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文化的温柔渗透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48-P49)香港先生选举是香港無线电视举办的一项男士选美活动。此活动创办于2005年,以男性作为审美客体,女性为评判主体,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尽管如此,并不意味女性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从生物学、社会学角度分析香港先生选举活动的实质。该活动只不过是男权主义麻痹女性,软硬兼施的举措,并没有改变女性从属地位和遭遇物化的结局。事实上,女性同胞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因为她们缺乏自我救赎的意识,甚至自我诋毁,否定自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广大同胞们为争取性别平等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关键词:香港先生选举 女性主义 审美客体 主体性 救赎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48-P49)
  人们谈到选美,自然会想到年轻貌美的女性。诚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各项女性选美节目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这些活动声称要为女性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但其本质还是把女性当作被观赏的对象,接受男性的评判,引起不少女权运动者不满。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各类司空见惯的女性选美活动开始产生审美疲劳,选美节目收视率每况愈下。为了改变现状,节目策划者只好力求创新,出奇制胜。于是男性选美活动诞生了。男性选美活动颠覆了以往选美活动中男女性审判与被审判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女权运动的压力。本文以在香港举办的香港先生选举活动作为文化文本,分析男性选美的实质。当男性也成为了被观赏的对象,是否意味着女性就能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一、男色消费
  香港先生选举活动(Mr. Hong Kong Contest)由香港无线电视于2005年创办。比赛评委为清一色女性,主要由历届香港小姐和二、三线艺人组成。比赛设有多个环节,其中泳裤环节是每届选举中必不可少的。在该环节中,赛事主办方为了加强视觉效果,利用喷水,让选手们看起来更加性感。在2011年香港先生选举中,更是采取3D效果,“赤裸裸”地向千万电视观众展现所谓的男性的刚强。而现场女评委在此环节显得尤为兴奋,并踊跃要求近距离接触选手身体。可以说,该节目以男色消费为噱头,赋予女性评判决定权,似欲彰显女性主体地位。
  二、女性主体
  然而,女性就当真获得自主权了吗?在笔者看来,这恐怕只不过是糖衣炮弹,是男权主义软硬兼施的举措。父权制社会文化根深蒂固,要颠覆它,妇女同胞们任重而道远。女性除了向男权挑战,更要突破自己的思想局限,树立坚强独立的自我意识。可是在香港先生选举活动中,女性的作用只是用来衬托男性的身体,其主体地位缺失;并在大众消费文化的作用下不幸被物化,丧失灵魂。
  (一)女性的从属性
  “威严”与“权威”是评委一般所具备的形象。但在节目中,女评委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评委形象。她们摒弃了冷静与客观,积极疯狂地参与和选手的互动之中。她们的言语充满挑逗,并借机接触男选手的身体。按生物学理论,她们的言行属于现代的性崇拜(sex worship)。
  而关于性崇拜,弗洛伊德在其代表作《性爱与文明》中也有所提及。但他仅限于女性对男性的“阴茎嫉妒”(penis envy)。他认为只有男人才有原欲(libido),男性在性方面是主动的,而女性是被动的(1996)。他把女性塑造为有“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的不完整的男人[1]。
  女性主义非常反感此菲勒斯中心主义思想(phallocentrism)。美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盖伊?鲁宾批判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它“描述了男性生殖器文化如何驯化了妇女,以及这种驯化对妇女所造成的种种影响” [2]。露丝·依利格更具体地指出,弗洛伊德把男性性器官“看成惟一有价值的性器官,而女性的性器官只是一个负责传达男性性生活信息的信封,女性的性是一种缺乏、萎缩和对男性性器官的嫉妒。”[3]
  香港先生选举活动并没有摆脱弗洛伊德所谓的“阴茎嫉妒”与“阉割情结”。活动的高潮是泳裤环节。在该环节中,女评委显得格外兴奋。有的因失去理智而忘记评分;有的甚至呼吸急促,需要使用氧气面罩。可见,主动发出信号的是男性,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阴茎部分;被动做出反应的依然是女性,她们“嫉妒”了,并作出各种不理智的崇拜行为。女评委的反应愈是激烈,愈能彰显男选手的性感与魅力。女性始终依附着男性,为男性传达信息。女性的从属地位仍未改变。
  不仅是在泳裤环节,在比赛过程中,女评委也会借各种机会亲近男选手。遇到肌肉男的时候,女评委会提出触摸的要求,美其名曰要测试其肌肉是否“货真价实”;遇到健壮男的时候,评委希望选手可以把自己抱起来,亲身感受其刚强之劲。女评委对男选手的崇拜从生殖器及至其它身体部位,她们的性欲望似乎只有与男性亲密接触后才获得满足,这无疑是受男性生殖文化驯化的结果。女性的性主体地位缺失,需要依靠男性,方能获得一丝的性愉悦。
  (二)物化的女性
  “物化”的概念首先由卢卡契提出。他认为,市场经济促使人的行为已经脱离了人本身而变成了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商品,接受市场调控[4]。在男性社会中,物化更是男性霸权否定女性主体性的普遍社会现象。
