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证汶川奇迹,感受中国力量,讴歌时代精神”。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两周年之际,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委外宣办、全国党刊研究会、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成都、绵阳、德阳和阿坝市(州)委宣传部协办,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承办的“全国党刊四川地震灾区集中采访”活动,于9月13日晚在成都启动。
“这次采访活动是全国党刊的一次重要采访活动,记者们将以手中的笔为武器,采写出多体裁、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报道,大力宣传全国人民弘扬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颂扬四川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巨大成就和精神风貌。”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傅思泉说。
9月14日至16日,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兄弟省(市)党刊,以及我省媒体的100余名记者深入北川县、绵竹市、汶川县、都江堰市、彭州市等6个县(市)14个村镇集中采访。
▍“我要把他们的幸福生活体现在党刊上”
9月14日上午11点,走进整洁的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记者们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
看到眼前的情景,记者们主动上前询问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并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老人们的幸福生活。看到80多岁的郑胜霞正在院子花坛旁浇花时,《当代陕西》的社委王穆科端起相机连拍数张。“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安享晚年,我要用相机把他们的幸福生活记录下来,发表在我们的党刊上,让陕西人了解四川的巨大变化。”
安县是由辽宁对口援建,辽宁党刊集团副总编辑李增福看到眼前的变化更是欣喜不已。“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感到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
▍“灾区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震撼”
“请大家向‘5·12’大地震的遇难者默哀一分钟……”
在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上,记者们为遇难者而难过,74支菊花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
记者们感叹重建创造的奇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重建得这样又快又好。”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震撼”。《今日新疆》记者谢中解释说,灾区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震撼:第一个震撼是被巨大的地震灾难所震撼,“惨烈的地震废墟给我很大震动,让我心情沉重”;第二个震撼是被重建速度和重建成果所震撼,这样短的时间就在废墟上兴建起这么美的新城镇,速度之快,成果之大,这真是奇迹。
▍“把恢复重建的事迹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从东汽新基地到映秀新镇、水磨新镇,从北川新县城到都江堰、彭州……记者们边看、边问、边记,见证了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镜头、笔头记录下了四川灾区人民幸福的生活、灿烂的笑脸。
短短两年时间,四川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让记者们惊叹不已。浙江《共产党员》杂志记者方超来参加这次采访活动前,听说要花两年时间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他觉得不大可能,“但是现在我亲眼看到了重建早已超过了灾前的水平。”
新疆《兵团建设》记者刘云月说:“看到灾区不仅实现了住房的重建也实现了产业的重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把四川重建和创新思想带到我们新疆去。”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说,这次采访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有不少的收获,也有很大启发。“我们做媒体的有责任把四川灾区人民在恢复重建中表现出来的战天斗地的事迹,以及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这次采访活动是全国党刊的一次重要采访活动,记者们将以手中的笔为武器,采写出多体裁、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报道,大力宣传全国人民弘扬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颂扬四川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巨大成就和精神风貌。”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傅思泉说。
9月14日至16日,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兄弟省(市)党刊,以及我省媒体的100余名记者深入北川县、绵竹市、汶川县、都江堰市、彭州市等6个县(市)14个村镇集中采访。
▍“我要把他们的幸福生活体现在党刊上”
9月14日上午11点,走进整洁的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记者们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
看到眼前的情景,记者们主动上前询问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并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老人们的幸福生活。看到80多岁的郑胜霞正在院子花坛旁浇花时,《当代陕西》的社委王穆科端起相机连拍数张。“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安享晚年,我要用相机把他们的幸福生活记录下来,发表在我们的党刊上,让陕西人了解四川的巨大变化。”
安县是由辽宁对口援建,辽宁党刊集团副总编辑李增福看到眼前的变化更是欣喜不已。“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感到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
▍“灾区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震撼”
“请大家向‘5·12’大地震的遇难者默哀一分钟……”
在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上,记者们为遇难者而难过,74支菊花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
记者们感叹重建创造的奇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重建得这样又快又好。”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震撼”。《今日新疆》记者谢中解释说,灾区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震撼:第一个震撼是被巨大的地震灾难所震撼,“惨烈的地震废墟给我很大震动,让我心情沉重”;第二个震撼是被重建速度和重建成果所震撼,这样短的时间就在废墟上兴建起这么美的新城镇,速度之快,成果之大,这真是奇迹。
▍“把恢复重建的事迹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从东汽新基地到映秀新镇、水磨新镇,从北川新县城到都江堰、彭州……记者们边看、边问、边记,见证了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镜头、笔头记录下了四川灾区人民幸福的生活、灿烂的笑脸。
短短两年时间,四川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让记者们惊叹不已。浙江《共产党员》杂志记者方超来参加这次采访活动前,听说要花两年时间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他觉得不大可能,“但是现在我亲眼看到了重建早已超过了灾前的水平。”
新疆《兵团建设》记者刘云月说:“看到灾区不仅实现了住房的重建也实现了产业的重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把四川重建和创新思想带到我们新疆去。”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说,这次采访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有不少的收获,也有很大启发。“我们做媒体的有责任把四川灾区人民在恢复重建中表现出来的战天斗地的事迹,以及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