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黄梅调电影:一段消逝的传奇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19日,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第28届电影金像奖颁奖现场,两届金像影后,曾经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武侠七公主之一萧芳芳荣获终身成就奖;2008年,还是这个颁奖现场,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已故嘉禾电影公司总裁、原“邵氏兄弟”总经理邹文怀;2007年,它属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建人邵逸夫。萧芳芳、邹文怀,邵逸夫——连续三届以纪念香港电影百年为主题的金像奖颁奖礼上,终身成就奖的得主都出自“邵氏”,如果说香港电影在辉煌璀璨中走过了100年,那么邵氏电影就占据了它的半壁江山,而在这半壁江山中,曾经有一个十年,它的辉煌完全由女明星撑起和展现,那就是1958-1969年间,香港电影黄梅调时期。
  林黛,乐蒂、凌波,十年风采,红颜弹指老;一曲黄梅,忆起消逝的传奇。
  
  香港有个好莱坞
  
  2002年,邵氏经典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山美人》、《大醉侠》等推出修复版DVD并上市销售。从小看着林黛电影长大的香港作家李碧华一得到消息就急急跑去买,却被碟店老板告知《江山美人》已经卖断货,请择日再来。40多年前的电影、已经故去的演员,怎会有如此大的魅力?那是因为他们属于一去不返的黄梅调时代,而缔造这个时代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人们习惯称它为香港的好莱坞。
  “比起邵氏时代,现在的香港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在走向死亡”。这是人们在谈论香港电影的不景气时,经常使用的话语。曾几何时,“邵氏出品,必属佳作”的片头与音乐,是影迷心中最闪亮的招牌,也是象征香港电影史最初辉煌的里程碑。没有邵氏,就没有香港影坛,而没有黄梅调电影,就不会有邵氏的辉煌基业。
  作为邵氏开创的一种影片类型,黄梅调电影是邵氏挖到的第一桶金。它开始流行的时间,伴随着的正是“邵氏”公司的创业开张。一项基业的初创期总是全力以赴同时又万众一心的。1958年,邵逸夫以51岁的高龄组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他对事业的投入,是常人所无法相比的。每天晚上邵逸夫只睡1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有人从新加坡打电话来说他的大儿子被绑架了,他问了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挂断电话,继续看他的电影了。在早期,邵逸夫对影片把关很严,如果没有做出好的戏,宁愿烧。“观众看了劣片一定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这个品牌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在邵氏运营的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
  除自身全情投入外,邵逸夫也广纳贤才。重用导演李翰祥之余,再三邀请当时主管“美国之音”广播节目的邹文怀入主,而且为了说服已经走红的林黛签约邵氏,据称他在自己的清水湾别墅亲自设宴款待,因酒力不胜没喝林黛母亲蒋秀华的劝酒时,曾被蒋氏迎头倒下,他却头也不缩,仍笑眯眯的若无其事。
  上世纪50年代末的香港,社会风气流行崇拜西方,一切都是西方好、美国好。那段时期,电懋、长城、国泰等电影公司各呈缤纷,流行的是电懋影业的时装片,影片多是摩登女子,轻歌曼舞和西化的人物塑造,古装片及彩色影片是一大空缺。针对“电懋”的优势,同时对应海外华人的寻根心理,邵逸夫提出了“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战略。要拍古装大片,而且要做香港第一家使用美国流行的彩色宽银幕技术的影业公司。
