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写作一直是高三学生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瓶颈,如何提高高三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各位方家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些方法的指导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到了真正写作时,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笔者执教高三已达二十年之久,每年都是新接高三,每次看到新上高三的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老朽,语言干瘪,构思无趣,立意浅薄,总会“心有戚戚焉”。高考作文本身就是带着镣铐跳舞,有着明显的应试痕迹,这就要求加强考生写作的应试技巧训练。纵观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哪篇作文没有其独特之处?要么构思独特,要么立意深刻,要么材料丰富,要么文采飞扬。而作为高三学生在紧张而有限的时间里,想让他们通过细致观察、广泛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有没有快速提高高三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呢?笔者通过长期高三作文教学实践,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推翻旧世界,重建新世界,彻底打破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写作思维,重新建立新的写作思维,吐故纳新。如果一座房子太老旧,基础太差,你再怎么修修补补,它还是难逃倒塌的危险。最好的方法,是彻底推翻它,重建新的房屋。一个学生写作水平本来就不高,你即使告诉他再多的方法,让他写来写去,还是不得提高。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太差。”还不如直接让他化用现成的材料,彻底改变原有写作的思维进行写作。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洗脑:培养欣赏能力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别人的文章能够使人更好地分辨精华、糟粕,对于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刚接高三时,我首先不要求学生写作,让他们直接阅读高考佳作。要求他们分别抄写三篇高质量的记叙文(两篇写人、一篇记事)、一篇议论性散文。学生自己选文,目的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眼光和欣赏能力。在抄写时,不仅让他们写出对写作内容的“感”,还要求他们对写作的内容、过程与方法“评”,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通过反复选择、阅读、抄写、积累,学生亲身感受高考作文中的真善美,体味文章成功之道,提升了自己的辨别鉴赏能力,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文思,使他们直接感知什么是高考佳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写作的整体素养,树立了自己的写作标准。这种做法我戏称为“洗脑”。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用审美的目光去搜寻材料,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立意,用审美的技能去表达中心,培养了欣赏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形成条件反射,从高考佳作中汲取和丰富了自己的写作滋养,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彻底革除了自己大脑中固有的写作思维模式,同时,也输进了新鲜的血液,为作文的起死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输血:精选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要求初学写作者直接向名家名作学习,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使初学写作者从写法上加以模仿,读多了,模仿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根据题目要求有所改进和创造。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从名家名作中吸收营养,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懂得了什么是高考佳作后,第二步就应围绕高考佳作的要求精心选择写作材料。选择范围比较广泛,如《时文选粹》《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以及名家著作等,我给学生开列了王开岭、周国平、迟子建、王安忆等人的书单,要求他们每人至少拥有一本书,并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把选出的材料全部或部分摘录下来,为自己写作所用。篇幅短的可直接化用,篇幅长的可适当剪裁,将其浓缩成一百字左右再化用。在写作时,我要求凡是用于写作的材料,作文得分不得低于55分的,低于55分的就说明选用的材料不符要求,必须重新选材。对于已经达到55分的,如果发现更好的材料,可以不断更换,不断提高。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用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这一步我称为“输血”。
三、新生:学会套用仿作
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在谈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第三步就是将所选用的材料套用到所写的作文中去,在套用时一定要注意改头换面,紧扣作文题目或材料去写,切忌留下斧凿之迹。老师在作文批改时只是重点看他有没有将材料完全糅合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是否扣题。对于材料比较好,而没有糅合进去的作文,我在打分时运用减分的形式,如“65-10”就表示你的作文材料很好,但在运用上有缺陷,并指出其弊端所在,如果能克服其缺点,就可以得65分。这样打分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对自己作文高分充满信心,学生下次写作时一定会注意这次出现的问题,努力改正提高。对于作文得分达57分的材料,我要求学生把它作为写作的核心素材,反复运用。通过变换不同的作文题目,反复训练,使它们烂熟于心,每次作文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仿作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仿作不是简单地照搬,应当是创造性地借鉴。仿作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通过仿作,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也就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刚开始时的模仿可能非常机械,只要“占小善”“名一艺”,老师就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仿作只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如有学生在作文《忧与爱》中仿写王安忆《长恨歌》中“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够说话,说出来的就一定是流言。它们是上海弄堂的思想,昼里夜里都在传播。上海弄堂如果有梦的话,那梦,也就是流言”一段时写到“如果这缕黑烟有名字,那它应该叫忧;如果它会说话,那它也是重复嘟哝着‘爱”’,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借黑烟巧妙地刻画了作为垃圾工的父亲对“我”的忧与爱,这难道是抄袭吗?作者已经完全融入自己的内容和思想,只能说是创新。这一步我称为“新生”。 通过这种训练,我的确感到能使学生特别是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快速“脱贫致富”,学生写作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从怕写到愿写、乐写,后来,我们班的学生说“我们最喜欢写作文”。通过一学年的速成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在高考中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如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和2007年的《怀想天空(割麦)》就出自我班陈晓倩和葛彬彬之手,近年来,经我精心指导,多名学生考上北大、港大等名校,高考语文分数都在125分以上。另外,我所教的普通高中的每年高考语文均分都高于江苏省高考语文均分十多分,这都得益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普遍提高。
