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展示。此次展览将展出二十四位艺术家的三十余件影像、摄影、装置、绘画、雕塑等多媒介作品,是东、西两方策展人其同于中国实地考察艺术家工作室、挑选作品并作深入讨论后的一次视觉呈现与文化交流。此次展览将以一种“抽样调查”的方式为丹麦的观众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同代际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衔接与转化,以及艺术家创作与中国当下文化现实、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
现实与想象
纵观中国近三十年来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期间一直裹挟着中国所特有的历史、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社会现实。当然,这也恰恰是这种社会现实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发展与成长提供了特殊而肥沃的土壤,使其呈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色与形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现代化的过程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特色”赋予了当代中国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叙述逻辑与价值取向,也让其丰富的现实资源进发出了独一无二的未来想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植根于中国丰富的现实文化资源,且与其如影随形。但其中所构筑的艺术想象却叉折射出了不同代际艺术家立足于自我生命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个人表达与愿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其逐步脱离集体叙事的基调,慢慢走向艺术家的个人表达与展示。现实处境的不断转化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叙事风格与想象,也不断重塑着中国当代艺术家个体记忆的视觉经验,令他们不断走向“寻求自我、表达自我、回归自我”的艺术新哲思。此次展览艺术家宋冬、毛同强、冯峰的创作,并不是简单地由自身母文化所派生出来的某种现代性,而是艺术家依据中国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引发的艺术思考。或者说,艺术家借由艺术这一媒介,叩问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表达自我艺术上的追求与想象。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经谈到艺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点在中国当下的艺术创作当中表现尤为明显。中国混杂、破碎的现实文化处境、急速前行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种不断转型与变化之中。如果说“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那么当代艺术在中国则为这些行旅于边缘之上的心事呓语者们提供一个逼仄但又无穷尽的“介乎中间”的第三空间。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由、无所禁忌的空间当中,现实与想象交错、互视,抑或撕扯、两败俱伤。中国拥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刺激与惊喜,她独有的社会文化形态为每一个文化栖旅者都编织了一个“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正如艾未未在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中的作品《童话》、徐冰在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作品《凤凰》那样,他们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极具强大的创造力与超现实想象。可以说中国以其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上演着一幕幕荒诞离奇,但又触手可及的“童话”。同时,也为我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刷新着我们的目光所及。而丹麦这个“美人鱼”的故乡,却自古就伴以美丽与梦幻,以其自然之美与想象之境为世人不断诉说着一段段美丽的“童话”。不仅如此,此次展览举行所在地ARoS美术馆也极具特色与诗意。美术馆整体建筑为螺旋柱形,建筑空间自上而下以“柱顶为天堂、柱底为地狱”作为世人认知、欣赏艺术作品难易程度之隐喻。独特的空间布置与场域划分为所有驻足其中的观者都提供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自上而下由天堂(易懂的如古典、现实主义作品)到地狱(晦涩的当代艺术)的视觉艺术之旅。因此,将此次参展的二十四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由极具现实主义的中国带至充满童话与想象的丹麦,不仅有其特殊的文化针对性与现实意义,也为艺术作品本身的语境置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与可能。中国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在这样一个充满“童话叙事”的神秘空间之内,或将带给丹麦观众一种不同的视觉经验与刺激,为他们了解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与脉络提供一种视觉上的参照与样本。
