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中的灯塔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海中的灯塔为迷茫的航行者指引方向,可见它的重要。学习导纲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灯塔,它为在学海中迷茫的学生指引方向。导纲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导学互动是否能有效开展。如果教师在导纲中创设的问题大多数是描述事实、简单的问答和单纯的习题,或一些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缺乏思维含量,很难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教师在导纲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导纲编写中的认知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的部分,要紧紧围绕课前预习、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课后作业来设计。认知性问题包括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脉络知识等内容。探究性问题主要从人文性、工具性、科学性等方面来概括,主要包括品读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等内容。导纲中的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细、过简、过难。导纲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门艺术,精妙的导纲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所谓导纲,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示或问题。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抓住关键,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能够承上启下的导纲,来帮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脉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理想互动。
  
   一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如了解背景、感知内容、理解层次、品味语言、探究中心思想、拓展延伸等等。想面面俱到,必然会因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使每个教学过程演变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导纲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以探求的视角进入课文,从而达到让学生细细品味、深入探究的目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导纲设计得好,可以触及课文精要,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更加深入地思考,教学也必然事半功倍。导纲的设计要视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来大胆取舍,让学生的理解深入课文。所以,导纲设计对教师把握教材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高了要求。下面以我在《穷人》中的教学,谈谈对导纲的设计及其效果。《穷人》课文较长,又不允许用太多的时间进行讲授,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思路,突出重点、简化头绪,抓住文的“魂”,找对切入口,从而设计出“以一当十”的学习导纲,以尽可能少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既全面理解课文,又能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
   一、导纲的设计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触动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可能因这一点而自主求知、主动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整个课堂上,不是老师要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要学,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穷人》课文教学中,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导纲:朗读课文,你认为穷人穷吗?
   这个问题及学习导纲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读一段,讲一段,析一段,品一段”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彻底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入文本,进入了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阅读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穷人生活虽穷,但精神不穷。
  
   二、自学导纲的设计应突出重点
   自学导纲的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为用少而精的关键提示组织教学,能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炼、教学环节更简洁,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的重点。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导纲:“为什么穷人不穷呢?”
   导纲提出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留给学生充分质疑发问的时间,及时点拔调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学生们很快就对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用“穷人”命题的目的。学生们的情感从而也会受到触动,他们明白了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更应该去追求的。这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快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三、导纲的设计应循序渐进
   如果说,这堂课的前一阶段是“起”,那么后一个阶段可以说是“承”,承前发问,逐渐深入,让学生分析穷人不穷的原因,进一步感受做人的道理。
   因此,导纲设计不能让学生陷进问题探讨的泥潭,要在对导纲一步一步、逐层递进的探讨中,帮助学生不断地开启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考问题。本节课设计的两个导纲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任务。学生乐于去参与,课堂目标达成度就会很高。
   可见,由学习导纲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是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文本,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启发、互动、合作、探究共冶一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真正通过老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形成认识。总之,阅读教学因为学习导纲的出现和运用而使课堂变得更朴素、更实惠一些。教师在设计导纲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真正把文本读厚,把教材读薄,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品析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这种能使教学双赢的教学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 操作 安全问题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本文拟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
期刊
目前,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言通病是:其一,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其二,句式呆板,缺少变化。其三,网络流行语泛滥成灾,严重影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其四,照搬套用政治和历史等教科书中的语段,缺少文学色彩等等。众所周知,作文是语言的艺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就是语言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作文优劣的主要尺度。文字表达能力偏低,作文语言的文学性与抒情性不足已成为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  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积极促成体验胜学习,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广泛共识。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领略和欣赏语文的美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创建和谐语文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一、
期刊
诗与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清澈。   ——朱光潜  古代诗歌中精致、纯粹、优美的经典之作是传统文化的精品,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鉴赏、领悟经典中的美感和哲思,教师需通过有效拓展,迎领学生独步登堂、陶冶性灵。  一、在朗读中拓展。重视朗读、诵读、美读,以读代讲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有
期刊
为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我县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根据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局长校长走进课堂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们采用分片区负责,对农村小学进行重点调研,深入各小学开展进课堂听课、参加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调研,掌握全县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查找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成因分析  1、教学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针对我县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当今中国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人对“美”有深刻的理解。若人身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却体会不到,依旧在随手乱扔、乱画,随口乱说,随口乱吐,那么无论经济如何发达,和谐也难以实现。因此社会需要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对孩子来说,来源一:身边人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包括看电视和读有关书籍;来源二:学校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与语文悉悉相关.如今的影视作品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已成为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第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弱智者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转变。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遗弃到教育潜能的开发,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班主任的我应转变教育的理念,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责任。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关爱,充分的发展,充分的潜能开发。使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我班有一名随班就读生,为了不使这名弱智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长期以来,我将随班就读的这名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Halliday与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伯特兰罗素的一则散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探讨文章中的衔接手段及相应的语言特征。作者的结论是:从语篇衔接视角分析英语散文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语篇思维习惯,深入领会散文的意义和写作风格。  关键词:罗素的散文;语篇衔接;散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H0  伯特兰罗素,作为最为现代中国知识界所熟悉的西方学者,是20
期刊
远程教育资源包括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教师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帮助,为学生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资源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