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婚恋节目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9月9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新娱乐频道出品的《相约星期六》。在其开播600期之际,举办了“中国电视婚恋节目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各地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与节目制作团队一道,把脉中国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及走向,深入探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赵妃蓉:以真诚真心换取观众的信任
  
  《相约星期六》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存在意义已不仅仅是一档电视综艺节目,每个周末,她会不期而至,为观众送去欢笑,送去希望,送去美满……
  《相约星期六》的嘉宾同你我一样,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这里,他们展现精彩、吐露心扉。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平台,让年轻的男女相识相知,让年长的父母回忆起他们青春年代的美好时光……
  “真诚”、“真心”是《相约星期六》的制作理念。13年间,尽管节目制作人员不断更替,但大家始终坚守着电视人的使命,通过主持人倪琳和朱桢的亲和力,用真诚真心赢得了观众的信任。
  《相约星期六》不仅有着生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有着孕育无限希望的可能,作为制作者,我们热爱她!
   李蓉:节目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化
  
  13年来,《相约星期六》一直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说,这个节目陪伴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
  最初,《相约星期六》更像是一个座谈会,女嘉宾集中在一边,男嘉宾坐在对面,这与那时我们羞于表达不无关系,年轻人总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后来,《相约星期六》开始尝试营造一个大胆表达真性情的平台,这是时代变化的写照,同时也契合了整个一代人的变化。如今,节目又引入了心理学专家的环节。我就经常鼓励嘉宾,爱需要表达,爱需要行动。这也是为什么《相约星期六》设计了很多游戏环节,就是希望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能够加深男女嘉宾对彼此的了解。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人,表达方式有明显的变化,从开始非常含蓄的表达,到现在很多男嘉宾和女嘉宾在节目里变得非常放得开,有些言辞甚至令人感到惊讶。对此,《相约星期六》有它变的地方,有它与时俱进的地方,但一直以来坚持的主流价值观,坚持正确导向的宗旨没有变。婚恋节目的导向是什么?就是相信爱情,相信真爱,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弘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这一点作为娱乐节目是非常不容易的。
  
  马仲器:三个“真”和八个“心”
  
  《相约星期六》有三“真”,真实、真诚,还有真心,其核心是真心。此外,还有另外七个“心”,一共是八个“心”。广大观众看这个节目“开心”,嘉宾的家长“宽心”,亲朋好友们“舒心”,工作人员包括专家点评“细心”,节目弘扬小爱到大爱到博爱的“爱心”,各级领导对节目有“信心”,各界对节目以及主持人倍加“关心”。这八个“心”是节目下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品牌电视节目要讲求科学发展,《相约星期六》做过残疾人专场、临时家庭专场等,社会反响很好。我建议还可以做再婚专场,外国朋友专场,兄弟省市专场,灾害造成的单亲专场,让我们的“相约”不只在星期六,而是相约在美好的明天,相约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滕俊杰:娱乐节目不只是娱乐
  
  《相约星期六》是一档娱乐综艺节目,但又不仅仅是娱乐这么简单,她13年的历程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第一,《相约星期六》打开了中国大陆一个时代的话匣子,说真心话的话匣子。那时大家习惯于谈客观的东西,社会层面的东西。到了1997年,人们开始谈内心,谈自己的爱情,谈自己婚恋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开始谈人的东西,这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第二,《相约星期六》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关注。未来还将有30亿人要涌入城市,现在城市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存在壁垒,彼此沟通比挖一条河还难,电视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个任务。
  第三,《相约星期六》体现了电视的尊严,把握了人性的、时代的需求,把握了年轻人积极向上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把握了步入婚姻这样一种交友的理想和沟通的情操。
  如果说电视在这些年里,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有一些起起伏伏的话,《相约星期六》在婚恋这样一个选题下,可以走得这么好的确难能可贵,同时也为业界树立了标杆。它的实践说明,做通俗的娱乐电视节目,只要坚持一个好的核心理念,树立理想、建设团队,它是一定能够做好的。这个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这个是一个偏向娱乐的节目,如何不被娱乐至上所左右,如何在娱乐的这一条路上走出精彩,走出媒体的一条新路,我想我们有很多东西要探讨。
   成功关键词
  
