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g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物画近百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其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推进和人民大众对反映现实生活美术作品的广泛需求。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大众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高人民文化艺术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的时代创造新的文化,新的文化也在创造新的时代,并提出新时代的挑战。如何认清艺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必须紧紧抓住定位定向的探索,尤其在艺术转型时期能抓住转换的契机,主动选择取向,保持主体文化精神,不与潮流同沉浮,是能否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关键。
  2015年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任导师时,来自广西的一名报考生,带来几幅作品,我一看眼睛一亮,感觉作品清新、成熟,是一位很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他叫陈昌远。昌远个性秉直、心地善良、为人厚道、诚实可信、执着求索。在短短的两年学业期间,他在班上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学生毕业展上他的作品《朝圣者》获得一等奖,这就充分说明陈昌远的艺术灵性和才华。陈昌远始终用画笔积极表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正能量之美,真正地把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术作品作为创作导向,也是一个心有大爱,爱国爱民的画家。他坚实扎根大地,绽放生命的美好,在他的笔墨世界里,以线造型,色与墨的干、湿、浓、淡相宜,工写意象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注重强调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严谨的造型、纯熟的笔墨、大胆的探索、神情的捕捉、个性的强调,使他逐渐步入了精神的自由和艺术自由的境界。
  陈昌远从清华美院高研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回到广西老家的几年间,喜讯不断传来,我为之高兴。特别是他经全国评选,获得了公费脱产就读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主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级研修班的资格,之后作品又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真是可喜可贺!陈昌远是一个脚步有声,不会停顿而力求上进的强人,他始终把荣誉作为起点,作为动力,坚持深入生活,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向,迷恋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朴实、厚道、善良、坚韧的广西的壮族人民和苗族人民的形象,钟情于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牢牢扎在自己的一方水土上,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用不同的艺术视角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时事,所创作的作品最后呈现的总能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当中。如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创作了《中国梦》;国家设立农民丰收节,他创作了《又是丰收好时节》《家园之歌》;台儿庄战役胜利80周年,他创作了《红色记忆》;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他创作了《备春耕》等。为中国人物画之坚持反映现实生活,关爱民生,关爱自然,彰显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
  陈昌远说自己喜欢禅意、禅宗、哲理、安静的东西,哪怕是一块黑色,都希望它是可以思辨的,希望它是可以品读的。通过他今年的作品和一堆稿子,看到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或者情感的隐喻。追求美,追求深邃,追求禅学般的克制内敛,更追求精神深处的愉悦。
  2020年初陈昌远创作的一件作品《南山隐士》让我特别感动,在这个时间节点又以《南山隐士》命名,让我马上想到武汉,想到全国人民齐心战疫,因为我当时身处武汉。从那如山一般伟岸的南瓜中,我似乎看到了医务工作者、警察、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很多人的身影,陈昌远把一个普普通通的题材表现得很不普通。人何常又不是这样,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却又做着很不普通的事,如山一样坚守在那里,何等的伟大啊!陈昌远把做着不普通事情的人们组成了“南山”,而钟南山又是众“山”中最典型之一。他把钟老好比古代隐士,当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时,他马上就站了出来,奔赴抗疫第一线。虽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在人民的心目中是那么的高大伟岸,如定海神针般!
  陈昌远用南瓜到南山的辨证思维对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关系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在表现手法上,又用了传统山水中的皴法,可以说是借南瓜之形表南山之情,让人耳目一新!
  前段时间陈昌远把他的另一幅长卷作品《南山归隐图》的稿子发给我看,载体还是如山一般的南瓜,想表达的是疫情慢慢消退后,在战疫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为武汉战疫做了很大的贡献,如医护工作者、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餐馆老板等,他们很多人没留下姓名,他们默默地又归隐到他们的岗位,如隐士一般,这卷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作品!
  他的几幅藏族题材作品,尺幅不大,画面有阅读感,似乎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故事,让人充满了想象,且有一种超越具象的真实感。在这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随风飘扬的经幡,听不到随着转经筒诵出的六字真言,也没有五体投地磕长头的场景,但在观者的脑海里却回荡着永不停歇的梵音。画面简约干净,只有人物极其的凸显,仿佛那些无处不在、永恒存在的白塔、寺院、圣山,已经与容颜沧桑、眼神坚定的藏族人民融合在一起,构成画家的内心解读。以肖像的方式为高原上的藏族人民造像,画面贯注着某种凝神静气的、入定般的寂寞与沉着,能体会到画家将内心对这种信念的坚持所起的共情共鸣的情感投射到绘画对象身上,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令这些充满了人文气息的画像直达人的内心。
  陈昌远在主题性创作的同时,还创作了一批探索实验性水墨的作品,我也很喜欢,如《四连拍》《共生系列》《摩境NO.1》等,这些作品不论是构图,还是表现手法、笔墨语言,都给人耳目一新。体现了大境界、大气魄的追求,把传统型的笔墨文本转换为现代型的笔墨文本。有朴素、朴拙、朴厚的造型和互动,有单纯、淡泊、平和之境的向往,其质朴朴,其气清清,自然形成一种音乐旋律和东方美学。
  “任重而道远”,年轻的陈昌远也重任在肩,担当和梦想仍在继续,“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要想超越前贤,走进自己独来独往的艺术世界,必须执着追求和锐意进取,确立自己的风格和面貌,奔向那未知的崭新领域,不断开发新的可能性,永无止境的探求,才能到达艺术的高峰。
  陈昌远正值创作的旺盛期,相信他能把取得的丰硕成果当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继续奋进,走向灿烂和辉煌!
