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以CSSCI数据库价值观教育研究2006—2016年的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5.0计量软件梳理该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发展脉络和前沿热点。结果显示:价值观教育研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偏向于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二是以价值哲学为出发点的理论思辨研究,辅之以国际比较。此外,近年来价值观教育研究经历了合法性论证、理论研究和走向实践三个发展阶段。
  关 键 词:价值观教育;文献;可视化分析
  当今中国,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化,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纷繁涌入。在此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出台政策文件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教育部接连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社会和学校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倡导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核心价值观教育热潮,相关学术研究也日益丰富。自2006年开始,以“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文献数量迅速增长,并于2012年之后趋于平稳态势。
  那么,近十年以来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呈现怎样的发展脉络?有哪些经典文献和重要作者?研究的前沿领域为何?本文借助CiteSpace5.0文献分析软件对以上问题进行尝试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用于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的数据库。该库收录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能够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学科中最新研究动态。本研究以CSSCI作为搜索引擎,检索条件:以“价值观教育或者价值教育”①作为关键词并勾选“精确”,时间限定为2006—2016年,文献类型选择“论文”,共检索到论文130篇。其中,以“价值教育”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有54篇,占比41.5%,以“价值观教育”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有76篇,占比58.5%。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本文依托CiteSpace5.0文献分析软件对我国近十年来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特征进行分析。作为文献计量学方面最先进的分析工具之一,CiteSpace5.0软件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显示具体学科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使研究者较为容易地对科学研究领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1]
  二、研究过程
  在CSSCI数据库中检索到价值观教育研究文献共130篇。首先根据年份、学科类别、研究方法等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初步推测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特征。然后借助CiteSpace5.0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判断不同研究主题的关系,归纳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最后,统计价值观教育研究领域的高产研究机构和重要作者。
  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及以上关键词同时在一篇文献中出现的现象,它能够判断出学科领域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展现学科的研究结构,归纳研究主题和趋势。共被引分析主要考察两篇文献同时在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出现的情况。[2]共被引文献在研究主题的概念、理论或方法上是相关的。
  三、研究结果
  (一)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特点
  1.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学科类型与研究方法
  本文对130篇文献所属学科类型和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特点。结果显示(见图1):教育学占比最高(76.1%),远超政治学(10.0%)、哲学(6.2%)等学科,表明近十年来价值观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以思辨为主,缺乏实证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思辨研究文献114篇(87.7%)、比较研究文献15篇(11.5%),而量化研究仅有1篇(0.8%),即阳智明、陈延斌通过问卷方式对江苏5所高校的800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质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的研究则完全没有。
  2.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关注领域
  关键词是论文的关键要点和对主题的浓缩展示,通过分析关键词可以归纳出研究领域的特征。本文對13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尝试总结价值观教育研究领域的特点。(见图2)
  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描述某一关键词在连接另外两个关键词中的重要性,数值越大,中介中心性越强,反之则越弱。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或多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作为文献研究主题的浓缩和反映,关键词可以大致反映出文献的研究主题。根据关键词连线情况可以发现关键词形成了“价值观教育”和“价值教育”两大聚类。观察聚类关键词可以发现,与“价值观教育”聚在一起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关键词,以及政策热词。此外还可以发现“大学生”在政策热词与价值观教育之间发挥着纽带桥梁作用。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当前我国价值观教育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高校为主要阵地,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政治教育。
  另外,与“价值教育”相连的关键词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教育哲学的研究,比如“价值本性”“价值取向”“人的价值”等关键词。另一类是国际比较研究,主要介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外价值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见表1)。其中既有对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介绍,也有对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价值观教育经验的介绍。   (二)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
  1.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如果两篇文献同时出现在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则这两篇文献就形成共被引关系。节点大小表示文献的被引频次,节点连线表示这两篇文献同时被施引文献引用(书籍类文献系统自动以1900代替年份)。图3是价值观教育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关系网络图(为了使网络关系图更加清晰明了,此图只显示被引频次在2次及以上的文献),三个区域的共被引网络显示价值观教育研究近十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07年,图3左上)的研究以探讨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为特征。分析共被引文献可以发现,不论是马克斯·韦伯、尤尔根·哈贝马斯、罗杰·斯克拉顿等学者关于合法性的研究,还是伯特兰·罗素、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和理查德·罗蒂等哲学家立足教育哲学视角论述的教育问题,都为价值观教育合法性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王葎基于这些研究系统探讨了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问题,发现缺乏认同、丧失权威与尊严是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危机,强调需建立价值观教育的“自我认同”即合法性,以此来克服危机。[3]
  第二阶段(2010—2013年,图3右上)的共被引文献呈现出立足哲学视角探究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特征。何中华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解释为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②和刘济良的《价值观教育》是这一阶段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见表2),二者都是理论研究的文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关注人的精神能力的形成和发展[4],刘济良、王逢贤、兰久富等学者虽然指出了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但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思辨上而缺乏实证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4—2016年,图3中下)共被引文献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倾向,说明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开始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这可能与价值观教育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有关。首先,王葎、李德顺等人关于价值教育合法性及内涵本质的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从2012年开始频繁被引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该文就价值教育、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的概念进行了澄清,辨明了可操作性定义,被后来研究者所广泛引用;另一方面该文系统论述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教育主题、内容和主要途径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作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献,一定程度上为价值观教育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比如,王熙关于国际学校在日常教育与管理的细节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的案例研究、石中英对应试教育背景下价值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所肩负时代使命的探讨、英国的温蒂·鲍尔立足于反种族主义视角从现实出发批判价值改革法案可能对当地文化造成的影响等,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实践倾向。由此,抽象的价值教育开始走下“神坛”,走向实践,走进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关注合法性到关注现实问题、从重理论研究到重实践研究的发展历程,当前正处于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
