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春末,我参加了一次到京城郊区的调研活动,期间了解到“某大学附中分校举办万圣节活动,被家长联名告到区委书记”这样一个事情。此事虽未见诸报端,但其中反映出的如何看待中小学过洋节的问题,却值得教育同仁深思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这件事发生在2016年10月31日,因为某大学附中分校举办万圣节活动,引发了当地一些家长不满,遂联名写信向区委书记投诉该校此举属于胡闹。信中说,城里来了一批妖人不踏实办学、正经教书,却带着孩子们装鬼画鬼、胡折腾。当时该校校长给出的解释是“区域文化差異”,暗指当地人文化素质低,心态不开放,视野狭窄;若是在城区,那里的家长更有见识,就能接受这类文化活动,就不会投诉。令人担忧的是,某校长给出的如此这般说法,当地许多教育同仁是基本认可的!时隔数月,竟然拿来说话,作为当地“家长素质低、生源差”的一个例证。
为何必须重视文化自信
过洋节,在国人的眼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效应之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扩张,已由微风细雨逐渐有演变成狂风骤雨之势。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中西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但对西方文化知之不详的高、初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越来越热衷过洋节;中华传统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渐渐被西方文化“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的心里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这就不免令人担忧了!
在我看来,某大学附中分校校长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应该说这件事反映了我们中小学的一些校长自身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身为学校领导干部不注意时政的学习,没有政治正确的观念,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敏感。当前正是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的时候。过洋节,或多或少有违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央精神,可谓逆势而动,不识时务,没有把握住正确的办学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洋节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不能盲目简单的否定和抵制,更不能崇洋媚外的全盘接收和西化。那么,中小学生到底该不该过洋节?我的个人观点是,中小学生还是尽量少过洋节为好,但学校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中西方节日以及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小学要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要把洋节放到比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还高的地位上。
中小学要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中小学要用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坚持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真的要慎过洋节,不应让学生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心理。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成型,很容易为洋节表面的热闹与花哨的形式所误导,好像是外国的节日都比中国的节日好玩。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来看,过洋节有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以及文化幼稚病的风险。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来看,中小学必须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基,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小学要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中小学要主动引导学生过节,尤其是西方节日必须要有鉴别与选择,教育学生哪些节日可以过,哪些节日不应该过,并就相关政策做好宣传,在过节时自觉遵守纪律,避免铺张浪费。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小学完全可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行列,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课程的分层分类推进、文化课堂探究、文化校园浸润等方面工作。国家已经将清明、端午、中秋新增列入法定节日,这既方便了学校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又给了学生更多过节的机会与平台。
某大学附中分校过洋节,其实是冒犯了许多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不能简单地用“文化水平低”来解释当地群众反对学校办万圣节的投诉。投诉是对学校的提醒。家长担忧洋节过多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应该转化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动力。无论是洋节还是传统节日,学校举办节日活动都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中小学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历史上不断有外来文化涌入中华,但最后都融入到了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小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
这件事发生在2016年10月31日,因为某大学附中分校举办万圣节活动,引发了当地一些家长不满,遂联名写信向区委书记投诉该校此举属于胡闹。信中说,城里来了一批妖人不踏实办学、正经教书,却带着孩子们装鬼画鬼、胡折腾。当时该校校长给出的解释是“区域文化差異”,暗指当地人文化素质低,心态不开放,视野狭窄;若是在城区,那里的家长更有见识,就能接受这类文化活动,就不会投诉。令人担忧的是,某校长给出的如此这般说法,当地许多教育同仁是基本认可的!时隔数月,竟然拿来说话,作为当地“家长素质低、生源差”的一个例证。
为何必须重视文化自信
过洋节,在国人的眼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效应之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扩张,已由微风细雨逐渐有演变成狂风骤雨之势。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中西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但对西方文化知之不详的高、初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越来越热衷过洋节;中华传统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渐渐被西方文化“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的心里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这就不免令人担忧了!
在我看来,某大学附中分校校长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应该说这件事反映了我们中小学的一些校长自身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身为学校领导干部不注意时政的学习,没有政治正确的观念,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敏感。当前正是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的时候。过洋节,或多或少有违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央精神,可谓逆势而动,不识时务,没有把握住正确的办学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洋节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不能盲目简单的否定和抵制,更不能崇洋媚外的全盘接收和西化。那么,中小学生到底该不该过洋节?我的个人观点是,中小学生还是尽量少过洋节为好,但学校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中西方节日以及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小学要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要把洋节放到比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还高的地位上。
中小学要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中小学要用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坚持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真的要慎过洋节,不应让学生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心理。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成型,很容易为洋节表面的热闹与花哨的形式所误导,好像是外国的节日都比中国的节日好玩。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来看,过洋节有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以及文化幼稚病的风险。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来看,中小学必须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基,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小学要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中小学要主动引导学生过节,尤其是西方节日必须要有鉴别与选择,教育学生哪些节日可以过,哪些节日不应该过,并就相关政策做好宣传,在过节时自觉遵守纪律,避免铺张浪费。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小学完全可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行列,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课程的分层分类推进、文化课堂探究、文化校园浸润等方面工作。国家已经将清明、端午、中秋新增列入法定节日,这既方便了学校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又给了学生更多过节的机会与平台。
某大学附中分校过洋节,其实是冒犯了许多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不能简单地用“文化水平低”来解释当地群众反对学校办万圣节的投诉。投诉是对学校的提醒。家长担忧洋节过多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应该转化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动力。无论是洋节还是传统节日,学校举办节日活动都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中小学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历史上不断有外来文化涌入中华,但最后都融入到了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小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