  周志懿:坚守、坚持
  《相约星期六》的坚守、坚持让人很感动。
  第一,这个栏目给业界最大的启示是:媒体坚守社会责任、坚持主流价值观念,这与保持高收视率是并不矛盾的,甚至两者是统一体。目前业界以收视率作为衡量一个栏目或节目生死的唯一指标,于是一些节目动辄以新奇特争夺受众的眼球为能事,认为坚守了社会责任就不可能得到高收视率,把二者当做矛盾截然对立起来。这种观点或做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媒体是信息的承载者,同样是社会情感的承载者,要达到真正的高收视率,方法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条,还是要研究如何打动受众的内心。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真诚是总能用心感受到的。在这个社会能够让心灵感受到真诚很不容易,如果一个节目在内容上倾注了真诚,让受众感受到了真诚与真情,高的收视率也是必然。《相约星期六》这个节目很好地把握了两者的关系,13年来以坚守社会主流价值为己任,成绩斐然,相当不易。中宣部阅评组的肯定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坚持了服务精神。现在传媒业发展的趋势让媒体习惯将自己的节目或是媒体产品理解成为给受众提供信息产品的工具。其实作为媒体人,我们打造的是一个桥梁。原来我们的媒体是给人看的,现在我们的节目除了要给人“看”,还要给人“用”,
  “看”和“用”两字的区别,反映了现在的媒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功能转型。《相约星期六》这个节目不仅在线上做得不错,还在线下搞了很多活动,充分说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节目之外,工作人员还把服务延伸进了社区、街道、社团、俱乐部等社会尽可能多的角落。不仅仅是制作节目本身,而且还坚持了服务性,把服务做到细致,做到老百姓心里去,这个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三,坚持了一个好流程。13年来《相约星期六》一直坚持主流价值,坚持社会责任,这种坚持如何保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流程并持之以恒的实施是不可想象的。在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把关人理论,婚恋节目如何把关?我想一个是科学规范的流 程,一个则是主持人与编导现场把控的能力。
  第四,坚持了“三贴近”原则。无论是从节目形态还是手段上来看,《相约星期六》始终坚持到老百姓中去,这是它长盛不衰的根本。社会大众是节目收视的土壤,只有你的东西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真正来自受众,才能被受众欢迎和接受。
  第五,《相约星期六》长盛不衰还在于坚持了全媒体的传播手段。短信平台、官方网站,以及媒体品牌推广,还有上海以及外地的报纸,形式多样。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播手段的利用,打造了非常成功的品牌营销价值链。接下来,其实可以为品牌去打造经营的产业链,比如说品牌连锁店,甚至是婚庆公司,只要坚持诚信经营,品牌效应可以发挥到极致。我想这也是任何一款婚恋节目可以借鉴的。
  
