分的藏族电影都是通过民众的口耳相传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和價值体系,能够展现出藏族人民勤劳朴实、坚强勇敢、善良热情的特点。在众多的藏族电影中能够看出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心深处的淳朴情感和生活愿望等。在藏族题材电影中也能够看出大量的艺术表现能力和传奇色彩,大量的艺术修辞和表现形式的综合使用能够展现出藏族人民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特点,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分[1]。松太加导演的《太阳总在左边》《河》《阿拉姜色》三个影片加起来,可以称得上是“家庭三部曲”。三个影片中所表达的感情浓烈程度逐次递增,《阿拉姜色》亲情范围已超越了血缘关系。松太加显然是个善良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故事里,有怀疑却没有憎恶,有嫉妒却没有伤害,有死亡却没有绝望,有失去却没有一无所有,他顺着日常生活的脉络,提炼出令人难忘的情感和细节,使得影片极富生命力[2]。
一、《阿拉姜色》中的艺术魅力展现角度
(一)天路——承载着信仰与虔诚
藏族题材电影大都极尽宏观叙事之功力。通过描绘恢宏大气的壮丽之景,将那份虔诚的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于镜头前。而在这部影片的最后,罗尔基和诺尔吾有没有到达拉萨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罗尔基其实已经实现了自己内心的和解。他对诺尔吾说休息几天再跨过山去拉萨,在帮妻子完成“朝圣之旅”遗愿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宥于俗念,虔诚的信仰也一点点在他心中燃起。令他更为欣慰的是,离拉萨越来越近,诺尔吾的心也在一步步向他靠近。到不到拉萨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两个人的隔阂其实已经在坎坷跌宕的路途中逐渐消弭,此时此刻实现了“自我和解”的他,更愿意享受和儿子在一起难能可贵的美好时光。
(二)民俗——满溢着自由和爱情
《阿拉姜色》中展现的民俗和人文也是一大亮点,里面众多的藏族风俗、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朝圣磕头仪式、酥油灯开灯花、藏族民谣、寺庙的风俗、淳朴的民风等。本片在一些关键的剧情点,都是通过镜头语言加以概括,给观影者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本片里俄玛死后的天葬环节,就使用天上一群鹰鹫的飞过、罗尔基去请活佛两个镜头概括表达出来,在表现最真实的民俗同时也最大化地尊重了观影者的鉴赏角度,在有限的电影时间里,给予观众更多丰富的剧情[3]。《阿拉姜色》呈现了磕长头朝圣的仪式,呈现了藏民死亡的仪式,呈现了藏地壮阔的草原以及惊鸿一瞥的布达拉宫,但这一切并非外族的猎奇视角。影片中的茫茫草原是藏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草原是包容的,包容了家庭的纷纷扰扰,包容了人们的心酸、泪水、别离和疾病。与此同时,草原还是满溢着自由和爱情的热土,藏族儿女们世世代代在这一片草原上生根发芽,用生命和虔诚履行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忠实。疾病、天葬、自由、爱情等以更加宏观而又豁达的形式生于草原,又隐于草原。
(三)朝圣——洋溢着执着和向往
藏族题材电影是藏族人民生活生产中的二次艺术展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与其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民族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心理变化、地区环境等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点[4]。藏族题材电影具有一定的夸张和奇幻成分,能够展现出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能够展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修养。
