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rla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在凤阳工作,与当地畲族开始人情往来,畲人送我们“糯米舌”是常事。“糯米舌”还有人叫”畲婆饼”,就是捣糍粑。捣糍粑是畲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前后,畲族同胞都会聚集在一起做糍粑。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畲族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要做糍粑,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打糍粑的工序分为泡、蒸、打、滚。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泡要用山泉水,蒸要在木甑里,打要用力均匀。各种工序下来,耗时又费力,但做出的糍粑卻细腻而爽滑,鲜香而脆口。糍粑不仅表达时来运到,生活年年甜的美好心愿,也有阖家团圆的寓意。
  供销综合商店食堂旧址还在,它原本就是供销社后面临溪的一间小瓦房,经过供销社出口处一小方水泥板的屋檐下,我来来回回于食堂和内屋之间。少年嘴馋的我特别得到食堂烧饭的黄阿婆的疼爱,在吃腻了青菜和干贝壳肉之余,她给大家做了许多好吃的,比如叫不出名字的赤溪过来的海鲜,山里的兔子肉等,就连糍粑,在阿婆灵巧的手上都能烧制出花样。每到吃饭,她总会多给我打菜,平时也会给东西吃吃,“婴仔快大,要多吃点儿”。
  前些年,我到凤阳办事,问乡人黄阿婆健在否。兰梅英爱人陈叔是凤阳土著人,他与我父亲熟悉,他还能清楚地叫出我爷爷的名字,那天他告诉我,黄阿婆走了好多年了。我想,老人若在,该有百来岁了。
其他文献
1  看来时间是愈合心里伤口的灵丹妙药啊!你看我这个大哥,嫂子难产而死后,他就表示再也不找女人了。可过了一年后,他最终还是扛不住妈妈和亲朋好友的忽悠,前后找过三个女人,糟糕的是那三个女人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做他的妻子。  第一个女的性格溫顺,能说会道,言语又甜蜜,人长得也说得过去,比大哥小七八岁,她把我妈哄得围着她团团转。可她不到三个月,就偷了我家两千元跑了,跑得无影无踪。那时的两千元,差不多是现在的
期刊
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而从家到学校却有50多公里的路程。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通往村东的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
期刊
每到年底,我都会想起自己那段卖对联的难忘时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刚参加工作。面对每月仅仅几百块的工资,每到月末便囊中羞涩,整天脑子里想着赚外快的事。时值年底,看到外面做小生意的很红火,想到自己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写一手自己颇为满意的毛笔字,就想着放假后写对联去卖。  说干就干。我先到批发市场买来红纸、金粉和青漆,再由同一個办公室里热心的大姐跟厂里库房要出一大桶汽油。万事俱备,兴奋得连夜
期刊
一  我扶贫挂钩的“亲家”叫阿木,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刚到新单位不久,我就跑到了挂钩村——龙门村。村支书五十多岁,眼睛不大,两条法令纹弯得像月牙,他笑着说,我先带你去认一下亲家嘛。我跟着他,走出村委会大门,往对面一个隆起的小山包走去。水泥铺成的公路穿过几块田地,到山包前右转,画了半个圆,往县城方向去了。公路旁有五六家人,背后还有两家,再往上就是光秃秃的山顶了。喏,就是背后盖了一层平顶房那家,支
期刊
7月。  几个医生商量着出去玩一天,也顺道给肖医生送行。转眼,一年的支医时间就要过去了。有人提议,去格木草原的格聂神山。  夏日的草原像一片葱茏的大海,缓慢起伏,涌向远方。几顶白色的帐篷稀稀疏疏散落在草原上,像大海中几片随风飘浮的白帆。远处神秘的格聂神山,横亘在蓝天下,冰峰闪耀着银光,云雾缭绕,确乎像大海中缥缈的神山。  真是太美,太迷人了。  把车停在一处缓坡上,他们跑到了草地上。  回来时,发
期刊
我从小长到大,在1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进入浴池里洗澡。  此前,也洗过澡,不过都是在村南的大坑里,和小伙伴们在里面一待就是大半天,家长不找吃饭,是不会主动出来的。那时候,农村条件普遍不好,村里的男孩子没上学前,在夏天也不穿什么衣服,一大帮男孩子光着腚在村里跑来跑去,是常见的一道风景。有喜欢逗小孩子的大人,偶尔蹲下身子捏捏熟识孩子的“小鸡鸡”,弄得孩子一脸窘态,引得周边人大笑,之后再蹦蹦跳跳离开,不耽
期刊
我大舅被抓壮丁离开述迤村时,我妈只有八岁。  我大舅被推搡着,脚底冒起阵阵红土灰,路过下述迤红水塘的大石狮子时,他眼里喷火,忍不住低吼了一声:老石狮啊,老石狮,好好守着村子,等我回来。据说,水边的石狮子是护佑村子的神兽。  听我妈说,那会儿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人家遍地都是。我妈还说我外婆一双挑花绣朵的巧手,专为村里的地主老财而生。外婆在她做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和添置新衣等家务
期刊
阿保  阿保是我的表侄,我姑姑唯一的孙子,年龄却比我大很多。我刚读小学,他已经读初中了。阿保长得很秀气,学习一直很好,又是我表嫂生的七个孩子中唯一的“赖崽子”,因此很招人喜欢。大人每次教育我们,都说要像阿保一样。阿保家住在上圩,离我家有些远。只有过年过节才见得到他。每次去他那儿,他都在骑楼下的店门口,放张小四方凳,坐在小矮椅上做作业。姑姑总是心疼他,对我妈妈说:“冤枉哦,这个‘赖哩’每天下午都要在
期刊
母亲在生我的当天下午,还一把把在大石头上摔了十多捆稻子。收工后不一会儿,我就呱呱落地了。长大后,听说这事,我嗔怪母亲:“从小我身体就不好,都是你摔稻子时累的,都快生了,还干那么重的活儿,就不怕摔疼我!”  母亲听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说那时候不干活儿哪行啊,多摔一天稻子多挣七工分,到年根就少拿一份口粮款。舍不得耽误工的母亲,成年累月在小队干活儿,一年到头,挣的工分还是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款。年年都要
期刊
盲人石岩哥,我认识他时,他大约40多岁,一身油腻的衣服,头发杂乱无章,五短身材,如果你细看他的双眼,如两个深不见底的洞。  那时我才五岁。  一个爱跑、爱跳,爱听故事的年龄。我便与同龄人老到石岩哥家去玩儿,他的床铺被子永远都不叠。他靠走廊的窗户永远不关,我们便从窗户爬进去,爬上他的床,有时天气冷,就钻进他的被子里。他在房子里忙煮饭烧茶,或者无事呆坐在椅子上。任我们怎么折腾。  逢上下雨,落雪,石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