  曹可凡:信誉度、交流、安慰
  如果要问《相约星期六》与其它的婚恋节目有何不同?答案非常简单,这是一对男女在寻找未来,他们想要成立一个家庭,希望享受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有些婚恋节目,其目的不是结婚,只是要找一个异性的伙伴,只是为了好玩儿。
  更有甚者,一些婚恋节目几乎做成了情景剧。他们为主持人和挑选出来的嘉宾写台词,观众看到的不是“真人秀”,而是有脚本的,甚至是反主流道德价值的东西。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利益的驱使。每家制作单位都希望创造更高的收视率,从而带来更多的广告效益。
  《相约星期六》的难能可贵在于它能够始终保持真诚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三“真”,真实、真切、真诚。在《相约星期六》成就的恋情中,可以用三个“纯”来概括,就是纯真、纯美、纯爱。
  电视发展到今天,最好看的往往是那些记录着最普通、最平凡、就在我们周围的状态。生活的东西,经过提炼后,才会特别出彩。如最近很受欢迎的《中国达人秀》便是如此,一些普通人苦难故事却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在他们的言行和生活中,观众可以看到最朴素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这些来自我们身边的“达人”,他们才是最有力量的感召者。
  《相约星期六》的成功可以总结为三个“c”:第一个是conyince(信誉度),很多人选择上《相约星期六》,因为他认为这个节目里面是真的东西;第二个是communicate(交流),今天随着我们的媒体的发展,看上去好像人与人很近,其实人和人之间很远,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面是很空洞的。《相约星期六》给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正是日常生活中所缺少的。有了交流使得相互之间有了一些情感的支撑,这个节目给大家带来很多人生的安慰,这也就是第三个,comfort(安慰)。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你会觉得人生是很美好的。
  信誉度、交流、安慰,构成了这个节目长达13年在综艺节目中独占鳌头的理由,加之7000多万的年利润,《相约星期六》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既达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又达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张聪:“公益”也能创造收视率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相约星期六》走过13年,有700位嘉宾通过这个节目喜结连理,诞生了100多个“相约宝宝”,这个成绩非常震惊。《相约星期六》的成绩不菲主要归功于三个原因。
  首先,是真诚。《相约星期六》坚持服务第一,满足了观众的根本需求。这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服务性是婚恋类节目的本质。十几年前,媒体意识到社会上将出现大量单身青年,从而婚恋节目应运而生,《相约星期六》诞生伊始便是以服务性号召的。第二,服务性是节目真实的保障。服务是具体的,具体才可能是真实的,真实又是节目的生命。第三,坚持服务性是《相约星期六》这档节目能够成为常青树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善意。这也是媒体和婚介机构的根本区别。善意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善意的运用,就是说娱乐首先是善意的,不包括恶搞,不人为地制造刺激。节目中游戏环节的设置,包括男女嘉宾的互动,把握得体,温情洋溢,不会使当事人觉得尴尬。第二个层次,娱乐元素的善意应用。“为爱冲冲冲”,外场连线等节目环节充满着娱乐意味,营造了适合婚恋的氛围,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了解,这不是为娱乐而娱乐,并没有把娱乐从目的中游离出来,否则将成为一场闹剧。
  最后,是公益。公益代表着媒体人的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婚恋节目服务性强,因此有着很大的社会需求。对此类节目,做的是公益还是商品,这是媒体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公益,不是不讲效益,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节目也不是不讲收视率,而是要以此作为验证节目质量的手段,以便持续改进。《相约星期六》把节目质量做上去了,质量有保障了,不仅赢得了人心,最终还赢得了收视率。作为一档周末的节目,13年能够坚持下来,如果没有仁厚的公益之心是很难实现的,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那它也肯定不是受欢迎的好节目。
  
  陆地:“真、正、成、功”的一档婚恋节目
  在我看来,《相约星期六》节目有几大特点:
  一是“真”。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就是真,说假话,卖假货,“假”大行其道,“真”变成了稀缺资源。为什么有的婚恋节目不能打动人?就是缺乏了“真”,只有“真”才能动人,只有“真”才能长久。
  二是“正”。这里所说的“正”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正气”,《相约星期六》虽是带有娱乐性质的服务型栏目,但并没有煽情、搞怪的成分以制造噱头,吸引观众的眼球;相反,节目的制作手段、内容、题材、形式甚至活动的设计都是比较有正气的,走正道的。其次,收视率很重要,但也要取之有道,需要走正道,否则便会沦落到政府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同行不满意的尴尬境地。显然这不是我们所要的结果。我们必须从单纯的“眼球为王”转变为“召唤心灵”这么一个经营理念。
  三是“成”。首先,“成”意味着“成全”。《相约星期六》节目是一档婚恋节目,初衷就是牵线搭桥,成全天下有情人。而有些婚恋节目以出人洋相为目的,缺乏善意,更别提成人之美了。其次,《相约星期六》历经13年共计600期节目,成全了300对嘉宾,还诞生了100多个宝宝,成绩喜人。这个节目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还有其它的效益。这个节目坚持的正确价值导向,上有中宣部的表扬,下有老百姓的称赞,与当下一些儿戏般的婚恋节目高下立见。
  四是“功”。首先,《相约星期六》的嘉宾都是年轻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就有欢声笑语,使节目充满了娱乐性。其次,电视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我们通过婚恋节目表现我们的婚恋观、文化观,包括我们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把我们的文化特色通过婚恋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像某种节目一样把金钱画等号,这个是对中国文化的摧毁,把中国人的形象都破坏了。第三,是公益性,除了娱乐性和文化性,《相约星期六》的公益性也 比较有特色,如以老年人组织了专场等等,甚至有一些收入捐给了社会,公益性非常突出。第四,是服务性,《相约星期六》从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型节目,选材、立意和出发点都是围绕把节目的对象服务好。这四个性质基本上就构成了这个“功”。
  《相约星期六》可以说是娱乐性节目、婚恋性节目真正成功的节目。对于节目的文化性,我建议继续进行深度挖掘。节目中不仅要展示嘉宾的才艺,还要展示其内心世界,如嘉宾对家庭的态度、对父母的态度、跟异性相处的态度以及应如何处理与未来公婆、丈人的关系等,都要进行多角度的展现,主持人也应该帮助嘉宾把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如果婚恋节目能把一个时代的婚恋观、社会价值观展示出来,那么节目的深度文化性才能最终得以体现。
  
