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以来,古代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然而,不论是这些古诗文的意境、意象,还是作者的情感、创作手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呢?我们尝试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行学科融合的方式教学古诗,进而形成相关的古诗文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诗人贺知章《咏柳》这首诗的教学为例。
一、 语文课巧学《咏柳》
美术和语文的学习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都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都关注表达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想到了用美术教学的方法来破解古诗教学的难题。
师:柳树这么美,老师禁不住想把它画下来。(画柳树)
师:你觉得老师画得怎么样,是不是诗人眼中的柳树?
生:柳树太矮了,不美。
师: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柳树与碧玉的对比图)你觉得柳树和碧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颜色都是绿色的。
生:它们看起来都是透亮的。
师:它们都很美。这里有一个字“妆”是什么意思?
生:打扮。
师:妈妈化妆打扮以后变得更美了,柳树在碧玉般的柳条装扮以后也更美丽了。
师:还有哪个地方画得不好?
生:柳枝太少了。诗中说是“万条”。
生:柳条太短了。
师:那柳条是什么样的呢?(出示:“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个“垂”字你读出了
什么?
生:柳条又长又软。
生:柳枝上长满了柳叶。
师:是啊,在微风吹拂下,柳条又长又软,就像绿色的丝绦一样。(看图:柳条与丝绦对比)。
通过观看老师的画画演示,学生形象地理解了“碧玉妆成一树高”,感受到柳树是秀美的;对比稀疏的柳枝,理解了“万条”指的是柳树的枝条茂密;老师画的翘起的柳枝又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垂”的含义。老师结合美术的教学方法,以自己的画画作为反面教材,学生的发现取代了教师的枯燥的讲解,古诗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 描绘《咏柳》
学生创作的画面和古诗展现的内容都是凝练的、意境化的,这也是语文和美术学科共通的地方。我们不满足于在语文课上借用美术的教学手段,干脆让古诗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师:“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万”说明柳树的枝条怎样?“垂”呢?“丝绦”呢?(出示图)
师:这图上的直线和曲线,哪种线条可以用来画柳条呢?
生:曲线。
师:只画两个枝条行不行?
生:不行,万是形容很多。
师:你觉得哪一种是诗中描写的柳叶?为什么?
生:小一点的。因为春天的柳叶是
“细叶”。
师:(出示柳叶放大图片)那怎么样画好柳叶呢?(师示范画柳叶)
师:画出《咏柳》这首诗的美景必须画好柳树,怎样画呢?(请学生到黑板前和老师一起添画出柳树枝叶)
师:请大家在作业本上画出你心中的《咏柳》诗中的美景。(出示柳树生长的不同环境)展开丰富想象,选择一个柳树生活的场景,把它画下来。
这节课以引导学生从碧玉、一树、万、垂、丝绦、春风、细叶这些词语上形象直观地领会初春柳树的颜色、形状,体会初春柳树的优美。当学生带着故事、节奏、韵味走进阅读、欣赏的视野,一幅幅画面植入学生的心灵。同时通过制作诗配画的造型过程,加深理解《咏柳》诗的意境美和柳树的形象美,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吟唱《咏柳》
诗歌讲究对仗和声律,节奏鲜明。古人吟诗,其实就是根据一定的音韵填写歌词。也就是说,音乐教学和古诗教学也可以是融为一体的。音乐呈现的是诗的音乐感、节奏感,我们想到了用音乐的方法来唱诗。
首先以视频导入,请学生观看一段黄梅戏的视频,介绍黄梅戏,教师示范,教师弹唱,学生跟唱。
师过渡:孩子们当我们的国宝古诗与黄梅戏碰撞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师配乐朗诵咏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两遍。)
教师示范,提示学生想象画面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吟唱古诗。分组用沙锤、响板进行打节奏演唱,加入舞蹈动作进行演唱。
最后,拓展尝试用其他的七言诗填入黄梅戏演唱。
课上,老师选了一首欢快的黄梅调来教这首咏柳。咏柳这首诗的意境和这首稍欢快的调子还是完全融合的。诗的起承转合正好由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呈现出来。课堂上由出示咏柳,朗诵、吟诵再到歌唱、表演,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
诗歌是运用凝练形象的语言、有节奏的韵律传达作者的情感的语言形式,其中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是“意象”。当古诗教学中遇到画面、声音、意境无法向学生展现的问题时,将古代诗文通过与美术、音乐的学科融合,用美术、音乐的方法教学古诗,把语文的理解、美术的画面、音乐的音韵融为一体,甚至,让经典古诗文走进美术和音乐课堂,就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四、 探究《咏柳》
《咏柳》这首诗中,暗含着关于柳树的知识,比如柳树的外形特点:“碧玉妆成一树高”,柳树为什么是碧玉一样的颜色?随着柳叶的生长,颜色为什么越来越深?“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枝细长、茂密、下垂,像绿色的丝绦,柳树的枝条为什么下垂?“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的二月是柳树发芽长叶的时间,那么柳树生长的时间顺序是什么?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成熟?它是怎么繁殖的?這些都是属于科学课所要探究的问题;而诗人观察柳树的顺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这正是科学课学习的观察一棵树的方法。因此,诞生了《认识柳树》。
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咏柳》诗歌,诵读,让学生说说从这首诗中,你了解了柳树的哪些信息,学到了哪些观察的方法? 生:一树高说明柳树的高度。
生:“万条”说明柳树的枝条茂盛。
生:“垂下绿丝绦”说明了柳条的形状
特点。
生:“细叶”说明柳叶的形状是细长的。
师:诗人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柳树的?
