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舞蹈艺术语言的表现研究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007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艺术的语言是以人体和人体动作为载体的。人体的动作又会伴随着节奏、姿态等发生变化,这种舞蹈艺术的语言就会变得很丰富且直观,在表达人们的感情上呈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景象。长期以来,舞蹈都极为重视舞台的实践,也的确有一些美轮美奂堪称为经典的影像,但是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让舞蹈美学一直都存在着片面性和偏狭性的问题。因此,从舞蹈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对舞蹈语言进行研究,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是多么的重要,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舞蹈美学》定位极高,开篇即定义:“舞蹈是身体的哲学。舞蹈是具有象征意义并自成体系的情感符号,它承载着宇宙的生命内涵,是直接体现生命的艺术,中国舞蹈,契合了中国哲学中的不言之美,以其“不言”舞出“至言”“大美”,表现生命的“生”与“在”。”这一段话乍听来将舞蹈艺术语言和艺术本身的距离拉开的很远,实际上,通篇阅读下来,《中国舞蹈美学》贯穿了上千年的时间维度,对舞蹈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与哲学所形成的系统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可以将其称为中国舞蹈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其后的所有舞蹈教育和实践都可以此为“风向标”。
  该书将中国舞蹈美学的内容分成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明清6个大维度进行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舞蹈从最早的祭祀、礼德是如何一点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其中,两汉的“轶态横出”“不可为象”;魏晋南北朝的“心戚者则形为之动”;隋唐五代的“乐之容,舞为则”;两宋的“舞以效其动”“有情则有变”;明清的“舞位宽广,可以立表,而为进退”都可以被看作是舞蹈美学思想的重要节点,由其组成的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中,提炼出了“形神”“气韵”“象意”“情境”等9对美学范畴,这是一种“大美”“大在”的舞蹈观,和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一路下来,大众对于舞蹈语言的理解都不困难。但是进入到网络时代后,这些哲学意象上的词汇,在理解的过程中开始出现分歧。因为互联网让与一切信息的理解都变得很浅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很便利,自然而然就缺少了舞蹈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悟”。没有“悟”,舞者很难将舞蹈与自己紧密地融入在一起,舞蹈无法进入到舞者的肉体和思想中,怎么可能达到“阴阳相合圓融归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气韵通贯”“书势画影飞舞流动”的美学目标呢?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总是带来向好的内容,对于美学语言的扁平化,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必须予以重视与克服的难点。
  作者在探讨舞蹈艺术语言时指出,只有顾及到舞蹈语言的舞蹈动作才能产生相应的美学意义。这是历朝历代能够产生经典舞蹈并流传至今的原因。网络时代发展太快之后,很多语言的边界已经模糊了,过去依靠肢体反应的语言,在新时代的意义或是变得面目全非,或是被多重赋能,让人难以选择。因此,在网络时代已经很难再产生“经典永流传”的舞蹈,那些对当代舞蹈艺术语言展开的研究,要想得到认可与推广,首先需要去体味蕴含在舞蹈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是一种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潜意识,是能够跨越“千山万水”阻隔的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当外部环境已经发展得足够快的时候,是这些不变的根基在决定着舞蹈艺术语言的“去留”。当然,谈论文化在舞蹈中的运用,其意还是稍显虚空,非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步骤,才能学以致用,用有所获。《中国舞蹈美学》在结论这一章提出了舞蹈的人本精神這个课题。就其内涵与外延来看,的确不比“文化”小多少,但是因为有了“人”,舞蹈的学习开始变得生动,舞蹈的艺术语言开始出现动机、节奏等主观性词汇,舞者通过自身的学习(形体训练、审美教育)可以主导舞蹈的动机,为新时代的学习提供框架化、标准化、体系化的与时俱进的标准。由此可见,舞蹈的艺术语言也并非是曲高和寡了。关键还要看“人”是如何去解读和运用。
  遗憾的是,《中国舞蹈美学》虽然指出了“人”的重要性,但是通篇过于强调理论深度,对充实教学理论的意义也许更大。它更多着墨于大时间跨度下每一个精神标准的深度挖掘,而缺少一些详实生动的案例来拉近舞蹈与大众的距离,有一些知其所以然而行之浅表的意味,这在一个审美标准尚需提高的背景下,显然缺乏了普世的特质。或许正如该书编者所言,中国舞蹈之美乃“大美”,所以放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下进行理解,似乎更加合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舞蹈学术领域“接地气”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与网络时代文化降维,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所淹没的趋势有着很大的背离性,如果想让中国舞蹈美学真正成为人们所关注、且关注之后能有所收获的艺术形式,还是需要一大批学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重要的信息。不夸张地说,能够雅俗共赏的舞蹈美学书籍,其存在的意义或许更为深远。
  书评人简介:
  张 爽,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
其他文献
在这个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音乐教育理念也在发生改变,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在重视大学生文化素养和身心素质教育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他们的艺术素质教育。电影电视剧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影视剧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发展。在电影电视剧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力求避免片面性与盲目性,通过深入研究高校电影电视剧音乐教育
期刊
