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来源 :国家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rain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描绘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研究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历史命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1978 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以邓小平同志亲自作出恢复高考及对外派遣留学生的重大决策为起点,中国教育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步伐。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其次,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2010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231.79 万人,在学研究生153.84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总体上来说,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高等教育发展更加注重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在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结构日趋合理,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实施的“211 工程”和“985 工程”,推进了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每个地市至少拥有一所高校;自学考试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凸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特色;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高等学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深入。目前,我国能够接收来华留学学生的高校达到568 所,已累计接收来华留学学生87 万余人,辐射190 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学生所学专业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门类。截至2010 年10 月,我国已在91 个国家(地区)成立了322 所孔子学院。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现在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历史命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首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大批拔尖优秀人才和一批大师级人才,我国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科学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教育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历史证明,教育的优先发展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教育既是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总之,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并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支撑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汇聚了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了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和基地,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正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从来就是孕育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化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既服务文化建设又引领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并培育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推动我国文化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第四,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我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谈不上强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够合理;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先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不明显;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的学科还比较少;缺乏大师级教师和领军人才,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以及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还缺乏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质量还不够高。因此,用“强”字来统一高等教育战线的认识、凝聚人心和力量,很有必要,也是及时的。
  第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为我们提出和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创造了重要契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纲要》明确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如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 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试点等。实施这些重要举措,将有力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   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性障碍,在思想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今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同样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长期奋斗;要弘扬大学精神,创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要有一批高瞻远瞩、有思想、有胆略的杰出的大学书记和校长。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以优化结构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加大投入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保障,以培养拔尖人才和各类优秀人才为根本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我想,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大体上应朝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努力:
  一是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各类高校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健康发展的格局。
  二是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三是高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是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五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力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人才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高。
  六是高校具有一流的管理,依法自主办学的自主权得到切实落实,高校拥有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
  这样的高等教育,将是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将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将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只有拥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我国才能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陈至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安全化本质上是在主体间对一个公共问题进行威胁建构的过程。它虽然解释了威胁建构的过程,但是它无法说明在何种情况下公共问题被成功地建构为威胁,原因在于它将行为体的身份看作是先验给定,并忽视了规范对行为体的威胁建构的反作用。规范和身份是行为体威胁建构过程的两个重要变量,对威胁建构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从本世纪初,出现了许多关于艾滋病问题被安全化的国际规范,俄罗斯的国际和国内身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期刊
【内容提要】基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水安全、气候变化、公共领域、环境难民和军事与核扩散等方面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在几个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形象构成了挑战。  【关键词】环境安全 国际政治 中国  【作者简
期刊
【内容简介】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其外交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和现实,同时也为今天的中国外交留下了很多启示与教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趋密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回顾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战略和外交经验,对我们理解今天中国外交的国内国际基础,及其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国内经验中存在的官僚政治与群众运动的两难选择,
期刊
2019年5月,印度人民党在人民院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莫迪得以连任印度总理。莫迪第一任期的中印关系经历较多起伏,从2018年开始中印关系出现缓和态势。预测组认为,2020年中印关系将保持缓慢回暖趋势。这一预测实际包含三个判断:第一,两国关系已经走出洞朗事件以来的下跌态势。2018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为中印关系摆脱洞朗事件的影响进而实现转向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第二,两国
期刊
2018年以来,中美爆发了大规模的贸易战。尽管双方针对经贸问题举行了多轮会谈,但迄今为止没能达成任何协议,双边经贸不再是当前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而是导致关系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也加大了对华施压力度,在南海和台海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政策手段。中美关系呈现经济与军事安全关系同时恶化的局面。与最近的中美关系相比,在1995—2000年中国入世谈判时期,中美也处于重构经贸关系的状态中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正从促进向着保护的方向发展,这与非洲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国际体系转型的压力一道,呼吁着中国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已通过派遣维和部队、提供冲突后重建投资及其他支持活动,为非洲冲突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由于多重不确定性的存在,中国未来在非洲冲突后重建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中国 非洲 冲突后重建 作用  【作者简
期刊
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在各个领域与中国竞争的态势也日趋明朗。伴随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亚太各国是否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与美国一道遏制中国,成为预测组关注的问题。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的测量与观察,亚太国家“抱团”遏制中国的局面并未出现,除了极少数国家外,中国与部分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在过去一年内迎来了小幅提升,其中部分国家是在对华关系大幅下降后出现的回暖。与认
期刊
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2年6月5日至7日访问中国,并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这是普京再次就任俄总统之后的首次访华,普京此访对未来一个时期中俄关系发展意义重大。  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六年稳定期。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若干原则的联合声明。普京再次上台后,他的最大抱负就是
期刊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尽管中国知识界不乏替美国打圆场、说好话的声音,但难以掩盖的严峻事实是:美国已经毫不忌讳地把中国放到了美国主要战略对手的位置。如今,美军大举兵临亚太,把中国由潜在对手变成现实对手,由软防范转向硬遏制,由概念构想转向实战部署, 不是通常的军事秀。美国在连年征战、国力透支、霸权衰落的情况下,出此下策,由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的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步骤不是虚多实少,而是实多虚少。 
期刊
国务院日前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然而,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改革国内高考制度,包括研究生的考试体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