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瀛太:我总不能被世俗打败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裙、毛帽,两条麻花辫晃啊晃,再配上一张素净圆脸和清甜嗓音,她是小说家张瀛太。尽管已年逾不惑,又在大学里担任文学教授,她举手投足却仍充满少女气息,见了人只消三言两语便能畅快聊开,丝毫没有作家架子。见了本人,读过新书《花笠道中》的读者必然会发现,书中那纯真娇美又善解人意的“燕子”宋微青,活脱脱就是张瀛太本人的化身。而这本号称“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除了描写两位好友“燕子”和“乌鸦”之间的美好青春,也记录了当年男校、女校壁垒分明的学生时代男女之间的青涩情感,初恋时的悸动和手足无措,以及命运对这些少年少女的无情捉弄,都是难以忘怀的青春图样。
  谁无年轻、谁无过去,每段往日时光都需有人珍藏;这些曾被深深镂刻进生命里的记忆,总该有个容器装填,于是张瀛太自1995年修改至今,停停改改,几度删减又重写,也因牵涉了大量的真实人物,让她曾一度放弃。但在“说故事的欲望”驱使下,仍是把这段尘封已久的回忆摊开来谈,兼以虚构层层包装;于是读者看见的《花笠道中》是精彩的青春故事,但对张瀛太来说,那是她对生命中某些人所致上的,最深的怀念与谢意。
  跨出一步,风景更美丽
  搜寻张瀛太的经历,便会发现她早已得奖无数,囊获台湾各大重要文学奖首奖,除了小说,她也写电影剧本,作品被海峡两岸、美国、加拿大的文学界收入小说年选及其它重要选集,还连续获选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之“台湾好小说”等等,早已扬名在外。但她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远大的理想,童年时的愿望是“做梦等着日子过”,又想当音乐家和画家。这些话听来一派天真,但自小家境不好的她,历经几十次搬迁、父母离异,还曾穷到全身上下只剩九百元,日子过得并不顺遂。所幸她有一支能写的笔,自称专长是“会读书”,考上台大博士班后又积极参加多项文学奖,终于踏上写作之路。
  虽有着看似“梦幻”的作家梦,但张瀛太自言从小就是个乖乖牌女生,却很羡慕高中好友的叛逆。“我和她在个性上完全相反,却又羡慕彼此。她是个反传统的女孩,很早就看出社会的俗气;而我从小就被教养得要服从社会规范,到三十好几才觉得不对劲。反观我的朋友,她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不需要去服从世俗的价值,但也因此被他人看轻。”张瀛太说,“我常想,要是我们彼此能交换那么一丁点个性,应该都会活得更幸福吧。”
  这个自视甚高的女孩,就是《花笠道中》里“乌鸦”杜花笠的原形,也是张瀛太的青春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很多需要勇往直前的时候,都是她带着我往前冲的,往往跨出那一步之后,我才发现风景真美丽。”即使之后好友已不在身边,但张瀛太知道她已教了自己重要的事,那就是绝不能向世俗屈服。
  说故事的欲望,总跑在前头
  翻开《花笠道中》的最后一页,发现从1995年的初稿始,没隔几年仍有删改的记录:“2008重写;2009改写;2011定稿;2012再次修稿……”仿佛故事并未停在青春的当下,而是逐年更动,而这些为数众多,洋洋洒洒的“纪录”难免引人好奇,疑惑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写作的人,总爱从自身谈起;难忘的回忆,总希望把它记载下来。”张瀛太说,“但对我来说,跑在前头的反而是那股‘说故事的欲望’,所以常常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一口气写下来。但当时年纪轻,写的时候就只是单纯记录,讨厌谁喜欢谁什么的,比较像流水账。后来经历了求职、考试、就业等等问题,也就中断了。”从单纯的学生身份到一个时时变动的大环境,受了挫折,也多少让自己成长。此时的张瀛太再回头来看这些青春故事,难免感觉怪怪的:“写是写过瘾了,但幼稚。”像30岁回去看18岁的初恋,似乎也没有那么刻骨铭心。如她曾有个西藏恋人,当时轰轰烈烈一发不可收拾,还写了《西藏爱人》以作纪念,但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天涯何处无芳草,后来也就淡了:“我的生命就像一捆柴薪,一旦投进去烧,火就会很旺;但柴会烧完,我还来不及上山去砍柴呢!”随着年岁增长,张瀛太坦言自己早已脱离琼瑶式的少女情怀,是故再回头看《花笠道中》的初稿,自然无法忍受:“真要算来,我的初稿能用的,大约只剩几百字而已。毕竟这是小说,不是日记;自己过瘾了,别人未必。”于是张瀛太退出来,改用小说家的眼光去审视这个故事,哪里无聊,删;哪里啰嗦,删;哪里不合逻辑,再删……经过好几道手续,才终于把《花笠道中》修成如今的样貌。
