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2005-2015年)关于文化语言学论文进行整理,总结出这十年文化语言学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主要从语音、词汇和词义、语法、文字、交际称谓、专名、语言接触和教学七个方面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中得出:近十年文化语言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研究领域
一 引言
“文化语言学”的学科名称是方言学学者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正式提出的,其的主旨为:“在泛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的演变。”这门学科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近十年间(2005年-2015年),是文化语言学快速发展,与其他学科交融和转型时期,中国文化语言学学科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 研究领域
(一)语音
语音文化研究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1.谐音文化研究,有陈丽梅(2006),唐七元(2016)考察该方言区的谐音习俗、谐音歇后语等谐音文化的形成与分布。2.方言语音与文化的研究,赵海英《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2013)运用方言学的方法详尽解读“山西民间音乐”反映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3.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金枚《汉语特有的语音文化点滴》(2007)介绍了音系如何表现文化,文化如何影响音系以及音系与思维的关系。
(二)词汇与语义
词汇方面的研究历来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领域,学者们在这一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词汇研究与词义研究关系密切,往往放在一起研究。同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本时期词语的文化意义研究具有以下新特色:1.内容的进一步拓宽。贾娟娟《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词汇研究 ——以网络话语交际中的词汇为例》(2009)从新的视角阐述词汇与文化的关系。2.视角转换。第二语言教学的兴起和发展使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言学本体的研究成果应该转向应用;吴利琴《第二语言文化词汇的构成与教学》(2005)从词汇与思维方式、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来阐述文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方法的跨学科性。一些论文涉及词义的文化认知问题。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来研究词汇的文化意义。
(三)语法
近十年在不同文化对比下进行语法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多,申小龙的《语法差异的中西文化视角》(2011)全面分析了中英语法反映中英文化、思维上的差异。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了语用交际这一块,如罗香莲《从语法的视角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2008),试图将语法研究同思维和文化心理特点联系起来。
(四)文字
近十年研究汉字文化的主要著作有:何九盈、胡双宝与张猛的《汉字文化大观》(2009),王宝珍的《汉字与中国文化》(2011)。在论文方面,林玮生《从文字选择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分野——以中国象形文字与希腊字母文字比较为中心》(2006),在这一阶段,汉字与文化关系集中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主要有陈洁《汉字文化与对外汉字教学》(2013),邹丽琴《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透视》(2014)等。他们认为在学习汉字时也要学习其相关的文化,才能更好的了解和运用汉字。
(五)交际称谓
称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早就有人对它进行的研究。有的从交际的角度着眼,如徐虹《从英汉的亲属称谓看其所蕴涵的文化差异》(2006),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2008)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称谓与文化的关系,各具特色。其他角度的还有徐琳的《 <祖堂集>佛教称谓词语研究》,王琪的《上古汉语称谓研究》(2008)等。
方言和少数民族的亲属称谓也有不少人研究,王婷的《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研究》(2013)、张群苑的《甲定苗族亲属称谓研究》(2008)分别介绍了武汉、苗族语言体系中的亲属称谓。
(六)专名
对专名的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人名和地名:如范庆芬《汉语人名的社会语言学内涵》(2008),张燕来《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2006)。2.楼盘名:李璇、王玲娟认为楼盘名称在组合形式 、音节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特点[1]。3.店名:方颖[2]、田娟娟[3]等认为店名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往往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店主多元化的命名心理。此外,还有对娱乐节目与文化的研究,不过相对较少,主要有梁艳《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语言学分析》(2011)。
(七)语言接触和第二语言教學
近十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对比方面,包括汉语与其他国家语言的接触和汉语与民族语接触两个方面。
汉语与其他国家语言的接触,主要分三个部分来叙述。1.与汉语相似的日韩等周边国家的语言接触。汝金珠《中日文化对比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2008),梁丽娟《中日语言文化对比——以汉字为例》(2006)都认为汉字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汉语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接触。如李倩《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英语言发展对比研究》(2016)3.语言文化接触对翻译的影响。如:张秀娟[4]、刘红刚、赵艳华、王文圣[5]都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4.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如卡依沙尔·艾合买提《汉维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比较及其翻译》(2009)。
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诸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着眼,如付玉萍《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融入》(2014);从文化大纲和教材研究着眼,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大纲”基础研究》(2009)对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就文化大纲的性质、任务、基本框架以及与其它语言类大纲的关系等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相应的讨论。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位问题,有施正宇《从汉字教学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本位问题》(2010)等。
三 结语
总之,十年来,文化语言学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但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科内部和外部研究的不平衡,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研究方法也存在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中,还夹杂着一些立异之心、浮论之词、偏颇之词,影响了文化语言学的健康发展。正如邢福义所指出的那样:“为了使脚步迈得更稳实一点,最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事实的发掘和研究上面,既把一个个具体事实分析清楚,又从众多具体事实中生发出理论。否则,依靠浮想式的研究方法,或者依靠对事实的一些零星的、不咸系统的研究,都无法让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学界排上较高的学术座次。”因此,我们应在继承前人的成果上,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扩大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形成系统的,无穷尽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
注释:
[1] 李璇、王玲娟《重庆市楼盘名的语言文化内涵》(2010)
[2]方颖《商丘古城店名分析及文化解读》(2015)
[3]田娟娟《延安商业店铺命名的文化透视》(2015)
[4] 张秀娟《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2012)
[5] 刘红刚、赵艳华、王文圣《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2009)
参考文献:
[1]邵敬敏. 1992年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述评[J]. 语文建设. 1993(05)
[2]贺显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03)
[3]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孟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再认识[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5)
[5]栗宏.文化语言学研究探微——从汉字称谓看汉文化的发展[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2)
[6]孙彦博.滕州市村镇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10)
