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邵克萍套色木刻风景版画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邵克萍是上海版画界的重要人物,青年时期,正值中国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难时期。此时的热血青年拥有着满腔的怒火和爱国激情,他意欲宣泄,寻求突破。在鲁迅的号召下,邵克萍满怀勇气,激流勇进,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反抗斗争与革命事业,开启了一扇通往艺术人生的大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邵克萍创作了大量建设题材的套色木刻版画,这类版画作品色彩鲜亮,内容丰富,同之前的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画面表现上均有很大的差异。邵克萍一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战时将刻刀作为武器,强烈抨击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描绘抗战胜利给人民带来的喜悦;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表现祖国朝气蓬勃地发展的作品,我们从邵克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作品的题材选择上都可以看出,他对于建设题材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激情。
  关键词:邵克萍 套色木刻 风景 版画
  邵克萍是上海版画界的重要人物,青年时期,正值中国被日本帝国s主义侵略的危难时期。此时的热血青年拥有着满腔的怒火和爱国激情,他意欲宣泄,寻求突破。恰逢鲁迅鼓励广大有志的艺术青年发展中国自己的版画,经过他的推波助澜,新兴版画艺术运动浪潮声势逐渐浩大,蓬勃发展。在鲁迅的号召下,邵克萍满怀勇气,激流勇进,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反抗斗争与革命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他借由此径,开启了一扇通往艺术人生的大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邵克萍创作了大量建设题材的套色木刻版画,这类版画作品色彩鲜亮,内容丰富,同之前的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画面表现上均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邵克萍在这一阶段的版画创作,其子邵黎阳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新中国诞生后,从穷困中摆脱出来的老百姓,都有翻身做主人翁的良好感觉。我父亲的这种感受一定很强烈。他在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艺术处美术室、华东美协这些大致属于上海美术家协会前身的美术圈里工作和调动,直至1954年春天,上海美术家协会成立,他开始较长时间在那里工作。心底的安定给他带来莫大好处,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批很阳光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多得益于好心情。”正是由于“好心情”,邵克萍的作品逐渐变得色彩鲜亮、构图富有激情。
  邵克萍创作于1953年的套色木刻版画《东海涌日》(图1)是一幅描绘海上日出的作品。通过同色系颜色的“近深远浅”将空间推开去。邵黎阳曾这样描述此作品:“此图运用套色的变化,简洁明快地推远了海平面。”
  这幅作品与杨涵创作于1956年的套色木刻版画《海防巡逻》(图2)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表现海景的作品。《海防巡逻》的画面对于空间感也已经有了着重处理,但是颜色运用上是单版单色,并不强调每版颜色的丰富性,并且主要是靠明度差来表现空间感;而更早几年创作的《东海涌日》在色彩表现上则已经具有相当的层次感,空间表现主要借助不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
