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侄儿因大雪高速封路,在上海不回老家过春节了,我只好从张溪举家“迁徙”来历山老家“开大门”,这是我们江北人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来到历山老家的第二天,先接到姐姐的电话:你全家都来了?我说是。那我给你们送些年货过去,在家等着。
  我婉拒:不用送,我这里啥吃的都带了。
  姐姐仍坚持送东西来。她怕我们吃不好。
  到底是姐姐啊。父母不在了,姐姐还在。
  忘不了母亲“五七”那天,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大哥早逝)在坟前脱掉孝服。看看母亲的墓地,再看看生养我们的村庄,不禁有点儿心酸。我们都生活或工作在外地。以前父母健在时,每逢春节、中秋或是其他什么节日,大家像小鸟归巢一样纷纷飞到长辈身边。家里顿时无比热闹,炊烟飘起来,酒杯端起来,欢声笑语让老家这里热闹起来。母亲催我们吃这儿吃那儿,奶奶同我们说些闲事琐事,就连大哥也在家忙里忙外地操持着。家是多么温馨啊!有父母才有家。父母不在了,家就没有了。从此,我们将变成无根的浮萍,变成飘在天上的风筝,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游子”。往后,再回老家的唯一理由就是眼前这堆黄土,再回老家的日子只能是清明节和端年饭了。即使清明和端年饭回来,也不会在老家逗留很长时间,无非为父母的坟添上几锨土,烧上几张纸钱。父母的笑脸、可口的饭菜将成为永远的回忆。
  那天,姐姐哭得很伤心,我理解她。作为儿子,我以后回老家的理由还会多些;作为已出嫁的姑娘,她将很少回来甚至可能不再到这坟地上来了。这里是生养她的故乡啊,她用痛哭向它作悲壮的诀别。
  兄弟姐妹中,我行三。姐姐大我十几岁,已年近七十。
  姐姐、我和弟弟都居住在东至县。虽然同住一个县里,平时各忙各的,只在出现一些重大事情,比方父母生病等才相聚商议。父母去世后,我们感情上都严重失落。人的感情需要寄托。父母不在的失落感转化为兄弟姐妹的互相关心。每有闲暇,我就约上弟弟去看望姐姐。姐姐看到我俩,比我俩还要激动,总是吆喝着弄些好酒好菜招待我们。人海茫茫,只有我们是一娘同胞啊!因为弟弟最小,姐姐疼他疼得更狠,如同父母生前最疼爱弟弟一样。
  乡野民间有句俗话:父母活着,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去世,兄弟姐妹变成亲戚。对这个说法我存疑,依我的经历,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更亲了。
  不幸得很,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大哥因心梗于2000 年突然离世。弟弟近些年全家又在南京务工,历山老家多是我来照看。自从大哥辞世后,兄弟姐妹相互间更加珍惜了,姐姐对我和弟弟更加疼爱了。好像我们不懂得生活,不会照顾自己,仍是当年跟在她身后打猪草的小弟弟。我苦笑着说:姐,我都快退休了,不是小孩子。姐姐不聽,仍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这不,听说我到了历山老家,马上要给我送吃的、喝的。
  我站在老家大门前,等待姐姐的身影出现。
  在等待姐姐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年三伏天,姐姐带着我到屋场上首山脚边的麻地干活儿,天气闷热,树上“知了”在不停地高声尖叫着,姐姐低头在麻地里锄草,看到我在旁边的树荫下不停地挠痒痒,怕是蚂蚁、虫子类的咬我,赶过来看看,喂我喝水,怕我无聊又教我手势儿歌,“逗虫逗虫……飞……”就是那会儿记下的,至今没忘。我在玩着,姐姐又到麻地劳作,汗珠子不停地沿着她那草帽带子往下滴。她始终关注着我这个弟弟,天上日头在移动,树荫也随之挪移,姐姐一会儿把我的小板凳挪动一点儿,一会儿又过来挪移一点儿,不至于晒到她的弟弟,直到劳动完毕。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场景怎么就让我一直记得?我一直感激姐姐的良苦用心。
