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唱歌,尤其喜欢克里木的歌。
  1986年秋,在新疆石河子工作的我,到甘肃兰州参加西北五省商业经济研讨会。会议期间组织联欢活动,主持人提出每个省的代表至少演唱一支歌曲。新疆参会的只有两人,当点到我们时,那位首府的老兄说自己五音不全,慌忙躲到了我的身后。在各地同行众目睽睽之下,我也紧张得双腿打战。可怎么着也不能丢新疆人的脸呀,我振作一下精神,选了首熟悉的《外婆的澎湖湾》,便云里雾里地唱了起来。
  还好,总算顺利交差。擦着额头的汗水刚坐下,一位甘肃省厅的领导便为我做了简短点评:“这位新疆同志唱得好着咧,可美中也有不足,要是能唱个新疆风味的,比如克里木的歌那才叫攒劲儿呢。”听着他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对选唱歌曲的建议,我不由得心里一动。
  按照时下的说法,那阵儿我早已是克里木的粉丝。上世纪60 年代时,我就爱听克里木唱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等新疆歌曲,尤其羡慕他载歌载舞的演唱风格。才上中学那阵儿,每当广播里播放《库尔班大叔您上哪儿》,我和小伙伴都会驻足聆听,还常以歌中唱词“聪明伶俐的姑娘们,为什么今天变得这样傻”相互调笑戏闹。改革开放之后,克里木创作并演唱了《阿凡提之歌》《塔里木河,故乡的河》《颂歌献给亲爱的党》等不少宣传新疆的歌曲,多少次听得我激情奔放。
  一位外省领导的寥寥数语,犹如醍醐灌顶,我何不多学唱几首克里木的新疆歌曲?从兰州返回石河子,我立即着手,从日常收集的大量新疆歌曲里,整理录制出一盘克里木的演唱磁带。闲暇时间,对着录音机反复练唱,用心领悟歌曲的技艺与韵味,后来水平有了些长进,碰上合适的机会,就不失时机地唱上一曲。同事们听了,纷纷称赞我唱得“挺有克里木的味道”。
  一晃过去两年多,我调离新疆,来到汉江流域的湖北襄阳。起初在一家企业从事办公室工作,唱歌就成了一个有效的公关工具。然而初来乍到,不知道当地人喜欢听什么,就随波逐流,和别人一样来几句流行歌曲,可总感觉提不起劲儿来。直到有一天,办公室同志七嘴八舌地闲聊,忽然扯到了新疆,说那里的歌好听。顺理成章地,大家认为我在新疆待过多年,一定会唱,便异口同声地鼓动我“来一个”。见同伴们兴致很高,我随即唱了克里木的《阿凡提之歌》,没想到一炮走红,从此我的新疆歌曲成了企业文艺活动的保留节目。
  那年初夏,湖北省机械系统政策研究会在麻城召开,报到当晚,我们应邀去观看一家知名企业的歌手大奖赛。
  比赛分上下两场进行,上半场10 名选手演唱结束前,主办方找到政研会带队的省领导,一定要我们在中场休息时出个节目。政研会成员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省领导并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可是又不好拒绝主办方的诚意。仓促间想到平时我比别人活跃一些,来不及征求意见就点了将,直接报上我的名。
  这时,不明就里的我还在轻松地和邻座说话,猛然间听到主持人甜美悦耳的报幕声:“下面有请省政研会代表尹燕青为我们献歌。”愣怔了片刻,我才在同伴的帮助下整理好着装,被一片热烈的掌声推拥上台。
  走上舞台,环顾四周,可以容纳七八百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镇定了一下情绪,我马上想到克里木的歌,心里已然有了底气。于是抓紧时间与乐队进行了沟通,还好,有人演奏过新疆歌曲。很快,礼堂里回荡起悠扬的旋律,我满怀深情地唱道:“塔里木河呀故乡的河,多少回你从我的梦中流过,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要向你倾诉心中的歌……”
  唱兴正浓时,忽然台下发出一阵哄笑。我心里一紧:难道是哪里唱错了?想想好像没出什么问题,便把目光瞥向身后。哈,原来是主持人被新疆歌曲打动,欣然上台为我伴舞,不料转了没几圈儿,高跟鞋跟却不争气地被折断了,这一段小插曲,使现场的气氛愈发熱烈起来。
  待到掌声鼓励“再来一首”时,我选了大家熟悉的《达坂城的姑娘》。此刻,我的状态更加放松,间或还走到舞台两侧与台下进行一些互动;听众也积极回应,始终合着节拍鼓掌助阵。及至唱到最后一句“赶着马车来”,我仿效克里木,做了一个招手的动作,现场数百人纷纷从座位上站起,呐喊声、呼哨声经久不息,形成了整个赛事的高潮。
  在大赛的颁奖环节,当我再次登上舞台,接过主办方增设的特别奖时,不由得从心里感谢克里木先生,是他的歌曲,在关键时刻给了我迎难而上的勇气,使我唱出了从未有过的好效果。
  如今,克里木先生虽去,但他的歌犹在,我延续了30多年的“歌缘”犹在。
其他文献
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而从家到学校却有50多公里的路程。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通往村东的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
期刊