  可持续发展路径
  
  吕凉:善良的团队做出有责任感的节目
  《相约星期六》之所以能“火”到今天,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要说天时,13年,《相约星期六》争取了时间,抓住了时间,很好地利用了时间。所谓地利,上海发展速度快,很多人忙于工作,精神上势必有一些空虚的地方,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平台。当然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一方面上海的嘉宾总体质量不错,拥有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这是《相约星期六》可以风靡13年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节目的制作团队从建立至今,兢兢业业地做每一期节目,这一群人得是善良的人,得是真诚的人,得是踏实的人,得是有责任心的人。这档节目的宗旨是真实,没有真诚的人,哪来真实的节目?没有善良的人,哪能成全那么多相亲相爱的人?没有踏实的人,怎能在节目中认真地对待所有的观众。现在有一些类似的节目粗制滥造,有“三俗”倾向,其最主要的原因,我想还是做节目的人本身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因此,电视婚恋节目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谢耘耕:服务性是婚恋节目的首要个性
  今年年初,中国电视界推出了多档婚恋节目,网络上关于相亲的话题很多,一大批节目及节目的嘉宾成了网络热门话题。可是,婚恋节目在一时火爆之后走入低迷,从广电总局到媒体都对当下的婚恋节目作出了一些批评。综而观之,我国婚恋节目存在如下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服务和娱乐关系的适度。为男女搭桥,是交友节目的任务,而很多婚恋节目娱乐功能过于强化,面对爱情话题越来越多的男女充满了游戏感,表演大于真诚,这严重的伤害了恋爱男女的坦诚。形式雷同的红娘也让观众觉得乏味,让人与人的真情交往渐渐疏远。
  许多电视交友节目格调不高,充斥着低俗和拜金元素。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膨胀,从最初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现在的炒股,在玫瑰与面包的博弈中,面包占了很大的位置。电视节目是文化的产品,追求经济利益也无可厚非,但应该以法律和社会能力为基础。过度的拜金与低俗,实际上在国外也要受到管制的,如美国有全国广播电视联盟等行业协会、专业调查公司提出的报告。
  一个电视节目要长远地走下去,必须要坚持舆论导向,《相约星期六》开办13年来,600期,秉承真实、服务、情感。这种精神,使她13年来一直保持荧屏的魅力。中国电视节目要持续下去,要坚持高品位。作为大众产品的制造者,电视传播者有责任担当起提供健康的产品。《相约星期六》能够吸引年轻人在于“真诚”和“品位”,有观众说《相约星期六》最让人难以抗拒的是含蓄美,与现在的节目不同。
  对于婚恋节目的长期发展,我的第一个建议是突出服务性,这是电视的首要个性。《相约星期六》可以长达10多年来就是坚持服务性。谈话、聊天是电视婚恋节目的最重要的手法。我们《相约星期六》的嘉宾游戏,还组织中老年专场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是值得肯定和探索。《相约星期六》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把婚恋节目搬上荧屏,现在全世界,尤其是德国,婚恋节目的形式很多。我们中国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借鉴,丰富人们的生活,为更多的青年提供优秀的服务。
  
