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看品牌陨落之路

来源 :销售与市场·商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hu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成功的路径大抵相似,不成功的原因却有千千万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时候摧毁一个品牌的往往都是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细节,最终会暴露在零售终端,成为一个个定时炸弹,如果不注意,随时可能引火自焚。
  今天说的这个大众护肤品牌N,在中国运作超过8年,至今没有赢利,问题很多。
  长期缺货
  夏天缺防晒,冬天缺膏霜,活动时缺货,没有活动也缺货,这样的缺货正常吗?应季产品得不到满足,并且年年如此,谁之过?一缺货动辄就是两三个月无法正常回货,季节都过去了,产品终于来了,但你的生意也就这么流失了。
  合理的销售预估、高效率的供应链,这些如果做不到,就无法保证生意的基础。没货,怎么做销售?谁为缺货负责?
  终端缺少新品
  新品代表了一个公司的创新力和市场活跃度,很多优秀品牌一年出十几个新品,哪怕只是旧品升级,也能给顾客一种全新的感受。做女人的生意就是要常换常新,不仅要出新品,还要出能引领时代热点的新品,比如说前年大热的BB霜,去年大热的肌底液,说穿了不过就是精华,但这些新品挖掘了顾客的新需求,带动了一个新品类,并且为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点。
  N牌进入中国近十年,新品寥寥可数。2013年全年仅计划开发了3个新品,和竞品完全没法对抗。创新能力不足,新品投入微薄,很多新品上市一年了,首批铺货产品都还没有消化完毕,等着被过期,被退货!
  市场部沦为采购部,天天跑义乌买赠品,有用吗?新品没有,旧品又不断下架,生意不萎缩才怪。
  漠视消费者需求
  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以手霜为例,有香味、没香味的都要有,有香味还要分绿茶味、蜜桃味等等,功能上还要再细分,美白、保湿、紧致等等,但N牌手霜只有千年不变一款!N牌不但新品不足,每年还要以“末位淘汰”的原则放弃老品,有些老品特色十分突出,但由于季节性较强、占比较低,但并不代表顾客不需要,公司以一刀切的原则直接放弃,反而帮竞争对手培养了消费者,比如OLAY去年推出的洁面仪,其实是N牌早在上个世纪就面世的产品,多年过去,很多时尚杂志和顾客都还在津津乐道N牌洁面仪的创新和实用,但N牌就这么放弃了!
  要知道一个产品能在顾客心中留下烙印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惜!可叹!资生堂红色蜜露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柜台销售,或许销售比不上新品,但这款历史感十足的产品本身就是资生堂的活广告。而轻易放弃自己的发家产品,不知N牌究竟在想什么。
  再比如号称“面膜世家”的N牌前几年获奖无数,然后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即、美丽日记等品牌姹紫嫣红,面贴膜、眼膜、颈膜,贴的、水洗的、睡眠的,光面膜品类都有近百个条码,而N牌仍坚持3款面贴膜!作为大众护肤品牌,3款面膜如何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仅这三款面膜又如何号称“面膜世家”?
  创新不足、漠视顾客需求是N牌生意下滑的根本原因。产品不足,导致销售下滑,每次都要从BA销售技巧上找原因,我想请问,当你只有一款手霜时,BA怎么推荐?顾客只有要和不要的区分。条码少了,选择少了,当顾客用腻了你唯一的一款手霜后,他们一定会转而投向其他品牌的怀抱!
  定位模糊,渠道单一,主动放弃渠道
  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每个大众快消品牌都在筹谋如何扩大渠道,之前做商超的想涉足个人护理店,做个护店渠道的想走入商超,在一线城市的想走入二三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想以“农村包围城市”。而N牌选择主动放弃部分渠道,百货店全线撤出,商超和屈臣氏砍人、撤柜,仅2013年撤柜超过200个,有些专柜进柜时间甚至不到半年就统统关闭,美其名曰“战略性关柜”,谁之过?反正关了店大家都不用负责,也不需要考核指标,主管们也乐得轻松了,但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要知道N牌的价格非常适合二三线城市的百货店,而在超市和屈臣氏,N牌150元的均价完全不占优势!