每到年底,我都会想起自己那段卖对联的难忘时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刚参加工作。面对每月仅仅几百块的工资,每到月末便囊中羞涩,整天脑子里想着赚外快的事。时值年底,看到外面做小生意的很红火,想到自己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写一手自己颇为满意的毛笔字,就想着放假后写对联去卖。  说干就干。我先到批发市场买来红纸、金粉和青漆,再由同一個办公室里热心的大姐跟厂里库房要出一大桶汽油。万事俱备,兴奋得连夜
期刊
一  我扶贫挂钩的“亲家”叫阿木,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刚到新单位不久,我就跑到了挂钩村——龙门村。村支书五十多岁,眼睛不大,两条法令纹弯得像月牙,他笑着说,我先带你去认一下亲家嘛。我跟着他,走出村委会大门,往对面一个隆起的小山包走去。水泥铺成的公路穿过几块田地,到山包前右转,画了半个圆,往县城方向去了。公路旁有五六家人,背后还有两家,再往上就是光秃秃的山顶了。喏,就是背后盖了一层平顶房那家,支
期刊
7月。  几个医生商量着出去玩一天,也顺道给肖医生送行。转眼,一年的支医时间就要过去了。有人提议,去格木草原的格聂神山。  夏日的草原像一片葱茏的大海,缓慢起伏,涌向远方。几顶白色的帐篷稀稀疏疏散落在草原上,像大海中几片随风飘浮的白帆。远处神秘的格聂神山,横亘在蓝天下,冰峰闪耀着银光,云雾缭绕,确乎像大海中缥缈的神山。  真是太美,太迷人了。  把车停在一处缓坡上,他们跑到了草地上。  回来时,发
期刊
我从小长到大,在1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进入浴池里洗澡。  此前,也洗过澡,不过都是在村南的大坑里,和小伙伴们在里面一待就是大半天,家长不找吃饭,是不会主动出来的。那时候,农村条件普遍不好,村里的男孩子没上学前,在夏天也不穿什么衣服,一大帮男孩子光着腚在村里跑来跑去,是常见的一道风景。有喜欢逗小孩子的大人,偶尔蹲下身子捏捏熟识孩子的“小鸡鸡”,弄得孩子一脸窘态,引得周边人大笑,之后再蹦蹦跳跳离开,不耽
期刊
我大舅被抓壮丁离开述迤村时,我妈只有八岁。  我大舅被推搡着,脚底冒起阵阵红土灰,路过下述迤红水塘的大石狮子时,他眼里喷火,忍不住低吼了一声:老石狮啊,老石狮,好好守着村子,等我回来。据说,水边的石狮子是护佑村子的神兽。  听我妈说,那会儿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人家遍地都是。我妈还说我外婆一双挑花绣朵的巧手,专为村里的地主老财而生。外婆在她做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和添置新衣等家务
期刊
阿保  阿保是我的表侄,我姑姑唯一的孙子,年龄却比我大很多。我刚读小学,他已经读初中了。阿保长得很秀气,学习一直很好,又是我表嫂生的七个孩子中唯一的“赖崽子”,因此很招人喜欢。大人每次教育我们,都说要像阿保一样。阿保家住在上圩,离我家有些远。只有过年过节才见得到他。每次去他那儿,他都在骑楼下的店门口,放张小四方凳,坐在小矮椅上做作业。姑姑总是心疼他,对我妈妈说:“冤枉哦,这个‘赖哩’每天下午都要在
期刊
母亲在生我的当天下午,还一把把在大石头上摔了十多捆稻子。收工后不一会儿,我就呱呱落地了。长大后,听说这事,我嗔怪母亲:“从小我身体就不好,都是你摔稻子时累的,都快生了,还干那么重的活儿,就不怕摔疼我!”  母亲听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说那时候不干活儿哪行啊,多摔一天稻子多挣七工分,到年根就少拿一份口粮款。舍不得耽误工的母亲,成年累月在小队干活儿,一年到头,挣的工分还是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款。年年都要
期刊
盲人石岩哥,我认识他时,他大约40多岁,一身油腻的衣服,头发杂乱无章,五短身材,如果你细看他的双眼,如两个深不见底的洞。  那时我才五岁。  一个爱跑、爱跳,爱听故事的年龄。我便与同龄人老到石岩哥家去玩儿,他的床铺被子永远都不叠。他靠走廊的窗户永远不关,我们便从窗户爬进去,爬上他的床,有时天气冷,就钻进他的被子里。他在房子里忙煮饭烧茶,或者无事呆坐在椅子上。任我们怎么折腾。  逢上下雨,落雪,石岩
期刊
父亲在凤阳工作,与当地畲族开始人情往来,畲人送我们“糯米舌”是常事。“糯米舌”还有人叫”畲婆饼”,就是捣糍粑。捣糍粑是畲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前后,畲族同胞都会聚集在一起做糍粑。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畲族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要做糍粑,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打糍粑的工序分为泡、蒸、打、滚。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泡要用山泉水,蒸要在木甑里,打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