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fe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和人们观念的差异,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较为科学、完整的定义应当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对教育的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应由四个基本要义组成,即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为目的,以教育教学过程和资源为对象,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要素归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范围,而其理论和实践则是落脚点。以上四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概念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完整定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促进学习”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唯一目的。促进学习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育与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作为促进学习的一种辅助性技术,粘附于教学内容之上,而不是将之与教学内容等同起来,作为促进学习的驱动之一协同配合,这是不能完美地实现学习目的的,必须达成共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的有关过程和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对象。教育技术的运用要在教育的过程和资源中体现出来,这同培养学员和各项素质要从培养过程和资源运用中体现出来一样。缺乏教育资源不能形成教育过程,而教育资源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教育教学资源了。
  教育、学习资源,则应包括参与的人员、环境、设备、资料、信息、时间及约束等,此诸多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是作为系统组成要素整合到一起的。很难想象,没有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教学环境、时间等的介入,教育教学媒体和信息能够独立发挥作用。
  用整合技术将多种教育媒体结合在一起,由计算机控制的一种教育教学新媒体,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有其独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应该加以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但我们发现,如果一种多媒体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末总是不尽如人意的,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协调配合运用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完美,才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
  “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范围,也是定位的具体内容,须知这五个要素是互相联系的,呈网络构型。比如,每个要素都共享教育和教学的反馈理论,反馈回来又被实际应用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之中。
  “理论与实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落脚点。它不仅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也重视教育技术的理论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和实践后,教育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较为成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回顾过去,我们从电化教育发展到今天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某种脱节现象,较多的表现在只重视实践,而漠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与理论的研究发展,这必将影响各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中,必须既重视理论研究与发展,又重视在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方能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关于素质的内涵,长期以来存在着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的争辩。近20年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统一在大脑中形成的信息块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能力是以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为基础的,是经过加工的具有一定功能的信息块……在信息论中通常称为“产生式”。能力是信息的高级形式,人的能力要有先天的基础(大脑)。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人的能力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锻炼和贮存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信息块(包括产生式)。所以,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是特殊的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我国古代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提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所谓“道”,是指人的行为准则,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其内涵虽有不同,但作为行为准则却都是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每当人们考虑做某件事情时,都要与这种信息加以比较决定取舍。所谓“业”,其内涵也随历史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共性却都是指知识与能力。“传”与“授”显然是信息的传输。所谓“惑”,是受教育者的反馈,“解惑”则是采取补救措施,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传输过程。无论是建立行为准则、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用自然科学的语言讲就是教给学生什么,它不是给物质,也不是给能量,而是给学生以信息。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显然,“做人”是需要思想、需要本领的,也就是需要有怎样“做人”的信息。从人的直立行走特征到人的社会性特征,从人的基本生存本领到发展、创造本领,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都不是“生而知之”,需要“学而知之”,需要从外界(首先是父母)获得信息并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大脑中的信息块。同样需要注意,“做人”的基本概念(包括道德)也是变化的、发展的。游牧时代的人需要熟练的骑马素质,这是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需要,马骑得好的人被视为英雄。而在工业社会里骑马就只是一种体育活动或者休闲活动,不再是人所必须的基本素质。适应古代农业生产的人要掌握铧犁(当然指当时的奴隶或劳动农民,不是巫师或者贵族武士,也不是唐明皇或者武则天),现代农民要掌握拖拉机、收割机和科学选种、浇水、施肥等知识,而且有所分工,具有专业的熟练收割技术并非意味着每个农民都要开好收割机。这就是说不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对“做人”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做劳动者跟做统治者的素质标准更是不一样。今天对人的素质要求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现状的。时代素质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对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所提出的要求。今天讨论素质教育,就要讨论面向现代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这个历史时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素质教育的推动力
  1.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须要选择并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资源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软件中、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超乎现实的学习情景,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 用现代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相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落后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竞争中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发挥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要求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在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中形成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再创造。因此,I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持。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也不断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索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四、结语
  
  我们已跨进21世纪的门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因此,知识型人才观将让位于素质型人才观,学习者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更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如何利用生活数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关键。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并以其作为背景固本寻源,对每篇文章都要做出丰厚融通的解读,这样才会使学生不由地产生对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向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上所言落实到小学语文阶段就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
期刊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学科已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信息教育课程按教育部的规划已成为了中小学的必
期刊
在十余年的山区一线英语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情感因素是学生英语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上有成就感,老师赞扬他、同学羡慕他,就会更加快马加鞭奋力去学;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家长不满意、老师不高兴、同学也言词戏弄,时间一长,他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而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制约了其本身潜能的发挥,以致发展成恶性循环,出现日益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
期刊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真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数学意识。现就自己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期刊
小学英语教师想使自己日常的英语教学更加有效,首先就要了解并抓住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而要了解特点,必须先明确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初级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有一个宽松、自然、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中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语文课程实施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决定了语文课堂就是学生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是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师生通过文本的解读而构建精神空间、启迪思维、开发心智、培养
期刊
“争辩”是指双方意见出现分歧后,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件或事物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理论缺陷,以求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意见。新理念下的课堂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探究空间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时间,因此互相争辩的机会也就多了。学生经常会在某个知识点上意见发生分歧,并随之出现争论不休的思辨现象,在此过程中资源得到共享、思维发生碰撞,最后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意见,完成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
期刊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鲜明的生活,是一个个经典的个性人物,是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是一处处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致。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尤为重要,那么,改革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我认为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因为,只有在活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始终保持一颗灵动的心,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体现育人的本质和功能。所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思想“活”    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