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首先看看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1:“念∕无与为乐者”,因为“念”是动词,是思考的意思,后面是它带的宾语。
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遂”是表衔接的副词,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连动。
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因为“但”是“只是”的意思,表范围的副词,“如吾两人者耳”是定语后置,是一个整体。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其实划分节奏的过程就是理解文章的过程。下面,我们运用开火车的形式,翻译文章。
学生边读边翻译文章。(略)
师:文章全文只有84字,可以说是短小了,我们可以再将它读短读薄。请运用以下的句式说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句式:文章叙述了一件事,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生4:文章叙述了苏张二人同游承天寺的事情,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生5:文章叙述了苏张二人在承天寺赏月的事,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服输的硬骨头精神。
生6:文章描写了月下承天寺幽静的美景,表达了作者誓死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特点。
生7:文章描绘了承天寺月下竹柏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孤寂、思乡的悲伤情感。
二.精读文本、深入解读
师:大家通过阅读体会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有高洁、有坚韧、有孤独、有烦闷。下面我们再将文章读厚,看看作者怎样在文字中透露这些情感的。
师: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生8:当时的季节是深秋,时间是深夜,而且当时的月光皎洁,苏轼因而睡觉不着,外出散步。
师:回忆一下,古代文人写秋绘月的经典诗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9:马致远的《秋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愁绪,“愁”乃心上秋,这个汉字的造字特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10:李白的《静夜思》将“明月”“秋霜”“故乡”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著。
生1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的抒怀很感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是温馨的祝福,是千古离人的心声。
师:皎洁的月光勾起了作者的思绪,有思念,有惆怅,有豁达,不一而足。作者来到承天寺,寻找朋友张怀民。“承天寺”这个地点引起老师的注意,不知同学们有怎样的解读?
生12:寺庙是出家人所在,他们看破红尘,无所追求。
生1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中“幽”“空”“寂”等三个字十分恰当的刻画了寺庙的特点。
师:作者是不是想到了遁入空门,我们无从知晓。但他的确来到了寺庙,寻找寄托。寺中一定有许多的景物,作者选择了哪几种?
生:只写了月下的竹和柏。
师:同学们读过古人哪些写竹和柏树的古诗词,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14: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读出了竹子的坚韧和顽强,也是作者自己性格的真实写照。
生15:郑板桥的《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我读“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时,想到了《爱莲说》里面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竹和莲相似,都有高洁傲岸的情操。
生16:郑板桥的《题画》
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
秋风怪石都奈何不了毅力顽强的竹子,他一身的胆量,誓死不低头的气概,让人震撼。
师: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苏轼与郑板桥虽然不是同一朝代的人,但是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是一致的,在竹的身上也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生17:我读过无名氏所著的《柏树》一诗:
柏劲松青入云幔,
林深溪浅出仙山。
我爱松柏真高洁,
家雀安能枝上攀。
松柏高洁,当然不与家雀为伍,那种洁身自好令人钦佩。
生18:我读过李白的诗句:
为草当作兰,为本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柏的本性是其他的植物所不能比拟的。当其他的植物已经躲避严寒时,只有松柏依然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生19:我读过李白的四句诗: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愿君子长松,慎勿作桃李。
桃李颜色和果实是令人垂涎欲滴的,但是松柏才是真正的君子,不求表面重在内心。
生20:我看过贯休《春送僧》
蜀魄关关花雨深,
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
自有青青松柏心。
送别诗中也有松柏的身影,那是因为她们那份正直和真诚,可以运用来表达一片丹心。
师:同学们的阅读面十分广泛,让老师也佩服不已。古人写文章重在文以载道。大家猜测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这篇文章的?
生21:我从书上的注释中知道,苏轼是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写的这篇文章。
师: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到黄州时写的文章。其实苏轼一生曾经多次遭遇人生挫折,先后被贬到黄州、杭州、惠州和琼州等地,但是他还是生存下来了,靠的就是《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既豁达乐观又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也是这些品质让他在文学上有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文豪!
三.拓展迁移,感同身受
师:苏轼90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让我们大家了解了一位文豪的心境。同学们,如果大家当时与苏轼一起在月光下散步,你会有什么话对他说?
生22:苏轼,你要放开些,人生在世没有趟不过去的水,也没有爬不过去的山。
生2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路上的挫折是难免的,只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有作为。
生24:苏轼,我真佩服你,在你的身上我学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师:安慰、劝导都有道理。老师觉得,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从他身上学习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坚忍不拔,豁达开朗,面对挫折时看开一些,依然可以活得开心幸福。
最后,老师推荐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给大家,课后大家去看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下课!
教学小结:
一.拓宽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态度的深刻教育。
文章只有84字,而且学生的预习情况良好。因此,老师果断地加深了课堂的深度,拓宽了课堂的广度。课堂围绕苏轼文章里选择的“月”“寺”“竹柏”等景物,调动学生的积累,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教育目标,可谓水到渠成。另外,这样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积淀,对于学生今后的文言文的阅读和测试,都有巨大的指向作用,可以说实现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
二.摒除“知人论世”的常规教法,深抠文本得精华。
常规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老师往往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文本抛弃,束之高阁。这堂课,教师将84字的文本读厚读深,学生平时的积累,也在课堂上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是真正的语文课!
