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高考“一张卷”定学校和专业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招生问题诸多:一方面,选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并不一定能在重视选拔性普通高考中胜出,学生需要展示的技能也未能通过具体的考试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难以发现自身所需的学生。在人们对高考的意识中,“高分上高校、低分上高职”已成为一种惯例,但随着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我国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高中(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职业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在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型人才,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4年以来,教育部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系列文件,就致力于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新的调整和规划。
  (一)两种高考培养模式将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论坛上公开表示,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新方案,即实行两种高考模式,培养两类人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旨在培养学术性人才的当前高考模式;第二种高考模式是旨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高考模式。在“技能型人才高考”中,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专业技能测试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技能型高考将不再与高考“陪绑”,即参加“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学生无须参加高三的统一高考,只需向学校提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加招生学校的专业技能测试即可。这种技能型高考模式的实施将提升中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各级各类教育体系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的发展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件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决定》中还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目前,已有许多本科独立院校向职业学校转型,这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推进职业教育的分类考试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文件中提到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将成为主渠道。” [3]由此,职业教育的分类考试将被进一步推进。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归因
  (一)职业教育观念的扭曲
  首先,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但社会并不太承认。2014年6月30日,教育部公布的一项初步统计显示:2005年至2013年,在职业教育上,国家财政性经费达1.23万亿元,可见国家对其的重视,然而却出现了“国家热,社会冷”现象。[4]当前,地方政府态度冷漠和社会“重普教、轻职教”思想倾向严重,“高分上高校,低分上高职”观念根深蒂固。其次,职校不重视。一方面,由于各类职校本身社会地位不高,使其安于现状,对追求教育突破性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各类职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宽松,这样更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了。最后,家长不接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唯高考至上”的观念,很多家长和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二)当前中职院校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中职院校现行的课程一般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其模式反映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却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学生现有的状况。表1为某省中职课程体系的内容。
  表1 我国某省中职课程体系的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完善,并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课程内容重学科,轻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从公共必修课程看,内容多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但缺乏通识性、整合性和综合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专业课程看,是学科价值取向,其内容是传递学科知识,目的是为了学科本身的发展,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专业知识也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环节教育内容薄弱,与中职教育目的分离。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未来他们的人生规划有何不同,但多数人还是应有一技之长的。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省的必修课程比例过重,占到了70%,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实力。而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太少,只有15%,难以提高学生在今后求职中的操作能力,课程结构比重也严重不协调。选修课程比重相对较少,只有15%,而且没有设置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3.课程实施创新不足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并不能担任“双师型”教师的责任,导致课程实施呆板、僵硬,课堂仍是教师的课堂,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表1的课程实施一般都是以教师授课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的。职业院校虽然有很多供给学生选择的实践平台,但很多实践平台流于形式化,学生不能够从企业或单位学到对今后有用的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督导,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缺乏跟进式分析。   4.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通过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考试过于重视终极评价。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单一的卷面考试难以对学生成绩作出课程评价。针对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教师往往就是以“期末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一学期成绩,教师不会对每次实践课程给予学生一个客观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
  (三)中职教育质量滞后
  当前,选择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中考成绩分数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这就导致了许多中职院校的整体生源质量较低,加之部分中职院校管理不严,使得学生整体素质下滑,社会认可度下降。其次,师资队伍中“双师”特点不明显。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进课堂”是对这些教师的真实描写,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经历,难以胜任“双师型”教师。
  三、全面构建职业课程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面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新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着重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旨在突出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以达到培养数以亿计劳动者的目标。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鼓励学生就业后在本职岗位上的继续学习。它是职业教育界在长期地摸索之中得出的结论。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要求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强调与企业、行业合作,强调学生的实习实训,这种培养模式已作为我国成功职业院校的重要办学经验。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并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二)构建多样性与弹性的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总的原则要求从偏重文化技术与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与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课程内容选择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职业院校和普通教育学校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服务。[5]课程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基础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基础文化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是指学生所学具体专业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实践课程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企业实习两部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旨在为了让学生提早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这四方面的课程内容不是单一进行的,而是交叉进行,尤其是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之后要及时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应和学校有关,而且应该和企业、社会等相关工作密切联系。
  在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个性,而且也是培养其能力的内在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种类上应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别进行设置,使学生有充足的权利进行自由选课。在选修课程中,同一个专业也可以设置细分方向的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分流学生。
