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客从港片中习得“师奶”一词,并跟随镜头中各招各式的师奶们,认识了香港的屋 或公寓,茶餐厅或菜市场,一并在这些场合轮番上演着的世俗版“香港精神”:精明算计,人情拿捏到位,一碗汤羹一份烧卖中悄然传递冷暖关怀,信打拼,信“积德行善”,纵深处市井仍不弃励志,欲日日、步步向上流动……
师奶代表了香港最烟火气最人情味儿的一面。有这些师奶在,香港再发达再钢筋水泥森林也仍旧鲜活可亲:可令人莞尔,亦可让人目湿。
我们抽取一位寻常师奶的普通一天,摄像机般锁定她,尾随、抓拍,她带我们走进香港市井最深处,在那里,生活翻滚、人情氤氲,贩夫走卒亦曳然有姿态……
水月宫
“眼看衣纸烧个净尽,她舒一口气,彷佛这年间担在心头的一切,都随着还付给观音的衣纸,化成了轻烟和飞灰,不再搁得她心痛。”
她起来的时间比平常早。梳洗,给女儿弄早点,到公共屋邨楼下的公园做运动,偕邻里喝廉价早茶,买菜然后预备午餐……原是日常的规律,今天她要稍作调动。“张太,咁早赶住去边啊?”甫下楼,当值保安员财叔跟她打招呼,她回答说,年头作福年尾还神,今天要去拜观音。在英国留学的小儿子拿到了硕士学位,大女儿将于明年初嫁人去,合家精神爽利,应是正月在观音庙摄太岁之效。
“水月宫”在旺角山东街。香港庙宇多,不过总是少听谁说要到旺角拜神的。小小的庙堂,论名气,自然远不及港岛区的文武庙,或是黄大仙祠。在最热闹的旺角周边范围,跟中心地带那轰轰烈烈的消费玩乐文化形成奇异的对比。数年前,庙旁两侧给封锁,平地盖起了两坐高楼大厦,变成了大专校舍。于是山东街上,历史最悠久的“水月官”反而像拼图当中被错误置放的一块。她去这庙廿多年了,沿用她母亲习惯的称呼,她唤这庙作“大石鼓庙”。不经意又想起,母亲还在的时候,曾经略略说起过,这庙本来不在此处,在那个叫“大石鼓”的地方,但当她追问哪是何地又因何得名,母亲即说不知道。母亲也是道听途说的吧,她想。和大部分第二代香港人一样,她的父亲母亲并非原居民。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古老传说,或是所谓传统文化,她和她,也是人云亦云。
步入熟悉不过的庙堂,大片红的背景颜色,鼻端吸进的香火气味,和眼角一时未适应白烟的泪光,一如既往地安顿她的心神。祭品早预备好了。坛香和长寿香,拜观音不备肉类,奉水果糖果,以茶代酒。她又忘了带打火机,问身旁妇人借来。庙堂里升烟袅袅,她那三注清香瞬即融和其中。祭坛上香枝一直烧,蜡炬成灰跌满灰炉,祭品都给妇人们挪到自己跪拜的双膝前,谦谦卑卑地盛载着她们的心愿。年初她来,求家宅平安,求儿女事事顺利,转眼就已是农历十二月要还神,日子似乎过的越来越快了。跪在已被压扁的蒲团上,她手中捧着还神金衣包,口中念念有辞:“多谢观音菩萨保佑……”随即把衣包递到香火前点燃,诚心低头三拜,转身往化宝炉跑去。眼看衣纸烧个净尽,她舒一口气,彷佛这年间担在心头的一切,也随着还付给观音的衣纸,化成了轻烟和飞灰,不再搁得她心痛。
临离开前还添了香油。许是想起母亲的原故,步出庙堂时,她的心神有点恍惚。挑了比较清静的路径,沿着染布房街缓缓前行。不经不觉,来到了广华街街角,站在马路边看啊看,有点眼熟,甚么时候来过呢?啊,这街上不是有吃点心的店么,上次女儿带她去过。
添好运点心店
“她记得这里的招牌点心是叉烧包,夫妇点了猪肝肠粉,大家笑说可以分甘同味,更胜各吃各的。”
点心店门前长长的人龙吓了她一跳。去年吃这店后觉得味道极好,师傅手法精细,她记住那店名叫“添好运”,后来看新闻得悉这店获什么米其林星级评分。不过上午十一时许,竟已有二三十人排队等吃,果然是做出了名堂。