这种作文训练方法,也许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许有人认为是抄袭、套作,显得无耻,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我也感到是无奈之举。其实对前人的材料化用,古已有之,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从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行人还独愁”、温庭筠《杏花》“杳杳艳歌春回舞,出墙何处隔朱门”、宋代张良臣的《雪窗小集·偶题》“一段为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等中袭故而出新。我们反对的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抄袭、囫囵吞枣地模仿,我们主张的是灵活地化用,机智地活用。只要用得精妙,有所创新,又何必一棍子打死呢?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学之间彼此不和,惊动了老师。一天上课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要求全班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他们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有些同学在30秒之内,仅能够想出一个,有的同学甚至一个也想不出来,但是另外一些学生却能一口气列出十五个之多。
老师将纸条逐一收上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列出不喜欢的人数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众人所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少有人讨厌他。于是,老师得出一个结论:大体而言,他们加诸别人的批判,正是对他们自身的批判。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叙事类材料作文,材料贴近我们的学习生活,没有陌生感。材料记叙了老师对学生彼此不和原因的一次调查。
审题时,先要弄清楚学生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只要从老师最后的统计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入手,稍加分析,就能得出。如果你给别人以批判,那么别人也会给你以批判;如果你给别人以宽容,同样别人也会给你以宽容,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生活中,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对他人少一些批判,多一点宽容。由此,本题我们可作如下立意:①宽容是友谊的桥梁;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④退一步海阔天空;⑤善于替他人着想;⑥善待别人即是善待自己……
本题文体选择空间较大,可记叙故事,可发表议论,也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成散文。
在审题立意或行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也值得我们警惕。如从同学彼此不和这一事情的缘起出发,以“团结”“友爱”等来立意;又如在行文过程中脱离“宽容、换位思考”这个中心,延伸到谈“友谊”“同学关系”的情况。
(李亚洲)
笔者执教高三已达二十年之久,每年都是新接高三,每次看到新上高三的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老朽,语言干瘪,构思无趣,立意浅薄,总会“心有戚戚焉”。高考作文本身就是带着镣铐跳舞,有着明显的应试痕迹,这就要求加强考生写作的应试技巧训练。纵观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哪篇作文没有其独特之处?要么构思独特,要么立意深刻,要么材料丰富,要么文采飞扬。而作为高三学生在紧张而有限的时间里,想让他们通过细致观察、广泛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有没有快速提高高三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呢?笔者通过长期高三作文教学实践,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推翻旧世界,重建新世界,彻底打破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写作思维,重新建立新的写作思维,吐故纳新。如果一座房子太老旧,基础太差,你再怎么修修补补,它还是难逃倒塌的危险。最好的方法,是彻底推翻它,重建新的房屋。一个学生写作水平本来就不高,你即使告诉他再多的方法,让他写来写去,还是不得提高。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太差。”还不如直接让他化用现成的材料,彻底改变原有写作的思维进行写作。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洗脑:培养欣赏能力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别人的文章能够使人更好地分辨精华、糟粕,对于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刚接高三时,我首先不要求学生写作,让他们直接阅读高考佳作。要求他们分别抄写三篇高质量的记叙文(两篇写人、一篇记事)、一篇议论性散文。学生自己选文,目的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眼光和欣赏能力。在抄写时,不仅让他们写出对写作内容的“感”,还要求他们对写作的内容、过程与方法“评”,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通过反复选择、阅读、抄写、积累,学生亲身感受高考作文中的真善美,体味文章成功之道,提升了自己的辨别鉴赏能力,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文思,使他们直接感知什么是高考佳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写作的整体素养,树立了自己的写作标准。这种做法我戏称为“洗脑”。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用审美的目光去搜寻材料,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立意,用审美的技能去表达中心,培养了欣赏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形成条件反射,从高考佳作中汲取和丰富了自己的写作滋养,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彻底革除了自己大脑中固有的写作思维模式,同时,也输进了新鲜的血液,为作文的起死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输血:精选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要求初学写作者直接向名家名作学习,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使初学写作者从写法上加以模仿,读多了,模仿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根据题目要求有所改进和创造。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从名家名作中吸收营养,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懂得了什么是高考佳作后,第二步就应围绕高考佳作的要求精心选择写作材料。选择范围比较广泛,如《时文选粹》《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以及名家著作等,我给学生开列了王开岭、周国平、迟子建、王安忆等人的书单,要求他们每人至少拥有一本书,并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把选出的材料全部或部分摘录下来,为自己写作所用。篇幅短的可直接化用,篇幅长的可适当剪裁,将其浓缩成一百字左右再化用。在写作时,我要求凡是用于写作的材料,作文得分不得低于55分的,低于55分的就说明选用的材料不符要求,必须重新选材。对于已经达到55分的,如果发现更好的材料,可以不断更换,不断提高。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用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这一步我称为“输血”。
