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层次训练浅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elif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语文学习,在初中生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可见,当今初中生对作文可谓一个“怕”字了得。然而,作文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难”,就迂回曲折,退避三舍,而应该学愚公“聚室而谋,毕力平险”。方法何在,措施何为?我认为依照学生作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客观过程,开展阶梯层次训练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是针对初中三年,逐步完成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文道谐美”的发展提升过程。
  一.激发兴趣、注重积累、有话可说
  激发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水平低,从本质上说就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因此我们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的兴趣源,根据这些兴趣点,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体会和感受;二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优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作文的畏难心理;三要增设学生作文展示的平台,广泛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热情。初一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初步的生活体验,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不喜欢被动接受,但观察生活的水平较低。老师在这一阶段就应该将学生的写作指导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指导学生找到他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开展课内外活动,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引导他们写出活动的过程,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节叙述出来,写出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感悟。这样实践的结果是学生有说不完的话。
  注重积累。在这个环节,我认为应力求做到“读、察、动、练”有机结合,力求通过积累,使“巧妇有米能炊”。一读。有道是“读千篇赋,始能为文”,阅读积累是写作的重要前提,阅读对于写作的直接目的不仅是积学储宝,启思益智,更重要的是借鉴引路,促进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做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做到时间落实、读物落实、地点落实、辅导落实、读书笔记落实。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二察。《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前搜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学生作文归根结底是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就不可能写出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文章来,因此有心的老师会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三动。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因此,我们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用眼、耳、鼻、心去写作文。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班级里所发生的事情,可有针对性地适当策划一些活动,让学生有素材好写,如《我们班的故事》交流会,如《我心目中的老师》座谈会,如《爸妈我想对你说》亲子会,如春郊远足,如市井采风等。四练。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日记是学生生活的仓库,是学生笔耕的田野,是学生绽放思想火花的天空。”“汇细流以成江海,水长滴足能穿石。”奇迹是靠兴趣和恒久铸造的。我想,我们必须要敦促学生天天练笔。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来“观”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晓声”、“识器”,练就真功夫。
  有话可写。通过以上的开启和积累,完成初中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的任务,那就是“有话可说”,这一阶段基本与初一年级相吻合。在这一阶段,表面上似乎是让学生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只要有写,便能得到肯定。在这个过程中,不刻意进行写作技巧指导,让学生养成自我的行文习惯。实际上,老师还是要把握方向,最起码要让初一的每一个学生能写清楚一件事,能表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性格,能较熟练运用文字的表述功能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初步呈现“文中有我”。
  二.依型训练、有章可循、有话会说
  依型训练。“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鲁迅也谆谆教诲我们:“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朱光潜先生也说:“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因此,我认为要在学习课文上的名家名篇后,指导学生仿写,将作文教学与课文范例教学紧密结合。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写作要依型训练。当然,利用“型”来写作,处理不好会有负面影响,束缚了学生思维。我们要正确认识“型”不是死板的套子,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有章可循。“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我认为要做到有章可循,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读写结合。按照写作的自然程序分专题进行指导:怎样审题立意,怎样构思行文,怎样修改等纵向系列。然后训练学生“写什么文像什么文”,按文体进行横向系列指导:怎样写记叙文,怎样写抒情散文,怎样写说明文,怎样写议论文。具体说记叙性文章,应强调“事议结合、事悟结合、事感结合”;说明性文章,应遵循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议论性文章,应体现凸显论点,依托论据,运用论证。让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有话会说。依型训练、有章可循的最终目的是有话会说,这一阶段应该在初二完成。要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审题立意,在行文中学会提炼中心,文章“有明确主题”,以简驭繁;要使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中,选择最佳的角度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注入内涵、张扬个性、文道谐美
  注入内涵。刘勰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更是开宗明义:作文如同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一样,是效果最普通、使用最便利的情绪显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是作者内心积淀的自然凸现, 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这一阶段的文章应体现学生对理想、对精神、对生命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
