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新题满分训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hao00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馨提示:2009年江苏卷的《语文考试说明》,文学作品阅读增加了新的要求:“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今年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以下一组训练,就是这样设计的。
  
  下文内容我们在《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中读过,请联系所提到的“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对文中说法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复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2.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准则。
  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
  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
  3.联系春秋时代社会特点,说说你认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学处处碰壁的原因。
  4.结合你对五四时期作品的了解,你认为五四运动为什么要“砸烂孔家店”?
  5.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仁”,孙中山说“仁之定义,博爱之谓仁”。根据你对两人的认识比较一下“克己复礼”和“博爱”,试作简述。
  
  答案:
  1.C(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是什么。D.“和而不同”没说出“不同”的内涵)
  2.B(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妥 C.本文议论的是“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关系” D.“手段”不对)
  3.答案要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要求诸侯国去复周礼,当然行不通。
  4.答案要点:克己和复礼,都是不要“个人”的民主自由。
  5.答案要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就是恢复周礼。孙中山的观点是:博爱“这个名词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国‘同胞’两个字是一样解法,一般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因为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的命题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填空题被予以格外重视,创新型、信息迁移型填空题也应运而生. 合情推理、优化思路、少算多思将是快速、准确地解答填空题的基本要求,下面例析创新型、信息迁移型填空题的解法,以抛砖引玉.   一、新定义  新定义型填空题通常采用直接法. 解题时紧扣基础知识,灵活、简捷解题,使用时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 具体来说,就是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
期刊
填空题是一类传统的题型,自去年江苏高考取消选择题后,直接提高它在高考中的比重,因此,填空题已成为高考考生成绩区分的标志,怎样解答高考填空题对所有考生意义非常重大. 根据填空题的结构和答题特点,“准确”是解答填空题之本,由于解答填空题时,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只要求填写结果,故所填结果是判断解题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下面本文通过举例说明运用特殊化方法求解填空题的策略,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所谓
期刊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填在答题卡上。  A  Tess was eight years old. Her little brother Andrew was very sick and their parents were completely out of money. She heard Daddy say to her tearful Mothe
期刊
一、临场高考的总原则   1. 审清题意审题时请重点关注“任意”、“存在”、“唯一”、“当且仅当”、“至少”、“至  多”等关键词,尤其注意题中()内已知条件的使用. 正确审题包括:如何正确领会题意及如何挖掘隐含条件.   例1设集合 ,都是M的含两个元素的子集,且满足:对任意的 , ( , ),都有 ( 表示两个数 中的较小者),则k的最大值是 .   【分析与解】本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领会题意.
期刊
一、委婉语  委婉语就是用温和的、间接的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来替换那些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粗野的或直率的词语。委婉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因此,对于我们学好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委婉语使用范围和特征如下:  1.避免僵化,改用积极词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品行、成绩的评价上,其目的是避免挫伤家长和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起到激励学
期刊
例:设函数y=f(x)定义在实数集R上,则函数y=f(x-1)与y=f(1-x)的图像关于()    A.直线y=0对称B.直线x=0对称  C.直线y=1对称D.直线x=1对称  这是一道高考试题,考察了抽象函数的对称性,由于对称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所以一直以来受到数学教师的青睐,在各种试卷中频频出现.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但是许多人认为是B,经过分析发现了引起同学
期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考生在完形填空解题中常常存在着诸多的失误。如何才能减少完形填空题的失误呢?除加强必要的训练之外,还要明确常见的失误原因,才能对此作出相应的对策。现根据平时考生的解题情况,将易错的类型加以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题对策,旨在对大家解题有所帮助。  一、忽视上下文联系造成的失误  完形填空题所提供的是一篇具有完整的语言信息的短文,其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
期刊
根据2009年高考江苏卷数学科《考试说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为最高级(C级)要求,本文探讨以圆为背景的平面向量数量积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1 静态问题  1.1直接求解型  例1.在半径为1的圆上按顺序均匀分布着点A1,A2,A3,A4,A5,A6,则  .  解析:如图1, ,  同理可得其余五项均为 ,故所求结果等于3.   点评:本题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直接求解,要注意向量的夹角(共起
期刊
平时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不少同学仅仅着眼于所提供的语言点,而忽视其理由的论述。其结果写出的文章往往给人以不完整的感觉,所以总显得单调、泛味,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在文章中增添一些理由的陈述呢?现结合一些书面表达和个人的感受谈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理由的陈述。  一、根据提示、展开想象  在进行书面表达时,不少同学很少去关注如何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做出合情合理的陈述,使自己所写的内
期刊
古人读书,首先要学的便是断句,所谓“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其次就是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对于今人而言,这便是翻译;最后才是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观点与态度。    一、关于断句    断句,就是明辨句读,它需要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常见的断句方法有以下几种:   1.借助句子成分断句。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语、谓语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