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诵读文本选择
(1)做好课文诵读篇目的选择。小学生的语言处于低级阶段,理解力弱,决定了诵读篇目要浅显易懂、短小精悍。这样的选文易读易记易懂,使得学生不至于感到困难,能够比较容易的完成任务。从而增加小学生诵读的信心。
(2)选择优质美文。优质美文的选择,不仅包括课内,更包括课外。与此同时,优质美文的文体也要多样化,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科技文等等。学生涉猎的越多,越有助于诵读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帮助学生鉴别、欣赏各类文章的章法结构,谋篇布局,培养语感。同时,优质的诵读美文本身就充满美感,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二、选择最佳诵读方式
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文本的差异决定了不同诵读方式的选择。在诵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工作,就是立足文本差异,帮助学生选择出最合适的诵读方式,从而增加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教师范读。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孩子没有相对丰富的情感体验,他就读不懂文章的意思,更加不可能读懂其中的味道。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心而无力,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范读是形象、具体,可感并富有情趣的,泛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等肢体语言,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同时,在培养语感方面,教师通过具体的语音语调的示范,给予学生很好的引导和训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课《中彩那天》一个片段——当得知父亲中彩时我的表现为例: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简直不敢相信”、“几次兴奋”、“都被他赶了下来”等标上重音符号而没有进行情感分析。我试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其中的起伏的情绪,但效果并不好。后来我试图在指导过程中加入对“我”当时的情感分析,但是在指导基础上也没有达到效果。最后,我自己进行范读,学生一下子在我的表情和语气中领悟到了其中的情感,诵读时的进步就很明显。
(2)开展诵读比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胜心,和表现欲望,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诵读课堂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竞赛。可以确定主题,如“歌唱祖国”、“长征精神代代传”等展开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进展激烈的比赛环境,能够引导督促学生自觉自主的去钻研诵读内容,用心体会其中情感,从而提升诵读水平。
其实最简单最方便的比赛形式就是针对同一内容,请多名同学进行诵读,进行比较提升。笔者在实习期间,指导老师张英老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就运用了该种方法。《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主要带领大家欣赏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每个季节一个段落。以第二段——春天为例:该段落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对话、动作等容易把握情感节奏的诵读要素,所以诵读更加有难度,基本着眼点就落在了语感上。该段的情感只要表现在春天万物开始复苏,在一片安静祥和中点缀着勃勃生机,“抽出”、“长出”极富张力,小动物们则悠闲自得,俏皮可爱。因此,语速要放慢,语气要和缓俏皮。
课堂上,张老师在分析好段落后,分别请了3位同学进行诵读体验。她并没有进行诵读点评,而是让学生来选出诵读的最好的同学。学生自己不见得能够读好,在感知这一方面却是不需要太多指导。最后张老师要求大家向诵读的最好的同学学习,全班一起诵读该段落。
(3)配乐诵读。创设教学情境。叶圣陶说过:“读书心有静,入境始为亲。” [3]添加背景音乐进行辅助诵读,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诵读的兴趣和热情,融入课文意境,以期更好的体会和感悟。但是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无论是旋律还是节拍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与文本内容的结合。同时,背景音乐的音量要适宜,过大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听音乐上,而过小则会让学生在听不清楚的情况下产生焦躁不安的厌烦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配乐朗诵,也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做背景音乐。因此,在选择课文和背景音乐时,教师还应当花一些心思。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想要真正提高诵读效率,改善不良诵读状况,离不开教师的诵读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时,要从文本出发,使学生明确诵读的目的和要求,并基本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再具体从语音、语调和节奏上进行细致的指导。
(1)指导学生读准普通话。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语音准确,咬字清晰,做到准确无误——不漏字、添字、换字,不颠倒词序,不读破句。对于由方言和规范的现代汉语之间产生的冲突,教师要着重指导纠正个别同学先天或后天造成错误的发音方式,使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诵读的质量必须由诵读的数量作为依托。针对句子的流畅性,教师要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保证诵读时间。
(2)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语调。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用来表示一定的态度或口气,分为重音、语速和句调。