  张扬个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对初中生写作能力有如下概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这里,标准强调了写作是个人的自由表达,淡化了写作的功利主义倾向。因此,初三学生必须明白并践行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应该是“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吸壤而出漆”。
  文道谐美。“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对于初三的学生要在引导他们观察社会、积累知识之外,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因为学生能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那么他们就能从种种不同的生活现象中采撷到闪烁着时代光芒的写作题材,就能在构思立意过程中刻意求新,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文无定法,对于高人而言,“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但对于一般的中学生而言,学习一定的方法也算是到“文无定法”的一种过渡吧!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作文教学需要平心静气,需要扎扎实实,需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创造出一片作文写作的新天地来。
  
  蔡献红,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欠缺,但也有着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对学生作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爱写、乐写、会写就基于此。否则,学生就会出现厌作文、怕作文的逆反心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写作文,开动脑筋写出特色作文,我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灵活多样的教学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结合实际,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先指导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汇报
为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我班开展了一次以即兴演讲为内容的语文活动课。这次活动由学生设计并主持,主持人事先准备了“诚信”“宽容”等十五个话题,标上序号,演讲前确定话题的顺序,然后按所抽顺序依次上台演讲。凑巧的是,最后一个抽签的同学抽到了1号,话题为“诚信”,他很自信地上台作了两分钟的演讲,博得了大家的掌声。十五位同学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宣布进入评议阶段,采取自由发言形式,要求发言的同学评论的内容不要重复
真正的好作文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丰富,还要行文流畅、文体新颖。要做到这些,必须创新。  作文创新的方法有多种,我认为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脉搏,挖掘时代的精神,立足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寻求新观点、新认识、新视角,就可以逐步达到创新的境界。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作文选材尽量选取当代人的英雄事迹及名言警句,体现时代性。当代人需要借鉴他们拚搏中的经验,需要他们的名言
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说:爱眼前的学生就是爱国。这句化抽象为具体的名言不由引起我深深的思索: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是有情人,这个“情’字所包蕴的应该是热爱生活的激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学生的宽广胸怀;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同时它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即“爱学生就是爱国”的原因:今天的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今天有什么样的青年,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由此观之,教师身上的责任多么重大!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
“提到作文就头疼”,学生如是说。学生为何视作文为畏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对生活没有感受。而在这一点上,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没有真正的重视。就作文教学而言,愚以为可以从这上面下些功夫。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说说何为“感悟生活”。举个例子说吧,《后汉书·丁鸿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鸿感悟,垂涕叹息。”意思是说,丁鸿因受到感动而猛然醒
五月,夏的激情渐燃!记者(以下简称记)有幸走进通州市二甲中学,这所农村小镇上的普通中学,同样让人感受到校园内以行为文化办校、立校、兴校的蓬勃激情。  在这所普普通通的校园里,我们看到的是校园内浓郁的教学研究探讨和读书进取氛围: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走进校园点燃教师职业激情、“教育行者”教学教研博客圈提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学教案”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感受到的是教师们“为理想而教书”执着的教育
尽管新课标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但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并不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流连其间,乐而忘返,而是弃之不舍,爱之又难,在这两难之间痛苦地咀嚼品读,收效甚微。那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能不能关注学生,设计一些符合他们个性特点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效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踏上了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
常话说,怎样的语文教师教出怎样的学生,上出怎样的语文课。墨子从染丝者那里受到启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告诫人们“染不可不慎”。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很关键。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个人觉得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如下素养。    一、专业基础知识素养    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等基础知识。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
一、07高考语音题回眸    1、考题覆盖:  近几年随着高考语文客观题数目的压缩,语音题和字形题常常是“二考一”。07年高考语文18套试题除全国Ⅰ卷、海南宁夏卷、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和安徽卷外,有12套试题对语音知识作了考查,语音题考查覆盖率达66.7%。从07年高考设题看,语音题考查的比率更大一些,因此08年高考语音题不容忽视。同时也不要忽略语音字形“二合一”式的考查,如07年浙江卷第一题(
语感是在短暂的意识中,甚至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那种包含着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联想、情感及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如果说语言是把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联系起来的纽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文字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既然培养学生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