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大跃进?

来源 :互联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m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只是几个.COM在亏损,我们可以说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如果只是一类.COM在流血,我们可以说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如果所有.COM公司都在亏损、如果整个.COM产业都在流血,我们该作何解释?是中国的INTERNET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中国的INTERNET本身出了问题?
  
  从去年下半年起,中国互联网理论界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年初还在大谈特谈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某些所谓理论家、科学家、首席评论家已经抛弃了自己的理论,转而大谈特谈填平中美“数字鸿沟”的问题。
  伴随理论界走马灯样的风向,俊颜荟萃、精英云集的.COM产业开始了这样的“合唱”:无论是大网站还是小网站,不打广告的还是打广告的,在NASDAQ上市的还是上不了NASDAQ的都在高唱“国际歌”。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行业知识分子如此高度集中、资本如此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此高度集中,亏损同样如此高度集中。
  伴随理论家填平“鸿沟”的畅想,多少自命中国YAHOO、中国亚马逊、中国EBAY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销声匿迹,多少立志成为中国杨致远、中国贝索斯、中国怀特曼的“海龟”如何赤条条上岸又如何赤条条退回海里,多少仍在试图弥合“鸿沟”的“数字英雄”和“数字先知”依旧前仆后继,遗憾的是,他们甚至不清楚炸药包在哪里。
  如果只是几个.COM在亏损,我们可以说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如果只是一类.COM在流血,我们可以说商业模式出了问题。问题是,如果所有.COM公司都在亏损、如果整个.COM产业都在流血,我们该作何解释?是中国的INTERNET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中国的INTERNET本身出了问题?
  
  数字鸿沟还是经济鸿沟?
  
  好像不谈“数字”就不是互联网,好像不挂“新经济”就不是高科技,这似乎已经成为某些理论家的思维定势。但是,造就AOL、造就YAHOO、造就MSN的美国信息产业真的用“数字”两字就可以囊括精华?果真如此,数字化的中国岂不成为新世界经济领袖?果真如此,数字化岂不成了“非洲兄弟”赶超发达国家的不二选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鸿沟”真的仅限于“数字”吗?填平了“数字鸿沟”,真的就可以填平“南北差距”吗?数字真的就是未来经济世界的全部吗?也许终日为配送、仓储、结算奔波的8848和e国最清楚,真正需要我们填平的,到底是所谓的数字鸿沟,还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经济鸿沟”?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和割裂的数字鸿沟,正如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和割裂的新经济,数字鸿沟不过是经济鸿沟在高科技产业的表象而已。那些不顾经济根本、只知鼓吹数字的说法,完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杜撰,不但不会对.COM公司起到指引作用,甚至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
  从B2C、B2B到P2P、W2W,从ISP、ICP到ASP、IDC,尽管“数字先知”预测的数字奇迹从未发生,尽管中国.COM公司的“国际歌声”从未因为他们的预测而减轻,我仍然愿意相信他们最少是怀有美好愿望的书生、至多是因为不能深入本质而流于卖弄名词、卖弄爱国激情的哗众取宠。
  作为提高效率和扩大视野的工具,INTERNET脱离传统产业而成为纯粹“数字产业”的那一天,也就是“新经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那一天。像手机、PC一样,互联网跌下神坛只是早晚之事。作为传统产业的延伸,作为不能脱离经济现实而存在的空壳概念,抽象的“数字鸿沟”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数字远不是未来世界的全部。
  
  数字革命还是数字“闹剧”?
  