首先,重音指的是句子中需要重读的音。诵读中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上,声音最清楚、响亮,一般用加大音量、增加声音强度、延长发音时间来体现。 [5]处理好重读音节,能够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情绪跌宕起伏,富有美感和感染力。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赵骆驼》最后一个自然段“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6],应该把重音处理在“果然”一词上。通篇课文重在叙写老人指点商人赵骆驼的推理过程,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整个推理过程之后,最后一段的“果然”一词,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下子把整篇文章都串联了起来,使得学生对细致的观察推理过程恍然大悟——确实如此。其次,语速有快、中、慢之分,具体的语速要依据诵读内容和文体而定。一般而言,欢快、激动或紧张的语言材料,诵读时速度要快一些;要表现悲伤的低沉的或者抒情的内容,语速则要慢一些;如果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适中即可。当然,同一篇诵读材料,语速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应跟着其中情感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在真正的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读起来往往不是风风火火的开火车就是磕磕碰碰的开拖拉机,而很难用把握正确的语速进行诵读。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以至于无法正确运动不同的语速进行诵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从基本做起,训练学生先一字一句读准自此,再用正常的语速进行诵读,最后根据文本内容自行调控语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贯穿全文的是巨人的三句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兒来玩的!都滚出去!” [7],“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8],“喂!你赶快滚出去!” [9]这三句话话都是斥责,生气大怒的情感状态,在诵读过程就该用恨不得孩子们立刻滚出去的快速的语调,而不是轻轻柔柔的中速或慢速,显得没有气势。
(3)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节奏。节奏又称为停顿,指句子语音上的间歇,主要由表达上的需要决定。节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诗词和文言文中,注意节奏,诗词诵读起来就会清晰流畅,充满风韵。在诵读中,要把握好节奏,最基础的就是要掌握好其中的节拍。
一般意义上来说,古代诗词歌赋的节奏是相对固定的,大都是四言二拍,五言三拍;七言四拍。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是,与古代诗歌不同,现代诗歌的节奏划分要复杂许多。首先现代诗歌的节拍数量不定,可多可少。其次,现代诗歌的节奏划分还要考虑诗歌意义,不能将诗歌中连贯的意义划分开来。
(1)做好课文诵读篇目的选择。小学生的语言处于低级阶段,理解力弱,决定了诵读篇目要浅显易懂、短小精悍。这样的选文易读易记易懂,使得学生不至于感到困难,能够比较容易的完成任务。从而增加小学生诵读的信心。
(2)选择优质美文。优质美文的选择,不仅包括课内,更包括课外。与此同时,优质美文的文体也要多样化,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科技文等等。学生涉猎的越多,越有助于诵读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帮助学生鉴别、欣赏各类文章的章法结构,谋篇布局,培养语感。同时,优质的诵读美文本身就充满美感,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二、选择最佳诵读方式
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文本的差异决定了不同诵读方式的选择。在诵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工作,就是立足文本差异,帮助学生选择出最合适的诵读方式,从而增加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教师范读。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孩子没有相对丰富的情感体验,他就读不懂文章的意思,更加不可能读懂其中的味道。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心而无力,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范读是形象、具体,可感并富有情趣的,泛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等肢体语言,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同时,在培养语感方面,教师通过具体的语音语调的示范,给予学生很好的引导和训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课《中彩那天》一个片段——当得知父亲中彩时我的表现为例: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简直不敢相信”、“几次兴奋”、“都被他赶了下来”等标上重音符号而没有进行情感分析。我试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其中的起伏的情绪,但效果并不好。后来我试图在指导过程中加入对“我”当时的情感分析,但是在指导基础上也没有达到效果。最后,我自己进行范读,学生一下子在我的表情和语气中领悟到了其中的情感,诵读时的进步就很明显。
(2)开展诵读比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胜心,和表现欲望,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诵读课堂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竞赛。可以确定主题,如“歌唱祖国”、“长征精神代代传”等展开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进展激烈的比赛环境,能够引导督促学生自觉自主的去钻研诵读内容,用心体会其中情感,从而提升诵读水平。
