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植物园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eng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期日下午,陪太太到植物园散步。
  我喜欢看园景,她喜欢看植物。看到一处园景,我就会想起年轻时代跟那景物相关聯的轻狂往事,一心一意想搬出来说给她听。看到一种植物,她就会想起跟这植物有关的童年往事,忍不住絮絮叨叨的全盘搬出来说给我听,一点细节也舍不得放弃。我们都是属于“回忆型”的人,而且很热心的认为在谈天中自己应该有些贡献。
  
  散文和谈天的结合是很自然的,只是步子要迈得慢,话也不必多。我们明明知道散步要保持的是闲适的心情,但是我们的散步却洋溢
  着表达的热情。我们的谈天像是一场“贡献”的竞争,善意中有些敌意,敌意中满含善意。
  我们散步的路径是由家里走到巷口,再由重庆南路三段逆向走上二段,然后左转,踏上宁波西街,再右转,就是泉州街。几十年前的泉州街总是那样宁静干净,现在也是这样,不同的是,现在的泉州街已经看不到牛车。
  几十年前,我20岁出头,每天早上都在现在站立的地方等着坐牛车上班。牛车很多,一辆接一辆的来。我挑选样子和气的驾车人,说一声“早”,再笑咪咪的加上一句“坐坐你的牛车”,就算有了交代。驾车的农人会稍稍挪动位置,让我坐在他身旁。牛车慢吞吞的走着,把我送到南海路的《国语日报》去上班。那真是一个人人可以享受“慢”的年代。
  我热心的把这一切说给她听,包括数不清的细节和说明。我的叙述加上议论,变得没完没了,完全溢出“点到为止”的范围,直到我接触到她“能不能尽量精简”的眼神,才警觉到自己的独白,已经严重侵犯了她叙说往事的权利。
  建国中学大门口的马路对面,几十年前是日本人的“建功神社”,是用来祭祀对战争有功的日本军人。正当中是一条参拜大道。参拜大道的两侧,古木参天,落叶遍地。参拜大道的尽头有一座水泥白桥。白桥的两边是水池,池里种的是睡莲。白桥的尽头,现在是一座大楼,这是后来中央图书馆盖的。穿过大楼下的门廊,就可以看到原本那座有圆顶的神社,中央是正殿,两旁是侧殿。殿前有一个铺石板的大庭院,庭院当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这个神社,就是从前《国语日报》上班的地方。
  这景物同时引发了我们两个人的许多回忆,因为我们曾经是《国语日报》的同事。但是这一次却被她抢了先。她伏身在桥栏上看池中的睡莲,辨认水中静静游过的黑色鱼群,鱼群引发了她对于童年捕虾的回忆。
  童年,她的家为了躲避盟机的轰炸,搬到寂静的乡下。她跟姨母和表姊妹,都曾经学过用虾笼在溪里捕虾。天黑之前,她们用石头压住装了食饵的虾笼,放在水里,天亮再去收笼,笼里的虾就成为午餐桌上的一道菜。
  
  她开始叙述,加上一大堆的细节。在她滔滔不绝的长篇叙述当中,我只能成为聆听者,不得不也用“能不能稍稍精简一点”的眼神去注视她发亮的眼睛。
  植物园靠近和平西路的一角,有一个竹围,种植了不同种类的许多竹子。竹园的外侧是一条小径,小径的外侧是一个长满青草的斜坡。斜坡下面有一条弯曲细长的天然水沟像一条小河。这景物现在已经不在,但是这个我叫它“小河边”的几十年前的景色,却突然在我脑中变得鲜明生动。我抢先叙述,不再相让。
  几十年前,我和一位喜爱写作的同学,他现在是退休的大学文学教授,我们常常相邀在小河边谈论文学。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很纯真率直。我们的意见常常不合,演变成争吵。我们往往在就要开口骂人之前突然闭嘴,两个人同时含怒起身,一语不发的并肩走回宿舍。两三天后气消了,才又恢复一向的情谊。
  如果我所说的就像前面一段话那么精简,那倒还好,偏偏我想说的不止这么些。我的叙述还刚进行不到所有材料的一半,她已经一再的用“已经够详尽了”的眼神向我注视,希望我尽快结束我的长篇故事,因为我们已经来到植物园里一处我叫它“家常蔬菜”的特区,那里种了一畦畦的葱、蒜、韭菜、小白菜……。
