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研究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才能完成高效课堂教学。文章通过理论联系事例逐一对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了分析,旨在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方法和途径作一深入探讨。
【关键词】 三维目标 感官协同 联系—预测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新的教学课程面前,很多一线教师发现自己的许多教育理念遇到了强烈地挑战,虽然过去在学校里他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了,教化学课驾轻就熟,但现在感到老方法不灵了,新方法又不会,出现了“不会做教师”的危机,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的观念、知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更新,角色还有待进一步转化,但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新课标强调:“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即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2009年8月,笔者在暑期对右玉、左云两县化学教师培训时,就此问题同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现撰文与各位同仁做一探讨。
1、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策略
知识与技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微观构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基本的实验技能等。其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内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理解上并无障碍,但随着知识的增多,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难、杂、乱”,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重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这一问题,下面我从三点谈起:
1.1课堂教学中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而参与的感官不同,其记忆的保持率有差异。运用多种感官(眼、耳、口、手、脑等)进行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善于观察,将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二要勤于动手,尽可能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实验,如实验课、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在实验中不仅动手操作,而且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将实验、观察、思考三结合。这样,既可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又可通过对实验的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枯燥变生动,增加学生的记忆。
案例:石蜡与氧气反应的学习策略
策略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或听教师讲授,记住教材中有关化学反应的实验描述、实验结论和文字表达式。
策略2: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实验结论,写出反应文字表达式。
策略3:学生亲自完成石蜡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和思考获得有关的实验结论,掌握文字表达式。
策略4:学生首先观察石蜡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反应的可能产物做出猜测,即提出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上述四种策略中,第1种策略,学生只是听或看,获得信息的途径单一,对反应的事实或结论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第2种策略,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实验,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使抽象与具体相结合,能加深记忆;第3种策略,学生亲自参与完成实验,多种感官并用,知识鲜活而深刻,提高了记忆的效率;第4种策略,学生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生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2联系—预测
尽管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对繁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一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书本知识、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相联系,是理论知识的具体体现,如金属活动性顺序;三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它体现在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收集、检验、用途等,还体现在同一类物质具有某此相似的性质,如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都具有某些通性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如果知识在头脑中无条理堆积的话,不但检索提取它存在困难,而且迟早会被遗忘,如果能把零碎的知识组织成有结构的整体,则将大大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并提高检索提取的效率。因此,知识结构化策略就是要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归纳,比如从反应类型、反应条件、气体制法、物质的性质等多角度归纳记忆,或者利用思维导图(美国记忆之父—托尼?博赞发明,目前在国外很流行)去归纳记忆。它储存于头脑中,犹如图书馆经过编码的书,可“信手拿来”,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就必须反思与重建课堂教学的观念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来的,而是建构来的;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2.1利用好教材。丰富多彩的新教材为我们实施过程与方法提供了一个依据,像人教版中新开设了“活动与探究”、“资料”、“讨论”、“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栏目,它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活动与探究”栏目目的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感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方法,驱动学生思考、反思、质疑、发现、创新。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书中共安排了30个“活动与探究”,除铁的锈蚀不宜当堂完成,其它都可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师要精心预设任务和进程,尽量让学生用做学问的思想,自觉地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分析、表达与交流,真正有探究的味道。 2.2精心构思问题。化学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设计成适当的学习问题,是问题驱动了学习,涉及到的化学概念、原理或反应规律均是为了解决问题,知识和学习始终处于问题的情景脉络中,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合适的探索空间,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要实施过程与方法,关键是通过设置问题为载体,教师业务能力的差别也在于问题设置的方法、水平,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如,人教版化学教材第70页,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
?图4-1中有几种粒子?它们是如何构成原子的?原子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图4-1中能看见的电子有几个?每个电子带多少电荷?
?图4-1中能看见的质子有几个?每个质子带多少电荷?
?看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进一步分析原子带不带电?…
2.3关注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实施互动最好的办法是小组讨论与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其次是内容设置,新教材中“交流与讨论”栏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互动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浸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意境和精神氛围。
2.4重视习题作用。作业是化学学习的环节之一,应成为一种拓展学习空间的手段,是一种实践、体验的过程,它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一些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达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习题教辅资料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理的习题处理方式,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氢氧化钠变质、生石灰变质、溶解度曲线等题型,都是很好的例子。其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归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教师还要注意,习题的处理要分层次水平。习题设计上要从易到难有递进性、针对性,要有量的观念,防止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施策略
新课标与旧课程最大区别就在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维度,如“科学的物质观、合理使用资源、爱护环境观念、团结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实践的精神”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而这一点最容易被很多教师所忽略。教师要达到高效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经验,准确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础上的教学才是高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走近学生,多研究学生,多积累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及时评价,予以鼓励、表扬、赞赏,轻易不要否定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体现。第三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不同观点在学生间的碰撞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对问题的理解,加深对化学世界物质的认识。
当然,上述三维目标教学并非孤立的,而是有机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尝试、发现、交流,从模式化教学逐步向个性化教学转变,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赢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
[2]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65.
