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明当代美术馆作为一个新的民营美术馆,迄今为止它已经举办了几次大规模的展览,请问美术馆的定位是?
邱志杰(以下简称“邱”):其实我们这个美术馆还没有真正开馆。三月份我们会做真正的开馆展。我们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实验剧场三十年”,而后做了“欧洲舞台设计”,中间又有现代舞、大学生戏剧节等各种小项目。明年一月份我们将会请“明和电机”,日本的一个团体,又是乐队,他们把工业的东西改造成乐器,又是当作装置在演出,非常有趣。就这样我们会一点点告诉大家我们的定位。三月份的开馆展是一个宣言式的,在那个展览中我们会清晰地呈现我们的定位,其实这个定位就是视觉艺术跟表演艺术的杂交。
艺:前几个展览都是跟视觉表演有关,今后会以此为特点成为上海一个特殊的展馆?
邱:现在上海的民营美术馆非常多,但是我们认为一个美术馆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灵魂。明当代美术馆从最初改建的时候,我就参与了。你看这个阶梯状的设计,包括整个中庭空间的预留都是为了能够做表演设计的,可是它又留有类似画廊展厅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定位其实从建筑设计的阶段就已经是明晰的了。我们重点关注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杂交的地带,用这样一个美术馆来推动从大学生戏剧到高端的装置艺术、多媒体……一系列艺术内容。我们虽然历史很短,到现在开馆展都还没做,但目前已经举行的展览已经规模不小了,虽然只是预热,但也比较迅速地在上海艺术圈积累起口碑,特别是原来的剧场领域的工作者。明年三月份的开馆展,我们会比较全面地呈现出我们对这个馆使命的理解,所以我想在那个展览里将会涵盖多媒体表演、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性装置、表演型雕塑……我们也会展出绘画,但是这个绘画一定是带有表演性的,是要观众互动才能显影的绘画,比如说会唱歌的绘画、会跳舞的雕塑,我们会用表演来作为它的核心。但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演,因为这种表演它不是放在剧场里面收票的,是放在美术馆里展示的,那么这样就用视觉艺术的一些展示机制能够带来表演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力量。
艺:选择这个领域是您个人的爱好,还是您觉得是今后当代艺术的一个大势趋?
邱:当然都有,大势所趋其实很多,有你不喜欢的趋势,你也不会去投机那些你不认同的趋势,你喜欢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有一些只能自己偷偷喜欢,硬要会非常困难。但是像这个领域的构思,整个这个美术馆定位的构思可以说既是我自己长期关注的爱好、长期的研究领域,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艺术界或者整个社会急需的,它有必然性的,所以非常好做。
艺:您刚才提到美术馆在建的时候您已经参与设计了,也就是说其实您早就加入到这个美术馆的建设中来了。
邱:我2006年就跟凌总合作,在当时这里是上海造纸机械厂,是一个老厂房,那么凌总是一个地产商,这个厂房拿下来的时候她就去中国美院找我们过来,2006年一月份我就带着几十个学生在这个老厂房里面,两万多平方米里做了两个小时的环境戏剧。在老工厂里面做环境戏剧,后来回想起来,这在中国的戏剧界都是很前卫的。这个活动也是企业那一年的年底活动。然后这个小区它开发的时候凌总说她也喜欢表演,能不能我们中国美院有一些人来帮忙做这个事情,所以当时就非常清晰这个地方未来要做这些。就是视觉艺术和表演的一个杂交,所以在空间设计上跟别的美术馆就已经是不一样了,我们还会有一批是那种阶梯式的、机动的,到时候如果演出是在这边,那么这边就都可以变成观众席,两层都变成观众席。空间我们还一直在根据需要改,刚刚更新的那套吊挂的灯的系统,那都不是常规的美术馆的用灯,都是为了表演专门配置的。
艺:美术馆是个持续运营的过程,它会有这么大的体量和展览的量吗?
邱:源源不断,其实它范畴本身并不狭窄,我刚才说到了表演性绘画、表演性装置、诗歌朗诵,我们都可以在这个里面做。戏剧、现代舞、多媒体表演、多媒体剧场,本身领域就非常广阔,可选的余地非常大。此外专注于这样一个领域的空间比较少,所以我们反而会迅速受到大家的关注。各种文化交流机构,英国文化处、法国史馆、歌德学院他们都有大量的非常高质量的文化项目需要放到上海来,他们需要非常专业的落地的场所,而其他的美术馆可能不是那么熟悉表演这个领域,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都会来找我,实际上我们的项目已经排得非常满,我已经开始要求我们的团队不能光做文化交流,我们还要给中国艺术家留出空间来,要保证每年的比重有一个平衡。
艺:美术馆建设以及团队构建方面是怎样的?
