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明当代美术馆馆长邱志杰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明当代美术馆作为一个新的民营美术馆,迄今为止它已经举办了几次大规模的展览,请问美术馆的定位是?
  邱志杰(以下简称“邱”):其实我们这个美术馆还没有真正开馆。三月份我们会做真正的开馆展。我们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实验剧场三十年”,而后做了“欧洲舞台设计”,中间又有现代舞、大学生戏剧节等各种小项目。明年一月份我们将会请“明和电机”,日本的一个团体,又是乐队,他们把工业的东西改造成乐器,又是当作装置在演出,非常有趣。就这样我们会一点点告诉大家我们的定位。三月份的开馆展是一个宣言式的,在那个展览中我们会清晰地呈现我们的定位,其实这个定位就是视觉艺术跟表演艺术的杂交。
  艺:前几个展览都是跟视觉表演有关,今后会以此为特点成为上海一个特殊的展馆?
  邱:现在上海的民营美术馆非常多,但是我们认为一个美术馆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灵魂。明当代美术馆从最初改建的时候,我就参与了。你看这个阶梯状的设计,包括整个中庭空间的预留都是为了能够做表演设计的,可是它又留有类似画廊展厅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定位其实从建筑设计的阶段就已经是明晰的了。我们重点关注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杂交的地带,用这样一个美术馆来推动从大学生戏剧到高端的装置艺术、多媒体……一系列艺术内容。我们虽然历史很短,到现在开馆展都还没做,但目前已经举行的展览已经规模不小了,虽然只是预热,但也比较迅速地在上海艺术圈积累起口碑,特别是原来的剧场领域的工作者。明年三月份的开馆展,我们会比较全面地呈现出我们对这个馆使命的理解,所以我想在那个展览里将会涵盖多媒体表演、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性装置、表演型雕塑……我们也会展出绘画,但是这个绘画一定是带有表演性的,是要观众互动才能显影的绘画,比如说会唱歌的绘画、会跳舞的雕塑,我们会用表演来作为它的核心。但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演,因为这种表演它不是放在剧场里面收票的,是放在美术馆里展示的,那么这样就用视觉艺术的一些展示机制能够带来表演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力量。
  艺:选择这个领域是您个人的爱好,还是您觉得是今后当代艺术的一个大势趋?
  邱:当然都有,大势所趋其实很多,有你不喜欢的趋势,你也不会去投机那些你不认同的趋势,你喜欢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有一些只能自己偷偷喜欢,硬要会非常困难。但是像这个领域的构思,整个这个美术馆定位的构思可以说既是我自己长期关注的爱好、长期的研究领域,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艺术界或者整个社会急需的,它有必然性的,所以非常好做。
  艺:您刚才提到美术馆在建的时候您已经参与设计了,也就是说其实您早就加入到这个美术馆的建设中来了。
  邱:我2006年就跟凌总合作,在当时这里是上海造纸机械厂,是一个老厂房,那么凌总是一个地产商,这个厂房拿下来的时候她就去中国美院找我们过来,2006年一月份我就带着几十个学生在这个老厂房里面,两万多平方米里做了两个小时的环境戏剧。在老工厂里面做环境戏剧,后来回想起来,这在中国的戏剧界都是很前卫的。这个活动也是企业那一年的年底活动。然后这个小区它开发的时候凌总说她也喜欢表演,能不能我们中国美院有一些人来帮忙做这个事情,所以当时就非常清晰这个地方未来要做这些。就是视觉艺术和表演的一个杂交,所以在空间设计上跟别的美术馆就已经是不一样了,我们还会有一批是那种阶梯式的、机动的,到时候如果演出是在这边,那么这边就都可以变成观众席,两层都变成观众席。空间我们还一直在根据需要改,刚刚更新的那套吊挂的灯的系统,那都不是常规的美术馆的用灯,都是为了表演专门配置的。
  艺:美术馆是个持续运营的过程,它会有这么大的体量和展览的量吗?
  邱:源源不断,其实它范畴本身并不狭窄,我刚才说到了表演性绘画、表演性装置、诗歌朗诵,我们都可以在这个里面做。戏剧、现代舞、多媒体表演、多媒体剧场,本身领域就非常广阔,可选的余地非常大。此外专注于这样一个领域的空间比较少,所以我们反而会迅速受到大家的关注。各种文化交流机构,英国文化处、法国史馆、歌德学院他们都有大量的非常高质量的文化项目需要放到上海来,他们需要非常专业的落地的场所,而其他的美术馆可能不是那么熟悉表演这个领域,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都会来找我,实际上我们的项目已经排得非常满,我已经开始要求我们的团队不能光做文化交流,我们还要给中国艺术家留出空间来,要保证每年的比重有一个平衡。
  艺:美术馆建设以及团队构建方面是怎样的?
  邱:我们目前团队还非常小,就是非常短小精干,这样的工作量别的美术馆是二三十个人的团队,而我们基本上每个部门都只有一个人,策展部只有一两个人,教育部只有一两个人,媒体部只有一两个人。
  艺:那工作量还挺大的。
  邱:我发觉其实也行,我当年策划各种各样的展览那就是两个人干完所有的事情,从编画册到布展,到构思到媒体,就是不能动不动先把自己官僚主义化了,我这馆长做得是比较轻松的,我带团队的办法就是用信任的眼神看着年轻人,然后他们会非常主动。因为你老觉得年轻人不行,他们就会永远不行,你只要信任他们,搞砸了我来承担责任,搞好了是他们的功劳,然后他们就会非常努力,不会让你失望的。因为能够有机会做一份理想跟现实可以完美结合的工作大家会很珍惜,所以你一定要信任他们,而且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激发出来,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所以其实不用靠一套官僚体制来保证这个。来让一件事情运行,其实是用一种意志来让它运行。
  艺:美术馆开展了不少活动,尤其是与观众互动的比较强的活动,今后还会继续开展吗?这些都属于公众教育方面的活动吗?