  姐姐天资聪明,那年头也只上了几天小学,父亲便不叫她再上学了。在重男轻女的农村,为了儿子,只好牺牲女儿。但是姐姐没有怨言,默默地和父母一起,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由于她很能干,做姑娘时还当上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当年家乡来了上海的女知青插队落户,都是姐姐照顾她们,到现在几十年了,上海回城知青还来看望她……每当想起姐姐没上好学堂之事,我心里就有些愧疚,尽管那年头农村女孩子上学的本就不多。
  她出嫁以后,对娘家的事儿仍旧非常关心。我上高中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遭遇困难,上学的学费都难筹集,姐姐也刚成家什么都要添置,她仍然二话不说,拿来当年的巨资——五十元送到我的手上,无私地资助她的弟弟上学,让我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渡过了那个难关,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我。
  前年我在县城下班的路上骑着电瓶车被石台县一部突然转弯的小汽车刮倒,伤重住院,头上缝了六七针,肩胛骨断裂。姐姐得知后,连夜和姐夫骑着摩托车赶几十里山路跑到县医院,焦急地多次找医生询问伤情,要求留下来照顾我。其时,我妻子又正巧在安庆市立医院照顾女儿生育生产,事情赶到一块儿了。大侄女、侄女婿在医院里婉拒了姐姐,她家还有家禽家畜要伺候,怎么能丢得开?大侄女婿一个人主动应承下来了。最后姐姐反复叮嘱我照顾好自己,吃好喝好。好像我吃好喝好了,伤痛自然就会好起来。我想,如果不是路远家务丢不开,姐姐一定会在医院照顾我。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肚子疼,母亲坐在我身边,一遍又一遍地为我揉着小肚子。那种温暖的感觉几十年后还记得。听着姐姐的嘱咐,母亲抚摸的温暖又回到了我的记忆里。
  路上,姐姐和姐夫骑着摩托车出现了。我看到摩托车后座上还有青菜、香蕉和苹果等。我急忙上前迎接。
  姐姐啊,我的老姐!
其他文献
7月。  几个医生商量着出去玩一天,也顺道给肖医生送行。转眼,一年的支医时间就要过去了。有人提议,去格木草原的格聂神山。  夏日的草原像一片葱茏的大海,缓慢起伏,涌向远方。几顶白色的帐篷稀稀疏疏散落在草原上,像大海中几片随风飘浮的白帆。远处神秘的格聂神山,横亘在蓝天下,冰峰闪耀着银光,云雾缭绕,确乎像大海中缥缈的神山。  真是太美,太迷人了。  把车停在一处缓坡上,他们跑到了草地上。  回来时,发
期刊
我从小长到大,在1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进入浴池里洗澡。  此前,也洗过澡,不过都是在村南的大坑里,和小伙伴们在里面一待就是大半天,家长不找吃饭,是不会主动出来的。那时候,农村条件普遍不好,村里的男孩子没上学前,在夏天也不穿什么衣服,一大帮男孩子光着腚在村里跑来跑去,是常见的一道风景。有喜欢逗小孩子的大人,偶尔蹲下身子捏捏熟识孩子的“小鸡鸡”,弄得孩子一脸窘态,引得周边人大笑,之后再蹦蹦跳跳离开,不耽
期刊
我大舅被抓壮丁离开述迤村时,我妈只有八岁。  我大舅被推搡着,脚底冒起阵阵红土灰,路过下述迤红水塘的大石狮子时,他眼里喷火,忍不住低吼了一声:老石狮啊,老石狮,好好守着村子,等我回来。据说,水边的石狮子是护佑村子的神兽。  听我妈说,那会儿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人家遍地都是。我妈还说我外婆一双挑花绣朵的巧手,专为村里的地主老财而生。外婆在她做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和添置新衣等家务