  陈昌远
  号:无色。1980年出生于广西容县。师从著名画家孔奇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北中国画研究院创作部主任。
  作品获“生态龙岩·红色闽西”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墨韵东湖——湖北中国画作品双年展铜奖。
  作品入选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九届民族百花奖美术作品展,“丹青扬州”第三届全国中国工笔重彩画作品展,同源——首届中国画作品展。
  设计作品多次获长城奖、黄河奖等奖项。作品曾荣登《国际广告》《广告人》封面,发表在《国际设计年鉴》《亚太设计年鉴》《国际广告》《广告人》等刊物。2014年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
其他文献
【摘要】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的肇兴和存在,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发展史上不可忽视且极其精彩的人文现象,亦是中国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加以观照。基于这样的问题背景,本文通过搜集、梳理民国艺术期刊档案资料,特别是聚焦于《亚波罗》《亚丹娜》期刊的内容特色,试图从文献学和艺术教育史的角度入手,挖掘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探析其美育思想及美术思潮,突显那一代艺术家的政治觉醒和创作风格。追溯中国
期刊
期刊
何慧斌/孤亭观水纸本水墨81cm×53cm 2015年  几年前就见到过何慧斌的山水画作,其描绘多为所熟悉的黄土高坡地貌,山脉缠绵,沟壑纵横,山峁迭起。可谓一派朦胧气象,涵虚太清,烟岚溶溶,几般氤氲意蕴。纵有风吹水流,更显寂寞,虽无人物点缀,却也萧逸。  前不久,慧斌兄携几位同道于广州将近几年的画作展出以视诸友,幸得慧斌兄惠赐画册,数十日展而读之,已觉出其作品和前几年相较进步之快,让我震惊。这大抵
期刊
姚瑞江/报喜68cm×40cm  姚瑞江先生号瑞草堂。其人、其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面貌,概之为瑞草精神。先生潜心写意花鸟,又涉猎人物、山水、综合材料、当代艺术等诸多门类。身为后学,谈先生之人之艺实在惶恐,博诸方家一笑。  司空图诗品中说“观花匪禁,吞吐大荒”,我所理解为心中万壑包罗万象,以一种宏观的角度观察万物,可将八荒收纳胸中吞吐。正如观先生之画作,我们不仅看到的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笔墨和完整的构图
期刊
王丽志  1982年出生于河北。畢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副教授、美术教研室主任、学院双带头人,河北省青联委员。2019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冀青之星”。  出版多部专著及教材,主持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多篇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甘肃日报》《石家庄日报》等,多幅作品被中央党校档案馆等收藏。作品获2014年首届河北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入选记忆与
期刊
初识赵明明,她给人以温婉贤淑、贤妻良母的感觉。她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若不是看到作品上的签名,很难让人相信,那一幅幅气势磅礴、尽显北方风骨的画作,竟是出自一位娇小柔弱的女子。触摸北方山水的血脉和灵魂  赵明明热爱描摹家乡山水,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融入到博大雄浑的情愫之中。几十年执着的追求,使她一点点触摸到北方山水的血脉和灵魂,渐渐地使她自己成为辽阔的北方大地上的一拳石、一棵树、一团云。  她
期刊
【摘要】郎静山凭借集锦摄影打破中西方艺术话语交流的困境,将中国传统艺术转译、传播到西方世界,赢得国内外的高度赞誉。集锦摄影的创作周期长达六十余年,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爬梳比对,可发现郎静山及其集锦摄影在1927—1937年、1937—1945年以及1949年后这三个时期,显现出较为复杂的话语建构形态,突显了集锦摄影蕴含的前卫艺术的策略及传统文化的内核。  【关键词】郎静山;集锦摄影;传播;话语建构;民
期刊
其實把风景当做绘画题材是很自然的事,平时呆在城市里,面对各种压力和束缚,总会有种压抑感,呆久了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有要逃脱的欲望。而我从小就喜欢自然环境,一来到乡野心情就莫名的舒畅,不同的景致带来多样的感受,让人可以平静而真切地感受到内心的需求,因而画风景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从题材角度而言,风景、静物、人物都只是作者内心精神指向在画面上的切入方式,每个人的感受和敏感点不一样,对于我来说,风景只是一
期刊
周薇  硕士研究生、南宁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  南寧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校园人文风景系列油画创作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结题作品,项目编号:2018XJ21。
期刊
南宋山水画大家李唐有一首著名的题画诗,诗曰:“雨里烟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朱砂画牡丹。”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千百年来绘画艺术的艰难,这也是我几十年来学习绘画的深切感悟。一、艺术缘分  我的祖籍山东省嘉祥县是曾子的故乡,还是嘉祥汉画像石的出土地。儿时不知“曾子”为何人,更不知“画像石”为何物,上学以后才逐步知道,曾子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学生,参与编写了《论语》,倡导“以孝为本”,是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