邱:我们目前团队还非常小,就是非常短小精干,这样的工作量别的美术馆是二三十个人的团队,而我们基本上每个部门都只有一个人,策展部只有一两个人,教育部只有一两个人,媒体部只有一两个人。
艺:那工作量还挺大的。
邱:我发觉其实也行,我当年策划各种各样的展览那就是两个人干完所有的事情,从编画册到布展,到构思到媒体,就是不能动不动先把自己官僚主义化了,我这馆长做得是比较轻松的,我带团队的办法就是用信任的眼神看着年轻人,然后他们会非常主动。因为你老觉得年轻人不行,他们就会永远不行,你只要信任他们,搞砸了我来承担责任,搞好了是他们的功劳,然后他们就会非常努力,不会让你失望的。因为能够有机会做一份理想跟现实可以完美结合的工作大家会很珍惜,所以你一定要信任他们,而且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激发出来,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所以其实不用靠一套官僚体制来保证这个。来让一件事情运行,其实是用一种意志来让它运行。
艺:美术馆开展了不少活动,尤其是与观众互动的比较强的活动,今后还会继续开展吗?这些都属于公众教育方面的活动吗?
邱:会的,我们的互动还会互动到大妈的层面。我们会组织广场舞比赛,会组织大家来这里跳广场舞。我们有社区戏剧,有教育部,我们的教育部会有两个主要板块:一块主要是连接大学生,跟各种大学生剧团的一些合作;另外一块是连接到各个社区,因为我们凌总在上海捐了很多社区书坊,成为老人拉家常、看书、做各种活动的地方。
艺:要将这些融到明美术馆的构建当中。
邱:对,我们会把社区里面的人都拉来让他们当义工,每天在这里当讲解员,老太太晚年也能有个好玩的事做。我们甚至想要去组织新的社区戏剧,当然现在有一些我们看中的人才还都没毕业,我们在等这些人毕业后可以加入进来开展这样的合作。
邱志杰(以下简称“邱”):其实我们这个美术馆还没有真正开馆。三月份我们会做真正的开馆展。我们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实验剧场三十年”,而后做了“欧洲舞台设计”,中间又有现代舞、大学生戏剧节等各种小项目。明年一月份我们将会请“明和电机”,日本的一个团体,又是乐队,他们把工业的东西改造成乐器,又是当作装置在演出,非常有趣。就这样我们会一点点告诉大家我们的定位。三月份的开馆展是一个宣言式的,在那个展览中我们会清晰地呈现我们的定位,其实这个定位就是视觉艺术跟表演艺术的杂交。
艺:前几个展览都是跟视觉表演有关,今后会以此为特点成为上海一个特殊的展馆?
邱:现在上海的民营美术馆非常多,但是我们认为一个美术馆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灵魂。明当代美术馆从最初改建的时候,我就参与了。你看这个阶梯状的设计,包括整个中庭空间的预留都是为了能够做表演设计的,可是它又留有类似画廊展厅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定位其实从建筑设计的阶段就已经是明晰的了。我们重点关注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杂交的地带,用这样一个美术馆来推动从大学生戏剧到高端的装置艺术、多媒体……一系列艺术内容。我们虽然历史很短,到现在开馆展都还没做,但目前已经举行的展览已经规模不小了,虽然只是预热,但也比较迅速地在上海艺术圈积累起口碑,特别是原来的剧场领域的工作者。明年三月份的开馆展,我们会比较全面地呈现出我们对这个馆使命的理解,所以我想在那个展览里将会涵盖多媒体表演、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性装置、表演型雕塑……我们也会展出绘画,但是这个绘画一定是带有表演性的,是要观众互动才能显影的绘画,比如说会唱歌的绘画、会跳舞的雕塑,我们会用表演来作为它的核心。但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演,因为这种表演它不是放在剧场里面收票的,是放在美术馆里展示的,那么这样就用视觉艺术的一些展示机制能够带来表演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力量。
艺:选择这个领域是您个人的爱好,还是您觉得是今后当代艺术的一个大势趋?
