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艺术 家长不能太“随便”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7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儿学艺术热衷存在哪些误区
  有相关行业专家谈到了当前少儿艺术学习方面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明星效应 许多家长认为学习艺术是孩子成名的一条捷径。在这种思想驱动之下,就会出现孩子被迫学艺的现象。专家表示,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觉到任何快乐,不但培养不了艺术趣味和欣赏力,反而会让孩子对艺术的理解产生偏差,认为艺术就是枯燥的练习。
  误区二:“不差钱”盲目追随 “不管花多少钱,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得有。”有“不差钱”的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盲目跟风,根本不管孩子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学习艺术。艺术学习对这种家长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失去了艺术学习的本质意义。这样的学习也大多会半途而废。
  误区三:学习不好才来学艺 有些家长看到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招生的分数要求偏低,便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孩子选择学习艺术。其实,艺术是创造,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事实上,很多艺术家不只在一个领域有建树,在其他领域也甚为精通。
  应该学点什么才艺
  艺术教育较之一般的学校课程教育有其特殊性,但也和课程学习有相似之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此给出几点建议。本文多以乐器学习为例,其中的教育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教育,如绘画、舞蹈,包括体育运动等。
  孩子能量有限,并且需要充裕的时间玩耍,所以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才艺学习班,有选择地报两三个就可以。多才多艺固然令人羡慕,但要考虑成本,尤其是孩子的时间成本。以牺牲童年的快乐来换取一些才艺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当然,如果某些才艺学习能和孩子的玩耍兴趣结合起来,对孩子来说基本上没有负担,去学习相当于玩,适当地多报一两个也可以。总之,报与不报的原则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去学。
  具体到选择学什么,下面以学乐器为例给出建议。
  选择学什么乐器,如果孩子有明确的倾向性,这就是个简单问题,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选择原则。但由于学乐器往往是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开始,大多数孩子很难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乐器,就需要家长帮助他去判断和选择。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有限,应该说绝大多数家长对乐器的了解比较外行,这方面的建议是:不盲从、不虚荣、不功利。
  首先,家长要追问一下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并不是家长强权或家长意志,在孩子没有观点的情况下,家长对某种才艺的喜爱会感染孩子,影响到孩子对这种才艺的情感。
  其次,要向懂行的人请教一下,比如学乐器,要先了解某种乐器的学习难易程度。家长需要权衡孩子的兴趣、天赋、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等各方面情况,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同的乐器价格差异悬殊,学费也不一样。选择要尽量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匹配,如果孩子在相关学习中没有极为突出的天赋和强烈的喜好,就没必要让孩子的艺术教育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四,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风和虚荣心,更不要有功利心。音乐是一种娱乐,一个人喜欢西方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喜欢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这和高雅或庸俗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对他的人生观、幸福感及心理没有任何影响。另外,艺术教育中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是当前一种可怕的流行病。在选择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上,有些人只是把孩子学习艺术的目的定位在升学和找工作上。艺术教育中艺术的价值被消解,只剩下了谋生的价值。
  艺术专业成了许多人走捷径的一种选择,培养艺术家的教育变成了培养“手艺人”的教育,这就导致艺术专业学生质量严重下降。“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我们在培养孩子艺术爱好中,却经常用世俗价值消解艺术之美,只剩下干巴巴的技巧。这伤害着儿童的幸福感,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也损伤着整个民族的艺术素养和精神质量。
  如何做前期准备工作
  艺术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接触、认识和了解将要学习的东西。之所以父母喜欢什么,孩子往往会喜欢什么,这并不是简单的生物遗传,而是一种环境的熏陶。孩子如果从小生活在某种艺术环境中,他会天然地和这种艺术达成一种沟通,学习起来当然会容易得多。
  前期启蒙教育还包括树立孩子的自信。比如一个孩子喜欢唱歌,太小的时候有可能唱不准,如果家长急于去提醒,并经常说这孩子唱歌跑调,很可能就此挫伤孩子唱歌的自信和热情,让孩子永久地失去一种爱好。当然家长不必夸大孩子的天赋,不必把刚会画几笔的孩子看成未来的齐白石,也不必把爱打台球的儿子看成未来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即不要用一个成功目标给孩子制造压力,在学艺初期,把才艺学习活动当作玩是最好的,让孩子心态单纯些。
  几岁开始学才艺?