其实最简单最方便的比赛形式就是针对同一内容,请多名同学进行诵读,进行比较提升。笔者在实习期间,指导老师张英老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就运用了该种方法。《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主要带领大家欣赏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每个季节一个段落。以第二段——春天为例:该段落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对话、动作等容易把握情感节奏的诵读要素,所以诵读更加有难度,基本着眼点就落在了语感上。该段的情感只要表现在春天万物开始复苏,在一片安静祥和中点缀着勃勃生机,“抽出”、“长出”极富张力,小动物们则悠闲自得,俏皮可爱。因此,语速要放慢,语气要和缓俏皮。
课堂上,张老师在分析好段落后,分别请了3位同学进行诵读体验。她并没有进行诵读点评,而是让学生来选出诵读的最好的同学。学生自己不见得能够读好,在感知这一方面却是不需要太多指导。最后张老师要求大家向诵读的最好的同学学习,全班一起诵读该段落。
(3)配乐诵读。创设教学情境。叶圣陶说过:“读书心有静,入境始为亲。” [3]添加背景音乐进行辅助诵读,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诵读的兴趣和热情,融入课文意境,以期更好的体会和感悟。但是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无论是旋律还是节拍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与文本内容的结合。同时,背景音乐的音量要适宜,过大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听音乐上,而过小则会让学生在听不清楚的情况下产生焦躁不安的厌烦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配乐朗诵,也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做背景音乐。因此,在选择课文和背景音乐时,教师还应当花一些心思。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想要真正提高诵读效率,改善不良诵读状况,离不开教师的诵读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时,要从文本出发,使学生明确诵读的目的和要求,并基本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再具体从语音、语调和节奏上进行细致的指导。
(1)指导学生读准普通话。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语音准确,咬字清晰,做到准确无误——不漏字、添字、换字,不颠倒词序,不读破句。对于由方言和规范的现代汉语之间产生的冲突,教师要着重指导纠正个别同学先天或后天造成错误的发音方式,使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诵读的质量必须由诵读的数量作为依托。针对句子的流畅性,教师要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保证诵读时间。
(2)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语调。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用来表示一定的态度或口气,分为重音、语速和句调。
首先,重音指的是句子中需要重读的音。诵读中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上,声音最清楚、响亮,一般用加大音量、增加声音强度、延长发音时间来体现。 [5]处理好重读音节,能够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情绪跌宕起伏,富有美感和感染力。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赵骆驼》最后一个自然段“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6],应该把重音处理在“果然”一词上。通篇课文重在叙写老人指点商人赵骆驼的推理过程,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整个推理过程之后,最后一段的“果然”一词,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下子把整篇文章都串联了起来,使得学生对细致的观察推理过程恍然大悟——确实如此。其次,语速有快、中、慢之分,具体的语速要依据诵读内容和文体而定。一般而言,欢快、激动或紧张的语言材料,诵读时速度要快一些;要表现悲伤的低沉的或者抒情的内容,语速则要慢一些;如果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适中即可。当然,同一篇诵读材料,语速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应跟着其中情感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在真正的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读起来往往不是风风火火的开火车就是磕磕碰碰的开拖拉机,而很难用把握正确的语速进行诵读。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以至于无法正确运动不同的语速进行诵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从基本做起,训练学生先一字一句读准自此,再用正常的语速进行诵读,最后根据文本内容自行调控语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贯穿全文的是巨人的三句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兒来玩的!都滚出去!” [7],“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8],“喂!你赶快滚出去!” [9]这三句话话都是斥责,生气大怒的情感状态,在诵读过程就该用恨不得孩子们立刻滚出去的快速的语调,而不是轻轻柔柔的中速或慢速,显得没有气势。
(3)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节奏。节奏又称为停顿,指句子语音上的间歇,主要由表达上的需要决定。节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诗词和文言文中,注意节奏,诗词诵读起来就会清晰流畅,充满风韵。在诵读中,要把握好节奏,最基础的就是要掌握好其中的节拍。
一般意义上来说,古代诗词歌赋的节奏是相对固定的,大都是四言二拍,五言三拍;七言四拍。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是,与古代诗歌不同,现代诗歌的节奏划分要复杂许多。首先现代诗歌的节拍数量不定,可多可少。其次,现代诗歌的节奏划分还要考虑诗歌意义,不能将诗歌中连贯的意义划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