  香港先生选举活动中,女评委的服装造型及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其被物化、被奴役的痕迹。在比赛现场,女评委穿着打扮一点不马虎。她们佩戴华丽的珠宝首饰,穿着各类性感的名牌服饰,有的甚至频频更换礼服,吸引媒体和观众的目光,以满足他们的感官需要。传播媒体、商家和广告商也从受众眼球经济中实现其利润。而她们穿戴的名贵首饰、服装多为赞助商免费提供,贴上了商家的标签,穿戴在她们身上,使之成为强烈的视觉符号,以“美”的形式,掩盖其沦为消费品的实质。
  在语言方面,女评委对选手们的评价空洞,从不会针对选手的表现提出具有实际意义或建设性的意见。除了“性感”、“阳刚”、“帅气”之类的词语,没有思想和内容。纵观整场比赛,她们只能表达喜欢和请求同意,没有否定或拒绝的权力,完全陷入了程式化。她们丧失了人格,只呈现直观的感性形象,没有思想和灵魂。或者说,她们的思想和灵魂被深深地掩埋在父权制消费模式的混沌之中。   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琢磨。为什么受邀当评委的是电视台二、三线的女艺人?另外,这些女评委心智已经足够成熟,在演艺圈也遇到不少的帅气男演员,为什么看到男参赛选手还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这不得不从该节目的制作人方面着手说起。据笔者统计,从2005年首届香港先生选举到2011年共七届赛事中,男监制和男编导居多,期间只出现一位女监制。换句话说,掌握该节目主导权的依然是男性。西蒙?波娃曾经说过,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而男人不就女人的本身来解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5]。“妩媚”、“矫情”和“肤浅”正是男人预设给女人的形象。而电视台二、三线女艺人年轻漂亮,具备“花瓶”形象,正符合男人们所设定的女人特质。
  而对于女艺人们,长期徘徊在二、三线,出境机会有限。她们会重视电视节目的邀请,演出卖命,一方面企图赢得关注度,另一方面希望获得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认同,为自己以后觅得更多出路。事实上,不少女艺人赛后承认,她们是奉命活跃气氛。这些许体现出她们那么一点无奈。但在物质社会的今天,为了追逐名利,她们只好以牺牲自己的自由意志为代价。
  透过节目,我们可以看出,女评委的形象依照男性所设定的女性特质来进行包装,她们的语言行为也听从男性的命令,如同电脑程序般,接受他们的规范。她们没有自由意志,淹没在冰冷的物质世界中,以致自己也不幸沦为其中一员,被无情地加以利用。用鲍德里亚的话一语概之,“在消费社会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这便是身体。……特别是女性身体,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完全出场。”[6]
  三、自我救赎意识的缺失
  香港先生选举活动宣称男人的命运掌握在女人手里,似乎向女性文化倾斜,充分给予女性自主权,迎合女权主义。但事实上却是对女性主义实施的“糖衣炮弹”,其节目环节无处不丑化女性,并凸显出女性的无知、自我沉醉和缺乏救赎的意识,其不仅贬损了女性,而且打击广大女性主义者的积极性。
  女性拒绝自我救赎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不作为,即对现实妥协,接受既定程序,对争取主体性方面采取消极、甚至逃避的方式。第二种笔者称之为反作为,即不但不承认女性的主体性,而且从男性的角度审视女性,并进行自我诋毁。传统观点认为,女人的“身份”是男人塑造的。但是如果女人自己也认同这种被强加的身份,并且参与促成这一过程,那么将会是一令人失望的事情。这体现男权文化对女性心理的逐渐腐蚀与渗透,使女性同胞们潜意识认为男权中心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忽略自己内部的声音。女性作家铁凝曾经说过: “在中国,并非大多数女性都有解放自己的明确概念,真正奴役和压抑女性心灵的往往也不是男性,恰是女性自身。”[7]
  女性要真正摆脱奴役与压制,就不能把自己客体化,必须确立自己的主体人格;不以男性救赎,只有自我救赎。可是在香港先生选举中,女评委的言行却并没有丝毫觉醒的迹象。她们有的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只是充当一个花瓶摆设。当镜头掠过的时候,摆弄出各种优雅的姿态;当主持人询问其感受的时候,她们支支吾吾,语无伦次。有的女评委则行为相当夸张,为了获得出境机会,讨好电视节目制作人,不惜降低身份,损毁自我形象,来迎合男性霸权文化。更为可悲的是,女评委们一脸陶醉、享受的样子,似乎察觉不出问题所在。或许她们压根没有意识到女性也需要有自己的身份,一种不附和男人的独立自主的身份;女性也需要有自己的声音,一个完全发自自我内心的,不被抑制、忽略的声音。
  需要指出的是,女艺人毕竟是公众人物,她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的表现不仅属于个人行为,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公众人物拒绝自我救赎,并且主动参与自我诋毁的过程,这无疑给一直为争取女性平等而奋斗的妇女同胞们沉重的打击。她们体现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她们对于自己性别的不信任,也动摇了广大女性同胞努力奋斗的决心。
  四、结束语
  本文透过香港先生选美活动的文化现象来分析男性选举活动的实质。当男性也沦为审美客体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女性获得主体地位。相反,这只是男权文化采取的“温柔的演变”,促使女性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因为演变诱使她们主动参与自我摧毁的过程,并拒绝自我救赎。
  当然,笔者在此只对男性选美这一文化现象作尝试性的解构,并不旨在宣扬两性之间的敌对关系。恰好相反,男性与女性需要相互依存,方能长久。正如沃克选择以“紫色”命名其小说,而不是其他颜色。不仅因为它代表高贵,而且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融合而成,象征着女人和男人的结合。只有两性平等共处才能展现美好和谐的色调[8]。(原载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 夏光明, 王立信编. 弗洛伊德文集:性爱与文明[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86.