  当时英国殖民当局已经放松了对香港的舆论管控,在内地流行的黄梅戏舞台艺术片《天仙配》已经在香港上映,且很受欢迎。片中严凤英的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传唱街头,让偶然听到的李翰祥突发灵感,也使得盘算着如何突围的邵逸夫终于找到了商机。李翰祥这位因在40年代争民主闹学潮而被国民党政府逼迫,不得已中断美术学业,辗转至香港投入电影圈的怪才,有着很好的美学素养和古典文学功底,拍摄黄梅调电影的功力是具备的。因此在邵逸夫的支持下,李翰祥投石问路地拍摄了第一部彩色黄梅调电影《貂蝉》,影片一上映即创造了30万港元的票房收入,又赢得亚洲影展的五项大奖。之后,邵逸夫给予李翰祥充分的信任和充裕的资金,拨了50万港元拍摄《江山美人》。在当时一般时装片成本及票房都以几万元计的电影界,邵逸夫几乎被看做是疯子。可《江山美人》上映第一周票房就冲破40万港元,成为香港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还在1959年度亚洲影展上拿下十项大奖。从此黄梅调电影走红港台十余年。李翰祥,这位当时年仅30、日后将拍出《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的全才导演,也随着他所开创的黄梅调电影时代第一次被镌刻进历史。
  黄梅调电影鼎盛时期的标志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出炉。当时邵氏与电懋的竞争已经自热化,电懋老板亲自拍板决定拍摄的古装歌舞片屡被邵逸夫派李翰祥率先开镜,抢了上风。1963年,电懋找了李翰祥的师傅严俊执导《梁祝》,并率先开机。面对如此压力,李翰祥依然迎难而上。为了抢拍,邵氏《梁祝》的剧本三小时搞定,两周拍摄完毕,最后仍然抢先上映,结果造成轰动。一位台湾老太太创下了连看144遍的观影纪录!连平素善于讥讽的李敖都回忆说,当时他服役时的部队下属都在哼唱《梁祝》的歌曲,搞得他哭笑不得,不胜其烦。
  《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外国人第一次认识了中国的歌舞片,也将电影界的阴盛阳衰之风推向极端。因为黄梅调的流行,女明星最受欢迎,不仅影片主演排名要排在男明星前,而且片酬也要高出男明星很多,男演员在黄梅调流行的十年当中一直英雄无用武之地,尤其是在《梁祝》后,凌波反串男角成为风尚,之后凡有男角,皆首先想到由女演员反串,真真的阴盛阳衰。重女轻男。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Super Star
  
  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在黄梅调时期,邵氏的林黛、凌波、乐蒂等明星的受欢迎程度较之今日的天皇巨星亦毫不逊色,连续5年出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的吴思远说,香港没有林黛热,因为林黛从来就没冷过;而乐蒂与她主演的《倩女幽魂》也被永远镶嵌在中国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彩色电影的星光大道上;至于凌波,时至今日,台湾的影迷们仍惯于称她山伯兄——她们是那个时代的Super Star。
  
  林黛:梦露在香江
  
  “林黛的自杀,是中国电影界继阮玲玉之自杀后的最大损失。”——导演李翰祥
  林黛,林黛玉的林黛,李碧华心心念念的只有她才配得上Star之称的女演员,这个名字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
  可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女孩子,都梦想着像林黛一样粗眉大眼直鼻丰唇,于是都顶着林黛一样蓬松的包包头。她是那个时代倾倒香江的大美人,是香港人心中的梦露。连王家卫都承认,《阿飞正传》里的刘嘉玲,《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造型上模仿的都是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艺名来自她的英文名Linda,父亲是曾担任过政协副主席、前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秘书的程思远,真正的大家闺秀、名门之后。1948年,林黛随已离异的母亲来港定居。18岁时,林黛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 电影《翠翠》,第一个角色就是沈从文笔下那个被众人牵挂于心的湘西女孩。剧本是李翰祥写的,当时李翰祥还担心一个都市小姐怎么去扮演乡下小姑娘。后来他得知,林黛偷偷跑到香港码头,在太阳底下,光着脚学习摇渡船,这才放心。《翠翠》之后,这个梳着两条大辫子,浓眉大眼的姑娘开始走红。
