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课程学习的总目标之一即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欲要深入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情境的导入上应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未知的热情。
作为开课前的导入,应将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努力渗透,尤其是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对孩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在导入时应明确提示,因为,或许就是这一课前的简单提示,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加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文章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就紧扣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的这一特点,将菲利普夫妇的多变与《变色龙》作对比,启发孩子们思考,《变色龙》中警官的“变”是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而菲利普夫妇的“变”是因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阅读中体会“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特点。通过这一导入,使学生在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同时,还会让学生依据文章里的人物形象去关注人物心理,关注社会现状,也在情感上去考虑不同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现状对人性的影响和丑化,最终达到营造浓浓亲情、感知社会美好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性的分析和汲取,使学生既能学到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学科教学设计中,要有效地将横向与纵向的教学目标交相融合,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祖国语言文字在实际中的应用,又能在阅读、分析、品味中去感知美好,获得经验,提升认识,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性、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比如,在九年级下册中收录有冰心的文章《谈生命》,在文中,冰心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生命的雄壮与恬淡描写的摇曳多姿,哲理味十足,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种壮阔、富有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脱离开具体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肯定不行。因此,在处理完文章的字词等基础知识后,我就把感知作者的语言特色作为分析的重点,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是什么,请说明理由。2.为什么这些语句如此地打动人心?请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进行说明。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生命的特点。4.沿着冰心老人给我们开拓的思路,我们继续感知生命,在你的心里,生命还像什么?请运用你所知道的表现手法,给予最生动形象的描述。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既让学生认识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增强语言表现力的奇功伟效,也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生命的蓬勃与喜悦,从而达到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三)课堂评价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渗透到目标达成的每一个环节。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设计课堂评价这一环节时,应尽可能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协调,交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语文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和繁琐化的倾向。为了达到这一点,在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时,我们重视评价试题的命制,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在设置试题时,无论是试题的材料,还是问题的设置,都努力彰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在“口语交际”练习中,要求学生搜集古往今来的关于战争的诗词或故事,用简短的时间推介给全班同学。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但检测了语文知识水平,而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看,始终贯穿着爱国、奋进、团结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取向。实际上,不论是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练习,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
(四)课堂的延伸应在实践中积累、强化课堂上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论性成果。
具体到语文学科,最能锻炼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基本上是按主题进行单元划分的,每一单元都有一定的情感价值的培养目标,而能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和培养的,除了课堂设计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育效果之外,每一单元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写作训练即是最好的课堂延伸与体现。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重过程,重细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课堂和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更加明确,才能使语文学科作为国语教育起到其最大的心灵和人格塑造的双重作用。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欲要深入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情境的导入上应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未知的热情。
作为开课前的导入,应将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努力渗透,尤其是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对孩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在导入时应明确提示,因为,或许就是这一课前的简单提示,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加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文章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就紧扣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的这一特点,将菲利普夫妇的多变与《变色龙》作对比,启发孩子们思考,《变色龙》中警官的“变”是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而菲利普夫妇的“变”是因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阅读中体会“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特点。通过这一导入,使学生在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同时,还会让学生依据文章里的人物形象去关注人物心理,关注社会现状,也在情感上去考虑不同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现状对人性的影响和丑化,最终达到营造浓浓亲情、感知社会美好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性的分析和汲取,使学生既能学到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学科教学设计中,要有效地将横向与纵向的教学目标交相融合,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祖国语言文字在实际中的应用,又能在阅读、分析、品味中去感知美好,获得经验,提升认识,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性、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比如,在九年级下册中收录有冰心的文章《谈生命》,在文中,冰心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生命的雄壮与恬淡描写的摇曳多姿,哲理味十足,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种壮阔、富有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脱离开具体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肯定不行。因此,在处理完文章的字词等基础知识后,我就把感知作者的语言特色作为分析的重点,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是什么,请说明理由。2.为什么这些语句如此地打动人心?请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进行说明。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生命的特点。4.沿着冰心老人给我们开拓的思路,我们继续感知生命,在你的心里,生命还像什么?请运用你所知道的表现手法,给予最生动形象的描述。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既让学生认识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增强语言表现力的奇功伟效,也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生命的蓬勃与喜悦,从而达到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三)课堂评价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渗透到目标达成的每一个环节。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设计课堂评价这一环节时,应尽可能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协调,交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语文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和繁琐化的倾向。为了达到这一点,在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时,我们重视评价试题的命制,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在设置试题时,无论是试题的材料,还是问题的设置,都努力彰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在“口语交际”练习中,要求学生搜集古往今来的关于战争的诗词或故事,用简短的时间推介给全班同学。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但检测了语文知识水平,而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看,始终贯穿着爱国、奋进、团结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取向。实际上,不论是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练习,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
(四)课堂的延伸应在实践中积累、强化课堂上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论性成果。
具体到语文学科,最能锻炼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基本上是按主题进行单元划分的,每一单元都有一定的情感价值的培养目标,而能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和培养的,除了课堂设计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育效果之外,每一单元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写作训练即是最好的课堂延伸与体现。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重过程,重细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课堂和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更加明确,才能使语文学科作为国语教育起到其最大的心灵和人格塑造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