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09年国家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相关通知后,30万人口以上县级城市纷纷新建特校,但由于是新建学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县级新建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所面临的师资、生源、课程、环境的困境,提出相应策略,以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县级新建特校;培智学校;问题;对策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一大批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由于是新建学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县级新建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问题
(一)县级新建培智类特校的师资困境
新人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基本由两类教师组成,一类是从普通学校抽调的教师;一类是新招考的特殊专业教师。从普通学校抽调的教师,很多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关于智障学生的教学经验不足,之前在普通学校面对的是正常儿童,现在面临的是智力低下,并症状复杂多样的特殊儿童,大部分的常规教学法和教学思路无法很好应用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很难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来实施教学。新招考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大多是师范类应届毕业生,对于特殊教育都有着自己的构想和蓝图。然而进入特校工作后,会发现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新建特校招收的学生,类型复杂多样,很多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很好的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实施教学。怀揣着象牙塔里的构想和蓝图走上讲台,才发觉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和特殊性,很多新教师感觉无从下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对于县级新建特校来说,首先面临的就是师资薄弱的问题。
特殊教育教師除了要掌握一般的教学方法技能外,还需具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技能,例如:鉴别、评估技能,还需掌握多种教学策略(个别教学策略、差异教学策略、协调教学策略、多远评价策略)。县级新建特校教师大多为转岗教师,不具备这些专业技能。刚入职的特教专业教师由于经验和专业性不足,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用于实际,亦无法顺利开展教育诊断工作。学生入学之后无法制定符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觉得吃力,找不到教育起点。此外,县级新建特校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
(二)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难题
由于是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招生处在招录学生时定位不明确,评估筛查环节没有严格的标准,部分家长的淡漠和不合作现象,使招收学生存在年龄差距大,障碍程度复杂,障碍类型多样等诸多问题。以某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2017年秋季共招收学生21名。
这21名学生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个体差异显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首先,学生年龄差距大,师资分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次,招收的智力障碍儿童中大部分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听力障碍及多重障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再次,学生的家庭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城乡差距、学生家庭收入差距及父母文化水平的差异,父母对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
(三)县级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问题
在新建特校中,课程设置以发展性课程和适应性课程为主,生态课程和相关服务类课程(物理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几乎空白。新建特校的许多设施不完善,各种功能教室缺乏,导致学生所需的一些课程无法开展。新建特殊学校的许多课程设置是依据场地和教学资源等来设置的,类型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材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教材内容不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无针对性,没有针对学生社会性生活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深浅不一,部分偏向幼儿的常规认知,部分偏向普通小学。社会技能少,不符合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教材过于统一化等都是制约学生课堂学习的桎梏。
特校所招收的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多样且年龄差距较大,在课时的安排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同年龄不同障碍间的矛盾,不同年龄相同障碍间的矛盾,以及不同年龄不同障碍间的矛盾。课时安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效果,关乎智力障碍儿童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四)县级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环境阻碍
被誉为“儿童世纪代表”的意大利女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旧的教育有两个要素:教师和儿童。在新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儿童都要和环境发生关系。环境成为新教育的一个新要素。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
作为新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新建的校舍、食堂、教师等可以满足学生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但学校的软设施,如校园环境创设、文化建设等明显缺失。
二、应对策略
(一)师资方面的应对策略
为了使刚入职的新教师尽快适应培智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压力,克服工作困难,明确教师应尽的职责,做好作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心理准备。可对刚入职的新教师进行专业化的职前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新教师能够尽快把自己转换到教师角色中,尽早的适应教学岗位和教学生活。 刚入职的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这需要新教师多去实践,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去实施教学活动,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多去听一些老教师上课,观看一些比较好的上课视频,汲取其中符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之后再尝试将自己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
针对一些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进入工作前,对其进行一些进步的专业训练,让其了解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有助于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更好的了解学生,找到教育起点,制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后期也应该为其安排一些培训课程,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此外,特殊教育学校应多吸纳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师资力量。
(二)生源方面的应对策略
招生时应做准确定位,并对每个学生做专业评估,进行筛查。学生进入学校后要在教学中改善教学教法。可利用同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有问题行为的同学;教师则以身作則给学生做示范。