  [2]约瑟芬·多诺万. 赵育春译.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147.
  [3]肖巍. 女性主义对“性生物决定论”的挑战[J]. 河北学刊, 2001, 21, (1): 53-56.
  [4]张峰. 一曲女性物化的悲歌——評约翰·福尔斯的小说《说藏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6, (5): 82-85.
  [5]宿春礼编.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7.
  [6]让·鲍德里亚. 刘成富, 全志钢译. 消费社会[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0.
  [7]铁凝. 玫瑰门(写在卷首)[A]. 铁凝文集[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8]肖志清. 艾利斯·沃克及其妇女主义思想[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5): 540-544.
  作者简介:
  姚少霞(1981-),女,汉族,广东南海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是我在执教“可能性”之后所深刻體会到的。  教学之前我联想到两到数学题:  第一题:在上学的路上2个同学捡到2角钱,问五个同学捡到多少钱?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回答“2角钱。”听着数学特长班的同学响亮而自信的回答,我突然变得非常的迷茫与不自信,为我们的数学,为我们的数学教育。  第二题:中午放学的时候还在下这雨,同学们都期盼着天快点放晴呢。小明对小英说“已经连续三天下雨了,你
期刊
摘 要: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地图是重要的工具之一,很多知识都可以地图形式来呈现,培养学生构建“心理地图”是解决学生感到区域地理知识难学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黄河”为课例,探讨“心理地图”的培养。在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图,建立感官刺激;动手绘图,加强感官刺激;综合分析,构建“活地图”。  关键词:七年级 心理地图 黄河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七年级以“我们生活的世界”为
期刊
摘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集体备课必须把对学生的研究放在首位。备课过程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英语课堂。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集体备课 高效课堂  备课是教师教学研究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形式之一,也是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学校,基于学生,并与课堂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直接影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大力推进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得到了更多关注的目光。课堂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对课堂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因素的信息反馈来体现出教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师生有效改进课堂需求。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如何实施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以思维引导开发为贯穿教学核心
期刊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能力发展很快,他们从最初的要老师分配角色,到自己选择角色、相互商量确定角色,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角色丰富、改进自己店里的材料以使得自己的游戏更生动、更贴近生活。在不断丰富游戏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游戏层次高的幼儿和游戏层次低的幼儿的摩擦,遇到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做呢?是介入还是观察?下面以两个大班案例作为探讨:  案例一:小吃店的老板沈朱燕对着小朋友喊:“你们干嘛把烧烤店
期刊
摘 要:针对课本中的一道练习题,我要求学生设计出算法步骤后,要嘗试画出程序框图,本来只是一个顺着教材知识顺序提出的要求,却由此引出后面很多的探究和反思,确实是我在前面备课工作中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节外生枝的作业设想,在课本和教辅书中都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不再有可以参考的答案,反而激发了研究此题的极大兴趣,于是我们师生共同开始了一次“校本研究”之旅。  关键词:校本教研 反思 算法 框图  由于去
期刊
摘 要:课外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是为学生主动参与并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而设想,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发展身体素质和发现体育苗子、培养人才、创造成绩的契机;并根据其生理、心里发展规律,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上海理工大学在课内教学内容丰富,共开设17门可选,课外活动以社团形式为主,目前共有18个体育社团。  关键词:课外体育 体育意识 锻炼习惯  1前言  课外体育是体育
期刊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一定的方式方法教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
期刊
摘 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到高校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阐述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针对大四学生提出了以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指通过高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咨询、指导和帮助等活动,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儿童成长的过程来揭示简爱的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简爱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与儿童从幼儿到成年的心理成长的过程是一致的。简爱从盖兹黑德府到最终回到桑菲尔德府也是她的心理从觉醒到自我回归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历程;自我觉醒:简爱  《简爱》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来自于它清楚的表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新精神分析学派领袖霍妮把真实的自我表述为“我真正感觉到的,我真正想要的,我真正相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