  前段时间听说N牌准备大范围进驻北京华联等超市,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等死,随着屈臣氏的扩张,百货店的升级,超市的化妆品销售直线下滑!顾客的消费习惯在改变,超市不再是化妆品的主力市场,这时候进驻,就是亏损的节奏!
  想起多年前的另外一个品牌A,出于战略性的需求,主动关闭百货店渠道,转战屈臣氏和化妆品店,结果由于缺少百货店的战略定位,生意一落千丈,再无回天之力!百货店是护肤品市场的风向标,只有在百货店出现的品牌,才会在顾客心目中形成高端洋气上档次的感觉,才能更好地吸引化妆品店客户加盟。百货店和化妆品店完全不会冲突,反而会互相促进,渠道之间唯一要做好的就是稳定价格体系,区分促销活动,各自扬长避短,而不是简单的关闭了事!
  N牌的职业经理人缺少创业家的激进,整个企业的沟通都是自上而下,对基层的声音缺少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老板们的智商就是比我们高,他们的决策就是绝对正确!”没错,老板们是很厉害,但他们对市场的把握未必有第一线来得准确。漠视基层的声音,就是漠视市场,每天闭门造车、拍脑袋作出的决定对企业而言才是最致命的!
  部门“各司其职”,沟通不畅
  N牌隶属于J公司,和总公司共用客户经理,搞活动时由J牌客户经理谈判,然后将活动内容下发给N品牌,但由于J的生意远远大于N牌生意,所以客户经理谈判时有所倚重。作为护肤品牌,N牌的促销活动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折扣,护肤品需要更细致的促销方案,但客户经理或许“身兼二牌”,真的疲于思考了,做出来的促销活动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身体护理系列两件8折(限促销装参与),促销装本身就是限量,而且价格已经很劲爆了,供不应求,为什么要参与打折?再比如活动已经开始了,赠品还在公司仓库睡大觉,等到赠品发到门店,黄花菜都凉了;甚至有时候活动已经开始了,N牌的人还不知道,因为客户经理忘记通知了。这些问题,每天都在发生,却永远不知道找谁解决。
  从品牌销售经理到一线督导,考核的门店仅仅是“现有门店”,也就是关一家门店,我就少背一点指标,门店越少,我越轻松,但薪资不会下调。所以很多主管对关店不排斥,甚至很欢迎,因为自己的指标越来越低了,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   一线业务员的KPI考核包括每月业绩达成、BA个人单产率、门店会员销售占比,这三项都可以通过关店来做得更漂亮。低产能门店少了,BA单产就提上去了,至于门店会员销售占比,更加可以作假,把散单全部录入到会员名下,会员销售占比可以提升到你需要的任何数据,甚至100%!殊不知关店后,品牌的生意在区域影响力越来越小,原来500万一年的城市最后变成200万,流失了这么多的生意,公司注意到了吗?一些有冲劲的人倒想开店,想维持原有门店,但反而吃亏了,因为单产很难提升,新开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很好的业绩,于是主管的工资越拿越低,最后干脆随波逐流,都关店吧!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吗?比如不关店,为了赢利的考虑,可以把产品放在货架上销售,减少专柜的投入,也可以把BA变成理货员或者流动促销,同时兼管2—3家门店,维持现有生意,等到生意有所回升,可以变成一个店一个促销,或者把流动促销升级为专职促销。方法有很多,而有些公司却选择了最轻松也草率的方式解决,亏损的是公司,至于领导,做不好就跳槽呗。
  企业文化不提倡平等沟通,对一线声音缺少重视,职业经理人过于专注个人的KPI,忽略了全局。这样的品牌能做大吗?