  黄耀华:婚恋节目不要排斥演绎
  《相约星期六》的存在,以及它的“常青”,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档节目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价值观特色非常明显。打个比方,节目嘉宾描述对象标准时,会用很多符合价值观的词汇,如包容心、有品位、五好男人、懂得生活、安全感、博学等等。从节目差异化竞争角度来讲,我觉得《相约星期六》肯定有忠实观众和稳定的市场。不像现在的一些节目,用“雷人”的言语或手段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其实这并不能满足观众求真、求美的需求,因此,高收视率能否持续令人堪忧。
  《相约星期六》采用小演播室,以玫瑰红为主色调,气氛温馨,大都采用平行视角,这样可以让大家交流距离更近。而《非诚勿扰》则突出大场面、现场多用冷色调,个人认为,这无形中会让男女嘉宾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由此可见,《相约星期六》在演播室空间营造效果上跟节目定位是非常贴切的。
  《相约星期六》在节目的娱乐性上还有拓展的空间。在这个方面,可以加一些环节,增加一些节目的娱乐性以及悬念。例如可以设立婚姻专家,不只是现有的心理学专家,为年轻人提供一些指导和服务。另外,还可以引入社会热点探讨,加深节目与观众的关联度,从而稳定并扩大节目的受众群。
  对于真实和演绎的问题,我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加入表演的成分。婚恋节目里可以有两个真正的演员,来增加我们整个配对的变数和更多的考验,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悬念和可看性,这并不影响节目的真实性。
  