香港或许是全世界最喜欢排队的城市。人们远远看见队阵,便心安理得地相信,那里有好东西,而且好东西是公平分配的。她当然也没例外,一见队阵,更激起了非吃不可的决心。队伍中有五六个老外,十二月了还是一身短衫短裤,明显是游客。他们手执旅游指南,表情安分,排队也不减兴致。站在她前面一对老夫妇正拿着店里的点菜单热心研究,她伸长脖子去窥看,跟那位太太相视而笑,撘讪起来。
“你们看这情况要等多久呢?”“难说啊!店里才二三十个座位,上一轮食客还未有人结帐呢。” “但是等等也值得,我女儿上次带我来,那碟肠粉真鲜味!”“这边的肠粉是不错,皮够透够薄。那么你试过佐敦码头的堂记肠粉没有?”她跟陌生人就这样聊起来,倒也不觉得时间难熬。这对老夫妇说他们退休后最大嗜好,就是在城中四处寻找美食,听到人家赞好的,不论远在港九新界哪个角落,也会跑去品尝。她忙不迭称赞他俩精神好。聊着聊着,连自己家中状况也抖出来,说起儿子念的是工程,女儿明年婚宴酒席该设于尖沙咀某酒店。店里派伙计到外头来,检视排队人数,问及他们人数,三人同声说是同桌的,要坐在一块儿继续聊。
终于等到他们的小桌。店面狭小,坐下来后他们得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便挨上他人肩膀。桌面位置有限,于是看上去每一桌也似布满点心,非常丰盛的样子。人们谈天和咀嚼的声音充斥整个空间,节奏急促气氛热络,她和新搭讪的同桌夫妇难掩兴奋心情,对点心单指手划脚起来。她记得这里的招牌点心是叉烧包,夫妇点了猪肝肠粉,大家笑说可以分甘同味,更胜各吃各的。
“以往广东人上茶楼,水滚茶靓是主角,点心是配角,现在这杯茶味道没人理,点心才是大主角。”老先生呷一口茶说。她感觉肚饿了,伙计甫送上点心,她便高举双筷,准备大快朵颐。叉烧包刚刚自烤炉端出来,香气四溢,一口咬下去,酥皮松脆,包裹着传统叉烧涵料,是略带甜味的酱烧猪肉,那温度和质感使她感觉饱足,就差没在嘴里“唔”一声赞好。肠粉的卖相比平常酒楼的精致,给卷成偏细的一条条,猪肝切成幼丝,均匀地包裹在内,都给蒸化了,油份轻轻渗透肠粉,配新鲜浇下的豉油,鲜味无穷。她又没声价赞好。这么小小一家点心店,靠的无非师傅们几双巧手辛勤劳动,能够做到比大部分酒楼好吃,价钱又如此经济实惠,已经值得拿甲级。
旺角街市
吃点心排队似乎花了太多时间,她急步起程。路经大商场朗豪坊,两个年轻女生怯怯地跟她问路,一开腔是普通话:“请问中国冰室怎么走?”她有点讶异,那店子多古老,少女们竟然当是旅游景点。她自然是知道的,虽然普通话几乎完全不会说,她生性热情,说自己正要到那边买菜,可以领她们去。
女生是放寒假来香港自由行的大学生,想去中国冰室是因为“在电影中看过”。她胡乱把广东话说歪一点当普通话,说她不知道那冰室在电影中亮过相,不过它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红豆冰相当可口。冰室门口惯常坐在收款机前的中年大叔刚好在门前清理烟灰筒,看见她便扬手问:“今日咁早?”她忽然活泼起来,笑说今天给你拉生意,带来了贵客啦。大叔朗声应“好!”女生们见那大门门楣上神气的古老招标,已心生欢喜,跃跃欲试,便朝她挥挥手,道谢又道别。
中国冰室的位置,正是露天市集接近尾声的一段广东道,这条长长道上,有她心见中最好的菜市场:“旺角街市”。说是“旺角街市”,其实有点误导。像她这种老主顾,当然知道正名为旺角街市的那座公共建筑物,已经在年初被政府收回并且封闭。但大部分香港人说起旺角街市,津津乐道的才不是那井井有条的政府大楼,而是围绕在它一带,又纷乱又热闹又湿滑又市井的露天墟市。她即使并非住在旺角,亦坚持每星期两次专诚到该地进行“大额交易”,一买就是数天家常菜的份量。这天在旺角还神后,自自然然要去一趟才是。过几天便是冬至,女儿的未婚夫也会来吃饭,家里的干货够不够?要不要先做一锅炖猪手?她边走边想。
