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猫样少女》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女性导演郑在恩,这也许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她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至今不过留下了三部长篇作品。其中,2001年的《猫样少女》是郑在恩从艺术学校毕业后拍摄的长篇处女作。
  作品讲述了无话不谈的五个女高中生,毕业后没有上大学,在看重学历的韩国各自选择面对残酷社会的过程。五人中,父母离异的慧珠在证券公司打杂,梦想可以成为职业女性;父母双亡,想成为绘画设计师却找不到工作的智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似乎随时会坍塌的屋子里相依为命;太喜出身于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对家人缺少认同感;另外两个是亲人远在日本的双胞胎姐妹,她们在街头贩卖首饰聊以度日。曾经成天泡在一起,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的五个人,进入社会后各奔东西,随着联络日渐减少,关系也变得疏远。影片的英文名是《Take care of my cat》,这个片名来源于智英在路边捡回了一只流浪猫,这只猫贯穿五个人的关系,也是互相间的羁绊所在。
  影片从高中时代的五个人在港口嬉闹的镜头开始。看到她们纠缠在一起的身影,我立即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班里也有这样的女生群体经常不知缘由地高声喧闹、嬉笑,那时成天颓废的我觉得她们很吵,不明白究竟什么这么有趣。她们的“快乐”在我看来是无聊、无意义的,甚至认为那种肆无忌惮的疯笑是俗而土的。
  可在中学毕业十年以后,看到电影开头的那一幕时,竟有些怀念。穿着校服的女生们又唱又跳地拍着照,那一幕像照片一样被定住,而镜头一转,变成了大人模样的慧珠早起去上班。学生时代好像真的就像电影切换镜头一样转瞬即逝。沉浸在那种无意义的时间、老土俗气事情里的疯狂,似乎是仅仅属于学生时代的特权。进入社会以后,或许就像在证券公司上班的慧珠一样被环境改变,不得不把自己的弱点隐藏,学做一个“得体”的大人,任何事情都要收拾得“正确”“漂亮”。反而,那些看似“不得体”“老土”“无意义”的东西,开始被我们自身所排除。曾经在学生时代共通的部分,也随着各自环境的改变而不再趋同。电影当中的慧珠和智英的裂痕,便是因為各自生存环境的差距所造成的价值观上的差异。
  影片中有一幕,五个人约定在首尔聚会。这场戏,郑在恩导演用了一个很“老土”的手法。五人顶着寒风,走在首尔的大街上,背景音乐流淌的同时,导演把影像处理成慢动作,让画面看起来类似八九十年代的MV。可是在这个十分“土”的影像中,五个人在风中行走时头发凌乱狼狈的样子,却让我十分动容。
  另外,影片中五个人互相发短信的场景,导演也很“老土”地把信息的内容用很粗大的字母直接逐字呈现在画面上。这种手法怎么看都不“精美”。郑在恩导演没有去模仿那些“高大上”的拍法,反而走这种“土而俗”的路线,似乎是对于学生气的一种刻意保留。电影最后,字幕上甚至出现了如贪吃蛇形态的“good bye”方格字幕。它像是在对毕业后逐渐消失的那种青涩的学生气息说再见。也许,被迫长大是不可逆的,就像很多导演拍电影一样,作品拍着拍着无意识中镜头和画面变得越来越漂亮,但与此同时是不是也意味着会失去某些东西呢?
