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争辩:优化数学教学的新视点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辩”是指双方意见出现分歧后,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件或事物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理论缺陷,以求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意见。新理念下的课堂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探究空间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时间,因此互相争辩的机会也就多了。学生经常会在某个知识点上意见发生分歧,并随之出现争论不休的思辨现象,在此过程中资源得到共享、思维发生碰撞,最后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意见,完成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
  
  一、课堂争辩的作用
  
  (一)资源共享,激发思维
  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中教师要广开言路,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课堂争辩恰能有效地营造这一学习氛围。争辩中,学生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例如教授分数加减法时,我出了一道习题:2-4 +3 ,一个学生插嘴说:“老师,这题出错了。”另一个学生则接着说:“这题没错”。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句地当场争执起来。我本想阻止,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相互学习的好时机吗?就故意说:“哎呀,我也被你们搞糊涂了,这题究竟怎么回事儿啊?”问题一提出,教室就像炸开了的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最终形成两派意见,认为这题没错的为正方,认为这题出错的为反方。于是,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
  反方:2比4 小,小数怎么能减大数呢?所以,这题出错了。
  正方:我们可以用负数的知识来解呀!
  反方:老师还没教过负数,我们不会解。
  正方:我有不同意见,这题不用负数也可算。我们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反方:可是根据混和运算顺序,这题只能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正方:反方同学请回想一下,我们不是学过了运算规律了嘛,应用交换规律就可以把加法移到减法的前面,变成“2+3 - 4”,不就先加后减了吗!
  同学们在辩论中通过倾听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思维,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明白了道理,形成“题目正确”的认识,并在争辩中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
  (二)深入思考,把握本质
  在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课堂教学中,当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让学生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有没有关系,我想这不应当有分歧。哪知学生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不同观点的两派在正方形是否为长方形的问题上争执不休。于是我随机应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双方据理力争,可谓异彩纷呈:
  反方:长方形给人的感觉是长长的,而正方形是方方的,所以长方形就是长方形,正方形就是正方形,正方形不是长方形。
  正方: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的角都是方方的呀。
  反方:它们的角虽相同,但边不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两组对边长度相等。所以正方形不是长方形。
  正方: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平行并相等,而正方形也完全符合长方形的特征,所以正方形是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反方:你说的有点道理,但为什么不说长方形是正方形?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不能混为一谈。
  正方: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它是正方形同时也是长方形,但是如果反过来说是长方形也是正方形,就错了。
  反方:看来是你们的观点是对的,我们理解错了。
  我于是接着补充:正方同学说得好!因为正方形完全符合长方形的特征,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是正方形也一定是长方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习惯于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所以对正方形也是长方形这一数学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当学生出现理解分歧时,我没有急于对两种思维结果做出对或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辩论的方式,应用已学的知识,应用科学合理的思维对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深入的研究。“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互相提示、互相弥补认识上的不足,最终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白了由于正方形完全符合长方形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独辟蹊径,奇思妙解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而课堂争辩恰好能为学生提供思辩的舞台,争辩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汲取别人的思想,触发自己的灵感,产生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一堂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到图书室借书,二年级3个班,每班借30本,三年级3个班,每班借40本。两个年级共借图书多少本?
  让学生独立解答,结果出现了如下几种解法:
  (1)30×3+40×3=210(本)
  (2)(30+40)×3=210(本)
  (3)30×6+10×3=210(本)
  学生对于前两种解法没有异议,但在第(3)种方法上出现了分歧,于是我就让学生对这个别出心裁的做法进行争辩。
  反方:六个班级借的本数不一样,所以不能用30×6算。
  正方:可以这样算,我是这样想的:先把二三年级每个班当成借30本算,一共借了30×6=180本。由于三年级每班是借40本,每班少算了10本,一共少算了10×3=30本,所以要再加上30本,最后综合算式就是30×6+10×3=210(本)。
  反方:原来是用了假设法算的,但是这里不能直接用10乘3,因为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每班少算10本,要先算每班少算了多少本。
  正方:你说得对!应当先用40-30算出每班少算了10本,综合算式应当是30×6+(40-30)×3=210(本)。
  反方:按照你们的方法还可以这样算,先把每个班当成借40本算,再减去二年级多算的本数,综合算式是40×6-(40-30)×3=210(本)。
  正方:还可以这样算30×7=210(本)。
  反方:唉,请问你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
  正方:先把每个班都当借30本算,三年级每班少算了10本,一共少算了30本,原来6个30本,再加一个30本,正好是7个30本。
  反方:原来如此。
  在这样的思辩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互相启发中完善自己的思维,随着争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刻,出现了课前意想不到的研究效果。在这样的争辩中学生不断进行着创造,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争辩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上述阐述,我们不难发现“争辩”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有可为,但是为了让“课堂争辩”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把争辩引进课堂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给学生争辩方法
  课堂学生的争辩应当有序进行,不能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如发言人的发言要响亮,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把话说完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切不可你说我也说,大家同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要组织好自己发言的语言,尽量做到见解明了,要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阐述等。
  (二)及时把握争辩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色彩的问题。教师要能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般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新旧知识的分岔处让学生进行争辩,真理越辩越明,在这些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学生争辩,就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充分地理解知识。
  (三)有效调控争辩进程
  一是调控情绪。在争辩中,学生极易出现热烈情绪,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辩驳,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争辩。二是调控过程。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容易产生争辩跑题或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要使争辩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争辩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当学生争辩偏离研究主题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以使争辩顺利进行;当学生无话可说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以使争辩持续展开。
  综上所述,课堂争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进行交换,思维资源得以共享,学生在你启我发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考,对知识的理解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形式走向本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着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中,涉及很多计算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因考虑不周,或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导致误解或漏解。灵活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可以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分类讨论思想在处理圆的问题中的广泛运用。    一、点和圆相关的问题    例1:已知点P到⊙O的最近距离为2cm,最远距离为4cm,求⊙O的半径r。  析:由题意知点P不可能在⊙O上,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电教媒体也随之进入了幼儿课堂教学,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它不仅是教师的辅助工具,也是幼儿的认知工具,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将图、文、声、像集于一体,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能更有效地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如何利用生活数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关键。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并以其作为背景固本寻源,对每篇文章都要做出丰厚融通的解读,这样才会使学生不由地产生对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向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上所言落实到小学语文阶段就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
期刊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学科已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信息教育课程按教育部的规划已成为了中小学的必
期刊
在十余年的山区一线英语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情感因素是学生英语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上有成就感,老师赞扬他、同学羡慕他,就会更加快马加鞭奋力去学;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家长不满意、老师不高兴、同学也言词戏弄,时间一长,他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而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制约了其本身潜能的发挥,以致发展成恶性循环,出现日益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
期刊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真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数学意识。现就自己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期刊
小学英语教师想使自己日常的英语教学更加有效,首先就要了解并抓住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而要了解特点,必须先明确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初级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有一个宽松、自然、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中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语文课程实施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决定了语文课堂就是学生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是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师生通过文本的解读而构建精神空间、启迪思维、开发心智、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