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以立足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具有行业特色、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用型人才
近年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入人心,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才投入不足、人才环境不够和谐,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要把“培养实用型的综合性人才”这个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高专院校以立足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具有行业特色、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知识面宽广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交叉融合、贯通成为多学科综合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各种知识技术的高度综合化。这两大特征使得社会上专业概念逐渐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扎实的基础知识外,宽广的知识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经过两个或多个专业的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和研究。
2、知识运用能力强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成绩非常优秀,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但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能把知识活用,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素质全面
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崇尚“真、善、美”,敢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还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4、科学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知识经济在要求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人才科学的创新精神,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探索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通才培养,也不同于专才培养,它是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而构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
1、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专业课程设置口径偏窄影响毕业生的适应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内在规律,专业设置和划分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适应。
(2)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过于陈旧,需要改革、创新。目前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科技向综合、交叉趋势发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朝融合方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以前那种主要培养专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面临着大变革,以适应专业划分趋向融合兼并的新走向。
2、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
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任务、发展方向、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高职高专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不以专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不强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不要求学生就业按狭窄专业"对口",从而淡化专业界限,形成互相联系的学科群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人才全面和个性发展。
3、实施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的教育理念之一。博雅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的教授为辅助,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也被称为“学生中心学习法”。在课程理论研究上,从侧重知识的工具意义,实用价值的通识教育到全人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力求多元化,所开课程多样化,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尽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地提高,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任课教师往往是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专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状况:任理工科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教师上岗后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造成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会日趋明显,矛盾会逐渐升温。
(三)加强学生组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组织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目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社团工作的广泛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意识,培育团队精神,而且关键的一点就是社团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能力的基础。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制定实践状况量化考核标准。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实施第二课堂、假期实习、选课制,并将之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听讲座、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形式获取学分,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四)培育学生多元文化学习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综合、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专业知识的狭隘性日趋显现,仅仅依赖单一的专业知识很难解决涉及面广繁杂性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机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各个高校里面存在着两种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即地域文化交融学习模式和跨领域、跨专业文化交融学习模式。这两种文化交融在原来就一直存在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客观条件对文化交融的限制也越来越少,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构建和改革的深入。高职高专院校要引导学生开展多元文化的学习,创建切实可行的多元文化学习模式。
国家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年轻一代具备厚实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创特色、创品牌。用科学务实的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立足于社会的实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1050213
参考文献:
[1] 关乐原.新世纪中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探索[J].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
[2]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3]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师资管理改革相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 .
[4]杨文斌等.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
(作者简介:郭艳芬(1964-),女,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教师;李 智(1979-),男,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谢永广(1978-),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陈 聪(1988-),女,石家庄市天苑小学,教师;张含珠(1980-),女,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参谋。)
关键词: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用型人才
近年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入人心,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才投入不足、人才环境不够和谐,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要把“培养实用型的综合性人才”这个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高专院校以立足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具有行业特色、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知识面宽广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交叉融合、贯通成为多学科综合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各种知识技术的高度综合化。这两大特征使得社会上专业概念逐渐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扎实的基础知识外,宽广的知识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经过两个或多个专业的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和研究。
2、知识运用能力强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成绩非常优秀,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但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能把知识活用,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素质全面
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崇尚“真、善、美”,敢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还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4、科学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知识经济在要求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人才科学的创新精神,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探索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通才培养,也不同于专才培养,它是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而构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
1、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专业课程设置口径偏窄影响毕业生的适应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内在规律,专业设置和划分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适应。
(2)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过于陈旧,需要改革、创新。目前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科技向综合、交叉趋势发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朝融合方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以前那种主要培养专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面临着大变革,以适应专业划分趋向融合兼并的新走向。
2、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
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任务、发展方向、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高职高专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不以专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不强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不要求学生就业按狭窄专业"对口",从而淡化专业界限,形成互相联系的学科群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人才全面和个性发展。
3、实施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的教育理念之一。博雅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的教授为辅助,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也被称为“学生中心学习法”。在课程理论研究上,从侧重知识的工具意义,实用价值的通识教育到全人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力求多元化,所开课程多样化,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尽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地提高,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任课教师往往是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专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状况:任理工科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教师上岗后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造成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会日趋明显,矛盾会逐渐升温。
(三)加强学生组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组织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目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社团工作的广泛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意识,培育团队精神,而且关键的一点就是社团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能力的基础。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制定实践状况量化考核标准。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实施第二课堂、假期实习、选课制,并将之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听讲座、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形式获取学分,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四)培育学生多元文化学习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综合、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专业知识的狭隘性日趋显现,仅仅依赖单一的专业知识很难解决涉及面广繁杂性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机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各个高校里面存在着两种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即地域文化交融学习模式和跨领域、跨专业文化交融学习模式。这两种文化交融在原来就一直存在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客观条件对文化交融的限制也越来越少,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构建和改革的深入。高职高专院校要引导学生开展多元文化的学习,创建切实可行的多元文化学习模式。
国家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年轻一代具备厚实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创特色、创品牌。用科学务实的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立足于社会的实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1050213
参考文献:
[1] 关乐原.新世纪中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探索[J].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
[2]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3]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师资管理改革相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 .
[4]杨文斌等.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
(作者简介:郭艳芬(1964-),女,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教师;李 智(1979-),男,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谢永广(1978-),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陈 聪(1988-),女,石家庄市天苑小学,教师;张含珠(1980-),女,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