信息技术时代大学生能够接受到大量庞杂的信息,这些充满各种思想观念的、鱼目混珠的信息往往能左右大学生的三观,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至于大学生懈怠、淡化和漠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优化校园文化和媒体宣传建设工作,与时俱进地改革思政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接受机制,以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和
期刊
德语作为一种小语种在我国高校办学规模较小,但是德国严谨的工匠精神和高科技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留学德国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德语专业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在德汉两种语言翻译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两种不同语言语系各具独自特点,从而导致在谴词、造句和习惯用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用词汇增减与转换、词序改变、重译和拆译等不同翻译方法。德汉翻译过程就是在理解原文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汉语再现原文的过
期刊
摘要:为弥补长江中下游地区台站观测资料的部分缺失,探究再分析数据集的适用性,从时间和空间上评估ERA5和CFSR再分析降水数据集精度,建立了包含相關系数、相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Kling Gupta系数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结合校正系数法与自回归模型的组合校正法(C-AR);并将C-AR校正法与单一的校正系数法、AR模型以及校正系数法与最邻近抽样法组合的校正法(C-KNN)进行对比,探究C
期刊
企业形象是企业外在感性形象和文化内涵的载体,企业形象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命脉,它决定着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良好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企业形象设计根据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要与时俱进地对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和组织形象等进行艺术化的设计,在对企业个性进行塑造的同时,还要对企业形象进行导视系统设计的构思、策划和导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采用形象识别系统导入,通过
期刊
摘要:  监测站网是获取区域尤其是复杂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在分析站网布设相关研究现状和站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锥体法分析满足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需求的站点总数,采用风险潜势关联法优化站网的空间分布。前者着眼于降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后者侧重于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及沿河村落的预警需求。以此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江西省铅山县监测站网布设合理性,结论表明需在关联性较弱且危险区人口
期刊
摘要:  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环境承载压力必须耦合承载能力分析才能进一步量化未来产业的可发展空间。在梳理水资源承载力有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及水环境承载压力协同机制,借助于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压力的二维象限解析,将长江干流39个城市划分为高能力高压力区、高能力低压力区、低能力高压力区和低能力低压力区等4种类型区,并据此提出了未来地区产业的调整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布
期刊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研究伴随着信息科技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结合应运而生。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办学特色和利用自身特色教学资源,在教学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上采用适合自身的课程建设策略和教学模式方法。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毕业就业需求分析,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体系。当下中国高校开展的专业用途英语
期刊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大学生英语教育创新改革的必然趋势,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和融合创新机制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也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国家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在开发人才战略资源,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也适时地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高校英语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究国际
期刊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模式也逐步走上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道路,海量的公共管理数据信息需要运用大数据进行处理,公共管理数据有效管理关系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关系到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中国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以增强国家公共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模式面临着许多层面的挑战和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公共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期促进公共管理的可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