  淘汰经销商,由厂家直供,成本过高
  很多人在讨论,直供好还是找当地经销商好?对于大众护肤品,我毫不犹豫地说:必须找当地经销商!
  N牌之前是经销商和直供两种选择,百货店选择经销商,屈臣氏和商超选择直供。随着屈臣氏越开越多,百货店越做越少,经销商生意被压缩,利润被减少,最后主动要求停止合作,这个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很多屈臣氏就开在百货店旁边,经常2件打折,满多少立减多少,直接对百货店生意造成挤兑,经销商还继续跟你玩吗?
  选择全部直供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项成本的提升:
  物流成本:所有的赠品、物料都是通过快递单独发放到店,有时候是一张薄薄的DM,有时候是一瓶小样。我不知道N公司每年的物流费用具体有多少,但同个门店每月收到的快递就有好几份,为什么不统一发放给主管,由主管发放到门店,或者把要发的东西集中一个快递发放?说到底,花的都是公司的钱,谁会心疼呢?如果把这笔费用用在改善促销活动、提升BA福利上面是不是更好?物流尚且如此,还有其他的成本呢?
  运作成本:直供最大的缺点是滞后,比如南方夏天早早来临,但门店防晒还没有开码,错失销售良机。而北方8月防晒就停止销售了,于是门店锁码,但南方的防晒还能卖到10月,锁码后缺货。这直供造成的缺货不可避免,门店与门店间的调货也非常困难,而且客户系统并非为一家公司服务。N牌曾经发生过由于屈臣氏南海仓和物流商发生矛盾导致货品被拒收,直接影响了几个省的生意,再比如直供门店不能下手供单,一旦对促销活动预估太低就会导致大面积缺货。一个档期活动时间就15天,我见过N牌曾经12天都在缺货,销售就是这么流失的。
  再介绍一下成功品牌是怎么做的。
  以O牌为例,城市没有直供,全部是经销商供货,无论百货店、商超、护肤品,都是经销商运作。屈臣氏开得再多,都是经销商自己的生意,所以经销商不排斥屈臣氏。经销商和门店的合作以联营为主,活动灵活,自主下单、保证送货率,物料统一派送到经销商仓库,经销商随货送到门店,时间上完全可以控制。就算缺货,直接到附近门店进行调货即可,保证不缺货,活动期间产品、赠品都跟得上,业绩当然越做越好。
  综上所述,所有的问题在终端集中爆发,N牌门店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差,但公司总结原因时,永远只会指向一个原因:BA销售技巧欠佳!请问一个月工资2000元的BA,你要求她们有多高的销售技巧,如果BA能把需要买美白产品的顾客硬转成买抗皱商品,这样的BA会只拿2000元工资吗?那她们就不是BA,而是销售明星了!产品、市场、促销、消费者需求这些上游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断地强迫终端销售人员提升销售技巧,那永远只会治标不治本,最后把BA逼走,把顾客逼走。
其他文献
1 .西湖龙井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十大茶叶品牌之首,位于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中,自古是文人墨客留恋之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赞美诗句。龙井茶加工方法独特运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特级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西湖龙井茶不仅汇茶之色、香、味、形四绝于一身,而且集名山、
期刊
张向东絮语:  在骑行者中,我属于很不“专业”,很轻装上阵的:一般就是骑行服、一身睡衣、头盔。有时连防风镜也不戴。我身边有很多玩户外运动的朋友,不仅各种装备、知识、技能齐全,出行必定做好各种路线规划、装备调试、资料准备,光是跟着上路的补给车就很有气魄。但这对我来讲实在是太麻烦了。其实别拘泥于速度、目标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没有人规定骑行非要走很长的路、用很高级的装备、技术很好,重要的是感受以及态度——
期刊
作为代理商,只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定位,才能在与厂家打交道的过程中,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让市场能够蓬蓬勃勃地做强、做大。  某家电商贸公司的李经理是行业里公认的“精明人”,其代理家电5年来,不仅与厂家配合默契,获得了厂家各级营销人员的重视和关注,而且,在运作市场几年来,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地获取厂家的一些特殊支持,让其他代理商甚为艳羡,并被立为学习的标杆。凭借厂家促销等相关政策对其的倾
