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1]。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之前繁多的碎片化、知识型教学逐渐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旨在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能力型教学。而在能力型教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以国家课程和教材为基础,用整体、全局的眼光,来对局部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实行大单元教学。
  统编教材是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用“点”与“点”的联系来理解这条“线”。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2]。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见“时间”,少见“空间”,或者多见“空间”,缺乏“时间”,时与空的关联性不强,在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上仍然欠缺。基于此,本文以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一谈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以“讀”为基础,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
  1.精读教材,提炼单元主题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要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精致化阅读,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包含三课内容: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主要讲述的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人类早期文明成果中的杰出代表。这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很多。这些国家、地区的文明成就都是零散的,并没有整合在一个时间段里,空间概念也很狭隘,都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里。通过精致化阅读,并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我们得出这些早期文明都是发源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出象形文字、金字塔、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佛教等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笔者把这个单元的主题确定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2.解读课标,确定教学目标
  课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3]。而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4]。依据单元主题“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再通过分析教材,解读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后,笔者把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教材阅读,在地图和时间轴上标出世界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明产生区域和代表性的文明成就,从而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构建时空观念;
  2.通过让学生对世界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明按照社会形态和地理位置进行分类,从而了解世界古代各区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所处的社会形态,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3.通过编绘历史图表,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
  这样的设定充分利用了教材,并把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知识的分散、缺乏整体性的缺陷,把教材每一课的内容进行拆分后并纳入一个整体中进行比较和联系,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亚非文明。
  二、以“生”为主体,多维度设计教学活动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笔者对大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有梯度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渐进的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笔者将本单元仍然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阅读——历史轮廓的整体感知
  在这个课时中,教学重点为:通过阅读《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3篇课文,了解世界古代主要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和文明代表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绘制一张包括古代亚非文明名称、文明产生的地域和文明代表成果的表格,并根据各个要素填写相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透过学生的表格一一介绍古代亚非文明的名称、文明产生的地域和文明的代表成果,让学生在自学和教师的讲解中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的印度社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整体感知古代亚非文明。
  第二课时:整合——历史概念的宏观把握
  在这个课时中,教学重点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共容性。在探究这个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利用问题引领,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一共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1:古代亚非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5]
  问题2:以古代亚非文明的代表成果为例,了解古代亚非文明。
  (1)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6]
  (2)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7]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何特点?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怎样创立和传播的?[8]
  问题3:归纳古代亚非文明的特征。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很快说出古代亚非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9]。顺势解释历史概念,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以农业文明为特征,因而古代亚非文明被称为“大河文明”。
  通过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古代亚非文明中的代表文明成果的了解,学生对奴隶社会有了大概认知,理解他们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诞生了截然不同而又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他们的发展并非同一种模式,因而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充分展现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共容性。世界历史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从而得出人类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
  第三课时:绘制——时空观念的生成落地
  在这个课时中,教学任务转变成时空的统一,整合构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动手环节以达成时空观念的生成和落地。
  教师首先展示的是一幅没有任何地理标识,只有地理轮廓的空白世界地图,古代世界地图虽然与现代世界地图在疆域范围上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现代与古代的世界地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使用现代世界地图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
  (一)标地域,文明的多样
  要求学生根据九上第一单元教科书上所学内容,在只有地理轮廓的空白世界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古代主要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和代表文明成果。在标出地理位置时,让学生先临摹形状,把握整体方位和地理特征,再描绘色彩,用不同颜色标注分类和突出;最后丰富整体,将地理位置和代表文明成果有机结合。
  学生根据学习要求,结合书本自主复习,基本上可以完成任务。但是对于地理位置还是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在课上利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进行读图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概念。
  地图上的文明标识,使地理位置得到直观展现。借助色彩豐富的世界古代文明,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在创造自己的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二)理时序,文明的发展
  学生对于古代亚非文明缺乏一个宏观的认识,通过利用教材和自己刚刚绘制的地图,让学生自己绘制时间轴,梳理主干知识,明确古代亚非文明所处的社会形态。
  通过梳理时序,引导学生看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例如“《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10];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在创造自己独特的文明,每个文明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明,理解文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三)再描绘,文明的呈现
  通过临摹形状、描绘色彩、丰富整体三个步骤强化学生的空间记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再利用时间轴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地图空间结合,强化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最后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绘制世界古代文明图表,图表的形式多种多样,由学生自由发挥,并给图表拟定一个主题。
  学生脱离书本,在重新描绘、自行绘制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古代亚非文明的发展。通过拟定主题,整体感悟这一单元所学。而学生在重新描绘的过程中,时空观念得到了真正的生成和落地。
  我们知道,历史空间和时间是我们研究历史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有效整合,实行大单元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诚然,一节历史课,由于内容的繁杂,往往使得一节课上时间跨度特别长,但是我们通过有效的整合,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从而增加历史课堂的广度;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我们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增加一些历史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从而实现在广度下又增添历史课堂的厚度;当然历史课堂也绝不仅仅只是枯燥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罗列,它更是人民创造出来的,我们更需要在历史课堂中追寻历史的温度!