  还是去年年初那几位新经济学家,还是去年年初那几支描述INTERNET抢夺眼球、跑马圈地、创造资本市梦率的生花妙笔,翻开他们的“数字”辞典,我们仍然不得不为他们的宏论耸然动容——
  “网络经济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重大、应用最广泛的新经济。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但根据新增长理论,在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新技术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
  “美国已经发动了教育部、司法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克林顿甚至做了X次全国巡访,感召了微软、思科在内的Y家高科企业,发表了Z个以上的重要宣言,以消除横亘在美利坚地区和种族间的数字鸿沟……
  “原子时代比物质实力,比特时代比知识实力,物质化生存,中国已成为优等生,数字化生存,中国却到了被淘汰边缘!如果我们在数字时代亡国灭种,信息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差距拉大,将成为主要原因……”
  新经济学家的慷慨激昂中,仿佛时光倒流几十年,两个经典画面跃然纸上:一边是美国信息产业轰轰烈烈的革命,一边是中国信息产业缩小数字鸿沟的纲领性主张。接下来呢?就是无数仁人志士、数字精英在民族大义召唤下、在美国领袖榜样下、在数字先知指引下、投身到“全民比特”、“消除鸿沟”的“INTERNET大跃进”?!
  可是,尚请慢来——
  当我们的社会信息化指数落后美国40年、当我们的电脑普及率是美国的1/55、当我们的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是美国的1/45、当我们的网络普及率是美国的1/25、当我们的网民购买力是美国的1/15,在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的互联网领域,我们真的和美国处于同一起跑线吗?
  即使2005年中国带宽如愿接近美国,即使2010年中国网民如愿超过美国,我们同样用IBM电脑、装INTEL芯片、使MICROSOFT软件、架CISCO路由器却盛产盗版和美眉的IT业真能孵化IBM?孵化INTEL?孵化MICROSOFT?孵化CISCO?我们同样坚信“INTERNET一定能盈利”却身着“皇帝新装”、背离经济规律的.COM公司真能催生YAHOO?催生MSN?催生AOL?没有旗舰和舵手的中国INTERNET产业真能因此走向成熟吗?
  人类历史从来就不缺少闹剧,中国尤其如此。从“大炼钢铁”到“文化大革命”,从“安全套生产线”到“乙烯工程”,如果说闹剧也有规律的话,那就是除了一批善于做秀的演员,闹剧不会留下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反观奔驰、IBM、SONY,我们记住了商业公司的杰作,却不必记住生产它的CEO是谁。盲动终归于盲动,一窝蜂终归于一窝蜂,关注程度并不代表正确程度,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也许最终一钱不值,这是恰恰是闹剧的反面价值。
  社会进步在加快,科技发展在加快,人类文明在加快,工业社会创造了十倍于农业文明的价值,信息社会同样会创造出百倍于工业文明的价值,智能社会仍将创造千倍于信息社会的价值,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经济的规律。物质时代曾经积弱的中华民族没有灭种,信息时代暂时落后的中华民族同样不会亡国,数字化生存远不是人类的终结。如果仅仅因为几个理论家的耸人听闻而畸变到“INTERNET大跃进”,那才是经济史上的最大笑柄。
  
  数字机遇还是数字陷阱?
  
  正如某些.COM公司的年轻CEO凭借一觉醒来、拍一下脑门产生的灵感就决定了企业下一财季的发展计划,某些新经济学家恨不得凭借饱含激情、智慧的“INTERNET大跃进”一夜之间填平横亘中美的数字鸿沟。但是,背离经济规律的盲动带来的将是什么呢?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比作摩天大厦,把互联网代表的高科产业比作厦顶的旋转餐厅,地基、主楼就是农业、能源,交通等传统产业构成。如果因为要缩小中、美经济大厦高度差,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旋转餐厅高度上,以为“皇冠上的珍珠”足以代表“皇帝”的高度,结果不仅可笑,甚至可怕;回避基础,盲目比高,只能换来空中楼阁的旦夕崩溃;只攻一点,不计其余,终将产生“大跃进”式的怪胎。
  看看前苏联为填平美、苏“太空技术鸿沟”而付出的40年心力和支离破碎的代价吧。为了军事大厦可以一较高下,为了高科产业能够朝发夕至,苏联人不顾农、工、商落后的现实,在太空领域和美国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你一发氢弹,明天我一颗卫星,今天你一个发现号,明天我一艘阿波罗。而换回的,却是国民经济的离析分崩。盲动从来都是需要代价的,苏联也不例外——抽象的“太空技术鸿沟”从未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的盲动无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如果苏联人不是过于理会星球大战,如果苏联人不是过度分散国力,苏联历史也许改写,世界历史也许改写。
  环顾四周,是IBM的PC,是INTEL的芯片,是微软的WINDOWS,是COMPAQ的服务器,带来比特之后,带来数字化生存之后,每一个美元的风险投资如何流入中国,又如何流回美国。经济世界有一双无形的手,INTERNET是不是美国操纵世界的其中一只?今日中国和昨日苏联有何不同?一个是“太空机遇”,一个是“数字机遇”?
  危机、危机,危险从来和机遇并存,“数字机遇”同样如此。
  
  数字理论家还是数字企业家?
  