  而林黛真正成为香港头号女影星,还是在1958年被邵逸夫挖角到邵氏后。1958年由林黛出演的《貂蝉》,不但为自己赢来了第二座亚洲影后的桂冠,几十万港元的票房收入更是让邵氏第一次赚得盆满钵满,此后,林黛的演艺路顺风顺水,到邵氏的第二年,她拍摄的《江山美人》又夺得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至今我们仍能从刘镇伟导演向《江山美人》致敬的贺岁片《天下无双》中,借由赵薇、张震的黄梅调对唱窥得其中的痕迹。在1961年凭借《千矫百媚》第三次荣获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之后,1962年林黛又因《不了情》第四次获得亚洲影后殊荣,加上1957年以《金莲花》获得的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林黛以四尊影后桂冠夯实了自己在邵氏也是在电影史上的地位,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破。林黛在邵氏绝对领衔,风头之劲,甚至连老板邵逸夫都要迁就她偶尔的小脾气。
  1959年林黛在百忙中抽空去美国进修,就此结识了龙绳勋——国民党前云南省主席龙云的五公子。1961年2月12日,情人节前两天,林黛与龙绳勋在香港结为伉俪,婚礼的主婚人就是邵氏的影片发行老板、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婚后的生活是温馨而安逸的,而如果林黛婚后安心相夫教子,淡出影圈,是否就不会在30岁自杀身亡呢?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林黛仍然做事认真,视自己的演艺事业如生命。可是凌波的横空出世对她构成了无形的威胁。1964年6月,凌波登上“亚洲影后”宝座,打破了邵氏女星中林黛盘踞“双后”(亚洲影后与金马影后)的一枝独秀局面。演艺圈在林黛面前展露出了现实的一面:邵氏的大导演纷纷表示要为凌波、乐蒂量身制作她们主演的影片了,没有人再对她身前身后地簇拥。甚至以往没什么名气的导演,现在居然敢当着众人的面指着她的鼻子说:“林黛,你还神气什么?你以为你还是从前的林黛吗?告诉你,你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地走下坡路了。”这当众的辱骂,是林黛成名以来从未有过的。心细敏感的她意识到,这样的日子,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头。而回到家里,她面对的又是一个希望她待在家里、一点儿也不体谅她的大少爷丈夫。
  或许,过于顺遂的林黛,只学会了进,却没有学会退。面对内外夹攻的生活,争强好胜却又分外脆弱的林黛一气之下,将丈夫推出门外,以生命为代价,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1964年7月17日,年仅30岁的黄梅调女王林黛香消玉殒。出殡当天,香港警方出动了400多人的庞大警力队伍,维持送葬人群的秩序,几乎所有香港的名流、名影人——她的好友乐蒂、李翰祥,她的老板邵逸夫,她的干女儿冯宝宝,皆来为她送行,堪称万人空巷……直到葬礼几天之后,还有许多人在墓地流连徘徊,久久不忍离去。
  
  乐蒂:古典美人,仅此一个
  
  60年代的星空特别灿烂,因为上面有着无数经典的名字,但只有“古典美人”暗香销尽,自从乐蒂去后,没有人再配得上这四个字。
  1953年春,香港。一家影片公司在一份电影画报上刊登了一则招考演员的消息,这则消息被15岁的上海女孩奚重仅偶然看到。不顾外祖母和亲友的反对和规劝,她报名应考,怕自己的年龄不合规定,她多报了两岁。顺利录取后,她取自己乳名“六弟”的谐音起了一个艺名——乐蒂。