熟悉与陌生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中国艺术家独特的个体生命经验与记忆。他们身处于这样一个让人叉恨叉爱的现实处境中,一切都变得那么扑朔迷离、难于捕捉,但一切叉都显得如此熟悉而又陌生。追根溯源,中国当代艺术众多概念衍生自西方的美学体系,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以西方现存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标志为基础的。外来文化视觉上的刺激与冲击催生了包含油画、装置、新媒体、影像等的新艺术方式,并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与历史的穷极之上,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逐渐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创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尝试着“他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磨合与交流。这种熟悉与陌生的角力并不是传统与当代的简单杂糅与交台,而是中国丰富、多元的文化现实资源在参与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生长与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八五新潮”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瞩目,而艺术市场也呈现了井喷式的繁华。在这瞩目与繁华背后,西方目光所及与心之向往的常常是中国独有的“意识形态光环”下的文化符码与政治叙事。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于“他者”而言,这种“异域”的东方神秘主义与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急速转型与变革带来的混杂性、不确定性正是西方当代艺术创作中所鲜有发生与存在的。早期的中国当代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种复杂、无序与急速变化的语境中慢慢萌芽与发展起来的。从这种特殊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这种独有的持续转换与模糊一直影响着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与生态现状。张晓刚的作品《未命名》,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写照与表达。景柯文的作品《万里无云》系列,是历史与记忆的浮现与想象。
全球化出现之后,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式、媒介与表达上逐渐出现了与以往传统观念不同的声音。如何有效的将“他者”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俨然已经成为当下艺术创作与交流的重要使命。此次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各自的艺术创作已超越了其原有的方式,开始慢慢由熟悉的世界走向一个实验性极强的“陌生”的宇宙之中。艺术家的创作也已经不是简单的“原地创作”,对自我熟识的现实境遇、生命经验的直接折射,而是艺术家在经历不同生存空间后对“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的重新认知与诠释。这种创作背后的美学本源,已经不再简单地被指向艺术家个人长期生存空间所提供的经验与理论,而是全球化以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所带来的新的创作方法。尹秀珍的作品《可携带城市》、林岚的作品《美人鱼的声音》,以各自不同的艺术叙事话语,依奥胡斯这座城市创作了新作品。这种以不同文化的视角观看、体验、表达对“他者文化想象”的创作方式,既超越了现实本身,也模糊了熟悉与陌生的边界。
中国与丹麦,现实与童话。两个隔空遥望的国度此次将因艺术而对视与交流。存在于西方文化记忆中的“猎奇式”、“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将不再是此次展览视觉呈现的主要部分。共同考察、协同策划、深入交流的合作方式打破了以往中国当代艺术境外展出的策展模式,也有效避免了作品过度依赖单一的东方,西方美学标准而存在的窘况。长期生活与工作于中国的艺术家们,此次将以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觉语言与艺术表达刷新丹麦观众对中国的视觉记忆。
现实与想象
纵观中国近三十年来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期间一直裹挟着中国所特有的历史、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社会现实。当然,这也恰恰是这种社会现实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发展与成长提供了特殊而肥沃的土壤,使其呈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色与形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现代化的过程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特色”赋予了当代中国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叙述逻辑与价值取向,也让其丰富的现实资源进发出了独一无二的未来想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植根于中国丰富的现实文化资源,且与其如影随形。但其中所构筑的艺术想象却叉折射出了不同代际艺术家立足于自我生命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个人表达与愿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其逐步脱离集体叙事的基调,慢慢走向艺术家的个人表达与展示。现实处境的不断转化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叙事风格与想象,也不断重塑着中国当代艺术家个体记忆的视觉经验,令他们不断走向“寻求自我、表达自我、回归自我”的艺术新哲思。此次展览艺术家宋冬、毛同强、冯峰的创作,并不是简单地由自身母文化所派生出来的某种现代性,而是艺术家依据中国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引发的艺术思考。或者说,艺术家借由艺术这一媒介,叩问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表达自我艺术上的追求与想象。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经谈到艺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点在中国当下的艺术创作当中表现尤为明显。中国混杂、破碎的现实文化处境、急速前行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种不断转型与变化之中。如果说“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那么当代艺术在中国则为这些行旅于边缘之上的心事呓语者们提供一个逼仄但又无穷尽的“介乎中间”的第三空间。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由、无所禁忌的空间当中,现实与想象交错、互视,抑或撕扯、两败俱伤。