邱:当然都有,大势所趋其实很多,有你不喜欢的趋势,你也不会去投机那些你不认同的趋势,你喜欢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有一些只能自己偷偷喜欢,硬要会非常困难。但是像这个领域的构思,整个这个美术馆定位的构思可以说既是我自己长期关注的爱好、长期的研究领域,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艺术界或者整个社会急需的,它有必然性的,所以非常好做。
艺:您刚才提到美术馆在建的时候您已经参与设计了,也就是说其实您早就加入到这个美术馆的建设中来了。
邱:我2006年就跟凌总合作,在当时这里是上海造纸机械厂,是一个老厂房,那么凌总是一个地产商,这个厂房拿下来的时候她就去中国美院找我们过来,2006年一月份我就带着几十个学生在这个老厂房里面,两万多平方米里做了两个小时的环境戏剧。在老工厂里面做环境戏剧,后来回想起来,这在中国的戏剧界都是很前卫的。这个活动也是企业那一年的年底活动。然后这个小区它开发的时候凌总说她也喜欢表演,能不能我们中国美院有一些人来帮忙做这个事情,所以当时就非常清晰这个地方未来要做这些。就是视觉艺术和表演的一个杂交,所以在空间设计上跟别的美术馆就已经是不一样了,我们还会有一批是那种阶梯式的、机动的,到时候如果演出是在这边,那么这边就都可以变成观众席,两层都变成观众席。空间我们还一直在根据需要改,刚刚更新的那套吊挂的灯的系统,那都不是常规的美术馆的用灯,都是为了表演专门配置的。
艺:美术馆是个持续运营的过程,它会有这么大的体量和展览的量吗?
邱:源源不断,其实它范畴本身并不狭窄,我刚才说到了表演性绘画、表演性装置、诗歌朗诵,我们都可以在这个里面做。戏剧、现代舞、多媒体表演、多媒体剧场,本身领域就非常广阔,可选的余地非常大。此外专注于这样一个领域的空间比较少,所以我们反而会迅速受到大家的关注。各种文化交流机构,英国文化处、法国史馆、歌德学院他们都有大量的非常高质量的文化项目需要放到上海来,他们需要非常专业的落地的场所,而其他的美术馆可能不是那么熟悉表演这个领域,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都会来找我,实际上我们的项目已经排得非常满,我已经开始要求我们的团队不能光做文化交流,我们还要给中国艺术家留出空间来,要保证每年的比重有一个平衡。
艺:美术馆建设以及团队构建方面是怎样的?
邱:我们目前团队还非常小,就是非常短小精干,这样的工作量别的美术馆是二三十个人的团队,而我们基本上每个部门都只有一个人,策展部只有一两个人,教育部只有一两个人,媒体部只有一两个人。
艺:那工作量还挺大的。
邱:我发觉其实也行,我当年策划各种各样的展览那就是两个人干完所有的事情,从编画册到布展,到构思到媒体,就是不能动不动先把自己官僚主义化了,我这馆长做得是比较轻松的,我带团队的办法就是用信任的眼神看着年轻人,然后他们会非常主动。因为你老觉得年轻人不行,他们就会永远不行,你只要信任他们,搞砸了我来承担责任,搞好了是他们的功劳,然后他们就会非常努力,不会让你失望的。因为能够有机会做一份理想跟现实可以完美结合的工作大家会很珍惜,所以你一定要信任他们,而且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激发出来,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所以其实不用靠一套官僚体制来保证这个。来让一件事情运行,其实是用一种意志来让它运行。
艺:美术馆开展了不少活动,尤其是与观众互动的比较强的活动,今后还会继续开展吗?这些都属于公众教育方面的活动吗?
邱:会的,我们的互动还会互动到大妈的层面。我们会组织广场舞比赛,会组织大家来这里跳广场舞。我们有社区戏剧,有教育部,我们的教育部会有两个主要板块:一块主要是连接大学生,跟各种大学生剧团的一些合作;另外一块是连接到各个社区,因为我们凌总在上海捐了很多社区书坊,成为老人拉家常、看书、做各种活动的地方。
艺:要将这些融到明美术馆的构建当中。
邱:对,我们会把社区里面的人都拉来让他们当义工,每天在这里当讲解员,老太太晚年也能有个好玩的事做。我们甚至想要去组织新的社区戏剧,当然现在有一些我们看中的人才还都没毕业,我们在等这些人毕业后可以加入进来开展这样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