  俞亮鑫:“真相亲”战胜“假相亲”
  新娱乐在《相约星期六》开办一周的时间里,接到了12500多个报名电话。调查显示,70%以上的男女青年缺乏交流、择偶范围狭小,85%以上的男女青年对目前的婚恋感到迷茫,正是他们的需求致使婚恋节目应运而生。
  2010年,中国电视界出现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真相亲”与“假相亲”的大比拼。我们知道,一场经济危机可能危害三五年,而一场感情危机有可能会耽误两三代。这种危机的后果非常严重。如果我们的青年一代都是拜金,择偶都只看财富,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面临怎样的危机?如果电视人不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为争夺收视,一拥而上,那么,我们的职业坚守在哪里?我们的民族品格在哪里?我们的社会担当在哪里?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前前后后写了61篇有关《相约星期六》的文章。我认为,《相约星期六》坚持道德的真谛,为男女青年牵线,甘当荧屏红娘,即使现在婚恋节目游戏化倾向严重,它还是坚守原来的品格和节目宗旨,从未动摇。它的终极目标就是为男女青年走向婚姻殿堂铺路。
  中国传统道德里面爱情是非常神圣的,在男女青年拉手的一刹那代表着一种责任的相托。《相约星期六》办到今天确实非常不易,这种节目的竞争不是一两天的竞争,13年来的竞争告诉我们,这是马拉松式的竞赛,在这么长久的比赛中《相约星期六》的价值显现出来了。《相约星期六》到今天还在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还在坚持它的节目宗旨,相信只要人类还要生存发展下去,我们的相约就可以直至永远。
其他文献
据说,吼一声秦腔,八百里秦川之气尽入胸怀。西安,一座诞生秦一统、唐盛世的千年古都,地域性格中的开放、自立、朴拙如同秦腔般萦绕在这个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比如报业。《传媒》记者此行的目的地,距离西安古城墙含光门只有5分钟车程,5分钟后,华商报业的13年传奇,将我们从古都绵延的历史拉回到现代报业崛起的波澜壮阔之中。  似乎很难相信,中国都市报的翘楚之一会出现在陕西——中国内陆腹地、西部欠发达地区。《华商
期刊
2010年6月2日,《新京报》以《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为题,报道了“某投资客近期去炒大蒜小赚了一笔,因此大笔购金以分散风险”、“之前炒过一阵大豆、绿豆”、“5月31日,刷卡购入56公斤金条”等消息。随即,一些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和评论这篇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看到这篇报道后,国家发改委立即责成北京市发改委调查核实此事。经核实,5月31日,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编撰了该报
期刊
近年来,一些地方报社和广电成立了传媒集团。招牌是打出来了,可如何真正发挥集团化的优势,实现内容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运行,甚至机理再造,是传媒集团面临的新课题。作为国内省会城市首家跨媒体综合性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从成立伊始,始终将媒体融合作为激活内容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设立媒体融合试验田、全面铺开媒体联动,等等。近四年的时光,成都传媒集团媒体融合的效果如何?是行政捏合还是“化学”融合?是否形成可推
期刊
中国都市报发展史的重要章节,也可以理解为是报刊经营战略的变迁史。随着传媒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报纸尤其是都市报,承受着越来越重的以广告为主的经营压力。在平衡媒体责任和经营责任的同时,都市报的经营者们,根据各自的市场形势发展,不断地调整包括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在内的经营战略。  作为东北第一都市报,《辽沈晚报》的经营工作也始终秉承“责任媒体、服务民生”的立报之本,在经历了从营销报纸版面到营销报纸影响力
期刊
2010年9月7~8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市科协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担任本届论坛主席。本届论坛以“出版业变革中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为主题,邀请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高小玫等领导以及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院院
期刊
提起地处北美洲的墨西哥,人们自然会想到玛雅文明、墨西哥城、“仙人掌的国度”。大自然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遗迹,哪怕是一块石头、一根柱子、一尊雕像、一幅绘画都记录了墨西哥这个国度的文明奇迹和她那饱经风霜的面容……怀揣着无限神秘、美好的向往,满载着中国新闻界传媒人的深情厚谊,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1人在最美的八月里踏上了墨西哥的土地,开始了中国新闻界出访墨西哥的新闻文化之旅。    午夜里的欢迎晚宴    
期刊
记者:成都传媒集团成立的初衷是什么?什么力量驱使你们组建如此庞大几乎涵盖所有主要媒体行业、目前员工近万人的集团?是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还是单位发展的内在需求?如果是多种力量,什么力量占主导地位?  何冰:一是传媒发展规律使然。从传播技术看,随着网络和手机媒体的诞生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传播介质,媒体融合势在必行。不同种类的媒体之间打破原有的界限,信息资源在新旧媒体之间已经实现了无障碍
期刊
最近,安徽电视台在全台范围内集中开展节目创新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品牌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电视媒体。安徽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赵红梅告诉记者,安徽电视台的节目创新工作将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以“论剑”、“铸剑”和“亮剑”为载体,以创意、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节目质量的提高和创意成果的实现为核心价值,实现“坚持既定战略,推动深度转型,瞄准全国一流,努力争先进位”的战略目标。  
期刊
2010年5月16日晚,一场大雨降临山东济南,当时齐鲁台正在播放电视剧,观众突然发现在电视屏幕的右下方出现了一个小视窗,里面正在直播济南的雨景,视窗边的文字向观众告知济南及全省最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提醒下雨地区的观众关窗避雨,出行小心。这个小视窗着实让观众感到新奇而又实用。  这是齐鲁台新近使用的屏幕视觉信息系统应用功能之一——天气变化实时直播。该系统是在对观众收视行为和潜在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深圳、宝安等地部分居民,通过“鱼骨天线”接收来自香港TVB和亚视的电视信号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省各地区广电部门通过电视光缆区域网传输香港电视信号,以及1998年香港华娱电视正式接入广东有线网络传输播出,港澳及境外电视陆续落地珠三角,深圳地区广电收视市场被港澳媒体“占领”了近30年。  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本着“做大做强战略频道频率,做精做活专业频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