  有意思的是,瞄了一眼郑在恩导演上映于2018年的作品《沉睡蝴蝶》,果然和《猫样少女》的画风完全不同,是一部画面极其漂亮的电影。正如电影的五位女生,步入社会后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姿态。但迈向“正确”“得体”“高大上”的过程中,那些被取代的“无意义”“老土”“俗气”的时间也是生动、珍贵、无法忘怀的。愿成长过程中,这些时间也会保留。
其他文献
尊敬的新教材的主编顾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时光如流水东逝,是教材朴实无声的陪伴,带我走过三年寒暑,来到高中最终的夏天。我希望为新教材献出小小的建议,陪伴更多孩子的成长。  我认为“生命赞歌”这一单元应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要,教育应如活水通渠,助育少年之灵气、青春之生气。  幼童若是水泉,高中时期则是为其开渠筑道而奔往四海之时。我们需要新的动力与饱和的精力为我们开拓新路。或许是
期刊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一杯敬远方,一杯敬故乡。远方与家,在人们心中翻滚千年仍未找到平衡点。多少人在生活的苟且中自斟自醉看不见远方,又有多少人,在追寻远方的道路上走得太久,忘了那个苍老又沉重的家?  生活已然一地鸡毛,生存尚难,又何以寻远方?家中温暖,遮雨避风,又何要寻远方?钢筋水泥下的都市蝼蚁们如是想。可远方的存在,不是一蔬一饭,不是柴米油盐,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没有一份
期刊
主持:颜陌  嘉宾:高娟,女,28岁,英语教师刘媛媛,女,26岁,儿童心理之家导师  黄蓉,女,28岁,准二孩妈妈,基层公务员  王远山,女,38岁,全职二孩妈妈  颜陌:我们这期的主题是“温暖”。在看到这个词语的同時,我在思考自己身边发生过哪些温暖的事,可是绞尽脑汁,想起来的却是小时候的事情。我想到自己初中去上学的路上,一个满身泥泞的建筑工人咧开一口大白牙,笑着对我说:“姑娘,你的鞋带散了。”很
期刊
习惯了琐碎的生活,一日三餐的菜单就是随手写下的一首诗  在铁锅里,和滚油一道翻炒  一个个早晨,像飞出去的一只只鸟  上午,我想穿过那片杨树林  高高的树梢,还挂着鲜亮的露珠  午睡后,花园就那么空着  长椅空着。像稿纸上空着的一句话  所有的人都在忙碌  只有一抬头,就能看到你们崇高的理想  在天邊越来越远  特邀点评|李朝全  生活琐碎,理想渐远。诗歌用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而生活本身
期刊
“幸”,幸福、幸运、幸亏、幸而的打头字,篆体写作“幸”,跟今天的写法相差不大,可这样子,长得好生奇怪,不禁要问这是什么来由。《说文解字》说:“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啥意思呢?先说“吉而免凶”,可能遭遇不幸之时而免于“不幸”,就是一种幸运,有时甚至是不幸中的万幸。再说“从屰从夭”,这表明“幸”是会意而来,上面是“夭”,下面是“屰”。“屰”即后起的“逆”,“夭”是不终天年的死,即夭折。直接引用《说文
期刊
来自山脚大河边的某棵树,一座公园?  还是山腰国学馆、文溯阁明亮的空气?  或者原本就在旁边,规整中透着  野生气息,大禹行踪促生的一条长廊  相伴的园林?一只黑斑黄蝴蝶在一小片  秋英中飞来飞去。看了很久。像是终于  意识到这就是多次爬到山顶的收获。  大河是另一种方向,知识有自己的偶像  —— 山水的学生,不辩论,不交流  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有几乎固定的  秩序:人与人世;思与思想;神与神
期刊
人生而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人活到极致是什么状态?人生的最高境界要如何描述?——这是非常抽象的问题,所谓“境界”自然不停留在物质享受层面的吃喝玩乐,而要看精神修炼上达到的高度。无论什么领域,都可以不断突破、攀登顶峰,所以有了“诗圣”“书圣”“画圣”等“圣人”的存在,都是在该领域中做到极致的。  纵观中华历史所有领域,找一位世人公推的“圣人”,荣誉给到了孔子。孔子是怎样的人?如果问一声圣人的快乐是什么,
期刊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身未娶。19
期刊
风儿在空中打了个旋,吹落了枝头上的瑞玉,也凉透了我微微汗湿的手。  这一步要怎么走?我举起棋子的手又黯然落下,如秋风裹挟的花瓣那般无力。难道非要爷爷让我几子我才能赢吗?我不禁摇了摇头。  对面的爷爷神态自若,眼睛虚眯,几根髯须在风中舞得欢快,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额前的每一道皱纹都闪烁着智慧的光泽,仿佛无论我展开什么攻势,他都能輕松化解。  “要不,我让你几子?”爷爷温润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让我
期刊
冬日的凛冽寒风终究还是吹倒了外婆,她不得不住进医院。我和母亲去医院看她时,她苍白的脸已经变得红润了。母亲和外婆聊得很开心,见此,我便独自走了出去。  无意中我走到了重症病房。那里面的人,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或闭眼,或瞪着干涩无神的眼睛望着天花板。他们无一不是骨瘦如柴,两颊深深地凹陷,灰白的肤色透不出一丝生机与活力,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只有仪器的滴滴声,我感到一阵心惊。  我匆匆走着,终于在一间病房里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