  如果有人坚持到肯尼亚发展BTOC,结果一定做十年赔十年,什么道理?同一条街,同样的拉面馆,十年后,有的成了五星级酒店,有的灰飞烟灭,什么原因?只有不赚钱的老板,没有不赚钱的行当,到底是模式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值得反思。
  砖头可以砌成凯旋门,砖头同样可以盖违章建筑。商业模式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由谁来操作。细察中国互联网,几个只看过书、没写过书、更没卖过书的理论家一纸商业计划书,融点钱就办网上书店; 几个只买过东西、没卖过东西、更没生产过东西的理论家一纸商业计划书,融点钱就做电子商务,货源、渠道、配送、回款……早已成熟的经济环节居然成为这些网站不可逾越的瓶颈,百千万的亏损怎能不在情理之中?事实上,从网络商务化的第一天,就应该是王府井办8848,而不是8848办王府井;是新华书店办当当,而不是当当办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商品零售,这些早已写进商学院教案的成熟商业模式,却因为互联网的风行而被理论家操刀,.COM公司的伤痕累累又怎能不在预料之中?
  与其说比尔·盖茨是知本家的典范,不如说比尔.盖茨是企业家的典范。每一个微软产品的走红,都离不开盖茨堪称经典的市场运作。中、美高科产业有很多差距,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充斥理论家,而美国富产企业家。也许这才是新经济学家最不愿面对的事实: 中国互联网产业急需的是企业家而不是表演家,急需的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实干家而不是脱离经济规律谈发展的预言家。
  好比船长决定航船的航向,好比希特勒决定第三帝国的兴衰,中国INTERNET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真正的灵魂人物。与主流.COM公司不同,神州数码、TCL、海尔的企业家延伸传统、意在增值、决不为网而网的战略才是互联网今后的方向。我可以这样断言,如果2000年中国网络业的灵魂是柳传志、倪润峰、张瑞敏、段永基,而不是现在这帮梨园班子的话,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就要改写。
  
  数字规律还是经济规律?
  
  到目前为止,中国.COM公司的变奏基本上可以这样描绘——急忙建网、急忙融资、急忙花钱、急忙裁员、急忙倒闭。当.COM公司急急忙忙用大把美钞推出网站,进而子弹上膛、刺刀出鞘、厉兵秣马、准备大战时,却发现自己竟然没有真正的产品,没有真正可以承诺给用户的价值,于是,悲剧不可避免。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狂热,特殊的狂热催生了走形的怪胎。人人谈论泡沫,人人又制造泡沫,人人谈论盈利,人人却不踏下心来把事情做到盈利。.COM的大把烧钱、.COM的好高骛远,.COM的自命不凡、.COM的听风是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按企业发展规律办事,每一项都成为.COM公司的死穴。
  遗憾的是,很少有互联网的CEO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互联网公司的CEO很少是从传统产业出来的,再进一步说,绝少网络业的CEO是真正的企业家。时至今日,.COM公司仍然对两个问题过于乐观,一是投资者对NASDAQ这个风向标的冷静认识,二是CEO们对市场和管理的把握能力。当然,有一点已经无可争论:不管什么企业,能赚钱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蒸气机、电、电视、手机......哪一个曾经不是高科技、哪一个没有高价值、哪一个不被大众需要、哪一个不是经济进步的工具、哪一个不是文明发展的手段,又有哪一个不是因为水到渠成才大放光芒?没有必要神话互联网。只有走向实用的互联网才有出路。
  世界上从来不曾产生“新”经济,产生的只是新产品,无论什么经济,最终要归结到产品和利润。事实终将证明,从来就没有脱离经济规律的数字规律,今后也不会再有脱离价值规律的数字奇迹。传统产业需要多么务实,互联网产业就需要多么务实。终日喊着“争第一”的.COM公司已经第一个唱起“国际歌”,眼球经济换来的市梦率已经一去不返。
  
  什么是INTERNET的当务之急?
  