【关键词】 三维目标 感官协同 联系—预测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新的教学课程面前,很多一线教师发现自己的许多教育理念遇到了强烈地挑战,虽然过去在学校里他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了,教化学课驾轻就熟,但现在感到老方法不灵了,新方法又不会,出现了“不会做教师”的危机,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的观念、知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更新,角色还有待进一步转化,但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新课标强调:“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即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2009年8月,笔者在暑期对右玉、左云两县化学教师培训时,就此问题同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现撰文与各位同仁做一探讨。
1、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策略
知识与技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微观构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基本的实验技能等。其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内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理解上并无障碍,但随着知识的增多,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难、杂、乱”,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重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这一问题,下面我从三点谈起:
1.1课堂教学中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而参与的感官不同,其记忆的保持率有差异。运用多种感官(眼、耳、口、手、脑等)进行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善于观察,将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二要勤于动手,尽可能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实验,如实验课、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在实验中不仅动手操作,而且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将实验、观察、思考三结合。这样,既可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又可通过对实验的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枯燥变生动,增加学生的记忆。
案例:石蜡与氧气反应的学习策略
策略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或听教师讲授,记住教材中有关化学反应的实验描述、实验结论和文字表达式。
策略2: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实验结论,写出反应文字表达式。
策略3:学生亲自完成石蜡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和思考获得有关的实验结论,掌握文字表达式。
策略4:学生首先观察石蜡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反应的可能产物做出猜测,即提出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上述四种策略中,第1种策略,学生只是听或看,获得信息的途径单一,对反应的事实或结论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第2种策略,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实验,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使抽象与具体相结合,能加深记忆;第3种策略,学生亲自参与完成实验,多种感官并用,知识鲜活而深刻,提高了记忆的效率;第4种策略,学生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生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2联系—预测
尽管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对繁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一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书本知识、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相联系,是理论知识的具体体现,如金属活动性顺序;三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它体现在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收集、检验、用途等,还体现在同一类物质具有某此相似的性质,如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都具有某些通性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如果知识在头脑中无条理堆积的话,不但检索提取它存在困难,而且迟早会被遗忘,如果能把零碎的知识组织成有结构的整体,则将大大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并提高检索提取的效率。因此,知识结构化策略就是要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归纳,比如从反应类型、反应条件、气体制法、物质的性质等多角度归纳记忆,或者利用思维导图(美国记忆之父—托尼?博赞发明,目前在国外很流行)去归纳记忆。它储存于头脑中,犹如图书馆经过编码的书,可“信手拿来”,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就必须反思与重建课堂教学的观念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来的,而是建构来的;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2.1利用好教材。丰富多彩的新教材为我们实施过程与方法提供了一个依据,像人教版中新开设了“活动与探究”、“资料”、“讨论”、“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栏目,它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活动与探究”栏目目的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感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方法,驱动学生思考、反思、质疑、发现、创新。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书中共安排了30个“活动与探究”,除铁的锈蚀不宜当堂完成,其它都可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师要精心预设任务和进程,尽量让学生用做学问的思想,自觉地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分析、表达与交流,真正有探究的味道。 2.2精心构思问题。化学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设计成适当的学习问题,是问题驱动了学习,涉及到的化学概念、原理或反应规律均是为了解决问题,知识和学习始终处于问题的情景脉络中,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合适的探索空间,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要实施过程与方法,关键是通过设置问题为载体,教师业务能力的差别也在于问题设置的方法、水平,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如,人教版化学教材第70页,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
?图4-1中有几种粒子?它们是如何构成原子的?原子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图4-1中能看见的电子有几个?每个电子带多少电荷?
?图4-1中能看见的质子有几个?每个质子带多少电荷?
?看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进一步分析原子带不带电?…
2.3关注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实施互动最好的办法是小组讨论与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其次是内容设置,新教材中“交流与讨论”栏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互动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浸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意境和精神氛围。
2.4重视习题作用。作业是化学学习的环节之一,应成为一种拓展学习空间的手段,是一种实践、体验的过程,它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一些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达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习题教辅资料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理的习题处理方式,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氢氧化钠变质、生石灰变质、溶解度曲线等题型,都是很好的例子。其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归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教师还要注意,习题的处理要分层次水平。习题设计上要从易到难有递进性、针对性,要有量的观念,防止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施策略
新课标与旧课程最大区别就在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维度,如“科学的物质观、合理使用资源、爱护环境观念、团结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实践的精神”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而这一点最容易被很多教师所忽略。教师要达到高效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经验,准确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础上的教学才是高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走近学生,多研究学生,多积累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及时评价,予以鼓励、表扬、赞赏,轻易不要否定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体现。第三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不同观点在学生间的碰撞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对问题的理解,加深对化学世界物质的认识。
当然,上述三维目标教学并非孤立的,而是有机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尝试、发现、交流,从模式化教学逐步向个性化教学转变,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赢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
[2]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