  【注释】
  [1][2][3][4]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5、5、26页。
  [5][6][7][8][10]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2、6、10、7—8页。
  [9]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3页。
其他文献
围绕明朝初期对外交往的考察,在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7题再次命中这一考点。此题以域外进献的奇珍异兽为切口,把传统文化、对外政策和朝贡贸易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尤其是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让人感觉浓浓的历史味。笔者在仔细揣摩,认真推敲后,认为这道题目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课程资源,例如: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备受推崇?我们固有印象中的麒麟与画作中的形象差别
深度学习即专注深入学习、批判反思学习和整合建构学习,近年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和学习热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方法。课堂之上的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不可分割。深度教学是指能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1]。通过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2]。不仅有利于理解史实和感知历史,亦有助于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史料是教学的基础和学习
秦汉以降的三公九卿和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特别是迄于明清时期的六部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后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为考察六部制度,在2020年浙江高考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第7题):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1]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中最低层级的课程样态,不刻意追求项目的完整性,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项目化学习方式,对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具有路径探索的实践意义。  一、实践背景:新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通化供电公司职工 初建美  “当人民的传声筒,做百姓的协调员”,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初建美始终坚守的履职诺言,“民生”是她一直以来履职调研的主基调。  今年两会,初建美提出“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建议”,旨在呼吁全社会都能够更好地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足迹遍基层  自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初建美就一直关注着一老一
目前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在部分地区使用。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必修分为两本书,中国史与世界史,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的。与旧教材对比发现,新教材出现了很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知识点,因此新教材在知识的容量上更加大,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随着新教材中每一课的知识量增大,会加重教师教学的负担和学生学习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
2020年9月,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高中本”)在全国投入使用。笔者将“高中本”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与现行部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初中本”)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在初高中教学衔接上做了一些尝试,现汇报如下,并介绍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议题和素材,以就教于方家。  一、统编初高中教材中相关内容表述的差异  (一)
村内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村民不再上访,昔日的上访村成了密云区的文明村。  京郊密云西邵渠村,一个曾经有名的上访村、问题村,如今成了文明村。近期,《民生周刊》记者两次前往西邵渠村,试图理清这个村庄蜕变涅槃的脉络和背后的故事。有名的上访村  西邵渠村距离密云城区10多公里,白墙灰瓦,街道整洁,村民热情好客。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是密云有名的上访村。  56岁的赵青山是全国劳动模范,1999年11月担任村
文旅部日前發布《关于进一步做好A级旅游景区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旅部门进一步加强A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通知指出,近期个别景区发生安全事件,造成游客伤亡,给正在有序恢复发展的旅游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各地要加强对疫情形势预判和风险评估,科学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精准做好A级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工作。  五一假期就要来了。打起背包出门旅游很有品,也是促内需的必然要求。然而,快乐切莫忘形,一定要时刻绷紧
历史教学必须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走向核心素养的养成。“养成”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过程,更是评价标准。通过“养成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历史,认清历史,更能够学会历史的认同,会经历从“养知”到“养智”,再到“养心”的不断向上的体验历程。  2019年冬,笔者有幸参与了在江苏省淮阴中学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执教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一课,尝试使用“养成教学”的方法进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