路旁的店都是动辄十多年,店主和档主都似老街坊。她的儿子曾经问她,家住的屋邨也设菜市场,怎么偏要去旺角街市那么远?她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其实可能是因为,这一段路上,随处可见的人情味。像这个卖纸扎制品的婶婶,默默在自己的档口竖一块简陋的纸牌,表明失业者可以在她处领免费饭盒。那边卖苹果的,明明该卖十元四个,看见老公公来光顾,悄悄往胶袋里多塞一个。他们街市里的贩子啊,其实嗓门多大!一喊就是整条街都听得见的响亮,但是,关照别人的时候总是默默。而她把一切看在眼里,心头虽暖,口角也是静默。
如一尾逆流而上的鱼,她从尾段的广东道纯熟地踽踽前行。过了亚皆老街的大马路,对面的墟市更热闹挤拥。卖菜啊鱼啊肉啊的店和摊子也多,贩子们除了扯破喉咙的叫卖,还对实时市价相当敏锐,谁也不敢开天杀价。这当然是她喜欢这里的实际原因,没有家庭主妇不喜欢价廉物美的菜市场。
现在流行用信用卡签帐储积分换优惠,她来到这菜市场,不能用信用卡,却一定能兑现人情优惠。十多年来每星期光顾两遍,她早已累积了足够的义气分数,在固定的摊档总能买到档主给她预留的好货色。这天她还没走到牛肉档,老板荣叔已经豪爽地向她打招呼:“喂张太!几惊你今日唔嚟呀!”她笑逐颜开地问,给我留了好东西么。荣叔故作神秘地使唤伙计到店堂尽头的大冰箱,取出一包报纸裹着的,在她面前一边挤眉弄眼一边揭开报纸:“嘘!见系你咋!”那是一块质量上盛的肥美牛肉,她下厨多年一看便知高下,也不怕夸张的大大称赞荣叔有本事,这样的大冷天,家家户户也想买得美味肥牛吃火锅,看这货色之高水平,全旺角只此一家。
她心情大好,因为今晚饭桌上必然少不了家人的赞美之声。转头看到老字号人和荳品,她喜孜孜的跑过去,要买两块白滑滑的豆腐……
师奶代表了香港最烟火气最人情味儿的一面。有这些师奶在,香港再发达再钢筋水泥森林也仍旧鲜活可亲:可令人莞尔,亦可让人目湿。
我们抽取一位寻常师奶的普通一天,摄像机般锁定她,尾随、抓拍,她带我们走进香港市井最深处,在那里,生活翻滚、人情氤氲,贩夫走卒亦曳然有姿态……
水月宫
“眼看衣纸烧个净尽,她舒一口气,彷佛这年间担在心头的一切,都随着还付给观音的衣纸,化成了轻烟和飞灰,不再搁得她心痛。”
她起来的时间比平常早。梳洗,给女儿弄早点,到公共屋邨楼下的公园做运动,偕邻里喝廉价早茶,买菜然后预备午餐……原是日常的规律,今天她要稍作调动。“张太,咁早赶住去边啊?”甫下楼,当值保安员财叔跟她打招呼,她回答说,年头作福年尾还神,今天要去拜观音。在英国留学的小儿子拿到了硕士学位,大女儿将于明年初嫁人去,合家精神爽利,应是正月在观音庙摄太岁之效。
“水月宫”在旺角山东街。香港庙宇多,不过总是少听谁说要到旺角拜神的。小小的庙堂,论名气,自然远不及港岛区的文武庙,或是黄大仙祠。在最热闹的旺角周边范围,跟中心地带那轰轰烈烈的消费玩乐文化形成奇异的对比。数年前,庙旁两侧给封锁,平地盖起了两坐高楼大厦,变成了大专校舍。于是山东街上,历史最悠久的“水月官”反而像拼图当中被错误置放的一块。她去这庙廿多年了,沿用她母亲习惯的称呼,她唤这庙作“大石鼓庙”。不经意又想起,母亲还在的时候,曾经略略说起过,这庙本来不在此处,在那个叫“大石鼓”的地方,但当她追问哪是何地又因何得名,母亲即说不知道。母亲也是道听途说的吧,她想。和大部分第二代香港人一样,她的父亲母亲并非原居民。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古老传说,或是所谓传统文化,她和她,也是人云亦云。