  邱:会的,我们的互动还会互动到大妈的层面。我们会组织广场舞比赛,会组织大家来这里跳广场舞。我们有社区戏剧,有教育部,我们的教育部会有两个主要板块:一块主要是连接大学生,跟各种大学生剧团的一些合作;另外一块是连接到各个社区,因为我们凌总在上海捐了很多社区书坊,成为老人拉家常、看书、做各种活动的地方。
  艺:要将这些融到明美术馆的构建当中。
  邱:对,我们会把社区里面的人都拉来让他们当义工,每天在这里当讲解员,老太太晚年也能有个好玩的事做。我们甚至想要去组织新的社区戏剧,当然现在有一些我们看中的人才还都没毕业,我们在等这些人毕业后可以加入进来开展这样的合作。
其他文献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EliassoR),是丹麦和冰岛著名的雕塑和大型装置艺术家。他使用光、水和空气温度等元素以提高观众的体验。在19g5年,他在柏林成立了开展空间研究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2003年奥拉维尔代表丹麦参加了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他也参与大批公共空间项目的建设,如:1998年和2001年之间在很多城市开展的干预绿色河水的项目,2007年与挪威建筑师克杰·提尔·索森一起
期刊
练习  ——牟柏岩作品展  2015;12;27-2016.2,27  北京·AyeGallery  每次看牟柏岩的雕塑,都有想触摸的冲动。这让我想起赫尔德(J.G.Herder)关于雕塑即触觉艺术的经典论述。赫尔德反对自亚里士多德确立的感官等级次序,在这种次序中,视觉地位最高,触觉地位最低。赫尔德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触觉地位最高,因为触觉与理性紧密相关。动物没有理性,因此动物可以有发达的视觉,但没
期刊
潮骚——郑路个展  2015.10.30-2016.1.3  台北当代艺术馆  郑路,典型北漂的一分子、典型的欲语还休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范畴中,他像河床在形成的过程。一开始的水流可能完全只是随机的流动,没有固定想法的路径。问题是,当支流慢慢聚集成一条小河后,水流自然就会顺着先前形成的河道流去,如此的阻力是最小。可是,假设要成就出一条大河,就得经过水流不断地流动、冲刷,才能成为河流。  郑路这次
期刊
“逝者如斯”  张杰油画作品展  2015.11.4-12.31  凤凰艺都美术馆  山峦水系,气脉贯通。山水,有容乃大,词义无穷;油画山水,内涵与外延都已经逾越了传统风景画的范畴,衍生为风景油画里一条生机勃勃的画脉。油画家张杰教授,便是油画山水领域里集大成者。在油画山水的实践中,他完成了物象到心象的转化:山水是心境的投影,草木是精神的蕴化。澄怀观道,感怀于人性的永恒。  雁过无痕,风云有迹;痕迹
期刊
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1904—1996),“美国艺术史教父”、美国现代艺术最早的支持者、跨学科的批评家,被潘诺夫斯基誉为美国艺术史黄金十年的杰出代表。他与本雅明、阿伦特、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一道被称为“具有自由思想的犹太人”,与以赛亚·柏林一起并称20世纪艺术史和思想史的双雄,与莱昂奈尔·特里林同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奇人物。他在欧美享有盛誉,但在中文语境中却鲜为人知。  令人
期刊
“噫嘻欷奇哉!自开辟以来不知几千万余年,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晴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屈生何悴,宋玉何悲,贾生何戚,相如何疲。人生何用自缧绁,当须荦荦不可羁。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宋代徐积《李太白杂言》中的这些文字,大概算得上是古往今来对李白最
期刊
科隆在德国艺术版图中,相较柏林而言显得小巧精致。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除了经典恢弘的科隆大教堂(Kolner Dom)之外,即是久富盛名的路德维希博物馆(Ludwig Museum)和历史悠久的“艺术科隆”(Art Cologne)博览会。科隆所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博物馆数量最为密集的联邦州,其靠近州府杜塞尔多夫、前西德首都波恩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产业博物馆”——鲁尔工业区文化带。
期刊
青年艺术家蔡承良从2015年1月开始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短小精练的影像作品。其实“短”的描述并不准确——尽管艺术家将主体内容浓缩在了一两分钟以内,但无限循环的播放方式模糊了影像的时长概念,所以作品可短可长,甚至可以长到无穷。  对于艺术家而言,无限循环是创作语言的一部分:而对观众来说,影像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这意味着一种观看上的自主,也意味着影像的连续性对叙事框架的脱离。不强调叙述、不强制观众自始至
期刊
在当代艺术家们执着追随着上世纪“艺术英雄”们诸如杜尚、博伊斯和沃霍尔的脚步而不断试图闯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和视野中时,是自发地还是迎合地“做艺术”,类似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对于这个不论是“信息独享”还是“情感阻断”都无比艰难的时代而言,但凡抱存着些许旧式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们,都还在坚持着所谓艺术本体当于这个世界上“独立存在”的理念。自主创造艺术,通过作品去触摸内心肌理,铸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类”,
期刊
周娟禾(以下简称“周”):你展览的标题是“隐力”。“隐力”是什么?  倪有鱼(以下简称“倪”):题目“隐力”来源于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一件作品的名字。所谓“隐力”,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但它又客观存在,并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你造成干涉。这个作品是三年前的想法,随着近两年我在创作中越来越喜欢“虚空”的东西,我就很想在这个展览上把它实现出来,用一种非常沉重的东西来表达虚空。  周:是否能详细谈谈《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