影片结尾的处理也很惊艳,一改朝圣题材作品刻意煽情,而强化“朝圣”色彩的风格。影片并非以抵达拉萨收尾,而是罗尔基告诉诺尔吾还有一山之隔就要抵达拉萨,他说休息几天再翻过山去拉萨,充满好奇的诺尔吾迫不及待地飞奔到山顶,眺望到了在山另一边的布达拉宫。手持镜头中的他若有所思地停留了一会儿,又快速地跑了下来,在诺尔吾欢快的“阿拉姜色”的歌谣中,影片落下帷幕。这样的收尾方式,实属难得,松太加导演的电影总是有着他独特的印记。他勇于突破空间的局限,以宏观空间为背景,细致刻画了更具生活感的日常人物的细腻情感,再进一步讲,他更愿意去挖掘主人公柔软的内心,通过影像呈现“自我和解”的状态。
二、《阿拉姜色》:信仰与爱并肩的朝圣之旅
(一)没有血缘的家庭——家庭美满的写照
俄玛离世后,罗尔基瞒着诺尔吾将她埋葬,他找到了寺庙为逝世的妻子祈福,僧人说他可以把故人的遗物留下。他把俄玛生前珍藏在盒子里的她和前夫的照片贴在了寺庙的墙上,犹豫片刻,悄悄撕下了有前夫的那一半照片,贴在另外一边。后来偷溜进寺庙的诺尔吾看到了墙上被撕开的照片。罗尔基在寺庙里找回了诺尔吾,诺尔吾用充满敌意的眼神死死盯住他,大声嘶喊,你不要再骗我了,其实我妈妈已经死了。诺尔吾的眼神里投射出来的是对继父的极度忿恨与厌恶[5]。
当罗尔基和诺尔吾加入“朝圣之旅”后,当这个充满矛盾与隔阂的重组家庭的父亲和母亲一声一和地哼唱着“阿拉姜色”的祝酒歌谣,希望儿子诺尔吾可以喝掉碗里的酒时,诺尔吾却始终无动于衷。可当母亲俄玛离世后,罗尔基和诺尔吾继续朝圣之路,差一山之隔就要抵达拉萨时,诺尔吾飞奔到山上远远眺望了拉萨,下山后哼唱起了“阿拉姜色”祝酒歌谣,此时哼唱的歌谣包含的不仅是翻过山去就可抵达拉萨的愉悦与亢奋,更多的是父子之间的谅解与释然。 在藏族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家庭因素十分明显,众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融合是维系每一个藏族家庭的关键因素。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似乎只有血缘才能够维系一个家庭的团圆美满,但是在作品中却营造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表现了其中存在的情感纠葛,能够彰显出藏族文化的包容性和豁达性。相比于之前的宏大叙事,这种小视角的切入,反而有更为强大的震撼力,因为,它足够真实,足够有生活感。它能让身处喧嚣都市中的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赤诚的信仰。没有了宏大叙事,壮丽美景亦同样缺席,有的只是点点滴滴可以触摸到的生活。俄玛离世前血泪交融的手中,融进了罗尔基对妻子深沉的爱,但也融进了他对是否要完成妻子遗愿继续“朝圣之旅”的万分纠结与徘徊。诺尔吾充满忿恨的眼神里,有着母亲突然离世的悲恸,也有对继父的厌恶与敌意。动听的“阿拉姜色”歌谣中,有道不尽的辛酸与悲苦,当然更多的还是饱含着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二)家庭的归属感——追求爱的勇敢人物
得知自己身患重病的俄玛,为了完成对前夫的允诺,不顾现任丈夫罗尔基的劝阻,仍执意前往拉萨朝圣。和她一起前往的两个年轻女人陸续不见影踪,现任丈夫罗尔基和她的儿子诺尔吾加入了“朝圣之旅”。之后,俄玛不幸离世,罗尔基带着年幼的诺尔吾仍奔赴在朝圣路上。片中的人物关系很容易理清,故事主要发生在藏族姑娘俄玛、她的现任丈夫罗尔基以及她和前夫的儿子诺尔吾这三个重组家庭的成员中。讲的是俄玛对完成前夫遗愿的执念,罗尔基对自己在妻子心中地位的疑虑,诺尔吾与罗尔基之间的误解等。朝圣途中的某天夜里,俄玛突然发觉自己不舒服,休息一天过后还是坚持启程。天快黑了,罗尔基还是没看到俄玛的身影,他飞奔到公路上找寻,看到了经过的路人搀扶着晕倒在路上的俄玛,他找来附近卫生所的医生为俄玛诊治。医生说俄玛已经病的非常严重,当他走进帐篷,发现俄玛自作主张拔下了手上的针管,通过特写镜头可以看出罗尔基紧握住俄玛还在流血的手,泪水悄然滑落,血泪交融。罗尔基还是紧紧握住她的手,悲痛与不舍涌上心头。
细碎生活中的情绪被无限放大,人性的光芒在朝圣路上愈加耀眼夺目,难得的是没有以流俗的藏族风情堆砌奇观或刻意营造朝圣的神圣感。全片的关键词便是“日常”,以温情而不失真实的笔触描摹流淌在那块土地上的涓涓细流,有家庭成员间温暖的支持,亦有直面矛盾涌现时的逃避与隔阂,情感的内敛与迸发皆较自然。以一个家庭内部的变故表现藏民豁达的生死观,叙事主体的巧然切换,暗指生命的传承延续,死亡能使人分离,但爱却永远不会。
(三)俄玛——女性哲学的智慧特点
