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语文,光靠一本语文书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时时处处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课程资源 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上列举了好多。而陶行知先生在《新旧时代之学生》一文中也有精辟论述:“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先生文中的“活书”指的就是语文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呢?我是从这几方面去思考、去探索的:
1.正确把握,活用语文教材
教育专家袁振国曾经指出:文科课堂首先是欣赏课程,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是的,打开我们的语文书,入选的教材生动形象,情文并茂,选材范围涉及天文地理、宇宙空间、历史故事、当代英雄、童年趣事等,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各式文体向儿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体,引导儿童从感受美、欣赏美的乐趣中更好地感知教材。比如一些写景的散文,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欣赏到小草、百花、和风、细雨的美景。再读着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赋予的美,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再如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编排课本剧,学生会很乐意地去过一回编、导、演的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情感有更真切的体会,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你仔细听,会发现剧中人物的对话,有很多是学生自己根据剧情需要合理想象加进去的,他们还把课文中所没有描写的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节也表演了出来,把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编课本剧,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内容,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体验,发展了艺术才能,也促进了学生个体社会化以及人格的完善。
2.合理利用,让课外书成为课程资源
学习语文,光靠一本语文教材,那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中华古诗文的地位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找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古诗,每周挑选一首抄在黑板左侧,上语文课前,利用两三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读几遍。一周下来,学生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了。如果能天天坚持,一个月、一学期、一年……六年下来,我们的学生能背诵多少古诗词呀!我自己也是比较喜欢古诗词的,也常常背诵古诗词,有时还会把刚会背的诗词背给学生听,目的倒不是在学生面前炫耀,而是希望给学生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希望他们也能爱上古诗词。这一招还真有用,我们班有位同学,本来成绩不太好,可是他竟然在全班同学面前一字不差地背下了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获得老师、同学的高度评价。我想,这大概是兴趣的魔力吧。至今还记得他当时兴奋得绯红的脸,可以想象,对古诗词的喜爱也一定会让他爱上语文。
当然,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图书绝不仅仅是古诗文一类,学生的阅读面应该更广一些,童话、寓言、古典名著、现代文学名篇等文学作品以及《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都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当然,对于课外阅读,除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以外,我们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引导。引导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点可以结合课文的预习、学习。比如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阅读材料;在学习课文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一题材的不同作者的作品等。只要我们把语文课文作为经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文读物为纬线,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就可以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正确引导,让电视成为课程资源
如今,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家长最感头痛、向老师反映最多的是孩子看电视的问题。禁止不是办法,堵不如疏。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迎合孩子心理,积极加以引导,建议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看看《新闻联播》、《动物世界》、《大风车》等节目,寒暑假适当看些历史题材专题片或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然,看了电视还要注意交流反馈,让学生讲述要点,加以评论。今年暑假,恰逢“伦敦奥运会”,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领略了世界奥运健儿的无限风采,体悟了奥林匹克精神。他们更为中国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顽强拼搏、获得莫大的荣誉而欢欣鼓舞。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伦敦成功举办了2012年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十多天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强大。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崛起而自豪。”在为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不由想到:适当地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一些报刊杂志,不但能学到知识、经验,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分析、判断、评价等多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4.充分挖掘,让大自然成为课程资源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语文课程资源,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利用得好,学生会给你一份意外的惊喜。 去年寒假,我试着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围绕“春节”这一主题,从“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年俗家趣”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寒假过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令我惊喜万分:全班39位学生,人人都完成了这份报告,大部分同学的报告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传说、有故事、有举例、有议论、有抒情,有的地方还插上了和内容相关的图画。每个同学都精心设计了封面。看得出,这份作业学生是花了功夫的,但问他们感受时,都说:“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花了好多时间,但学到了好多知识,很有意思。”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其实还有许多具有探究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调查访问,在看、听、问、想中对问题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写出了一份份颇有分量的调查研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高。”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所没有的许多知识,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5.深入体验,让活动成为课程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那往往是因为教师让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其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寓作文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应用中学习作文。
在学校里,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晨间活动课等时间,组织开展拔河比赛、跳绳、踢毽子等体育项目比赛,进行包饺子、水果拼盘等活动。
我们还可以将活动的空间延伸到野外,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孩子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马兰头,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硕果累累的果园参观,并且帮助劳动;平时开展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做科学小实验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写作兴趣。学生有了体验的过程,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就不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课程资源,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此,何愁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呢?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课程资源 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上列举了好多。而陶行知先生在《新旧时代之学生》一文中也有精辟论述:“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先生文中的“活书”指的就是语文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呢?我是从这几方面去思考、去探索的:
1.正确把握,活用语文教材
教育专家袁振国曾经指出:文科课堂首先是欣赏课程,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是的,打开我们的语文书,入选的教材生动形象,情文并茂,选材范围涉及天文地理、宇宙空间、历史故事、当代英雄、童年趣事等,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各式文体向儿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体,引导儿童从感受美、欣赏美的乐趣中更好地感知教材。比如一些写景的散文,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欣赏到小草、百花、和风、细雨的美景。再读着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赋予的美,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再如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编排课本剧,学生会很乐意地去过一回编、导、演的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情感有更真切的体会,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你仔细听,会发现剧中人物的对话,有很多是学生自己根据剧情需要合理想象加进去的,他们还把课文中所没有描写的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节也表演了出来,把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编课本剧,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内容,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体验,发展了艺术才能,也促进了学生个体社会化以及人格的完善。
2.合理利用,让课外书成为课程资源
学习语文,光靠一本语文教材,那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中华古诗文的地位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找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古诗,每周挑选一首抄在黑板左侧,上语文课前,利用两三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读几遍。一周下来,学生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了。如果能天天坚持,一个月、一学期、一年……六年下来,我们的学生能背诵多少古诗词呀!我自己也是比较喜欢古诗词的,也常常背诵古诗词,有时还会把刚会背的诗词背给学生听,目的倒不是在学生面前炫耀,而是希望给学生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希望他们也能爱上古诗词。这一招还真有用,我们班有位同学,本来成绩不太好,可是他竟然在全班同学面前一字不差地背下了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获得老师、同学的高度评价。我想,这大概是兴趣的魔力吧。至今还记得他当时兴奋得绯红的脸,可以想象,对古诗词的喜爱也一定会让他爱上语文。
当然,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图书绝不仅仅是古诗文一类,学生的阅读面应该更广一些,童话、寓言、古典名著、现代文学名篇等文学作品以及《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都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当然,对于课外阅读,除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以外,我们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引导。引导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点可以结合课文的预习、学习。比如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阅读材料;在学习课文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一题材的不同作者的作品等。只要我们把语文课文作为经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文读物为纬线,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就可以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正确引导,让电视成为课程资源
如今,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家长最感头痛、向老师反映最多的是孩子看电视的问题。禁止不是办法,堵不如疏。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迎合孩子心理,积极加以引导,建议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看看《新闻联播》、《动物世界》、《大风车》等节目,寒暑假适当看些历史题材专题片或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然,看了电视还要注意交流反馈,让学生讲述要点,加以评论。今年暑假,恰逢“伦敦奥运会”,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领略了世界奥运健儿的无限风采,体悟了奥林匹克精神。他们更为中国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顽强拼搏、获得莫大的荣誉而欢欣鼓舞。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伦敦成功举办了2012年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十多天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强大。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崛起而自豪。”在为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不由想到:适当地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一些报刊杂志,不但能学到知识、经验,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分析、判断、评价等多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4.充分挖掘,让大自然成为课程资源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语文课程资源,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利用得好,学生会给你一份意外的惊喜。 去年寒假,我试着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围绕“春节”这一主题,从“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年俗家趣”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寒假过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令我惊喜万分:全班39位学生,人人都完成了这份报告,大部分同学的报告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传说、有故事、有举例、有议论、有抒情,有的地方还插上了和内容相关的图画。每个同学都精心设计了封面。看得出,这份作业学生是花了功夫的,但问他们感受时,都说:“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花了好多时间,但学到了好多知识,很有意思。”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其实还有许多具有探究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调查访问,在看、听、问、想中对问题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写出了一份份颇有分量的调查研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高。”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所没有的许多知识,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5.深入体验,让活动成为课程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那往往是因为教师让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其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寓作文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应用中学习作文。
在学校里,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晨间活动课等时间,组织开展拔河比赛、跳绳、踢毽子等体育项目比赛,进行包饺子、水果拼盘等活动。
我们还可以将活动的空间延伸到野外,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孩子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马兰头,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硕果累累的果园参观,并且帮助劳动;平时开展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做科学小实验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写作兴趣。学生有了体验的过程,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就不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课程资源,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此,何愁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