  像淮海战役在一个狭小战场聚集了交战双方那么多高级将领、军队和精良的装备一样,在中国的IT界乃至经济舞台上,从来没有象今天的INTERNET这样,在如此狭小的市场上,在这么短的时间,聚集如此多的人才,如此巨额的资本,进行如此惨烈的搏杀。战斗远未结束,侥幸存活的.COM公司必须有所行动以迎接利润来临的那一天。
  互联网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工具。再先进的纳米技术也要应用到衣食住行,再先进的生物医学终究要用来治病救人,最应该拿起互联网武器的应该是传统产业。所以.COM公司的第一个当务之急是:回归传统。
  所有已经关闭的知名.COM都曾贴着同一个标签:烧钱机器,似乎他们不知道股东的钱终将花尽,似乎他们不需要懂得预算和运筹。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崽卖爷田心不疼”这句话含义的公司,只有真正在“资本悬崖”上走个来回的公司,才真正知道如何使用宝贵的创业资本。所以.COM公司的第二个当务之急是:学会管理。
  我十分赞赏柳传志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如果对前面的道路不熟悉,不妨先小心翼翼地去试,等踩结实了走出去几步,感觉踩稳当了,再撒开腿跑,如果一脚踩在烂泥里,就赶紧抽出来,决不要孤军深入。”这一点对于急需盈利、但不确知“哪口井能够打上水”的互联网公司尤其实用。所以.COM公司的第三个当务之急是:小心探路。
  所谓商务计划,所谓盈利模式,只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产物,不能成为禁锢自己的紧箍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为某个模式而生,但不一定为这种模式而死。成功者真正成功时,常常已经看不出自己当年的样子,因为变化太大了,就像我们今天已经找不到80年前IBM的影子。所以.COM公司的第四个当务之急是:常变常新。
  为什么理论中几何增长的收入阶段总也没有到来?为什么理想的商业计划永远无法贯彻到市场中去?为什么新经济学家的口风永远在变?为什么市场的增长远远低于预期?再好的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再动听的模式也要符合实际,更何况有些理论家的理论根本就是法轮功!所以.COM公司的第五个当务之急是:明判真伪。
  经济领域从来就不存在脱离产品的价值,从来就不存在独立产品之外的服务,对于商业网站,要想产生收入,要想赢得利润,必须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商品。所以.COM公司的第六个当务之急是:创造产品。
  团队的重要无需赘言,资本的重要无需赘言,模式的重要无需赘言。所有的当务之急最终集中到同一个当务之急——生存下去,尤其让投资人相信未来依旧能生存下去——很多.COM已经来不及谈未来之梦了,因为他们已经倒闭。回归经济规律最基本经济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网站当作真正企业去经营的企业家,成功率最高。我可以大胆预言:如果.COM公司不能在未来的经营中双脚落地,象优秀的传统企业一样分析市场、抓产品,中国INTERNET产业想五年之内大规模赢利,没戏!
  2001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不绝于耳的是网站的倒闭裁员,是风险资本对.COM公司的关闭,是媒体对数字精英的抛弃。是掀开“新经济”神秘面纱的时候了,同样是思考“数字机遇”的时刻。我们从来不主张听天由命,无为而治,但如果哪位肯尼亚的理论家一定要洋洋万言、新词不断地告诉我们,“缩小中、肯经济差距的当务之急是弥合中、肯之间巨大的数字鸿沟”,并由此一而再地抛出“缩小数字鸿沟的纲领性主张”,我们还是告诉肯尼亚人:先去寻找水源和食物吧!
  编后:
  总听一些网站抱怨,股值大跌是因为资本与市场隔离造成的。其实利润是企业的直接目标。在目前通讯如此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前题下,这种隔离是很难形成的。这种说法只是对自己经营不利的一种托词而已。问题的关键是网站背后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造成网站如同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一旦适当的阳光没有了,虚幻的景象就会消失。我们以前没有鼓吹过“一夜暴富”的神化故事,现在也不想落井下石。只想善意地为网站提出一些建议。网络产业落地之后其实有事可做。看看美国的情况就能说明问题。经过十多年左右的普及发展,因为互联网,美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现在,50%以上的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将近50%的美国家庭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固定用户,数年内,互联网个人固定用户将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银行金融方面,互联网使服务效益提高21%左右。年收入1000万美元的中小型公司,由于使用互联网,财务业绩提高50%左右。航空公司发行纸质机票的平均成本是每张12美元,使用互联网技术,发行平均成本是每张机票0.10美元。IBM公司为日常生产的订货时间,从不用互联钢的平均65天左右降到使用互联网的23天左右,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互联网为公司节约了70亿美元。美国著名的金融投资公司嘉信(Charles Schwarb)经营的投资者资产达9810亿美元,其中40%是在线客户,其数量还在增加之中。根据互联网提供的全国交通数据,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知道自己在哪里和到达目的地的途径,大部分数据的精确度和使用方便程度达到了街道门牌号的水平。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一定要去除仅仅是“眼球经济”等虚无缥缈的东西,脚踏实地的提供服务。这才是互联网的生命力所在。
其他文献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纪录片引发热议。纪录片中,五名中国教师远赴英国任教,尝试对当地学生进行“中国式教学”,引发了网友关于“中英教育谁优谁劣”的争议。  在中国的教育界,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比国外好。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优势依然主要体现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之中,所以当我们的本土教师遇到各种智能类型的英国学生时,模式化的教学就必然会变成“对牛弹琴”了。