  因为才艺内容不一样,所以学习时间也很难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艺不宜太早。这是由孩子身心发育水平决定的。当孩子对什么东西表现出兴趣时,第一个念头应该是如何让他快乐地接触和尝试,而不是马上去给他报学习班,尤其在一些纯游戏项目上,完全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找老师。要学习的才艺不一样,开始学习的时间也会不同,最好多请教几位专业人士,听听大家的看法。总的建议是,宁可稍晚一点,也不要提前去学。
  学习管理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在孩子学艺过程中家长进行外围服务就够了,对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要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家长带孩子去学习,对老师教的内容和要求要了解,在孩子练琴时要帮他听哪里有什么问题,适当地帮帮忙就可以,不能大包大揽。所有的学习,背后的管理道理总是一样的,“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其次,不规定练习时间,只着眼练习效果。很多家长和教师习惯给孩子规定练琴时间,每天必须弹够半小时或一小时。这样做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容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练琴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分散到时间上。尤其当孩子不想练时,就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到钟表指针走到了哪里,这样不但无益于练习,还会生出倦怠感。不如把每天的练习定位于弹奏本身,即曲子弹得如何,熟练度、准确性及技巧等是否有所提高。在时间上不刻板,可以长也可以短,只要把该练的地方练到了就可以。   第三,允许在练习中偷懒,甚至某天不练习。在学习早期,呵护兴趣比学到技巧更重要,不要把学习做成任务,要尽量做成游戏。如果孩子哪天忘了玩游戏,我们不会去批评他,不会在意。同理,哪天他特别不想练琴,也不必在意。这并不是纵容偷懒,只是一种策略。
  需要参加才艺考级和各类比赛吗
  考级是以量化的方式来评价一个人的才艺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如果把考级本身当作学习目标,则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也给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笔者不反对考级本身,正如笔者并不反对学校课程考试本身一样,他批判的是考级对艺术教育的扭曲,以及种种考级乱象。除了期望政府规范考级市场,给家长的建议是,要对考级介于在意与不在意之间,要认真权衡各方面得失,不要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比如证书和择校挂钩,而牺牲长久的教育理想。对考级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可以预防无谓的能量耗散,更可以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呵护他的幸福感。
  另外,笔者也不赞成拉着孩子到处参加比赛,除非你想要孩子成为某种才艺的职业选手,比如做职业钢琴家,否则才艺学习不需要掺杂太多的竞争。事实是现在很多比赛也被市场绑架,成为一些人谋取利益的手段,而这些比赛经常会打着体面的旗号。所以家长和教师,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竞赛邀约,要特别注意组办者的资格、素质、动机等等。觉得不适宜,应当坚定地拒绝。
  不要把孩子单独留给老师
  任何才艺学习,家长都最好陪在孩子身边,保证孩子的安全。尤其是一对一学习时,不管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不管老师年轻年老,都不要把孩子独自留给老师。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值得信赖的,但也必须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个职业,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一般职业群体的道德考证,谁都不能保证有个别心理不良的人混迹其中。况且课外才艺学习一般都是松散的师生关系,家长很难了解到教师的情况,所以这方面必须特别注意。
  怎样才能持之以恒
  放宽眼界科学选择 如何为孩子选择艺术门类?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学习需要一定天赋。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艺术门类时,可以先请专业教师把关,然后看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艺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爱好,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爱好的体验过程。此外,培训机构和老师的选择也很重要。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看其合法正规办学证件和教师从业资格证件,不要仅听其广告宣传,还要看其教学成果的证书,也可直接向正规行业协会咨询。
  学艺过程要有一颗平常心 孩子选择好艺术门类后,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也不能过于散漫。现在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艺的问题已经比前几年理智很多,他们很尊重孩子的兴趣,但有时候却又显得过于散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艺术的训练过程毕竟很枯燥,单靠孩子自己的意志力有时难以坚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严格要求,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贾慧整理)
其他文献
作者:[美]瑞克·玻斯纳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位外国作者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根据自己的心性去发展,如此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道”。“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学以致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特征。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没有考试的教育也许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期刊
定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介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指由国家
期刊
作者:[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该书用真实生动的教学活动实录、反思案例和照片,详细地介绍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应该具备的5个关键实践经验,以及借助这些经验引导幼儿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反思;全面反映了最新的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帮助教师做好从班级环境和文化的创设,到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再到指导儿童学习的具体过程等具体工作。
期刊
赏识教育  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社区。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学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或学校,赏识教育没有被推广成功,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赏识教育,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  第一,承
期刊
“额手相庆”与“弹冠相庆”这两个成语,语法结构相同,但意义并不相同,感情色彩有褒贬之分,很容易被误用。  “额手相庆”语出清代王韬《淞滨琐话·卢双月》:“泥金高揭,邻里喧哗,挤庭下几满。喜极入告,额手相庆。”《汉语大词典》对“额手相庆”一词的解释是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与“额手相庆”同义的词还有“额手称颂”等,大都用来表示庆幸,形容高兴和喜悦的心情,这是一个褒义词。  “弹冠相庆”出自《汉书·王
期刊
调查称八成家长赞成幼儿学艺术  半数不主张考级  当前,艺术素养教育渐趋低龄化,艺术考级的“主力军”甚至从中小学生延伸到幼儿园的孩子。为了给孩子营造更好的艺术素养的教育环境,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少年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发布了《广州市幼儿艺术素养教育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对于孩子参加考级的态度,有50.43%的家长明确“不
期刊
偶见一组关于中小学校长队伍的调查情况:86%的校长为办学经费不足一筹莫展;49%的校长为身陷各种文山会海迎检叫苦不迭……且不论调查结果的权威,但校长们四面楚歌的生存环境着实让新教育、新课改遇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瓶颈,校长不乐,何谈师生愉悦?校长不快,哪来快乐校园?那么校长如何才能做一个不但自己愉快而且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呢?  在追梦中找寻快乐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并不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没有美丽梦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往大了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有立足之地,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往小了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学知明理。但对于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的校长杜互东来说,教育的目的似乎又有新的释义,对于他来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燃烧教师的职业热情,让学生绽放最美的光彩,让教师感悟生命的力量。  科学的理念
期刊
薛法根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 江苏省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阅读诗歌  就是要学生透过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与那个理想中的“人”相遇。果能如此,诗歌阅读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读者便与那个“人”有了心灵的默契,便有了精神的沐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丰富内涵与细腻情感,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阅读带给人的无限美感,更难以用语言
期刊
语言不是数字,说话不是做算术。“没钱”和“有钱”是相对比而存在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钱”是“富有钱财”的意思。  在语言运用中,词语的含义还受到语境的规约。“没钱”这个词语,用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实际含义往往就是钱少或钱不够。比方:“我没钱买汽车。”等于说我没有买汽车的钱,但不排斥可能有买自行车的钱。若死抠“钱少”“钱不够”这类字眼,就不大容易组织成简练流畅的句子。  语言有语言表述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