步入熟悉不过的庙堂,大片红的背景颜色,鼻端吸进的香火气味,和眼角一时未适应白烟的泪光,一如既往地安顿她的心神。祭品早预备好了。坛香和长寿香,拜观音不备肉类,奉水果糖果,以茶代酒。她又忘了带打火机,问身旁妇人借来。庙堂里升烟袅袅,她那三注清香瞬即融和其中。祭坛上香枝一直烧,蜡炬成灰跌满灰炉,祭品都给妇人们挪到自己跪拜的双膝前,谦谦卑卑地盛载着她们的心愿。年初她来,求家宅平安,求儿女事事顺利,转眼就已是农历十二月要还神,日子似乎过的越来越快了。跪在已被压扁的蒲团上,她手中捧着还神金衣包,口中念念有辞:“多谢观音菩萨保佑……”随即把衣包递到香火前点燃,诚心低头三拜,转身往化宝炉跑去。眼看衣纸烧个净尽,她舒一口气,彷佛这年间担在心头的一切,也随着还付给观音的衣纸,化成了轻烟和飞灰,不再搁得她心痛。
临离开前还添了香油。许是想起母亲的原故,步出庙堂时,她的心神有点恍惚。挑了比较清静的路径,沿着染布房街缓缓前行。不经不觉,来到了广华街街角,站在马路边看啊看,有点眼熟,甚么时候来过呢?啊,这街上不是有吃点心的店么,上次女儿带她去过。
添好运点心店
“她记得这里的招牌点心是叉烧包,夫妇点了猪肝肠粉,大家笑说可以分甘同味,更胜各吃各的。”
点心店门前长长的人龙吓了她一跳。去年吃这店后觉得味道极好,师傅手法精细,她记住那店名叫“添好运”,后来看新闻得悉这店获什么米其林星级评分。不过上午十一时许,竟已有二三十人排队等吃,果然是做出了名堂。
香港或许是全世界最喜欢排队的城市。人们远远看见队阵,便心安理得地相信,那里有好东西,而且好东西是公平分配的。她当然也没例外,一见队阵,更激起了非吃不可的决心。队伍中有五六个老外,十二月了还是一身短衫短裤,明显是游客。他们手执旅游指南,表情安分,排队也不减兴致。站在她前面一对老夫妇正拿着店里的点菜单热心研究,她伸长脖子去窥看,跟那位太太相视而笑,撘讪起来。
“你们看这情况要等多久呢?”“难说啊!店里才二三十个座位,上一轮食客还未有人结帐呢。” “但是等等也值得,我女儿上次带我来,那碟肠粉真鲜味!”“这边的肠粉是不错,皮够透够薄。那么你试过佐敦码头的堂记肠粉没有?”她跟陌生人就这样聊起来,倒也不觉得时间难熬。这对老夫妇说他们退休后最大嗜好,就是在城中四处寻找美食,听到人家赞好的,不论远在港九新界哪个角落,也会跑去品尝。她忙不迭称赞他俩精神好。聊着聊着,连自己家中状况也抖出来,说起儿子念的是工程,女儿明年婚宴酒席该设于尖沙咀某酒店。店里派伙计到外头来,检视排队人数,问及他们人数,三人同声说是同桌的,要坐在一块儿继续聊。
终于等到他们的小桌。店面狭小,坐下来后他们得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便挨上他人肩膀。桌面位置有限,于是看上去每一桌也似布满点心,非常丰盛的样子。人们谈天和咀嚼的声音充斥整个空间,节奏急促气氛热络,她和新搭讪的同桌夫妇难掩兴奋心情,对点心单指手划脚起来。她记得这里的招牌点心是叉烧包,夫妇点了猪肝肠粉,大家笑说可以分甘同味,更胜各吃各的。
“以往广东人上茶楼,水滚茶靓是主角,点心是配角,现在这杯茶味道没人理,点心才是大主角。”老先生呷一口茶说。她感觉肚饿了,伙计甫送上点心,她便高举双筷,准备大快朵颐。叉烧包刚刚自烤炉端出来,香气四溢,一口咬下去,酥皮松脆,包裹着传统叉烧涵料,是略带甜味的酱烧猪肉,那温度和质感使她感觉饱足,就差没在嘴里“唔”一声赞好。肠粉的卖相比平常酒楼的精致,给卷成偏细的一条条,猪肝切成幼丝,均匀地包裹在内,都给蒸化了,油份轻轻渗透肠粉,配新鲜浇下的豉油,鲜味无穷。她又没声价赞好。这么小小一家点心店,靠的无非师傅们几双巧手辛勤劳动,能够做到比大部分酒楼好吃,价钱又如此经济实惠,已经值得拿甲级。