  在成为一个正式的电影演员之前,乐蒂已经是一个标准戏迷。她的整个童年都在外祖父所创办的“天蟾舞台”度过。“天蟾舞台”是上海四大舞台之首,京剧名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常在此演出,当时更有“不到天蟾不成名”的说法。每当“天蟾舞台”有演出,乐蒂便在前后台走动,参观各名伶的演出和化妆。看完戏回到家里,小乐蒂常常喜欢仿效“四大名旦”的动作,演起戏来,外祖父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他说:“六弟将来必定会做名伶的。”
  外祖父一语成真。1960年,已进入邵氏的乐蒂主演的《倩女幽魂》,在第1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此片是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中国彩色电影。她的娴静、温柔的东方古典美人气质,立刻让西方的电影专家和众多影迷瞪大了眼,世界上怎么有这么美的女鬼!他们称乐蒂为“最美丽的中国女明星”。
  1963年,乐蒂和凌波合作主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影不仅让反串男角的凌波一炮而红,也让观众见识到了乐蒂的古典美。乐蒂穿着银灰的衣裙,慢慢步出她的绣阁小楼,歌声唱道:“祝英台在闺房,无情无绪意彷徨。”这时镜头渐渐拉近,那支翠绿的碧玉钗不断晃来晃去,犹如她无法平静的心情,惆怅写在她的脸上。祝英台的出场照亮了满室光辉,从这一刻起,大家都记住了乐蒂,记住了她灵动的眼神、细致的表情,也记住了她大家闺秀的气质。
  60年代的星空特别灿烂,因为上面有着无数经典的名字,但只有“古典美人”暗香销尽,自从乐蒂去后,没有人再配得上这四个字。连当时的邵氏宣传主任邹文怀也说过:“乐蒂可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闺秀、传统大家族的千金小姐,不只是外形,连内在都是,‘古典美人’当之无愧!她是我在演艺圈中这么多年仅见。”
  乐蒂内在的古典除却童年的戏曲熏陶,还源于她对自己艺术造诣的不断提升。乐蒂曾向当时电影界著名的书法家王植波先生学习书法,在电影《梁祝》里她写书法时,所呈现出的名门闺秀书香气质的一幕,为中国电影之经典照。
  “古典美人”的成功扮相,使乐蒂经常出现在根据古典小说改编的古装电影里,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玉堂春》中的苏三,以及《花田错》《嫦娥奔月》等,而“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古典判词似乎也成了乐蒂人生最好的印证。
  1962年乐蒂与素有“风流小生”之称的男演员陈厚走进婚姻殿堂。因为陈厚不但已婚,而且还有孩子,所以家人坚决反对。费尽周折,两人终于走到一起。然而,好景不长,在生下女儿陈明明之后,乐蒂和陈厚矛盾渐渐滋生。结婚前乐蒂谈陈厚:“他比我年长,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都比我丰富,也因如此,有什么问题不了解便找他帮忙解决。”婚后却变成了“每天晚上给孩子惊醒过来时,都会下意识地推推身边,可是身边却只剩一个空枕头。”日常烦恼迅速演变成不可逆转的婚变,1967年两人分手。
  感情的不顺使乐蒂不得不寄情工作。可是与邵氏约满,转投他家后,乐蒂的事业一直不顺。1968年12月27日上午,乐蒂出席了国泰影业内部会议。当看到专为她所拍的新片造型照后,乐蒂大感不满,要求重新定妆;而导演则不以为然,对她的要求爱答不理。
  散会后,心灰意冷的乐蒂返回寓所,面带倦意地对女佣低声说不要吵醒她,便走进卧室。 直到下午5点20分,女佣觉得乐蒂睡觉的时间太长,想去叫醒她,一推门竟发现乐蒂口吐白沫,不省人事。6点,乐蒂再也没有睁开她那美丽而忧郁的双眼。而此时,她的小女儿陈明明还在家里,等待着妈咪回来亲吻她的小脸蛋呢。
  乐蒂和她的好友林黛一样,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林黛死后,乐蒂曾含泪为她的遗容画眉。不知乐蒂在吞下药片之时,有无想过:谁人会替自己画眉?
  
  凌波:人们叫她山伯兄
  
  《梁山伯与祝英台》究竟有多火?凌波究竟有多红?看看以下的数字就可以了:《梁祝》在台湾创下了连放930场的纪录;1963年的台北,人口只有90万余,而《粱祝》总共卖掉了7277张票!连金马奖都因无法将最佳男演员奖颁予凌波,而特别开设了“最佳演技特别奖”。
