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改变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尽快地适应新课标所倡导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仅为学生“学会”而教,并且还要为学生“会学”而导,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灌输式模式转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导学模式,使语文教学真正除弊布新,彰显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为学生学会而教,并且还要为学生会学而导,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灌输式模式转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导学模式。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下面是笔者对构建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课不能自己讲得太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注重课堂时间的分配,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独立,让学生充分的说出他们的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例如,笔者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进行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笔者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理解还比较抽象,于是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表演的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就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笔者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學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五、注重课堂情境表演
课堂情境表演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尤其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言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如教学《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的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一个女生饰演作者,其余女生都饰演荷花;选两个男生,分别饰演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理解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了?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那些情节,让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六、让“体验”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注重有感情朗读。笔者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发现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才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笔者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假如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
可见,体验既有感情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巨大作用,注重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为学生学会而教,并且还要为学生会学而导,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灌输式模式转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导学模式。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下面是笔者对构建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课不能自己讲得太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注重课堂时间的分配,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独立,让学生充分的说出他们的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例如,笔者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进行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笔者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理解还比较抽象,于是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表演的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就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笔者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學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五、注重课堂情境表演
课堂情境表演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尤其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言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如教学《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的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一个女生饰演作者,其余女生都饰演荷花;选两个男生,分别饰演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理解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了?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那些情节,让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六、让“体验”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注重有感情朗读。笔者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发现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才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笔者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假如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
可见,体验既有感情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巨大作用,注重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