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
师:这也是我们观察一棵树的顺序。课前我们也到野外去观察了柳树,还拍好多照片,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学生介绍照片,说说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发现了柳树的什么特点。)
学生按照课前的分组,分别从“柳树的外形、习性、繁殖、作用”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柳树的资料,展示自制的资料卡片。联系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拓展另一首与柳树相关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节课课前,让学生利用周日到野外观察柳树,并记录观察日记、拍照片,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在科學老师的指导下,分组从“外形、习性、繁殖、作用”等方面搜集关于柳树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柳树的特点,学会观察方法,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提升,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上,获得了对柳树的科学认识。
五、 印象《咏柳》
柳树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意象。我国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自汉朝以来,都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戴柳寓示永葆青春、前程发达;古人在清明前后又有赏柳、射柳的习俗。无数诗词作品中都留下“咏柳”“喻柳”“爱柳”的痕迹。因此,在学习一系列和“柳”有关的诗词以后,我们布置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研究活动《柳》。
首先各年级搜集诵读咏柳古诗词、散文、童话,分不同年级结合晨诵内容制作成PPT,利用晨读阅读课、诵读课进行诵读和背诵;布置学生观察柳树,拍照,画画,一二年级学生创作古诗画画,三至六年级学生制作手抄板、资料卡,写作(观察日记、
童话)。
在此基础上,每个班级上一节语文综合学习汇报课。从柳树的自然习性、柳树的文化、柳树的诗词、姓柳的名人等几个板块进行汇报和交流,最后,以“柳”为主题开展课程展演比赛(每班排演一个节目:诵读诗词、表演古诗剧、舞蹈等形式)。
一项学习任务需要调动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特别是学习难度较大的古诗教学,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突破古诗教学的理解难点,有利于知识意义的建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次有益的尝试,让我们得到启发。除了“柳”的学科融合课程,我们还做了杏花、梨花、桃花课程,清明、端午节的学科融合课程……总之,最终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给学生一个有根的童年,这个根就是传统文化的根,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中,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止文雅,行为文明,有独立完整的人格。
(作者单位:睢宁县实验小学)
一、 语文课巧学《咏柳》
美术和语文的学习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都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都关注表达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想到了用美术教学的方法来破解古诗教学的难题。
师:柳树这么美,老师禁不住想把它画下来。(画柳树)
师:你觉得老师画得怎么样,是不是诗人眼中的柳树?
生:柳树太矮了,不美。
师: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柳树与碧玉的对比图)你觉得柳树和碧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颜色都是绿色的。
生:它们看起来都是透亮的。
师:它们都很美。这里有一个字“妆”是什么意思?
生:打扮。
师:妈妈化妆打扮以后变得更美了,柳树在碧玉般的柳条装扮以后也更美丽了。
师:还有哪个地方画得不好?
生:柳枝太少了。诗中说是“万条”。
生:柳条太短了。
师:那柳条是什么样的呢?(出示:“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个“垂”字你读出了
什么?
生:柳条又长又软。
生:柳枝上长满了柳叶。
师:是啊,在微风吹拂下,柳条又长又软,就像绿色的丝绦一样。(看图:柳条与丝绦对比)。
通过观看老师的画画演示,学生形象地理解了“碧玉妆成一树高”,感受到柳树是秀美的;对比稀疏的柳枝,理解了“万条”指的是柳树的枝条茂密;老师画的翘起的柳枝又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垂”的含义。老师结合美术的教学方法,以自己的画画作为反面教材,学生的发现取代了教师的枯燥的讲解,古诗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 描绘《咏柳》
学生创作的画面和古诗展现的内容都是凝练的、意境化的,这也是语文和美术学科共通的地方。我们不满足于在语文课上借用美术的教学手段,干脆让古诗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师:“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万”说明柳树的枝条怎样?“垂”呢?“丝绦”呢?(出示图)
师:这图上的直线和曲线,哪种线条可以用来画柳条呢?
生:曲线。
师:只画两个枝条行不行?
生:不行,万是形容很多。
师:你觉得哪一种是诗中描写的柳叶?为什么?
