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懿:报纸如何活得更久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报业的广告直线看涨。有人便据此认为报业进入复苏期。这种希望不要唱衰报业前途、多给行业信心的想法可以理解,也值得支持。但理性分析,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从目前报业广告增长部分的结构来看,还是从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导致受众信息接收与消费的习惯改变来看,纸媒复苏的观点都值得商榷。
  表面上看2009年以来报纸广告上涨迅速,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稍稍分析一下这轮广告增长部分的行业,我们会发现,房地产广告与汽车广告仍然是拉升此轮报纸广告增长的两大支柱,而这两个支柱行业深受经济周期与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严格意义上来说有随机的成份。由于报纸广告的结构调整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报纸广告将整体下降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报纸介质与新媒体介质相比,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影响环境,承载有限单向传播,读者缺乏用户体验等;而新媒体在这些方面都拥有先天的优势,海量信息加海量传播、海量互动,却只需要有限的成本,这样的介质与传播方式无疑必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传播方式。从历史上看,一种新的介质对旧的介质的取代是必然的,就比如纸的产生淘汰了竹简与帛文一样,纸介质有一天终将会被一种新的介质取代,我想这是无须争辩的事实。问题在于,报纸究竟还能活多久?曾有人断言说人类最后一张报纸将在三十年后的某日彻底消失,这倒是有些危言耸听。报纸会消亡,但并不等于很快就会消失,必然还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存在。就比如这一轮广告的增长,无疑也给广大报人一种新的希望。一种事物的兴衰都有其规律,即使是走向衰落,也不等于直线走向终结,其受左右的因素很多,也必然会有反复的过程。
  报纸媒体之所以这些年深受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除了介质本身的劣势之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由于报纸媒体的白热化市场竞争,报纸的新闻价值倾向慢慢被市场经济主体也就是广告客户“绑架”,这样带来两个后果,一方面是报纸公信力明显下降,读者不再像原来那样相信报纸,有时互联网的新闻更容易让普通民众所信赖。公信力下降所导致的读者的流失又会直接导致广告客户的流失,因为企业不会去向一家没有公信力或者公信力下降的报纸死心塌地地投放广告。如此便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报纸越一味地讨好广告主,广告客户却反而流失得越厉害;另一方面,由于广告的直线下降,报业的生存越来越有风险,看到新媒体来势汹涌,报人又纷纷不假思索地从新的介质与终端上寻找机会,行业因此表现得整体浮躁,对许多新介质的投入“一阵风”。比如目前开发的所谓“3D”报纸,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就是劳民伤财的事,多有作秀之嫌而无创新实效。可见,报纸需要再造,而再造的前提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向报纸的本质回归。
  现在已经进入了微博时代,早几年人们对“人人成为记者和媒体”的判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报纸要想活得更久,首先要回归报纸的核心属性。报纸与广电网络等的区别是,报纸是文字载体,是白纸黑字。白纸黑字,意味着思想、诚信与权威。因此,无论媒体有多少,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最有权威性、最准确、最能真正起到传承文化的媒体将是受众心中的铁杆。但纸媒体由于长期形成的读者习惯与介质的性质天然具有这一优势,这就意味着,报纸要长期发展,一定着眼于坚守自己的新闻立场与新闻理想,视社会效益与读者利益为第一位。不偏不倚,不做企业的公关机器,不做有违社会主流价值的引导,着力打造自己的公信力。有公信力的媒体是永远有生命力的,这甚至与是何种介质没有关系;其次,报业要克服浮躁,回归到报纸运作的基本方法论上来。报纸运作方法论其实也就是纸媒多年运作下来形成的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是什么?我认为任何纸媒就是要在三点上做文章,即产品(内容)、渠道(终端)、品牌。即使再过一百年,媒体的发展还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而对一些报业集团来说,如何在主业与辅业的搭配上做到相辅相成?如何在广告与多元收入的结构上做到科学合理?甚至如何搭配与适应新介质的应用?这些都需要冷静思考,从方法论的角度采取科学决策。
  关于“如何再造”报纸的观点,前文中安排了许多权威专家的观点论述,基本可以概括为: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释放报纸生产潜能,通过全媒体再造打造报纸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我就不再重述。只是补充一点,我以为让报纸媒体基业长青的根本办法,还是要提高对报纸的再认识。一是对所谓纸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我们目前应用的传统生物纸上。应该由传统意义上的生物纸变成各种材质的“纸”,如电子纸,网站的屏幕也是“纸”,平板电脑也可以称为“纸”,在这里“纸”变成了介质与载体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跳出了介质的概念。二是,报纸归根结底是报道业。报纸的核心在“报”而不在纸,在于内容生产与整合的能力。说报纸某一天会消失,只是介质的消失。而若将发展的重点与心思用在报道业上,或者说“报业”上,则这种新“报纸”将会永远活下去。
其他文献