三、新生:学会套用仿作
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在谈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第三步就是将所选用的材料套用到所写的作文中去,在套用时一定要注意改头换面,紧扣作文题目或材料去写,切忌留下斧凿之迹。老师在作文批改时只是重点看他有没有将材料完全糅合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是否扣题。对于材料比较好,而没有糅合进去的作文,我在打分时运用减分的形式,如“65-10”就表示你的作文材料很好,但在运用上有缺陷,并指出其弊端所在,如果能克服其缺点,就可以得65分。这样打分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对自己作文高分充满信心,学生下次写作时一定会注意这次出现的问题,努力改正提高。对于作文得分达57分的材料,我要求学生把它作为写作的核心素材,反复运用。通过变换不同的作文题目,反复训练,使它们烂熟于心,每次作文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仿作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仿作不是简单地照搬,应当是创造性地借鉴。仿作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通过仿作,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也就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刚开始时的模仿可能非常机械,只要“占小善”“名一艺”,老师就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仿作只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如有学生在作文《忧与爱》中仿写王安忆《长恨歌》中“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够说话,说出来的就一定是流言。它们是上海弄堂的思想,昼里夜里都在传播。上海弄堂如果有梦的话,那梦,也就是流言”一段时写到“如果这缕黑烟有名字,那它应该叫忧;如果它会说话,那它也是重复嘟哝着‘爱”’,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借黑烟巧妙地刻画了作为垃圾工的父亲对“我”的忧与爱,这难道是抄袭吗?作者已经完全融入自己的内容和思想,只能说是创新。这一步我称为“新生”。 通过这种训练,我的确感到能使学生特别是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快速“脱贫致富”,学生写作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从怕写到愿写、乐写,后来,我们班的学生说“我们最喜欢写作文”。通过一学年的速成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在高考中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如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和2007年的《怀想天空(割麦)》就出自我班陈晓倩和葛彬彬之手,近年来,经我精心指导,多名学生考上北大、港大等名校,高考语文分数都在125分以上。另外,我所教的普通高中的每年高考语文均分都高于江苏省高考语文均分十多分,这都得益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普遍提高。
这种作文训练方法,也许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许有人认为是抄袭、套作,显得无耻,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我也感到是无奈之举。其实对前人的材料化用,古已有之,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从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行人还独愁”、温庭筠《杏花》“杳杳艳歌春回舞,出墙何处隔朱门”、宋代张良臣的《雪窗小集·偶题》“一段为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等中袭故而出新。我们反对的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抄袭、囫囵吞枣地模仿,我们主张的是灵活地化用,机智地活用。只要用得精妙,有所创新,又何必一棍子打死呢?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学之间彼此不和,惊动了老师。一天上课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要求全班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他们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有些同学在30秒之内,仅能够想出一个,有的同学甚至一个也想不出来,但是另外一些学生却能一口气列出十五个之多。
老师将纸条逐一收上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列出不喜欢的人数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众人所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少有人讨厌他。于是,老师得出一个结论:大体而言,他们加诸别人的批判,正是对他们自身的批判。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叙事类材料作文,材料贴近我们的学习生活,没有陌生感。材料记叙了老师对学生彼此不和原因的一次调查。
审题时,先要弄清楚学生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只要从老师最后的统计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入手,稍加分析,就能得出。如果你给别人以批判,那么别人也会给你以批判;如果你给别人以宽容,同样别人也会给你以宽容,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生活中,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对他人少一些批判,多一点宽容。由此,本题我们可作如下立意:①宽容是友谊的桥梁;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④退一步海阔天空;⑤善于替他人着想;⑥善待别人即是善待自己……
本题文体选择空间较大,可记叙故事,可发表议论,也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成散文。
在审题立意或行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也值得我们警惕。如从同学彼此不和这一事情的缘起出发,以“团结”“友爱”等来立意;又如在行文过程中脱离“宽容、换位思考”这个中心,延伸到谈“友谊”“同学关系”的情况。
(李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