  1954年创作的《田野》(图3)是邵克萍50年代的一幅代表作。表现了在农村的田野里,劳动人民挽起裤脚和袖口,辛勤插秧的场景。画面上表现了蓝天白云、小河、水车以及水生植物等风景内容,风格清新,节奏轻快,充满了轻盈、清新感,是很难得的佳作。邵克萍曾自己解说过这幅作品:“春风吹醒了广阔的苏北平原,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和煦的阳光,新绿的田野,大风车喜迎春风在蓝天下旋转,引进河水灌溉农田。社员们双手不停地劳动,巧绣大地。春天是忙碌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在和大自然拥抱中振奋精神,投入生产。画家面对这一景色,动情地刻画下各具特色的景象和人物形象,以版画的艺术语言创作的田野,洋溢着农村春忙气色,并给人以审美的观赏。”通过这些文字,他详细地解释了画面内容和创作背景,而在色彩上,整幅作品采用了色彩表现空间的方法,近实远虚,重色集中在主体物和画面近处的水草上,突出了画面主体物。
  邵克萍与杨可扬同为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版画艺术家,社会背景和从艺背景都相似,并且邵克萍与杨可扬从抗战时期以来,长期共事,交往也颇深。作品的选题上也具有相似性,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融入版画创作,但是在画面表现上,邵克萍的作品更加注重空间的处理,而杨可扬的作品,则更加接近中国传统绘画,弱化了空间和光影的表现,更多地以物体的外轮廓来表现。
  以邵克萍的《田野》和杨可扬的《木场小景》(图4)为例,这两幅作品分别创作与1954年与1960年。邵克萍的《田野》描绘的是“那时正逢大地回春,大风车随风转动,春忙的农民抽上河水灌溉田地,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的一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而杨可扬的《木场小景》描绘的是他在东北出差期间,“一天在归途中,看到夕阳西下,落日正圆,炊烟徐徐升起,林区伐木工人还在整理堆场”的景象。从画面构图来分析,两幅作品均为横向构图,均采用了天空和地面横向分割,分割线大约都在画面横向的二分之一处,并都在地面有纵向延伸的物体打破横向的主体趋势,《田野》的视觉中心集中在画面右上方的风车处,《木场小景》的画面视觉中心集中在左上方的落日处。从中,可以发现,《田野》与《木场小景》都是表现优美风景与人民辛勤劳作场景的作品,构图上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两幅作品带给观众的观感其实是十分不同的,仔细研究便会发现,造成这种差别主要原因便是画面的色彩表现和空间感的差异。《田野》的画面空间感非常强烈,画面有一种纵深感,而《木场小景》的画面空间感被作者降低了,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的视觉效果。在色彩运用方面,虽然两幅作品都是逆光处理,但《田野》的色彩轻快明亮,画面中重色所占比例较少,整个画面由近推远采用了明度越来越高的递进关系,自然地将画面的透视关系通过色彩变化巧妙地表现出来;而《木场小景》的画面采用的还是以黑白构成为基础, 以彩色元素相辅的表现方法,色彩构成较为平面化。
  邵克萍1961年创作的《浦江晨妆》(图5)这幅作品,画面内容是“在晨曦中,一列长长的拖驳船迎着浦江早潮顺流而上,在近景的一条船蓬上置放着几盆生意盎然的盆栽花卉,一名船工正给它们浇水,这一小小的细节,点出了船家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这是一幅完美的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   《浦江晨妆》的画面最前方是几艘排成一行在江面上行进的船只,船体用了逆光表现,船只的色调以黑色为主,两个工人穿着蓝色工作服在船只上面工作,可谓是“新潮逐浪高”。并且画面采用了倾斜图式,近大远小比较突出,空间感更加明显。远处是上海的外滩,以及一艘大型邮轮和远方的一些其他船只。将整个画面由近向远处推进来看,可以发现,近处的浪所使用的色彩明度明显低于远处的浪,其色彩饱和度又高于远处的浪,这样的表现方式,确定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在近处结构清晰,色彩饱和度高的船只也是这样,而远处薄雾笼罩的外滩和船只,水面本身的颜色渐变就使画面具有推远开去的体积感、透视感和空间感。戎戈在1955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黄浦江》(图6)同样是一幅描绘黄浦江的作品,与邵克萍1961年创作的《浦江晨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都采取了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但《浦江晨妆》的色彩变化较《黄浦江》更为丰富,所采取的倾斜图式构图也比《黄浦江》的平稳的构图更能表现空间。
  习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这种精神,不正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邵克萍先生的创作风貌吗?