期刊
我国的信息产业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从整体水平而言,仍然处于一种硬件网络的环境中。造成这种环境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的软件业发展相对很落后。在整个软件市场中,国产软件仅占国内市场分额的30%左右,且产品主要集中于管理软件、财务软件、教育软件、杀毒软件及一些中文平台的开发领域,而表征软件产业实力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等,则基本是空白。  当我们以为自己在Internet时代没有落
期刊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据化,尤其是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因而在未来几年内,存储技术将成为令人瞩目的一个市场。据IDC预测,到2003年,世界范围的存储服务市场将达到400亿美元以上。在今后的几年内,存储服务市场将进入飞速发展期。基于Internet的应用比如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将成为存储服务的主要市场,因为他们都需要对大量数据的快速
期刊
去年,许多人在大谈渠道扁平化,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范例,厂商以直销的方式降低成本,用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一时间,渠道扁平化似乎已经成了时代潮流、营销趋势。而我们是否应为这种潮流和趋势而欣喜呢?扁平化究竟是不是我们期待的渠道模式?前不久,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网络产品供应商华为推出了新的网络产品渠道策略,在销售渠道引入大分销商,打造成了以大分销商为龙头的新的渠道架构。目前,在海内一片扁平化的呼声中,华
期刊
建立Internet优势:来自拉里·埃利森的四条经验    如果你是一位Internet革命中的迟到者,是否已经来不及赶上去了?还不晚,如果你的转变像Oracle一样敏捷、有目标和不留情面。  在1995和1996年,Cisco、Dell、Schwab和Cemex等众多数字先驱已经将新战略悄悄部署到位,并开始通过Internet技术获取利润;与此同时,Oracle在这方面还名不见经传,这种情况至少
期刊
波分复用及现有传输网的局限性  4.智能光网络    智能光网络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网络可扩展性和服务快速展开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概念首先由Sycamore公司在1998年12月提出。包含产品,技术和功能上的革新。  智能光网络将SDH/SONET的保护功能、IP的效率、DWDM所产生的容量、网络管理软件的革新有机地结合到光传输系统当中,使在光层中直接提供业务成为可能。  智能光网络可提供丰富的带宽
期刊
接入作为网络到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最终用户所获得服务的速度和质量,因此长期以来备受通信厂商、服务供应商及用户的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通过建设下一代接入网络,实现更高的智能,创建更加前沿的边缘网络,运营商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为自己营造新的赢利机遇。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与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率以及用户满意度,确保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当前运营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期刊
网络采购是政府采购的必然趋势    网络采购既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形式,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传统采购来看,网络采购具有明显的优势:价格透明、效率高、竞争性强、节约成本等。目前政府采购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各级政府的关注,也在我国得到重视和大力推广。笔者认为,结合网络经济和政府采购的趋势来看,网络采购是政府采购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政府采购值得大力推广的主要方式。首先从技术上看,网络采购非常适合政府采购,
期刊
MPLS(Multiple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IETF在Cisco的标记交换(Tag Switching)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宽带网络新技术,它将第三层路由与第二层交换结合起来,提高改善IP网络的转发性能,以适应Internet迅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要求。  MPLS是一种标签转发技术,它给数据报加上标签,并在MPLS域内根据标签来转发数据报。标签是一个短的、定长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电信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后建立起7个宽带Internet骨干网。随着骨干网的强劲发展,作为公用通信网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接入网(AN),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但是我国Internet用户大多数仍是用Modem接入Internet网。ISDN在2000年初中国电信的强力推荐下,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其他的接入技术,如56K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