期刊
阿保  阿保是我的表侄,我姑姑唯一的孙子,年龄却比我大很多。我刚读小学,他已经读初中了。阿保长得很秀气,学习一直很好,又是我表嫂生的七个孩子中唯一的“赖崽子”,因此很招人喜欢。大人每次教育我们,都说要像阿保一样。阿保家住在上圩,离我家有些远。只有过年过节才见得到他。每次去他那儿,他都在骑楼下的店门口,放张小四方凳,坐在小矮椅上做作业。姑姑总是心疼他,对我妈妈说:“冤枉哦,这个‘赖哩’每天下午都要在
期刊
母亲在生我的当天下午,还一把把在大石头上摔了十多捆稻子。收工后不一会儿,我就呱呱落地了。长大后,听说这事,我嗔怪母亲:“从小我身体就不好,都是你摔稻子时累的,都快生了,还干那么重的活儿,就不怕摔疼我!”  母亲听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说那时候不干活儿哪行啊,多摔一天稻子多挣七工分,到年根就少拿一份口粮款。舍不得耽误工的母亲,成年累月在小队干活儿,一年到头,挣的工分还是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款。年年都要
期刊
盲人石岩哥,我认识他时,他大约40多岁,一身油腻的衣服,头发杂乱无章,五短身材,如果你细看他的双眼,如两个深不见底的洞。  那时我才五岁。  一个爱跑、爱跳,爱听故事的年龄。我便与同龄人老到石岩哥家去玩儿,他的床铺被子永远都不叠。他靠走廊的窗户永远不关,我们便从窗户爬进去,爬上他的床,有时天气冷,就钻进他的被子里。他在房子里忙煮饭烧茶,或者无事呆坐在椅子上。任我们怎么折腾。  逢上下雨,落雪,石岩
期刊
父亲在凤阳工作,与当地畲族开始人情往来,畲人送我们“糯米舌”是常事。“糯米舌”还有人叫”畲婆饼”,就是捣糍粑。捣糍粑是畲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前后,畲族同胞都会聚集在一起做糍粑。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畲族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要做糍粑,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打糍粑的工序分为泡、蒸、打、滚。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泡要用山泉水,蒸要在木甑里,打要
期刊
我爱唱歌,尤其喜欢克里木的歌。  1986年秋,在新疆石河子工作的我,到甘肃兰州参加西北五省商业经济研讨会。会议期间组织联欢活动,主持人提出每个省的代表至少演唱一支歌曲。新疆参会的只有两人,当点到我们时,那位首府的老兄说自己五音不全,慌忙躲到了我的身后。在各地同行众目睽睽之下,我也紧张得双腿打战。可怎么着也不能丢新疆人的脸呀,我振作一下精神,选了首熟悉的《外婆的澎湖湾》,便云里雾里地唱了起来。  
期刊
470天前,是2019年6月19日。  夏天的凌晨,像酷暑中的冰刀一样,一生的疼痛都疯长到了极致。  爸爸忽然脑出血,送到急诊室,医生检查后说:“拉回去,准备后事吧。病人脑内出血量太大,没有开颅抢救的必要了。最多只有百分之五的希望,若有奇迹,也是植物人。五分钟,给你们五分钟时间考虑。”  白天还好好的爸爸,还在发朋友圈的爸爸,睡到凌晨突然走向鬼门关,这是我们接受不了的事实;更让我们接受不了的是,爸
期刊
五棵桃树苗是母亲从集上花了5元钱买的,为这桃树苗,母亲险些丢了性命。  母亲赶集回程在过渡船时,因船小,水流较急,三个大人上了船严重超载,船行至河中央,三个人都落水了。母亲曾是渔家女,是个泅水好手,在落水的一刹那,母亲毫不迟疑地松开了紧握桃树苗的一只手,顺手抓住了一位在水中忽上忽下挣扎的中年妇女,拖住她游到岸边,然后母亲又折回到水里救起撑船的半百老头儿。  早春季节,春寒料峭,回到岸上的母亲冻得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