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vhfdv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春末,我参加了一次到京城郊区的调研活动,期间了解到“某大学附中分校举办万圣节活动,被家长联名告到区委书记”这样一个事情。此事虽未见诸报端,但其中反映出的如何看待中小学过洋节的问题,却值得教育同仁深思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这件事发生在2016年10月31日,因为某大学附中分校举办万圣节活动,引发了当地一些家长不满,遂联名写信向区委书记投诉该校此举属于胡闹。信中说,城里来了一批妖人不踏实办学、正经教书,却带着孩子们装鬼画鬼、胡折腾。当时该校校长给出的解释是“区域文化差異”,暗指当地人文化素质低,心态不开放,视野狭窄;若是在城区,那里的家长更有见识,就能接受这类文化活动,就不会投诉。令人担忧的是,某校长给出的如此这般说法,当地许多教育同仁是基本认可的!时隔数月,竟然拿来说话,作为当地“家长素质低、生源差”的一个例证。
  为何必须重视文化自信
  过洋节,在国人的眼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效应之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扩张,已由微风细雨逐渐有演变成狂风骤雨之势。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中西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但对西方文化知之不详的高、初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越来越热衷过洋节;中华传统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渐渐被西方文化“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的心里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这就不免令人担忧了!
  在我看来,某大学附中分校校长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应该说这件事反映了我们中小学的一些校长自身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身为学校领导干部不注意时政的学习,没有政治正确的观念,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敏感。当前正是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的时候。过洋节,或多或少有违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央精神,可谓逆势而动,不识时务,没有把握住正确的办学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洋节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不能盲目简单的否定和抵制,更不能崇洋媚外的全盘接收和西化。那么,中小学生到底该不该过洋节?我的个人观点是,中小学生还是尽量少过洋节为好,但学校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中西方节日以及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小学要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要把洋节放到比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还高的地位上。
  中小学要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中小学要用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坚持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真的要慎过洋节,不应让学生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心理。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成型,很容易为洋节表面的热闹与花哨的形式所误导,好像是外国的节日都比中国的节日好玩。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来看,过洋节有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以及文化幼稚病的风险。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来看,中小学必须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基,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小学要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中小学要主动引导学生过节,尤其是西方节日必须要有鉴别与选择,教育学生哪些节日可以过,哪些节日不应该过,并就相关政策做好宣传,在过节时自觉遵守纪律,避免铺张浪费。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小学完全可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行列,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课程的分层分类推进、文化课堂探究、文化校园浸润等方面工作。国家已经将清明、端午、中秋新增列入法定节日,这既方便了学校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又给了学生更多过节的机会与平台。
  某大学附中分校过洋节,其实是冒犯了许多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不能简单地用“文化水平低”来解释当地群众反对学校办万圣节的投诉。投诉是对学校的提醒。家长担忧洋节过多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应该转化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动力。无论是洋节还是传统节日,学校举办节日活动都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中小学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历史上不断有外来文化涌入中华,但最后都融入到了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小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
其他文献
王方荣,广州市中小学名班主任王方荣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学校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王方荣工作室基地)主持人,广东省名班主任万博工作室成员,广州市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讲师团成员。曾荣获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园丁奖”、广州市高考突出贡献奖、学校金质奖章等荣誉。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所带班级曾多次获校优秀班集体、区优秀团支部称号。  “成就他人,幸福自我”,这是名班主任王方荣的一句教育格言。这八个字不仅说
期刊
从教第一天起,我就开始研究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要追求什么样的教育?  2009年,我还在深圳天成学校做校长,读到罗素的《教育如此美好》,大师的思想启发了我,后又拜读到我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楚廷先生的《课程与教育哲学》等系列书籍,恩师讲到“切望我们的课程更美好,我们的教学更美好,受过教育的人们确实因教育而变得更美好”。  “美好”一词让我心动且喜欢,“美好教育”一词开始在我的脑海中
期刊
品牌的胜负关键在于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支柱则是产业链。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可有效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安全性,更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    规则一:从短期价值到持续价值    品牌具有功能价值与性感价值。功能价值在消费者那里可能很快就会消逝:情感价值似乎是一种长期纽带,但情感价值依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食品企业要创造一种持续性价值,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联系。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往往会这样
期刊
有这么一所学校,它创办于2013年,短短几年办学成效显著,荣誉不断、来访频繁,既得到教育行政管理者、专家的高度认可,也赢来社会的一致好评,时间这么短、成果这么大,其品牌发展秘诀是什么?  在应试教育再一次汹涌澎湃的当下,它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打造美育品牌,却同时解决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各项考试成绩惊艳全区甚至鹏城,几乎称得上鹏城美育甚至中国美育的样板。  与美好同行,与国际接轨。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
期刊
“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之扎根中国篇  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但其中一些不当的说法和做法,也给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持久和有效开展留下了极大隐患。  有些观点认为,现行的学校体制是西方的产物,完全站在外在的、客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事物,而不是教授为人之道,完全没有能力处理人安身立命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改变现代教育“西体中用”的模式,从学校整体建制到
期刊
中小学校无论规模大小,人数多少,对校长而言,每天面对的事情是一样的。但因为每个校长关注点不一样,观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思考习惯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自然学校的管理效能也不一样。本人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已有近30年的经历,深深体会到要成就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个会思考的校长。  我个人理解,校长治校最好做到“三要”“三有”。  所谓“三要”。要服务好,以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为问题导向,适时
期刊
美誉度是品牌建设的核心,“美好”就是学校品牌永恒的追求!  Happy,Fine,OK都无法表达“美好”的感觉,更无法表达“美好”的内涵。像康长运博士那样“怀敬畏之心,行传统文化复兴之事”,倡导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教育品牌的世界名片;还有像唐文红校长那样把“美好”作为学校理念和办学追求,并渗透在教育管理、课程实施和校园文化的每一个细节里,才能深刻领悟“美好”的真正涵义。  张人利校长数十
期刊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吗?学校能变得像它那样有趣吗?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意味着什么?是教室内认真的学习,是操場上顽皮的嬉戏,是实验室有趣的活动……除了这些,学校是否还可以有那么一个地方,时时能像万花筒一样,为孩子们带来惊奇、变化、快乐,并和各类课程与活动相辅相成,成为有别于教室、实验室的新型探究性乐园?”走访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娄华英向记者介绍了其教育理想——建设万花
期刊
百年老校厦门二中历久弥新的品牌之路  这是一个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城市。行走厦门,青山、碧海、红花、白鹭,千百年来被一一定格,相映成趣;而人与城,自然与历史,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共生。温文尔雅,开放包容,或许已成为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注脚。  八月的厦门,温润且炙热,凤凰花日渐凋零,失去了往日的热烈与慷慨。  上世纪20年代,厦门始种凤凰木,后被定为市树。每年五至九月,凤凰花开,全城怒放。由于这个季节
期刊
作为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郑州市第九中学立足现实,突出重围,谋求“中教育”特色與品牌,让全体师生活得有尊严、更幸福。为此,学校积极构建独一无二的理念、环境、行为识别系统,以哲学与文化意境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的真正变革。其中,能够容纳中原、古典、书香、园林等“中意象”的“中书院”,从各类校园建筑的命名开始就显得分外用心了。校长田宏宝认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没有思想就只能遮风挡雨,而注入思想、注入创意,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