  我很喜欢这个可以给小孩子一些生活教育的特区,一下子想起我们的三个女儿还小的时候,我曾经一次两次的带她们来这里分辨哪个是葱,哪个是蒜。几乎就在同时,她的回忆也来了,比我快了一步。我就像在发言台上被另一个人夺走麦克风,自己沦为站在台上的听众。
  她又想起童年住在乡下的往事。“一眼望去尽是农田”是她想描写的场景。她说农家大都没有上菜市场买菜的习惯,要吃的蔬菜都是家里自己种。她曾经帮母亲种葱,种菜,提水灌园。她每一样细节都不肯放过,对于我的“这些细节可不可以省略”的商榷眼神,始终不加理会,我只好很不甘心的搁起自己的回忆。
  季节是春天,许多年长朋友都有子女开车,孝顺他们上山赏樱。她却建议就近去看看植物园里那两三棵仅有的樱花树。遗憾的是那两三棵樱花树的花儿已经谢了。我看到樱花树旁边有一小片草地,草地上有几块白色的大石头。这一小片草地里,藏有值得我回忆的一段往事。
  年轻时候,我认识一位喜爱谈论人生哲学的新来同事,他也很年轻。有一天傍晚陪他上植物园散步,就坐在那片草地上听他高谈阔论。我们从黄昏谈到夜深,从暮色四合谈到天空露出微弱的曙光。巡夜的警察来了,用手电筒照了照,严肃的对我们说:“年轻人,天快亮了,有话回家去说吧!”
  我开始兴致勃勃的叙说这件往事,对于因为看到樱花凋零又想起了什么的她,只好用“对不起”的眼神,为自己无法停下来的叙述,向她表达歉意。
  很快的,植物园已经被我们绕了一圈。我们轮番上阵的单向叙述,只好在回家的路上继续着。我们走出了植物园,却都没有这样的自觉。
  不久,终于到了必须掏出家门钥匙的时刻。我的回忆还没说完,只好匆匆点上句点。她的回忆还没开始,但是显然已经没有开始的机会。我记挂着一篇写了一半的稿子,她记挂着也该动手洗米做晚饭。我们只好在打开的大门外相约:“进去吧——下星期日再去走走。”
  其实,我们所说的“再去走走”,真正的意思是“再去谈谈”,再去植物园那个地方接续那些永远谈不完的话题。
  
  子敏
  本名林良,1924年生。曾任《国语日报》主编、社长兼发行人。曾获国家文艺奬特别贡献奖。创作包括散文与儿童文学,擅以“最自然的语言”书写生活情趣及人间百态,笔尖常带“童趣”。着有散文《小太阳》、《和谐人生》、《小方舟》;儿童文学《两朵白云》、《我是一只狐狸狗》。
其他文献
彭志强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金融巨变下的中国企业生死转型》课题组主要研究专家之一。原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为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发起人之一。  2008年经管畅销书《生死转型——金融巨变下的生存发展之道》第一作者,2008年经管畅销书《智弈——没有输家的博弈》总顾问,2005年度管理类畅销书《卓越执行—中国企业
期刊
这是一段连续离奇失踪案。随着案情发展,更扩为大宗集体命案。港口丰收欢庆盛宴中,潜伏杀机。  祖母原居基隆渔港,每早在轮舰汽笛声中醒来,傍晚在渔船返航喧哗中歇息;多年前,她随子女移居台北,遂久不闻海风盐腥。两年前,我陪祖母懒在台北公寓卧房看电视,屏幕上播报渔季新闻:大鱼鬼头刀反常丰收。原本,鬼头刀只有4、5月量产;2004到2007年,秋后台东新港每天多达20吨进港。据说是因为鲔鱼、旗鱼等天敌少了。
期刊
七十二岁的隐地。三十四年的尔雅出版社,岂是一篇文章能够尽述的。有限的篇幅,如何落笔,笔者苦苦考虑。    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写他与书的关系?对这个话题,隐地只用了一句话概括:书之于我这一生。是极其重要的,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隐地,原名柯青华,祖籍浙江永嘉,生于上海,七岁时,被父母送往江苏昆山千灯县小圆庄顾家寄养。后来他父亲因在台湾北一女校教书的朋友生病,电报到上海,请隐地父亲前往台北代课,
期刊