  “凌波”,是这个20出头的女孩拥有的第四个名字。
  她的第一个名字叫黄裕君——可是这个名字,她居然在63岁时才得知。
  1943年,她3岁,还不会认自己的名字时,就被亲生父母送给他人做养女。养父取自己喜欢的女伶名叫她君海棠,这个脂粉气颇浓的名字现在被称为她的“原名”。
  后来,养母把14岁的她以童星姿态送去演厦语片(早期的闽南语电影),又给她改了一个很普通的艺名“小娟”。在养母组建的影业公司里,小娟拍了一部又一部电影,做过配角也做过主角——全凭养母做主,由不得她。
  当年,李翰祥在片场拍《貂蝉》,她在隔壁拍《刘海遇仙记》,正在唱着黄梅调。李翰祥听到了便问:“谁在唱呀?”“是一个拍厦语片的小娟在唱。”人家回应。
  小娟,李导演对这个名字有了初步的印象。
  《貂蝉》开启了黄梅戏热潮,这个叫小娟的女孩也凭借“先声夺人”被签到了邵氏。但厦语片中的女主角在邵氏却只能做幕后代唱,抛不得头、露不得面。幸而,李翰祥没有忘记这个声音,《红楼梦》中凌波替贾宝玉代唱,李翰祥说她的声音是这部片子中唯一可观。
  当时的邵氏,每当要推出新人,宣传主任邹文怀便会请邵氏《南国电影》杂志的编辑们想名字。有个编辑恰巧刚看过好莱坞电影《凌波仙子》(大陆译作《出水芙蓉》),觉得“凌渡”这两个字很好,便写了交卷。后来这个编辑才知道,本来叫做小娟的女演员,就用了这个艺名。凌波这个名字,以后便在艺坛里光辉了几十年。
  凌波在邵氏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红娘》,她饰演千金小姐崔莺莺。《红娘》还未来得及上映,邵氏风闻电懋将开拍《梁山伯与祝英台》,于是急令李翰祥抢先赶拍,李翰祥紧急拉来凌波反串梁山伯,哪料凌波凭此一举大红大紫。
  《梁山伯与祝英台》究竟有多火?凌波究竟有多红?用今天的超男快女周杰伦F4来作比较,恐怕都会败下阵来。《梁祝》在台湾创下了连放930场的纪录;1963年的台北,人口只有90万余,可《梁祝》总共卖掉了72万张票!连金马奖都因无法将最佳男演员奖颁予她,而特别开设了“最佳演技特别奖”。
  1963年10月31日的大清早,台北各主要街道就挤满了一片黑压压的人。上午10点10分,凌渡乘坐在由一辆十轮大卡车所改装的花车上,花车后鱼贯跟着四辆警车,还有黑轿车和吉普车,一共12辆汽车排成一列浩浩荡荡的车队出发,开始了30多公里的游行。
  这次到台湾领奖,凌波受到20多万人狂热欢迎,“梁兄——凌波”之声响彻云霄。台北市警察局长亲自护驾,还请了消防队、宪兵维持秩序,另外派了8位专家保护凌波……就算是这样她还是被热情的影迷困在了台北宾馆。另外,凌波在台前台后,认了48个影迷做干妈,台湾各报纸杂志在1个月内刊出她的照片7600多张,如此狂热程度,使得当时到台访问的外宾和海外明星都黯然失色,而凌波在台湾只逗留了59小时…… 《梁祝》之后,“花木兰”这个角色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一般。1964年,她不仅凭借《花木兰》拿到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还收获了终身伴侣——金汉。金汉和凌渡同时加入邵氏,但到了《花木兰》才做上主角,扮演花木兰的军中袍泽兼情人李广。
  两年后,影坛最红的女星凌波闪电结婚!这个消息出乎很多人意料。邵氏当时极力阻止,不许公司任何人参加婚礼。本应大喜的热闹场面却冷冷清清,只剩两位新人你侬我侬。但这桩没有轰轰烈烈婚礼的姻缘,却相濡以沫至今。
  当年邵氏一众繁花似锦的女星中,还有凌渡这样的美满结局,真是叫人忍不住要抿嘴微笑。
  
  尾声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宠儿,台上台下都享受着无限的尊崇。在那个无限放大女星魅力的十年,她们用自己的性灵书写着黄梅调电影之外只属于自己的传奇,这样的书写一生只此一次。结局有喜有悲,而不论欷欷抑或感叹,所追忆的都是那个努力奋斗而又单纯的时代,那群星光熠熠而又纯粹的女人。
  1964年前后,伴随着林黛的去世,乐蒂的跳槽以及李翰祥在台湾自立门户,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影响越来越有减弱之势。在戏院之外一片阿哥哥、摇滚乐、经济发达、全面西化和繁华的港台社会,黄梅调及其所代表的“古典中国光影梦”也到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梦醒时分。1969年,李菁、凌波两位影后级人物主演,岳枫自编自导的《三笑》,为黄梅调电影画下了句点。到1977年,由李翰祥执导,张艾嘉、林青霞主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已明显是另一种景象。一个时代,一个完全由女星主导和书写的时代至此走到了尽头。