旺角街市
吃点心排队似乎花了太多时间,她急步起程。路经大商场朗豪坊,两个年轻女生怯怯地跟她问路,一开腔是普通话:“请问中国冰室怎么走?”她有点讶异,那店子多古老,少女们竟然当是旅游景点。她自然是知道的,虽然普通话几乎完全不会说,她生性热情,说自己正要到那边买菜,可以领她们去。
女生是放寒假来香港自由行的大学生,想去中国冰室是因为“在电影中看过”。她胡乱把广东话说歪一点当普通话,说她不知道那冰室在电影中亮过相,不过它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红豆冰相当可口。冰室门口惯常坐在收款机前的中年大叔刚好在门前清理烟灰筒,看见她便扬手问:“今日咁早?”她忽然活泼起来,笑说今天给你拉生意,带来了贵客啦。大叔朗声应“好!”女生们见那大门门楣上神气的古老招标,已心生欢喜,跃跃欲试,便朝她挥挥手,道谢又道别。
中国冰室的位置,正是露天市集接近尾声的一段广东道,这条长长道上,有她心见中最好的菜市场:“旺角街市”。说是“旺角街市”,其实有点误导。像她这种老主顾,当然知道正名为旺角街市的那座公共建筑物,已经在年初被政府收回并且封闭。但大部分香港人说起旺角街市,津津乐道的才不是那井井有条的政府大楼,而是围绕在它一带,又纷乱又热闹又湿滑又市井的露天墟市。她即使并非住在旺角,亦坚持每星期两次专诚到该地进行“大额交易”,一买就是数天家常菜的份量。这天在旺角还神后,自自然然要去一趟才是。过几天便是冬至,女儿的未婚夫也会来吃饭,家里的干货够不够?要不要先做一锅炖猪手?她边走边想。
路旁的店都是动辄十多年,店主和档主都似老街坊。她的儿子曾经问她,家住的屋邨也设菜市场,怎么偏要去旺角街市那么远?她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其实可能是因为,这一段路上,随处可见的人情味。像这个卖纸扎制品的婶婶,默默在自己的档口竖一块简陋的纸牌,表明失业者可以在她处领免费饭盒。那边卖苹果的,明明该卖十元四个,看见老公公来光顾,悄悄往胶袋里多塞一个。他们街市里的贩子啊,其实嗓门多大!一喊就是整条街都听得见的响亮,但是,关照别人的时候总是默默。而她把一切看在眼里,心头虽暖,口角也是静默。
如一尾逆流而上的鱼,她从尾段的广东道纯熟地踽踽前行。过了亚皆老街的大马路,对面的墟市更热闹挤拥。卖菜啊鱼啊肉啊的店和摊子也多,贩子们除了扯破喉咙的叫卖,还对实时市价相当敏锐,谁也不敢开天杀价。这当然是她喜欢这里的实际原因,没有家庭主妇不喜欢价廉物美的菜市场。
现在流行用信用卡签帐储积分换优惠,她来到这菜市场,不能用信用卡,却一定能兑现人情优惠。十多年来每星期光顾两遍,她早已累积了足够的义气分数,在固定的摊档总能买到档主给她预留的好货色。这天她还没走到牛肉档,老板荣叔已经豪爽地向她打招呼:“喂张太!几惊你今日唔嚟呀!”她笑逐颜开地问,给我留了好东西么。荣叔故作神秘地使唤伙计到店堂尽头的大冰箱,取出一包报纸裹着的,在她面前一边挤眉弄眼一边揭开报纸:“嘘!见系你咋!”那是一块质量上盛的肥美牛肉,她下厨多年一看便知高下,也不怕夸张的大大称赞荣叔有本事,这样的大冷天,家家户户也想买得美味肥牛吃火锅,看这货色之高水平,全旺角只此一家。
她心情大好,因为今晚饭桌上必然少不了家人的赞美之声。转头看到老字号人和荳品,她喜孜孜的跑过去,要买两块白滑滑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