生:小一点的。因为春天的柳叶是
“细叶”。
师:(出示柳叶放大图片)那怎么样画好柳叶呢?(师示范画柳叶)
师:画出《咏柳》这首诗的美景必须画好柳树,怎样画呢?(请学生到黑板前和老师一起添画出柳树枝叶)
师:请大家在作业本上画出你心中的《咏柳》诗中的美景。(出示柳树生长的不同环境)展开丰富想象,选择一个柳树生活的场景,把它画下来。
这节课以引导学生从碧玉、一树、万、垂、丝绦、春风、细叶这些词语上形象直观地领会初春柳树的颜色、形状,体会初春柳树的优美。当学生带着故事、节奏、韵味走进阅读、欣赏的视野,一幅幅画面植入学生的心灵。同时通过制作诗配画的造型过程,加深理解《咏柳》诗的意境美和柳树的形象美,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吟唱《咏柳》
诗歌讲究对仗和声律,节奏鲜明。古人吟诗,其实就是根据一定的音韵填写歌词。也就是说,音乐教学和古诗教学也可以是融为一体的。音乐呈现的是诗的音乐感、节奏感,我们想到了用音乐的方法来唱诗。
首先以视频导入,请学生观看一段黄梅戏的视频,介绍黄梅戏,教师示范,教师弹唱,学生跟唱。
师过渡:孩子们当我们的国宝古诗与黄梅戏碰撞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师配乐朗诵咏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两遍。)
教师示范,提示学生想象画面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吟唱古诗。分组用沙锤、响板进行打节奏演唱,加入舞蹈动作进行演唱。
最后,拓展尝试用其他的七言诗填入黄梅戏演唱。
课上,老师选了一首欢快的黄梅调来教这首咏柳。咏柳这首诗的意境和这首稍欢快的调子还是完全融合的。诗的起承转合正好由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呈现出来。课堂上由出示咏柳,朗诵、吟诵再到歌唱、表演,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
诗歌是运用凝练形象的语言、有节奏的韵律传达作者的情感的语言形式,其中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是“意象”。当古诗教学中遇到画面、声音、意境无法向学生展现的问题时,将古代诗文通过与美术、音乐的学科融合,用美术、音乐的方法教学古诗,把语文的理解、美术的画面、音乐的音韵融为一体,甚至,让经典古诗文走进美术和音乐课堂,就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四、 探究《咏柳》
《咏柳》这首诗中,暗含着关于柳树的知识,比如柳树的外形特点:“碧玉妆成一树高”,柳树为什么是碧玉一样的颜色?随着柳叶的生长,颜色为什么越来越深?“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枝细长、茂密、下垂,像绿色的丝绦,柳树的枝条为什么下垂?“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的二月是柳树发芽长叶的时间,那么柳树生长的时间顺序是什么?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成熟?它是怎么繁殖的?這些都是属于科学课所要探究的问题;而诗人观察柳树的顺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这正是科学课学习的观察一棵树的方法。因此,诞生了《认识柳树》。
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咏柳》诗歌,诵读,让学生说说从这首诗中,你了解了柳树的哪些信息,学到了哪些观察的方法? 生:一树高说明柳树的高度。
生:“万条”说明柳树的枝条茂盛。
生:“垂下绿丝绦”说明了柳条的形状
特点。
生:“细叶”说明柳叶的形状是细长的。
师:诗人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柳树的?
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
师:这也是我们观察一棵树的顺序。课前我们也到野外去观察了柳树,还拍好多照片,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学生介绍照片,说说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发现了柳树的什么特点。)
学生按照课前的分组,分别从“柳树的外形、习性、繁殖、作用”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柳树的资料,展示自制的资料卡片。联系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拓展另一首与柳树相关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节课课前,让学生利用周日到野外观察柳树,并记录观察日记、拍照片,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在科學老师的指导下,分组从“外形、习性、繁殖、作用”等方面搜集关于柳树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柳树的特点,学会观察方法,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提升,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上,获得了对柳树的科学认识。
五、 印象《咏柳》
柳树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意象。我国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自汉朝以来,都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戴柳寓示永葆青春、前程发达;古人在清明前后又有赏柳、射柳的习俗。无数诗词作品中都留下“咏柳”“喻柳”“爱柳”的痕迹。因此,在学习一系列和“柳”有关的诗词以后,我们布置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研究活动《柳》。
首先各年级搜集诵读咏柳古诗词、散文、童话,分不同年级结合晨诵内容制作成PPT,利用晨读阅读课、诵读课进行诵读和背诵;布置学生观察柳树,拍照,画画,一二年级学生创作古诗画画,三至六年级学生制作手抄板、资料卡,写作(观察日记、
童话)。
在此基础上,每个班级上一节语文综合学习汇报课。从柳树的自然习性、柳树的文化、柳树的诗词、姓柳的名人等几个板块进行汇报和交流,最后,以“柳”为主题开展课程展演比赛(每班排演一个节目:诵读诗词、表演古诗剧、舞蹈等形式)。
一项学习任务需要调动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特别是学习难度较大的古诗教学,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突破古诗教学的理解难点,有利于知识意义的建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次有益的尝试,让我们得到启发。除了“柳”的学科融合课程,我们还做了杏花、梨花、桃花课程,清明、端午节的学科融合课程……总之,最终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给学生一个有根的童年,这个根就是传统文化的根,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中,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止文雅,行为文明,有独立完整的人格。
(作者单位:睢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