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维、多元的思维空间。通过调动学生的具象思维、情感思维和个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说”“诗意地说”。多元化的思维空间,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美术教学 多元思维 思维空间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美术思维是一种感性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美术思维讲究具体、形象、情感和想象,教師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具象思维
学生的美术思维首先是一种具象思维,具象思维是一种面对作品本身的思维。在美术鉴赏中,只有直面作品本身,才能调动具象思维。站在作品前欣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种品味不是通常所谓的“像不像”“好不好”“喜欢不喜欢”等笼统的提问,而是需要通过具象思维品味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教学《仕女·簪花》一课时,笔者展示了中国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仅让学生看到了唐朝贵妇真实的生活场景,了解到了唐代贵妇的粉妆黛眉、服饰等装饰,还引导学生欣赏构图特点、画面风格。在对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整个画面表现了唐代特有的一种大气,是一种盛唐气象;有学生认为,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唐代的一种奢靡的精神面貌;有学生认为,尽管画面的内容很丰富,仕女、白鹤、小犬,但显示出一种空寂之感。在美术鉴赏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还产生了一些争辩,通过争辩,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走向深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产生的创新性见解,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要适度引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一幅画,学生产生不同的见解很正常,但注重对共性观点的发掘,让学生达成一种共识,显得更加可贵、重要。
在美术学习尤其是美术鉴赏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美术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从而让学生在具象思维中获得审美享受,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想象,对美术作品赋予深刻的意义。具象思维是洞察思维,能敲开学生的美术学习之门。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
在一般人看来,思维是理性的,而情感是感性的,似乎思维与情感互不相关。而在美术学习中,负载着情感的思维比比皆是。情感思维是一种主观性的思维,是在感知作品、打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例如,从一幅画中我们能解读出作者的苦闷与彷徨,能解读出作者的忧郁与哀伤等。这种解读就是一种情感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依托共性规律,启发学生感知作品传递的情感,又可以关注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艺术品的影响,还可以引导学生移情想象,体会作者创作时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因此,情感思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都带着一定的情感学习美术;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中进行移情想象,揣摩作品本身蕴含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人类的朋友》一课时,很多学生对于动笔作画有一种排斥心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美术的创造性,在教学之前,笔者首先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有了对动物的喜爱,学生就能深入地观察动物的形体、颜色、特征、性情等。通过深入的观察,学生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等,将记忆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动物绘画出来。因为有了情感的激发,学生便能产生创作的需求和欲望。如此,学生才会用饱含情感的画笔去创作,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不仅影响创作的内容、形式,还影响创作的表现手法、素材。在不同的情感之下,作者选择的素材的色调是不同的。例如,凡·高在《向日葵》中采用黄色来表现内心的躁动,而在《星空》中采用蓝色表现一种宁静、安详。
三、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思维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的表现。正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才异彩纷呈。学生是美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质,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能在美术学习中自由地表达。
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会不厌其烦地讲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等背景知识,这样的讲解枯燥乏味,只会徒增学生的厌恶感,而不会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美术教学应当放弃照本宣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直观地说、直观地想,从而解放学生的感官。例如,在教学《中国的雕塑艺术》一课时,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评论、讲解,而是将话语权交给学生,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艺术品,如雕塑作品《马踏匈奴》等,让学生认识到雕塑的“写意风”和“写实风”,学生能从造型的比例、人物状态、雕塑技巧等方面深度分析。这样的美术教学,真正让学生站在了课堂中心,站在了美术学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笔者展示了众多大师的作品,让学生切身感受、体验到作品的质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品位。个性思维能让美术课堂变得和谐生动、轻松愉悦。
美术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感性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美术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美术经验,让经验融入思维之中,通过激发学生多元的美术思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诗意地说”,让学生不仅能看到作品的显性内容,还能感受作品中暗含着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陶旭泉.美术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 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 张劲.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精选:点评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美术 美术教学 多元思维 思维空间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美术思维是一种感性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美术思维讲究具体、形象、情感和想象,教師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具象思维
学生的美术思维首先是一种具象思维,具象思维是一种面对作品本身的思维。在美术鉴赏中,只有直面作品本身,才能调动具象思维。站在作品前欣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种品味不是通常所谓的“像不像”“好不好”“喜欢不喜欢”等笼统的提问,而是需要通过具象思维品味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教学《仕女·簪花》一课时,笔者展示了中国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仅让学生看到了唐朝贵妇真实的生活场景,了解到了唐代贵妇的粉妆黛眉、服饰等装饰,还引导学生欣赏构图特点、画面风格。在对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整个画面表现了唐代特有的一种大气,是一种盛唐气象;有学生认为,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唐代的一种奢靡的精神面貌;有学生认为,尽管画面的内容很丰富,仕女、白鹤、小犬,但显示出一种空寂之感。在美术鉴赏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还产生了一些争辩,通过争辩,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走向深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产生的创新性见解,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要适度引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一幅画,学生产生不同的见解很正常,但注重对共性观点的发掘,让学生达成一种共识,显得更加可贵、重要。
在美术学习尤其是美术鉴赏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美术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从而让学生在具象思维中获得审美享受,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想象,对美术作品赋予深刻的意义。具象思维是洞察思维,能敲开学生的美术学习之门。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
在一般人看来,思维是理性的,而情感是感性的,似乎思维与情感互不相关。而在美术学习中,负载着情感的思维比比皆是。情感思维是一种主观性的思维,是在感知作品、打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例如,从一幅画中我们能解读出作者的苦闷与彷徨,能解读出作者的忧郁与哀伤等。这种解读就是一种情感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依托共性规律,启发学生感知作品传递的情感,又可以关注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艺术品的影响,还可以引导学生移情想象,体会作者创作时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因此,情感思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都带着一定的情感学习美术;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中进行移情想象,揣摩作品本身蕴含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人类的朋友》一课时,很多学生对于动笔作画有一种排斥心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美术的创造性,在教学之前,笔者首先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有了对动物的喜爱,学生就能深入地观察动物的形体、颜色、特征、性情等。通过深入的观察,学生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等,将记忆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动物绘画出来。因为有了情感的激发,学生便能产生创作的需求和欲望。如此,学生才会用饱含情感的画笔去创作,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不仅影响创作的内容、形式,还影响创作的表现手法、素材。在不同的情感之下,作者选择的素材的色调是不同的。例如,凡·高在《向日葵》中采用黄色来表现内心的躁动,而在《星空》中采用蓝色表现一种宁静、安详。
三、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思维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的表现。正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才异彩纷呈。学生是美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质,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能在美术学习中自由地表达。
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会不厌其烦地讲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等背景知识,这样的讲解枯燥乏味,只会徒增学生的厌恶感,而不会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美术教学应当放弃照本宣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直观地说、直观地想,从而解放学生的感官。例如,在教学《中国的雕塑艺术》一课时,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评论、讲解,而是将话语权交给学生,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艺术品,如雕塑作品《马踏匈奴》等,让学生认识到雕塑的“写意风”和“写实风”,学生能从造型的比例、人物状态、雕塑技巧等方面深度分析。这样的美术教学,真正让学生站在了课堂中心,站在了美术学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笔者展示了众多大师的作品,让学生切身感受、体验到作品的质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品位。个性思维能让美术课堂变得和谐生动、轻松愉悦。
美术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感性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美术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美术经验,让经验融入思维之中,通过激发学生多元的美术思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诗意地说”,让学生不仅能看到作品的显性内容,还能感受作品中暗含着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陶旭泉.美术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 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 张劲.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精选:点评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