2010年5月16日晚,一场大雨降临山东济南,当时齐鲁台正在播放电视剧,观众突然发现在电视屏幕的右下方出现了一个小视窗,里面正在直播济南的雨景,视窗边的文字向观众告知济南及全省最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提醒下雨地区的观众关窗避雨,出行小心。这个小视窗着实让观众感到新奇而又实用。  这是齐鲁台新近使用的屏幕视觉信息系统应用功能之一——天气变化实时直播。该系统是在对观众收视行为和潜在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深圳、宝安等地部分居民,通过“鱼骨天线”接收来自香港TVB和亚视的电视信号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省各地区广电部门通过电视光缆区域网传输香港电视信号,以及1998年香港华娱电视正式接入广东有线网络传输播出,港澳及境外电视陆续落地珠三角,深圳地区广电收视市场被港澳媒体“占领”了近30年。  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本着“做大做强战略频道频率,做精做活专业频道
期刊
编者按:9月9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新娱乐频道出品的《相约星期六》。在其开播600期之际,举办了“中国电视婚恋节目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各地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与节目制作团队一道,把脉中国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及走向,深入探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赵妃蓉:以真诚真心换取观众的信任    《相约星期六》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存在意义已不仅仅是一档电视综艺节目,每个周
期刊
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了2.9个百分点。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更是一日千里。但由于网络这一载体的特殊性,在司法领域,不同民事主体和他们的利益也不断发生碰撞,网络违法、侵权行为和犯罪的出现频频。中国法院受理涉及网
期刊
在“低碳经济”受到全球关注之际,《温州都市报》推出通讯《温州人瞄上了“卖碳翁”》,借用“卖炭翁”这个文学形象,率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晦涩难懂的“碳汇”概念,反映温州人在国内率先尝试建立碳汇计量标准的做法以及蕴含的巨大商机。让人明白世界气候变化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在同题报道中显得不同凡响,获得2009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作为该作品的作者,笔者的体会是,在专业性很强的重大新闻同题报道中
期刊
近年来,广东三大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广东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大面积开设了地方版。地方版成为媒体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型形式。这既是媒体竞争加剧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报业发展更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新趋势。     广州三大报业集团在各地开设地方版的情况  根据2010年5月31日到6月14日期间,对各报出版情况的统计,广东三大报业集团的地方版出版情况如下:  羊城晚
期刊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7期“广电聚焦”栏目刊发《广电从业者生态调查报告》一文后,业界反响良好。为此,我们特邀作者陆高峰续写《报业从业者生态调查报告》,以飨读者,并约请作者对期刊及图书出版等领域从业者的生态状况进行后续调查,敬请期待。    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本,不仅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可以多次开发的再生性,而且还具有自我增值的特点。美国“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曾这样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本身并不
期刊
南非世界杯的喧哗在瞬间轰然而起,又在瞬间戛然而止,这就是大事件的传播和事件营销的特点。围绕这个事件的话题实在如过江之鲫,本文就跨媒体传播和营销来谈一些体会。  本届世界杯之所以值得关注,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南非作为非洲第一个主办世界杯的国家,因其历史、政治、文化、经济、风光等诸多原因,受到包括非球迷在内的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仅要观看世界杯,也想直接了解在摆脱了种族主义和与世隔绝之后的那个神
期刊
大众媒介在现实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传媒人,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益处也许更大。经验表明,文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高质量的文艺批评;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不断的证明和证伪。同样的道理,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严肃认真的新闻批评、传播批评。所谓批评,既不是一棍子打死,也不是无原则的捧场,而是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得失及成因,从而使新闻事业、传媒产业能够更健康
期刊
借着周末假日,上邮箱处理一些来往信件。看到博雅书屋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传媒方面的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弗里德曼写的《给年轻记者的信》。他积自己三十年新闻写作与新闻教育之经验,谈到成为一位名记者的素质修炼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观点和建议。笔者仅仅浏览了一下该书的梗概介绍,便生发出不少感悟,愿意在此与同行分享。  塞缪尔弗里德曼先生在书中一开始,就提出:要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