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深夜里女主人公俄玛隐隐地哭泣,不但打下了影片的悲苦基调,更是开启了剧作上的悬疑感。当俄玛坐在丈夫罗尔基的摩托后座上说她要去拉萨朝圣时,影片还未给出俄玛出走的动机。这是编剧的高明之处,首先勾住观众的好奇心。她支开丈夫自己询问医生病情;她与丈夫罗尔基看照片,两人已有六年的夫妻感情;她回家探望父母,看望和前夫生的儿子诺尔吾。俄玛以她自己的方式告别,而后与两个女孩上路,公路片模式就此开启。在这部作品中女性的哲学和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藏族民俗中的一部分文化思想对于女性存在少数的偏见,但是主人公形象在藏族文化故事中却展现得出人意表、引人深思。
家庭伦理困境是在悬疑感中慢慢散发的。俄玛路上病重,她向罗尔基讲起了那晚上的梦,梦到前夫让俄玛陪他去拉萨,奠定了朝圣的原因。在俄玛自知即将离开人世时,罗尔基想带她回家,去大医院治病。俄玛说前夫就是在医院里插着管子死的,她不想那样死去,在藏族人的心里这种离开人间的形式恐怖至极,并不是讳疾忌医,而是信仰使然。俄玛拔掉输液的针头,手背上血染一块,罗尔基牵起妻子的手,眼泪打在妻子的手背上,模糊了血迹,此处被特意强调出来的特写镜头有种血浓于水的难舍难分,但妻子只是进一步解释了她出走的动机。多年前答应和前夫一起去拉萨,这么多年都没实现,心里很愧疚。这种反反复复表达的方式是电影叙事的主要形式,没有长篇大论的铺设,使用简洁但是富有张力的语言表现人们的内心变化,更加能够体会出微言大义的深刻韵味[6]。
当俄玛离世后,勇敢的飞蛾扑向了圣火,被罗尔基看作是美好的征兆,而后的他们即将抵达拉萨,希望再次浮出水面。诺尔吾看到了母驴死去,而小驴依然孤身存活的场景触景生情,一再恳求下,罗尔基让他带上小驴上路。在“朝圣之旅”的后半段,小驴让罗尔基变得更加珍爱生命充满善意。两个人,一头驴,诺尔吾在驴身上缠了满满当当的行李,渐行渐远的温馨场景,令人动容。
《阿拉姜色》表现出生产生活中的女性智慧。在藏族生活中女性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时间也十分漫长,为了保障家庭成员都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收获家庭的幸福和满足,藏族姑娘往往能够费尽心思,给予亲人们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状态。这也是藏族女性坚强、智慧、聪明的表现,在藏族题材电影中展现出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地位。
藏族题材电影有自身的艺术特点,通过对主人公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鲜明表现,极强的艺术和文学力量使得电影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阿拉姜色》在影片的整体布局上有一定的“公路电影”意味,并且能够在简单的对话中展现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由于《阿拉姜色》情节展开的位置是藏族地区,不能避免对于民族信仰、爱情、自由等一系列情怀地表达。在影片中的表达形式与观者素日里见到的宏大壮观的藏族风情具有一定的差异,将情感与信仰以更加简单的形式展现,能够呈现出电影中细腻的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够将主题以小见大的模式呈现给观众,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茜,王志荣.传承与重生:当代藏族题材影视剧的民族文化追求——以甘肃藏族题材影视剧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2,25(6):90-93.
[2]王春丽.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J].电影评介,2012(18):24-26.
[3]李明香.浅析影视产业中的色彩运用——以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141-142.
[4]庞琪.浅析《冈仁波齐》信仰主题的影像呈现[J].电影新作,2019(3):50-55.
[5]切吉卓玛,多智合.藏区日常的荧屏书写——论藏族题材电视剧中的文化自觉[J].青藏高原论坛,2018(3):124-128.
[6]胡谱忠.藏语电影的生产背景与文化传播[J].电影新作,2014(3):45-52.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