张振芳,吴桂花,语文教师,现居江西永丰。本文编校:秦晓燕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首先看看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1:“念∕无与为乐者”,因为“念”是动词,是思考的意思,后面是它带的宾语。
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遂”是表衔接的副词,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连动。
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因为“但”是“只是”的意思,表范围的副词,“如吾两人者耳”是定语后置,是一个整体。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其实划分节奏的过程就是理解文章的过程。下面,我们运用开火车的形式,翻译文章。
学生边读边翻译文章。(略)
师:文章全文只有84字,可以说是短小了,我们可以再将它读短读薄。请运用以下的句式说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句式:文章叙述了一件事,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生4:文章叙述了苏张二人同游承天寺的事情,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生5:文章叙述了苏张二人在承天寺赏月的事,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服输的硬骨头精神。
生6:文章描写了月下承天寺幽静的美景,表达了作者誓死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特点。
生7:文章描绘了承天寺月下竹柏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孤寂、思乡的悲伤情感。
二.精读文本、深入解读
师:大家通过阅读体会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有高洁、有坚韧、有孤独、有烦闷。下面我们再将文章读厚,看看作者怎样在文字中透露这些情感的。
师: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生8:当时的季节是深秋,时间是深夜,而且当时的月光皎洁,苏轼因而睡觉不着,外出散步。
师:回忆一下,古代文人写秋绘月的经典诗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9:马致远的《秋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愁绪,“愁”乃心上秋,这个汉字的造字特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10:李白的《静夜思》将“明月”“秋霜”“故乡”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著。
生1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的抒怀很感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是温馨的祝福,是千古离人的心声。
师:皎洁的月光勾起了作者的思绪,有思念,有惆怅,有豁达,不一而足。作者来到承天寺,寻找朋友张怀民。“承天寺”这个地点引起老师的注意,不知同学们有怎样的解读?
生12:寺庙是出家人所在,他们看破红尘,无所追求。
生1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中“幽”“空”“寂”等三个字十分恰当的刻画了寺庙的特点。
师:作者是不是想到了遁入空门,我们无从知晓。但他的确来到了寺庙,寻找寄托。寺中一定有许多的景物,作者选择了哪几种?
生:只写了月下的竹和柏。
师:同学们读过古人哪些写竹和柏树的古诗词,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14: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读出了竹子的坚韧和顽强,也是作者自己性格的真实写照。
生15:郑板桥的《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我读“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时,想到了《爱莲说》里面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竹和莲相似,都有高洁傲岸的情操。
生16:郑板桥的《题画》
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
秋风怪石都奈何不了毅力顽强的竹子,他一身的胆量,誓死不低头的气概,让人震撼。
师: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苏轼与郑板桥虽然不是同一朝代的人,但是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是一致的,在竹的身上也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生17:我读过无名氏所著的《柏树》一诗:
柏劲松青入云幔,
林深溪浅出仙山。
我爱松柏真高洁,
家雀安能枝上攀。
松柏高洁,当然不与家雀为伍,那种洁身自好令人钦佩。
生18:我读过李白的诗句:
为草当作兰,为本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柏的本性是其他的植物所不能比拟的。当其他的植物已经躲避严寒时,只有松柏依然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生19:我读过李白的四句诗: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愿君子长松,慎勿作桃李。
桃李颜色和果实是令人垂涎欲滴的,但是松柏才是真正的君子,不求表面重在内心。
生20:我看过贯休《春送僧》
蜀魄关关花雨深,
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
自有青青松柏心。
送别诗中也有松柏的身影,那是因为她们那份正直和真诚,可以运用来表达一片丹心。
师:同学们的阅读面十分广泛,让老师也佩服不已。古人写文章重在文以载道。大家猜测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这篇文章的?
生21:我从书上的注释中知道,苏轼是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写的这篇文章。
师: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到黄州时写的文章。其实苏轼一生曾经多次遭遇人生挫折,先后被贬到黄州、杭州、惠州和琼州等地,但是他还是生存下来了,靠的就是《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既豁达乐观又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也是这些品质让他在文学上有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文豪!
三.拓展迁移,感同身受
师:苏轼90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让我们大家了解了一位文豪的心境。同学们,如果大家当时与苏轼一起在月光下散步,你会有什么话对他说?
生22:苏轼,你要放开些,人生在世没有趟不过去的水,也没有爬不过去的山。
生2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路上的挫折是难免的,只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有作为。
生24:苏轼,我真佩服你,在你的身上我学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师:安慰、劝导都有道理。老师觉得,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从他身上学习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坚忍不拔,豁达开朗,面对挫折时看开一些,依然可以活得开心幸福。
最后,老师推荐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给大家,课后大家去看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下课!
教学小结:
一.拓宽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态度的深刻教育。
文章只有84字,而且学生的预习情况良好。因此,老师果断地加深了课堂的深度,拓宽了课堂的广度。课堂围绕苏轼文章里选择的“月”“寺”“竹柏”等景物,调动学生的积累,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教育目标,可谓水到渠成。另外,这样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积淀,对于学生今后的文言文的阅读和测试,都有巨大的指向作用,可以说实现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
二.摒除“知人论世”的常规教法,深抠文本得精华。
常规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老师往往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文本抛弃,束之高阁。这堂课,教师将84字的文本读厚读深,学生平时的积累,也在课堂上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是真正的语文课!
张振芳,吴桂花,语文教师,现居江西永丰。本文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