其他文献
她曾是与叶继红、彭莉等人齐名的中国第一批职业model,风光无限之际却急流勇退,读书、经商、远离乱花渐欲迷人眼的T台,只为寻找一段更不平凡的人生。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MBA学位、近千万元的丰厚收入、常伴左右的甜蜜爱情,都没能阻挡她打造“新新人生”的步伐。她说:“女人绝不应该循规蹈矩、平平庸庸过此生,每一个阶段都该有从零开始的选择。”  一座独立的淡黄色二层小楼,顶端悬挂着巨大的PF标志,Pao
期刊
洛蕾塔·林恩,绝对是乡村音乐史上最闪耀的名字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洛蕾塔的歌曲数量一直都十分傲人,直到90年代以后才有略微减少。1972年,她被推举进入“纳什维尔歌曲作者国际名人堂”,同年她成为“乡村音乐协会年度最佳艺人奖”的首位女性得主,并与乡村音乐大师康威·特威蒂分享了最佳二重唱的奖项。1年后,洛蕾塔成为乡村音乐女歌手中的第一个百万富翁,而她的自传《矿工的女儿》也在1980年被拍摄
期刊
伍迪·艾伦的新片《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即将于6月11日上映。这部伍迪艾伦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黑色喜剧,终于要在今年夏天与影迷们见面。电影圈对此期待已久,将其视为“伍迪艾伦重返纽约的标志”,影评人和制作方都热烈欢迎艾伦回归纽约。在这部以老少恋为题材的电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年仅22岁的女主角埃文蕾切尔伍德(Evan Rachel Wood)。    首度携手伍迪·艾伦   
期刊
古朴高级灰
期刊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Alexander McQueen,但一定听说过,或是见过由他设计的一件非常流行的单品——骷髅头图案丝巾。在如今“不疯魔,不成活”、“今日进,明日退”的残酷时尚界中,McQueen无疑是朵奇葩。他靠着头脑中源源不绝的创意和大胆乖张的型格,走在潮流最前端。鲜红欲滴的“香肠嘴”妆容、非洲蟒纹连身裙和长颈鹿角的发型等听起来颇荒诞的构思,在McQueen手中均能化腐朽为神奇,幻化为他的得意
期刊
梵克雅宝(Van Cleef&Arpels)  在梵克雅宝眼中,时间是诗意的体现。这一次,品牌以70年前的美国冒险之旅为灵感泉源,工匠们游历神秘魅惑的纽约第五大道744号店铺和明媚的加州风景,以卓越非凡的工艺捕捉花朵的美态、鸟儿拍翼飞行的俪影,将壮丽的美景凝聚于方寸之中。
期刊
干练潇洒的长款西服夹克依旧走俏。女性的柔美气质在经过这般中性融合后,帅气之余总还欠缺点吸引眼球的饰品。于是乎,那些或长或短。或炫目或质朴的各式手包。就这么华丽丽地登场了。
期刊
美容圈内近来流行“穷忙”一词,说的是很多人花了大把的金钱和精力去做日常保养,效果却往往大不如预期,到最后不仅徒劳无功,或许还弄个“保养过度”的下场。难道是当了冤大头?现在,就让《淑媛》来告诉你:为什么“穷忙”了半天,却看不到保养品的效果?    瓶瓶罐罐超负荷    很多读者会感到困惑,护肤品买得越多,却越搞不懂自己该用些什么。其实皮肤吸收有一定程度,用太多不但吸收不了,还可能产生反效果。例如肌肤
期刊
蜜桃 不妖娆的成熟色
期刊
30年代的性自由,40及50年代的激进主义,60年代的对越战争,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恐怖主义: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的评论文章及文学作品紧随着上世纪美国的每一个大事件,不,更多时候,是她创造了这些事件中的某种引领潮流的声音。不仅从菲力普-罗斯到纳博科夫这些风格不同的大作家受其影响,她甚至启迪了一个时代的美国人。时至今日,那些力透纸背的尖酸刻薄、嘲讽批判仍然专属于她。    理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