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创设自然生活情境的行为练习和特设情境中练习,将一日生活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让特殊学生不断反复练习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对特殊学生教育教学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良好行为习惯及期望行为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进行适当奖励,可以使特殊学生更多表现出这种行为,从而提高特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并开展一些简单而富有趣味的家校教学活动形式,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不断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特殊儿童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家校合作,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针对课程问题的应对策略
特殊儿童的教学内容普遍为社会技能的掌握、常规事物的认识及个体生活需求的满足。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发展性课程和适应性课程为主,生态课程和相关服务类课程(物理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为辅,本校特色为医教结合,所以康复课程的设置里还应有医学方面的治疗,比如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
根据学校反馈的学生信息,配发针对性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社会需求为目的。
同班不同级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需要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接受,这样才能有学习的兴趣,能力好的就能带动能力弱点的,教学也就能顺利进行。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小学学生智力差异很大,普通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范围很广,记忆力持续时间长,而特殊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记忆力差,需要反复进行训练。
根据学生需求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置学生功课表。结合当地实际加入一些学生所必需的技能教学,加强学生的康复训练。在功能室匮乏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寻找补偿措施,开发一些必需的康复训练室;另外相关机构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和合理的资金投入,保证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
著名学者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应该开发整合新的教育资源,革新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落实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障碍类型障碍程度进行分班,每个班级有相应的课时要求,保证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合理。另外,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发挥特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研发一套适合本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
(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应对策略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就像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学校环境创设更是作生理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适宜的环境充满丰富的刺激,能够引起儿童强烈的活动动机,成为儿童打开主动性大门的钥匙,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只有儿童的自身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作用才能内化于儿童的心灵。
首先,学校应结合学校硬件设施,以及培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统一布局规划设计学校的文化建设,例如学校的办学宗旨、“三风”建设等。其次,加强学生的生活卫生礼仪习惯养成,有固定的开展大扫除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再次,还要对宿舍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保持宿舍整洁,装扮自己的宿舍,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和班队活动等,让学生热爱校园,在学校健康成长。
关键词:县级新建特校;培智学校;问题;对策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一大批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由于是新建学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县级新建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问题
(一)县级新建培智类特校的师资困境
新人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基本由两类教师组成,一类是从普通学校抽调的教师;一类是新招考的特殊专业教师。从普通学校抽调的教师,很多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关于智障学生的教学经验不足,之前在普通学校面对的是正常儿童,现在面临的是智力低下,并症状复杂多样的特殊儿童,大部分的常规教学法和教学思路无法很好应用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很难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来实施教学。新招考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大多是师范类应届毕业生,对于特殊教育都有着自己的构想和蓝图。然而进入特校工作后,会发现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新建特校招收的学生,类型复杂多样,很多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很好的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实施教学。怀揣着象牙塔里的构想和蓝图走上讲台,才发觉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和特殊性,很多新教师感觉无从下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对于县级新建特校来说,首先面临的就是师资薄弱的问题。
特殊教育教師除了要掌握一般的教学方法技能外,还需具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技能,例如:鉴别、评估技能,还需掌握多种教学策略(个别教学策略、差异教学策略、协调教学策略、多远评价策略)。县级新建特校教师大多为转岗教师,不具备这些专业技能。刚入职的特教专业教师由于经验和专业性不足,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用于实际,亦无法顺利开展教育诊断工作。学生入学之后无法制定符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觉得吃力,找不到教育起点。此外,县级新建特校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
(二)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难题
由于是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招生处在招录学生时定位不明确,评估筛查环节没有严格的标准,部分家长的淡漠和不合作现象,使招收学生存在年龄差距大,障碍程度复杂,障碍类型多样等诸多问题。以某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2017年秋季共招收学生21名。
这21名学生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个体差异显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首先,学生年龄差距大,师资分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次,招收的智力障碍儿童中大部分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听力障碍及多重障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再次,学生的家庭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城乡差距、学生家庭收入差距及父母文化水平的差异,父母对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
(三)县级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问题
