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夏日凌霄开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ou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说,春有紫藤,夏有凌霄,此话一点不假。我老家的院里也是如此,窗前的紫藤早已挂上了条状的果子,院墙上的凌霄,才刚刚凌空开放。那一簇簇橘红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就显得分外妖娆了。
  我不知道古代那些文人,为什么让凌霄背上那么多恶名,什么“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什么“枝牵蔓转叶纷纷,数朵嫣红学出群”,什么“擅权雨露私相从,人却看花不看松”等等。白居易更是像跟凌霄有仇似的,把凌霄写得一无是处:“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摇……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条。”
  我不敢苟同这些看法,我倒以为凌霄无论是外在还是內涵,她的美都是可以与其他花草媲美的。与爬山虎相比,她能炎夏开花;与金银花相比,她的花朵大气;与紫藤相比,她的花色艳丽;与牵牛相比,她又显得高大粗壮……
  望着这一丛丛密密茂茂、蓬蓬勃勃,犹如一个大瓜棚的凌霄,我的心一下子清凉起来,想想看,谁能在这“烈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天,送给我们一片绿荫、数枚花朵?在这个小院里,就有凌霄。那成簇开放,状如漏斗的花朵,在这个夏日,给了人们不尽的享受。
  当然,我对凌霄的爱,不单单是因为她的娇媚,更在于她的气质。我总觉得,她那壮志凌云的雄心、勇往直前的气概、奋发向上的力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精神寄托。记得这一株凌霄刚来我家时,长势并不是很好,一个养花的朋友告诉我,凌霄除了阳光雨露和土壤肥料外,还必须尽早让她依墙攀树或者上棚。我听了朋友的话并依此照办,那凌霄果有“一日千里”之势,见墙爬墙,见树爬树,无论是木板还是玻璃,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凌霄也和万物一样,需要自己生存的空间和条件。不然,她的才能就难以尽情发挥,她的技艺就难以全力施展。这也是不少文人骚客借凌霄直抒胸臆,歌颂凌霄凌云壮志的主要原因吧。“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古来豪杰少人知,昂霄耸壑宁自期”……就连清代非常苛刻的李渔先生,也认为“藤花之可观者,莫如凌霄”。
  凌霄的美,也让古今无数丹青高手竞折腰。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潘天寿先生的凌霄花图,他的画虽然只是截取凌霄花株的极小部分, 但正是这一两朵花、三两截藤、五六片叶,把上不见头、下不见根的“凌霄”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赴校园接接送送,回来备饭菜查作业……老Q夫妇每天围着小孙女转。近来却道出个困惑:“看着小囡日长夜大,阿拉蛮开心。但是‘海归’的阿哥说‘磨掉自己的爱好,不抓住青春尾巴,这种带孙女模式纯属浪费辰光,是带了小的、误了老的’。到底我们做得对勿对?”  “没啥不对呀。”一边作答,一边我想到两桩往事。一桩,关乎素所钦佩的一位老上级。那是二十年前,他离休后就开始了乐呵呵的带外孙生涯。好几次我去公园,都看到他陪护
期刊
“無题”等12则
期刊
在一次新诗欣赏会中,一位爱好古体诗的读者手里拎着一本新诗的诗集,用斥责的语气说:“这算甚么诗?这是垃圾!垃圾!”一些新诗与旧体诗推崇者之间的鸿沟可见一斑。  这位读者大概不读文学史,文学的体裁内容一直在流变之中,文学的发展史也就是流变史,怎么流,怎么变,可以预测,不能规范。中国诗己经由唐诗宋词的统一格律走向今天的一人一种格律、甚至一诗一种格律,应该看做是传统的发展。它并未中断传统,它向前延伸了传统
期刊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将主人公查尔斯·斯瑞克兰德前后期的两种人生分别用六便士和月亮予以概括,即前期的股票交易所经纪人的务实生活以及后期作为一位遁世画家的审美人生。众所周知,主人公是19世纪的著名画家。多数人的个人生活倾向往往是摇摇摆摆,模模糊糊,很难像斯瑞克兰德这个怪异的天才那样生活轨迹泾渭分明。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其气质和生活状态却可能有一定的倾向。  多年前,我在南美的一个港口城
期刊
昔日的乡村热闹的事不多,货郎担一来,孩子们就像炸了锅,一个个揣着甜蜜的心思呼啦一下子围拢过来,宁静的村庄顿时卷起一层热浪。  货郎又叫货郎担,也叫挑货郎。那时的乡村,卖货人挑着箱子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和小孩子好吃和好玩的小东西。这行当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很惹眼,也很有趣。小孩子手里没有一分钱,但随便找些废铜烂铁、旧塑料或牙膏皮,就能换回几样自己想要的小甜食和小玩具。那时的日子里,隔上三两天,就
期刊
书房虽小天地宽,这是对古代读书人书房的真实写照。身居斗室,心系天下,长啸低吟,志存高远,这就是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是也。  古人对书房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在古代,书房是读书人的精神栖息地,无论书房是大是小,是豪奢是简陋,都孕育着无限变化无限生机,或消遣或奋斗,都让读书人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不仅如此,很多书房还是卧龙栖凤,风云际会之地,那里既有破茧化蝶的
期刊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亿万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心中钟爱中华传统诗词之火,而一夜爆红的才女武亦姝更是无数人的“偶像”。中华传统诗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该如何入门、入手?一些心急的人,头脑活络的人自然把目光集中到了武亦姝等人身上,他们万没有想到,得到的回答竟是:“诗词类我只是喜欢看我喜欢的,就不推荐了。”“诗歌是个人的,是某个时刻的有感而发。”  那些突然热衷起传统诗词的
期刊
一举囊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的《地下铁道》,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最新力作。这部小说一经推出,就曾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著名媒体人奥普拉的高度赞誉,短短两周不到,就高居全美读书排行榜冠军。正如奥巴马所言“(这部小说)让我们忆起发生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这本书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  小说讲述16岁的少女科拉无家可归,在南方
期刊
北京的夏天,除了异常干热外,天也亮得特别早。我住在干面胡同53号中国红十字会宾馆,每天半夜都能听到辽远的鸦噪的声音,忽远忽近的鸦噪声过后,天也就大亮了,那时也不过就是北京时间4点多钟。  夏日的北京,天亮得早我不奇怪,我知道,这是日转星移和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然。奇怪的是,我竟然可以在北京的干面胡同上空,准时听到一阵一阵的鸦噪的声音。这种声音小时候我在乡野听过,是令人焦虑的一种声音,这声音在大人们
期刊
以时间为轴线,可以将我们的人生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遥远到难以追溯,将来延伸到无法捉摸,而现在,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但不管我们的人生如何漫长,和时间的延伸线相比,都只是短暂的一瞬。在这一瞬,我们絕大多数时候是庸常甚至是懵懂的,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感觉悟性和灵感在敲击生命的窗户,触发人生情绪的感悟和生命态势的感知,促使我们抓住生命的脉动,把握生命的瞬间。事实上,正是这些被我们所把握的生命的瞬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