  当然,难免有和自己妥协的时候,比方说一些真的舍不下的珍贵片段,即使累赘,张瀛太仍会保留,苦笑着说自己这时就会丧失小说家的眼光:“我觉得最好写的小说是只有10%的根据,其它90%都可以尽情挥洒,像这本的真实性太高,反而会绊手绊脚。”
  一生写一次,就够了
  既然打着“自传体”小说的称号,势必会碰上“纪实与虚构”的问题,如上海作家王安忆曾说:“我做作家其实是要获得一种权利,那就是虚构的权利。”尤其是有部分真实性的小说,其“真假交织”的拿捏,往往也是小说的魅力。张瀛太坦言,下笔时的确有为难之处:“我想,像这种自传体小说,一生写一次也就够了,因为无论再怎么保持客观,永远都会被事实牵制;时时想把它扭曲或艺术化,现实的痕迹还是很深。”例如张瀛太丑化了书中的女主角宋微青,让她变得比较奸诈狡猾,足以推动故事发展:“但事实上我一点都不奸诈啊!”张瀛太笑着说,认为过去的自己单纯到近乎“蠢”,但如果以真实情况来写,不知世事的女主角会显得太蠢笨:“又不是在写琼瑶小说。”改变人物性格,是希望把人性复杂化,才有更多故事可说。又例如宋微青的好友“乌鸦”杜花笠,满腔热血敢于直言,但书中一些她“行侠仗义”的趣事未必为真,多是张瀛太替她加上去的:“不然这个角色会太过苍白。”
  虽然是真实故事,但也未必要用“自传体”来写不可。张瀛太说,刚开始的确是用第三人称来写,原先以为能让自己离得远些,比较客观:“但我自己读的结果,就是没感情,像是看一个不痛不痒的故事。”后来改成“我”去说故事,就发现感觉来了:“也变得比较勇敢,甚至可以替其他角色发言。”特别是在描绘一些男性角色时,更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尤其是和我比较亲密的男孩子,因为当时多是透过信件去认识彼此,能了解的程度是有限的;两人也都年轻,难免有误会或争执。往往是分手很久之后重新回想,才发现他的别有用意。”是故当“现在的张瀛太”重回现场,在书写年轻的恋人时,也多了一番理解的深情。
  毫无保留的我们,最可贵
  因为新书出版,任教于台湾科技大学的张瀛太也提供“素材”给学生拍摄,跟上目前的流行,拍了一部《花笠道中》的微电影。当旧日时光的纯纯爱恋,碰上现代“高科技”的男女关系,会擦出什么火花?女主角宋微青把恋人寄的信视若珍宝,回信时总也费尽心思,更别提耐心等待邮差的那股劲了,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发简讯,晚个几分钟便不耐烦的年轻学生们,真能理解这样的男女互动吗?“我的学生很惊讶,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恋爱!”张瀛太拍手笑说,“他们只是骑机车就可以抱对方的腰了,我要牵一次手可是得等上四五年呢!”即使漫长,但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张瀛太当时和恋人通了三四百封信,现在还会不时拿出来反复翻阅:“他的手劲很重,常常写到信纸背后都凸出来,但摸着那些笔迹,就像是摸着他的手。”即使并未爱得轰轰烈烈,但这情景她永远难忘。
  纪念初恋情人,也是《花笠道中》的书写动机之一,即使书中结局并未说明宋微青究竟情归何处,但最好的结局藏在张瀛太自己心中:“起先的动机只是替这段青春作记录,但后来每改一次稿,就发现我的胸襟变开阔了,有些怨气在书写中化开了。爱情是需要包容的,但这种包容却要等到十几年后才能理解,才发现当年没有人是有错的。”张瀛太难掩不舍地说:“大家都付出了自己最可贵的那一部分,当时会有冲突、摩擦,乃至怨恨,那是因为我们毫无保留。”
  青春,无知与无惧
  说完了深藏多年的青春故事,如今又是怎么看待青春的呢?张瀛太说得斩钉截铁:“无知与无惧。”现在的自己会嘲笑当年的自己,但也因为无知,才会想要对外探索;因为无惧,所以不愿退缩。“我想我再也找不回只有那时才有的激情了。”说来感伤,但张瀛太自言仍试图寻找当初那股行动力,她失去了某些纯真,但也在人生旅途上拾回了什么,此消彼长,与其追悔过往,不如面对现在:“毕竟人生像爬楼梯,每一楼都有自己的风景。”
  面对社会险恶,张瀛太有自己的本事;但当面对自己时,她说心里永远都有个“保留区”,那是某部分的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改变过的:“就像一片没被污染过的风景。被污染就完了,人生就没了立足之地。”在心里留一块净土,或许就是张瀛太缅怀青春,并抵抗世俗的最好方式吧。
其他文献
女儿经常抱着我的脖子,对我说:“爸爸,你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这如同天籁的话语,是对一个爸爸的最高奖赏,也是我和女儿6年来共读图画书的结晶。  我女儿现在6岁多,我和她一起读书最早的照片记录,是女儿2个月零4天大的时候,我给孩子看《婴儿画报》,后来,还给孩子读过一些唐诗宋词三字经等等。  我至今还记得,刚刚知道绘本(也叫图画书)这个词,第一次看到绘本的时候,给我的震撼。那是在女儿快2岁的时候
期刊