杨琳.文化语言学论纲[J]. 文化学刊. 2014(05)
[7]赵明.近十年文化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03)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研究领域
一 引言
“文化语言学”的学科名称是方言学学者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正式提出的,其的主旨为:“在泛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的演变。”这门学科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近十年间(2005年-2015年),是文化语言学快速发展,与其他学科交融和转型时期,中国文化语言学学科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 研究领域
(一)语音
语音文化研究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1.谐音文化研究,有陈丽梅(2006),唐七元(2016)考察该方言区的谐音习俗、谐音歇后语等谐音文化的形成与分布。2.方言语音与文化的研究,赵海英《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2013)运用方言学的方法详尽解读“山西民间音乐”反映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3.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金枚《汉语特有的语音文化点滴》(2007)介绍了音系如何表现文化,文化如何影响音系以及音系与思维的关系。
(二)词汇与语义
词汇方面的研究历来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领域,学者们在这一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词汇研究与词义研究关系密切,往往放在一起研究。同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本时期词语的文化意义研究具有以下新特色:1.内容的进一步拓宽。贾娟娟《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词汇研究 ——以网络话语交际中的词汇为例》(2009)从新的视角阐述词汇与文化的关系。2.视角转换。第二语言教学的兴起和发展使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言学本体的研究成果应该转向应用;吴利琴《第二语言文化词汇的构成与教学》(2005)从词汇与思维方式、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来阐述文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方法的跨学科性。一些论文涉及词义的文化认知问题。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来研究词汇的文化意义。
(三)语法
近十年在不同文化对比下进行语法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多,申小龙的《语法差异的中西文化视角》(2011)全面分析了中英语法反映中英文化、思维上的差异。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了语用交际这一块,如罗香莲《从语法的视角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2008),试图将语法研究同思维和文化心理特点联系起来。
(四)文字
近十年研究汉字文化的主要著作有:何九盈、胡双宝与张猛的《汉字文化大观》(2009),王宝珍的《汉字与中国文化》(2011)。在论文方面,林玮生《从文字选择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分野——以中国象形文字与希腊字母文字比较为中心》(2006),在这一阶段,汉字与文化关系集中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主要有陈洁《汉字文化与对外汉字教学》(2013),邹丽琴《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透视》(2014)等。他们认为在学习汉字时也要学习其相关的文化,才能更好的了解和运用汉字。
(五)交际称谓
称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早就有人对它进行的研究。有的从交际的角度着眼,如徐虹《从英汉的亲属称谓看其所蕴涵的文化差异》(2006),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2008)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称谓与文化的关系,各具特色。其他角度的还有徐琳的《 <祖堂集>佛教称谓词语研究》,王琪的《上古汉语称谓研究》(2008)等。
方言和少数民族的亲属称谓也有不少人研究,王婷的《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研究》(2013)、张群苑的《甲定苗族亲属称谓研究》(2008)分别介绍了武汉、苗族语言体系中的亲属称谓。
(六)专名
对专名的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人名和地名:如范庆芬《汉语人名的社会语言学内涵》(2008),张燕来《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2006)。2.楼盘名:李璇、王玲娟认为楼盘名称在组合形式 、音节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特点[1]。3.店名:方颖[2]、田娟娟[3]等认为店名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往往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店主多元化的命名心理。此外,还有对娱乐节目与文化的研究,不过相对较少,主要有梁艳《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语言学分析》(2011)。
(七)语言接触和第二语言教學
近十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对比方面,包括汉语与其他国家语言的接触和汉语与民族语接触两个方面。
汉语与其他国家语言的接触,主要分三个部分来叙述。1.与汉语相似的日韩等周边国家的语言接触。汝金珠《中日文化对比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2008),梁丽娟《中日语言文化对比——以汉字为例》(2006)都认为汉字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汉语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接触。如李倩《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英语言发展对比研究》(2016)3.语言文化接触对翻译的影响。如:张秀娟[4]、刘红刚、赵艳华、王文圣[5]都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4.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如卡依沙尔·艾合买提《汉维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比较及其翻译》(2009)。
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诸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着眼,如付玉萍《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融入》(2014);从文化大纲和教材研究着眼,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大纲”基础研究》(2009)对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就文化大纲的性质、任务、基本框架以及与其它语言类大纲的关系等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相应的讨论。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位问题,有施正宇《从汉字教学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本位问题》(2010)等。
三 结语
总之,十年来,文化语言学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但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科内部和外部研究的不平衡,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研究方法也存在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中,还夹杂着一些立异之心、浮论之词、偏颇之词,影响了文化语言学的健康发展。正如邢福义所指出的那样:“为了使脚步迈得更稳实一点,最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事实的发掘和研究上面,既把一个个具体事实分析清楚,又从众多具体事实中生发出理论。否则,依靠浮想式的研究方法,或者依靠对事实的一些零星的、不咸系统的研究,都无法让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学界排上较高的学术座次。”因此,我们应在继承前人的成果上,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扩大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形成系统的,无穷尽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
注释:
[1] 李璇、王玲娟《重庆市楼盘名的语言文化内涵》(2010)
[2]方颖《商丘古城店名分析及文化解读》(2015)
[3]田娟娟《延安商业店铺命名的文化透视》(2015)
[4] 张秀娟《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2012)
[5] 刘红刚、赵艳华、王文圣《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2009)
参考文献:
[1]邵敬敏. 1992年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述评[J]. 语文建设. 1993(05)
[2]贺显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03)
[3]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孟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再认识[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5)
[5]栗宏.文化语言学研究探微——从汉字称谓看汉文化的发展[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2)
[6]孙彦博.滕州市村镇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10)
杨琳.文化语言学论纲[J]. 文化学刊. 2014(05)
[7]赵明.近十年文化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