作为近现代海上画坛地位极为重要的大家,长期以来,人们对程十发的绘画一直处于说其好不论其所以好的层面,对于画家本人,也多津津乐道于佚事传说而非画史观照。在这位不世出的大家去世十余年后的今天,对其艺术作一个综合性的论述与评价,因而已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先就其画风的嬗变做阐述,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同好对程十发艺术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大时代的绘画格局与个人画风形成  程十
期刊
这本所谓四不象的书,价值或许正在于这一份混沌。太多的规矩都已走到尽头,但尽头以外依然是浩淼的空间,浩淼得没有方向。  作者很聪明地给了自己迂回的空间。诚如副标题所说,作者要写的只是一个五千多年文化历史中的五个片断。片断这个词是极其中国的。它不负责完整的逻辑与因果。它是滔滔河水里刚刚露出水面的青石,机缘凑巧,一位旅人从青石跳到青石,虽然没有桥,旅人还是抵达了对岸。  作者大致是赞同史景迁的,中国的现
期刊
“亏欠”。是的,亲子教养专家蔡颖卿在新作《在爱里相遇》中,用的就是这个词。当一位本应人见人爱的小小孩,在餐厅里胡闹,不听大人的劝导。让用餐的人们非常无奈时,蔡颖卿想到的是“亏欠”。她觉得大人对这位小小孩亏欠一份正确的生活教养,才导致在那一刻,整个餐厅用餐的人中,没有人对这位天真孩童有任何欣赏与怜爱之情。蔡颖卿问自己也问所有大人,“‘亏欠’是一个责备的词、还是一个反省的词?这个跟我们对教养的期待与心
期刊
在香港,有不少人哈日,然而哈日未必知日。而健吾却是一个知日的专栏作家,下笔每每涉及当代日本社会。去年健吾将文章辑成《瀛男宝鉴》和《瀛人设计》出版,即受读者欢迎。《瀛人设计》封面是深蓝的底色,下面排列着桃红色家徽图案,而《瀛男宝鉴》则大胆地以桃红色男体作封面,也许这两书的对象以设计爱好者和喜欢日本男优的同志为主。所以封面设计也比较另类,充满情色味道。这本《色相大和》则大异其趣,封面以纯白为底色,中间
期刊
资深“酒女”陈匡民近期推出新作——《恋酒絮语》。这本书是其在“中国时报”专栏文章的结集,“32段酣畅淋漓、回味无穷的曼妙恋曲,就像《欲望都市》里的爱情冒险,刺激、欢愉,惊喜处处!”她是台湾品酒师里极少数的女性,“当她用探看人生,或者捕猎爱的方式来看待葡萄酒时,他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些臭男生很难瞳的葡萄酒风景”(台湾葡萄酒专家林裕森语)。    “酒女”养成之路    那是台湾葡萄酒沸腾的年代。在那个全
期刊
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继《土耳其手绘旅行》、《东土、伊朗手绘旅行》之后,张佩瑜又给读者带来在亚洲心脏地带旅行时的趣闻轶事。依旧是手写日记的形式,搭配大量或彩色、或钢笔素描的手绘图;依旧是用细致的眼、敏感的心,观看旅途中的风土人貌;依旧有“peiyu的地理教室”,以自己的职业角度,介绍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缘由。对张佩瑜来说,不同的只是旅程,希望能藉由自己的记录,把
期刊
什么是毛边书?对于当下的许多读者而言,倘若冷不丁被问这个问题,恐怕有一大半的人被问住,而真的成了个问题。  毛边书,简单说就是“书不切边”。具体而言,就是书籍在印造过程中,经过排印、折页、配帖、装订、包本等工序之后,省略了最后一道“切边”的工序,而形成的,一种“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鲁迅语)的图书版本样式。  诚然,毛边书作为书籍装帧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样式,它不是中国本土固有的传统书籍装订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