在新建特校中,课程设置以发展性课程和适应性课程为主,生态课程和相关服务类课程(物理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几乎空白。新建特校的许多设施不完善,各种功能教室缺乏,导致学生所需的一些课程无法开展。新建特殊学校的许多课程设置是依据场地和教学资源等来设置的,类型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材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教材内容不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无针对性,没有针对学生社会性生活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深浅不一,部分偏向幼儿的常规认知,部分偏向普通小学。社会技能少,不符合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教材过于统一化等都是制约学生课堂学习的桎梏。
特校所招收的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多样且年龄差距较大,在课时的安排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同年龄不同障碍间的矛盾,不同年龄相同障碍间的矛盾,以及不同年龄不同障碍间的矛盾。课时安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效果,关乎智力障碍儿童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四)县级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环境阻碍
被誉为“儿童世纪代表”的意大利女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旧的教育有两个要素:教师和儿童。在新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儿童都要和环境发生关系。环境成为新教育的一个新要素。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
作为新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新建的校舍、食堂、教师等可以满足学生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但学校的软设施,如校园环境创设、文化建设等明显缺失。
二、应对策略
(一)师资方面的应对策略
为了使刚入职的新教师尽快适应培智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压力,克服工作困难,明确教师应尽的职责,做好作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心理准备。可对刚入职的新教师进行专业化的职前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新教师能够尽快把自己转换到教师角色中,尽早的适应教学岗位和教学生活。 刚入职的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这需要新教师多去实践,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去实施教学活动,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多去听一些老教师上课,观看一些比较好的上课视频,汲取其中符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之后再尝试将自己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
针对一些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进入工作前,对其进行一些进步的专业训练,让其了解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有助于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更好的了解学生,找到教育起点,制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后期也应该为其安排一些培训课程,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此外,特殊教育学校应多吸纳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师资力量。
(二)生源方面的应对策略
招生时应做准确定位,并对每个学生做专业评估,进行筛查。学生进入学校后要在教学中改善教学教法。可利用同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有问题行为的同学;教师则以身作則给学生做示范。
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创设自然生活情境的行为练习和特设情境中练习,将一日生活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让特殊学生不断反复练习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对特殊学生教育教学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良好行为习惯及期望行为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进行适当奖励,可以使特殊学生更多表现出这种行为,从而提高特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并开展一些简单而富有趣味的家校教学活动形式,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不断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特殊儿童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家校合作,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针对课程问题的应对策略
特殊儿童的教学内容普遍为社会技能的掌握、常规事物的认识及个体生活需求的满足。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发展性课程和适应性课程为主,生态课程和相关服务类课程(物理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为辅,本校特色为医教结合,所以康复课程的设置里还应有医学方面的治疗,比如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
根据学校反馈的学生信息,配发针对性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社会需求为目的。
同班不同级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需要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接受,这样才能有学习的兴趣,能力好的就能带动能力弱点的,教学也就能顺利进行。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小学学生智力差异很大,普通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范围很广,记忆力持续时间长,而特殊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记忆力差,需要反复进行训练。
根据学生需求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置学生功课表。结合当地实际加入一些学生所必需的技能教学,加强学生的康复训练。在功能室匮乏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寻找补偿措施,开发一些必需的康复训练室;另外相关机构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和合理的资金投入,保证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
著名学者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应该开发整合新的教育资源,革新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落实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障碍类型障碍程度进行分班,每个班级有相应的课时要求,保证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合理。另外,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发挥特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研发一套适合本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
(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应对策略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就像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学校环境创设更是作生理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适宜的环境充满丰富的刺激,能够引起儿童强烈的活动动机,成为儿童打开主动性大门的钥匙,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只有儿童的自身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作用才能内化于儿童的心灵。
首先,学校应结合学校硬件设施,以及培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统一布局规划设计学校的文化建设,例如学校的办学宗旨、“三风”建设等。其次,加强学生的生活卫生礼仪习惯养成,有固定的开展大扫除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再次,还要对宿舍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保持宿舍整洁,装扮自己的宿舍,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和班队活动等,让学生热爱校园,在学校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