  (三)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普遍注重实践环节,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和连接。在教学中,学校要安排大量的实践课程,此外,学校还应该安排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地训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环节中应创设学习情境,慢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实践课程应成为核心,课程实施的体系设计可以是:基础文化课程约占30%;专业理论课程约占25%;专业技能课程约占15%;实践课程约占30%。关于基础文化课程应该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课程。通过整合课程科目,减少课时数量,使得职业院校朝着真正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只有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没有人作为中介,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就等于零。”[6]学校要通过设置选修课程突显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三位一体”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这个“三位一体”办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课程实施中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合作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成员就教师布置的某一个项目进行分工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第二种,学生在周六或者周末到企业实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关键是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在课程实施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目前,我国高中聘请的教师都是学术型教师,缺乏技能型教师。所以,校方要引进优质的师资,基本可以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的教师。技能型的教师邀请企业中资深员工,因为这些员工的技能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已经非常娴熟,而且对于一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他们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醒学生;另外也可以引进“双师型”教师,即这些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素质,而且还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五)强调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在职业教育新政策背景下,课程的评价要实现多元化。理论课程的成绩应按照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的质量给予评定;实践课程成绩评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个人表现的成绩、小组分工的成绩和企业单位实习的成绩。第一部分的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参与度和个人完成项目的表现来评定;第二部分的成绩是教师通过布置某个项目给小组成员,最后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满意度来给予成绩:第三部分的成绩是教师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学生本学期在单位实习的实践时间和在此期间的表现给予成绩。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校方应该实行奖励机制,比如资助学生出国学习两个月或一学期。在这样的机制下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课程评价方面,还可以打破校际间隔,实行学分互认,对于一部分获得出国留学机会的学生,只要其在国外院校能够完成相应的课程,那同样也可以修得学分,顺利毕业。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关系到很多层面,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只有设计出科学合理先进的、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创立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在我国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际,通过新一轮职业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打通青少年的技能成才通道,进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越.“两种高考”,你何去何从?[N].工人日报,2014-04-06(2).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7.
  [3]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14-09-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04/c_1112367808.htm.
  [4] 汪正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53.
  [5]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R].[2014]6号:7.
  [6] 董云川,文辅相.论中国高等教育个性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5(5):18.
其他文献
【名师档案】周红阳,男,1956年12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浙师大人文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享受正高级待遇),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为浙江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系浙江省优秀教研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语会理事、浙江省高考试卷评价组成员。多次参加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命题,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十余年。自1986年迄今,已在公开发行的
期刊
各类高考复习研讨会和专题报告是高三年级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各类高三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是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将近期的高考目标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既能切实帮助教师切准高考脉搏,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近六年来,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不断探索“六题三课”系列活动,着眼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试图将这两个基本任务统一起来。  一、“六题”明方
期刊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时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探究,使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
期刊
真,对高中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终极的要求。这种既基本又终极的两重性,使得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难企,竟有一种众说纷纭、玄妙难寻之感。几年来,笔者也学习、模仿、反思,冀能探索一条接触“真”的途径。  一、 探寻名作之“真”  在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真”的一点认识之前,笔者想先交代一下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几部作品,因为自己的一点认识就是从这些作品而来的。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作
期刊
在中学语文界流行已久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创立的,它对现代语文教学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被一些人发挥到极致后,成了僵化落后的阅读教学教条。这种教法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如从文章结构入手的手术式解剖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流程大多限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
期刊
【名师档案】罗进近,1969年12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5月获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现为温州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过全国优秀作文指导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温州市第三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浙江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温州市中级和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
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科学世界,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如何才能提高我们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借鉴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提高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1],它是
期刊
温儒敏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也要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1]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阅读课中要获取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就应该学会“品鉴文心”。所谓“文心”,按照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中的解释,即为“为文之用心”。所以,“品鉴文心”就是品鉴“为文之用
期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入了新课标。科学实验和心理学知识也告诉我们,视觉影像比文字语言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能够充分调动并活跃学生
期刊
一、 关于C老师的个案  在笔者的印象中,体育教师应该是以“高度”压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见了C老师,交谈了解后,笔者先入为主的想法荡然无存:一是C老师的身材并不高大,也不威严;二是她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三是很年轻,却很有思想和才华。在以后的沟通与交流中,她的快速成长轨迹展现在我们面前,有很多有益的经验,也有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挑战重重,硕果累累  C老师教龄仅有5年,却在这些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