  邵克萍一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战时将刻刀作为武器,强烈抨击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描绘抗战胜利给人民带来的喜悦;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表现祖国朝气蓬勃地发展的作品,他曾说过:“我爱建设题材,往往是由于理性认识深入感性的体验中去,由生活点燃的创作激情,孕育抒情的语言,企求引起观众愉悦的美感,沟通感情的交流和艺术的共鸣。”确实,我们从邵克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作品的题材选择上都可以看出,他对于建设题材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激情。
  而邵克萍在创作时,不光关注大时代,对于小画面,他更是斟酌再三。在回忆起创作《一件小事》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我多次阅读这篇名著,深入理解这件小事的思想内涵,想象主要人物的视觉形象和应有环境,并到市郊还有黄包车的乡村收集形象素材,画了不少速写,构了几幅草图。”不光是《一件小事》,他的每幅作品都经过仔细的思索,经得起反复的推敲。这种精神,正是值得我们所推崇的。
  作者简介:
  王帅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版画艺术)。
其他文献
“变涂”,又称犀皮、西皮、波罗漆、虎皮漆,是填漆技法的一种,此技法起于唐朝,在宋朝时十分流行,制作出的图案取决于表面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化。此技法最早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彰髹”。  《髹饰录》中曾有扬明的注释:“凡一切造物,禽羽、兽毛、鱼鳞、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而极仿模之工。巧为天真之文,故其类不可穷也。”这里“彰”的意思是在漆艺的制作中,利用禽羽、兽毛、鱼鳞、介甲等自然物在变涂当中充当起纹的工
期刊
摘 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浓重的一笔,笔者将针对文人画的具体含义,文人画发展中体现出“书画一律”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书画同源”与文人画的关系进行讨论。同时也探讨了“六法”论,“南北宗”论对中国文人画产生的影响等。  关键词:文人画 书画一律 六法 南北宗  谈起中国古代文人画,目前在我国以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为文人画中的“书画一律”之观点,以及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之比较较为常见。  中
期刊
摘 要:美术教学应重视儿童画的创作,通过对儿童画的解读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本文主要是对美术儿童画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儿童画 创作  每每欣赏书本上的学生作品时就会听到学生这样谈论:“哇,这个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其实这个小作者画的是《下雪了,冬眠的动物冷吗》,他用细腻的画笔描绘了地下冬眠的小动物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舟山核雕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从业人员日益壮大。但是,舟山核雕行业缺乏相应的经济制度、行业管理规范、职业操守等,同时在“名利诱惑”下,舟山核雕行业的发展面也临着巨大的考验,一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舟山核雕的长远、健康发展。明代思想家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中写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因此,无论是苏州各级政府还是核雕艺人都应该未雨绸缪,行动起来。制定行
期刊
摘 要:根据平面图形的剪影轮廓特点,取舍、重组、变形、加工为我们所需要和期待的角色造型设计作品。  关键词:剪影轮廓 概括 整体效果 主要特征  一、“传神”是动漫设计专业的造型设计工作的重要标准  造型艺术是美术的基石,而动漫设计专业的造型设计工作则是重中之重。一个特点鲜明、轮廓突出的造型,能够迅速地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同时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提高关注度,形成创造者需要的角色“存在感”。优秀的动
期刊
摘 要:色彩作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语言,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在影视作品的表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并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阐述了色彩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表现。  关键词:色彩 色彩表现 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丰满的色彩张力,震撼的视听语言等。观影时色彩是观众看到的第一视觉,影视作品在创作前必须进行色彩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高楼大厦不断被复印,城市缺少个性,钢筋水泥花花草草,“万城一面”,城市呼唤精神文化,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底蕴,是城市的灵魂。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书法艺术,会带来的超过书法艺术本身的社会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并且会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品位和内涵。  关键词:书法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主题 公共环境 人文精神 亮点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高
期刊
作者简介:  邱思斯,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动画学院绘画系。  杨 娜,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动画学院绘画系。  禚丽娜,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吉林动画学院。  孟凡墨,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动画学院绘画系。
期刊
摘 要:战后尤其是60年代末以后,西方在艺术史学界兴起了一股革新传统的“新艺术史”(New Art History)浪潮,一时间,符号学、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新叙事方式相继涌出,极大地冲击着以“风格学”与“图像学”为主导的西方经典艺术史学体系,而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在完成了对之前宏观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的改造与完善后,以“激进”—“批判”—“社会”的面貌在这次浪
期刊
摘 要:当艺术家不再只用画布和颜料、石膏与刻刀等去创作艺术作品。当一件普通的物品、一座日常生活中堆砌起来的“建筑”、几张冲洗出来的照片都开始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材料并被其称之为作品,艺术开始变得很难定义。虽然新媒材艺术在中国发展了近30年,可是中国观众对于这些当代艺术范畴的艺术形式依然倍感陌生,在解读它们时依然困难重重。在传统艺术展览都还没达到普及化的中国社会,当代艺术能够被普通观众欣赏与理解还有很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