7月2日,译言网正式发起“译言古登堡计划”。在官网上,译言这样介绍这个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多语种的、开放的协作翻译项目”。遵循开放版权、协作翻译和数字出版的流程,译言将网罗除英语外的其他主要语种(包括德、日、法、西等)和个别小语种著作,将更多的外语文学佳作介绍给中国读者。  译言网于2006年中上线,由三名在美国留学的清华毕业生创办,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公司开始商业化运作,定位于用翻译的方式
期刊
“淡定”,台湾这两个月从网络爆红至实体世界的两个字。茶界有诗人命名的“淡定红茶”,其实在书市也早已“淡定”多时,既有已故作家曹又方的疾病志《最美的战役:淡定、积极、重生》,复有弘一大师《淡定的智慧》。“淡定”被解释为冷静、镇定,是为一种思想境界,一种可修练的能力、态度,就在“幸福”已经被用到旧用到烂用到新鲜感褪尽之际,“淡定”横空出世,一夕之间取代了“幸福”。有着情绪波动的“幸福”还不如面对一切皆
期刊
A  哈姆雷特也爱疯: 数位书房的哲学家  作者:威廉·鲍尔斯 译者:郭凡玮  出版社:智园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如果有一天,科技让家人消失了。  转身遇见柏拉图、赛尼加、古腾堡、莎士比亚、富兰克林、梭罗的身影,只要我们知道何去何从,这将是个完美的时代。  “要去哪里?问问你的iPhone吧!”  “iPhone真的能够拯救人类吗?”  “离开人群,到城外去好好思考几个钟头吧!”  
期刊
绘本(或曰图画书)是幼儿文学的代名词,绘本的主要读者是幼儿。世界上广受幼儿喜爱的经典绘本,比如“脏狗哈利”系列、“好奇的乔治”系列,无不是理解幼儿心理,表现幼儿情感,洞察幼儿愿望的作品。深入抵达幼儿的心性,是经典图画书的不二法门。本文中,我以日本马场登的“11只猫”系列绘本为例,来谈绘本的表现幼儿心性这一问题。  “11只猫”系列绘本的漫画风格的画非常生动,富于容易被幼儿理解的表现力。文字故事也好
期刊
千禧年前后,外国童书开始零零星星被引进到大陆,直至2006年达到了风起云涌的高峰点,益智、百科、科普等各类优秀童书大举进入,但在那时候,绘本类仍然是小众的高端读物。  现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下简称“三联书店”)绘本编辑、“三联绘本馆”绘本项目主管的刘杨,当时刚进入出版行业,担任童书的版权策划编辑,在工作中第一次接触到绘本,也为当时的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艺术绘本。  2009年,三联书店成立
期刊
想象中,童书创作者似乎比较能抵御俗世的污染,保持孩童的眼光看世界,所以才能创造一个大人未必懂得、但孩子肯定心领神会的二次元世界。但在现实的磨砺中,要怎样维持单纯的心?  当谈到绘本创作者最重要的养成时,从事了近30年童书插画工作的何云姿说:“要对日常生活很细腻地观察;要常常从不同的领域去丰富自己,例如旅行、阅读,这些都可以扩充视野,多角度地看不同的事物;还有就是学一些跟自己完全不同领域的东西。不管
期刊
二十多年前,先锋作家马原放言“小说已死”,叙事实验在一个转角处搁浅。时光轮回至今天,二十多岁的马原已经成为59岁的马原,他带着新书《牛鬼蛇神》重回文坛,带着他的叙事眼光再作小说。于是,他的离去、归来便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7月,“马原归来——我会再写二十年”新书推介活动在厦门“不在书店”进行。马原乐呵呵说,他会再写二十年,因为自从生病以来,生命反而多了惊喜。还要写一部自传,活了一甲子,也到了
期刊
做编辑,总有一些心仪已久的作者,时刻想为他们编几本书,哪怕是没有任何的酬劳。这种心仪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只是一种单纯的久仰。之于笔者,心仪的作者很多,老一代的比如北京的周有光先生、四川的流沙河先生;中年的如山西的韩石山先生、辽宁的高海涛先生;年轻一代的则有曾经在吉林现居广东的王国华和上海的毛尖诸人。不过好事多磨,直到今年6月,总算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愿望,为王国华出了一本历史小品集,这也
期刊
1998年美国华纳影片公司发行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中,女主角Kathleen经营一间独立儿童书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电影中,书店不敌大型连锁书店的折扣战,选择结束营业,剧中一幕,店外张贴的海报写着“Closing This Week: All Stock 40% off.”满店的客人,忙着抢购出清的折扣书和可以带走的桌椅,某位客人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