  2.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
  高产机构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表3、表4是价值观教育研究领域2006—2016年的高产研究机构和作者。高产机构中北京师范大学位居榜首,发文量29篇,远高于其他研究机构,这可能与北师大拥有石中英、王熙、王葎、马建生等这样一批从事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者相关。表4高产作者中位居首位的是王熙,其次是邱琳。两位作者都十分关注价值观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尤其是系统地介绍了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对我国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产机构和作者的文献均呈现出较强的实践倾向和国际比较倾向,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价值观教育研究将会更多地关注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价值观教育研究不论是从学科、方法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学科而言,价值观教育研究与教育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研究方法倾向于思辨研究,研究内容从以往对价值观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始转向对其实践问题的探讨。具体而言:
  第一,当前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倾向于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但较少关注中小学;二是以价值哲学为出发点的理论探讨,并辅之以国际比较研究。这两部分研究均以思辨为主,实证调查研究所占比例不足1%,这可能与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关。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最近十年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经历了合法性论证、概念厘清和走向实践三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第三个阶段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倾向,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者应该在研究方法上从传统思辨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通过调动跨学科的研究力量,采用量化、质性或混合方法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第二,伴随着价值观教育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践,一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文献脱颖而出。石中英的《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是近年来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可视为价值观教育研究开始走向实践的标志性文献。图3中以石中英为代表的共被引关系网络图颜色相对较浅,是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文献,显示出价值观教育新的研究趋势。王熙、邱琳、赵野田等研究者是近年来价值观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批新生力量,他们重视国际比较研究,但彼此之间尚缺乏合作。
  注释:
  ①英文词汇“Values Education”有“价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两种译法。在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领域,石中英教授对二者作了具体区分,认为“价值观教育”侧重于价值观念的呈现、阐释和宣传,认知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是更为宽泛的“价值教育”的一个维度。石中英的概念区分影响了教育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学者,但也有不少学者并没有采纳这样的区分。因此,本研究以“价值教育”或“价值观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以尽可能穷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文献。
  ②ANON是anonym的缩写。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文献没有标明作者,因此显示ANON,但是通过Citation History 功能可以查看文献作者和文献名,本文即用此方法确定文献名和作者。
  参考文献:
  [1][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3,142.
  [3]王葎.承认的尊严—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审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56-160.
  [4]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18-20.
  【王懷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敏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土耳其的245名学前阶段教师为样本,旨在调查他们对于将图画故事书应用于品德教育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93.9%的教师首先肯定了品德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對学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87.8%的教师则表示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28.1%的教师认为书中的人物形象能够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14%的教师认为故事书可以使品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促进儿童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人无法作为孤岛生活在世界上,而是必然与他人以及各种类型的团体、社群或者组织机构发生着共在性的关系,这决定了人们必然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之中,必须得遵循公共的伦理道德准则。  伴随着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共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对青少年展开公德素养及精神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观之,近些年来我们的公德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及道德生活长期处于“公私不分”语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人是教育的核心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是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校总结提炼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一主渠道,精心培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涵养兼具的新一代小公民。  构建幸福课堂 彰显现代文明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坚持“轻负担、高质量、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继承礼仪教育的精华,发挥礼仪教育的文化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秩序而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因此解读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具有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内容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其实质是一种调节机制,对个人心性和情感教育均有调节作用。礼仪教育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对个人有以礼养德的修身作用;对社会有礼教秩序促进和谐的功效;
在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经历与经验的资源作用,通过对话的纽带,促进个人新旧道德知识与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对接,从而充实和改造学生自己的道德经验。  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以主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主题班会课究竟是“会”还是“课”,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其的不同认知导致课堂定位迥异,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与方法也大相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世界的教育人都在“抗疫”,中国教育界也有许多研究教育如何抗疫的成果发表。而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教育,德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但问题的另外一面是,有没有疫情,原来该如何开展德育现在还是得如何开展德育。也就是说,疫情之下的德育,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  如果只从“不变的德育”这个视角去看,学校德育,到底要如何“抗疫”?我认为学校德育把该做的做好了,就是最好的
“全体立正,升旗仪式现在开始,本次升旗仪式由我们六(1)中队承担。我是本次升旗仪式的主持人刘育彤。首先请我们的中队长陶宇阳来向大家介绍我们的集体—六(1)中队……接下来,请允许我来向大家介绍本次的升旗手葛佳怡队员……”伴随着嘹亮话语,科学园小学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就在周一清晨拉开了帷幕。  升旗仪式是学校最重要的仪式教育之一,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应该着力创新其形式与内容,更好地发挥其践行社会主
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人,其公共道德的养成对未来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一个普及道德知识的重要教育场所,也是养成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场地。那么如今在社会上出现的公德危机,也必然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他需要生活在社会之中,其行为也受到社会规则及道德的制约。道德有公私之分,私德更加关乎于个人品性的养成。“社会公德则是人们在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