期刊
在厂家业务员与卖场采购的业务往来中,会有一种情况:因为现有陈列位不好,影响销售效果,就少不了要调整到更好的促销位的协调问题。一般情况下,促销位的好坏决定了促销活动的效果。因此,为了在卖场争取到好的促销位,厂家业务员没少和卖场采购套近乎。但往往是钱也花了,嘴皮子也磨了,但问题归问题,仍是解决不了。采购总会想出一千条理由来回绝自己,许多业务员没少碰卖场采购的“钉子”。长此以往,如何与卖场采购谈促销位的
期刊
揭秘化妆品微博营销内幕:明星转一条收费数十万元  “微博代言”受到众多明星青睐,而其特殊的平台及商业操作手法,让众多明星规避了传统代言中所需承担的风险。  一个没有化妆品批准文号,疑似“三无产品”的“淘品牌”,经过众多明星的微博转发,就能摇身一变被捧上同类产品网上销售的头把交椅。  近年来,由于“隐蔽性高”、“成本为零”、“操作简易”等诸多优势,“微博代言”逐渐受到众多明星的青睐,尤其盛行于食品、
期刊
我国特色产品众多。提起特色产品,大家能想到很多耳熟能详的名称,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名称都是品类,而不是品牌。而且,大家也很少跨区域来购买特色产品。面对高度成长的市场空间,特色产品怎么了?不可否认,特色产品行业还具备一些先天性的弱点: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工艺落后;三是行业标准缺失,严重制约了特色产品的品质管理和
期刊
马化腾不久前曾公开说:如果微信在别人手里,腾讯可能面临一场灾难。微信也让马云感到了切实威胁。马云十年前曾说:淘宝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今天他已确信,微信就是淘宝最大的威胁。  微信的威胁究竟在哪里?  腾讯开始创业时,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赢利模式。QQ成为几千万人津津乐道的聊天工具时,腾讯还处于亏损状态。因为一直投入少有产出,马化腾甚至一度想卖掉它。等QQ真正做到几亿用户,腾讯开始多元化发展的时候,
期刊
坚定进店目的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各个产品都在积极地开发新网点——流通、特通、餐饮、商超......你想把这个空白网点补上,别人也想。所以,店老板每天会面对很多这样的业务员,麻木,在所难免。所以,几乎在你进的每一家店,老板都会重复这几句话,“生意不好”“卖不动”“ 不需要”“这个有了”“我没兴趣”......。如果单纯的因为老板一句推辞而转身离开,一天下来肯定铺不了几个店。  在这个时候,你一定
期刊
18年前,当沃尔玛以深圳为桥头堡进军中国内地市场,随之掀起百佳、家乐福、永旺、Tesco(“乐购”)等在内的一众外资知名零售企业开店潮。“狼来了!”这是包括深圳零售商家在内的本土零售业面对外来竞争者的“惊呼”。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2012年起,沃尔玛、家乐福、乐购这三家全球排名前三的外资零售企业,在内地开店幅度同比降低27%,甚至涌现“关店潮”,沃尔玛更是计划未来18个月关闭中国内地
期刊
对于厂家来说,自己花在卖场的费用是年年看“涨”,可花出去的钱到底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收益?自己在卖场的投入与卖场的产出是否相匹配?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厂商都清楚的。尤其对于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对终端投入的有效管理和考核,经常会出现卖场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直到年终财务核算时,才发现企业大量的费用投入并没有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甚至于公司投入的卖场费用,被一些业务员当成了为自身谋取利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