中国拥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刺激与惊喜,她独有的社会文化形态为每一个文化栖旅者都编织了一个“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正如艾未未在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中的作品《童话》、徐冰在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作品《凤凰》那样,他们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极具强大的创造力与超现实想象。可以说中国以其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上演着一幕幕荒诞离奇,但又触手可及的“童话”。同时,也为我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刷新着我们的目光所及。而丹麦这个“美人鱼”的故乡,却自古就伴以美丽与梦幻,以其自然之美与想象之境为世人不断诉说着一段段美丽的“童话”。不仅如此,此次展览举行所在地ARoS美术馆也极具特色与诗意。美术馆整体建筑为螺旋柱形,建筑空间自上而下以“柱顶为天堂、柱底为地狱”作为世人认知、欣赏艺术作品难易程度之隐喻。独特的空间布置与场域划分为所有驻足其中的观者都提供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自上而下由天堂(易懂的如古典、现实主义作品)到地狱(晦涩的当代艺术)的视觉艺术之旅。因此,将此次参展的二十四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由极具现实主义的中国带至充满童话与想象的丹麦,不仅有其特殊的文化针对性与现实意义,也为艺术作品本身的语境置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与可能。中国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在这样一个充满“童话叙事”的神秘空间之内,或将带给丹麦观众一种不同的视觉经验与刺激,为他们了解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与脉络提供一种视觉上的参照与样本。
熟悉与陌生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中国艺术家独特的个体生命经验与记忆。他们身处于这样一个让人叉恨叉爱的现实处境中,一切都变得那么扑朔迷离、难于捕捉,但一切叉都显得如此熟悉而又陌生。追根溯源,中国当代艺术众多概念衍生自西方的美学体系,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以西方现存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标志为基础的。外来文化视觉上的刺激与冲击催生了包含油画、装置、新媒体、影像等的新艺术方式,并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与历史的穷极之上,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逐渐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创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尝试着“他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磨合与交流。这种熟悉与陌生的角力并不是传统与当代的简单杂糅与交台,而是中国丰富、多元的文化现实资源在参与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生长与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八五新潮”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瞩目,而艺术市场也呈现了井喷式的繁华。在这瞩目与繁华背后,西方目光所及与心之向往的常常是中国独有的“意识形态光环”下的文化符码与政治叙事。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于“他者”而言,这种“异域”的东方神秘主义与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急速转型与变革带来的混杂性、不确定性正是西方当代艺术创作中所鲜有发生与存在的。早期的中国当代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种复杂、无序与急速变化的语境中慢慢萌芽与发展起来的。从这种特殊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这种独有的持续转换与模糊一直影响着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与生态现状。张晓刚的作品《未命名》,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写照与表达。景柯文的作品《万里无云》系列,是历史与记忆的浮现与想象。
全球化出现之后,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式、媒介与表达上逐渐出现了与以往传统观念不同的声音。如何有效的将“他者”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俨然已经成为当下艺术创作与交流的重要使命。此次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各自的艺术创作已超越了其原有的方式,开始慢慢由熟悉的世界走向一个实验性极强的“陌生”的宇宙之中。艺术家的创作也已经不是简单的“原地创作”,对自我熟识的现实境遇、生命经验的直接折射,而是艺术家在经历不同生存空间后对“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的重新认知与诠释。这种创作背后的美学本源,已经不再简单地被指向艺术家个人长期生存空间所提供的经验与理论,而是全球化以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所带来的新的创作方法。尹秀珍的作品《可携带城市》、林岚的作品《美人鱼的声音》,以各自不同的艺术叙事话语,依奥胡斯这座城市创作了新作品。这种以不同文化的视角观看、体验、表达对“他者文化想象”的创作方式,既超越了现实本身,也模糊了熟悉与陌生的边界。
中国与丹麦,现实与童话。两个隔空遥望的国度此次将因艺术而对视与交流。存在于西方文化记忆中的“猎奇式”、“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将不再是此次展览视觉呈现的主要部分。共同考察、协同策划、深入交流的合作方式打破了以往中国当代艺术境外展出的策展模式,也有效避免了作品过度依赖单一的东方,西方美学标准而存在的窘况。长期生活与工作于中国的艺术家们,此次将以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觉语言与艺术表达刷新丹麦观众对中国的视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