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地”重返“世界”的路上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塑造了寒江独钓的老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感思想,隐然见出他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表现了他以儒之浩然,纳佛之空灵,在空灵境界中,顿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与奥秘,豁然贯通于生命之中;体现了他从“大地”重返“世界”的努力。
  关键词: 《江雪》 “大地” “世界”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塑造了寒江独钓的老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思想情感,隐然见出诗人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作品以儒之浩然,纳佛之空灵。儒家追求慎独的境界,佛家追求空灵的境界。慎独是儒家提倡的一种内心修养,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状态,也是一种有待的状态。空灵是佛家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在此境界中,顿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与奥秘,豁然贯通于生命之中。
  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一个空寂的自然空间。千山万壑,不见一鸟;万路千径,没有一人。首起之句,空空如也。诗句起笔于空旷和极目无尽的自然世界里,人踪鸟迹都被逐出了画面;偌大的一个世界,摒俗绝尘,归于静寂。“绝”、“灭”二字,不由使人想起佛的空境。然而,佛法中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明与暗,有与无,色与空,生与灭,等等,都是对立范畴,意味着对立面的转换,无意味着有,空意味着色,灭意味着生。“绝”、“灭”看似写无,实则涵有。这空境之中涌动着涵盖万有的精神内涵。深谙佛道独钓的诗人在诗中贯穿一道佛的灵光,“绝”、“灭”正体现了无与空;而“千山”、“万径”则是有,是色物质,“千山”“万径”的“有”之多,才显示出“绝”、“灭”的“空”之大。空和有是交相辉映,有能显空,空能显有,似空而实有,空中见有,虚中见实。本无而非无,朦胧而空洞因有而至无,忘物忘我,乃空灵之境。在这个洁净畅达、纯净空无,雪白空明,无限空阔的境界中,直悟宇宙之本体和生命之真谛。[1]
  “虚”、“无”是海德格尔的“大地”(“大地”、“自然”、“物”大体上是一个意思)“实”、“有”是“世界”(世界是意义的世界,是对万物的意义化)。事实上,任何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不可见的世界与大地之间。诗句的“空无”和“有实”描绘了无形的大地与有形的世界,正是诗句建立了一个世界并展现大地,处于其间的存在者才因意义化而显现,因无意义而隐匿。[2]世界是一切存在者“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的澄明之境,而非一个现存之物的纯然聚合。它绝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而是我们时时刻刻生活于其中,在其中出生与死亡、享福与受难、欢笑与哭泣,展示人类历史性命运的地方。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和庇护者,是涌现着、庇护着的东西。人类栖居于其中的世界就奠基于大地之上。大地是沉寂的、封闭的、收敛的,大地的本质就是它那种无所迫促的仪态和自行锁闭……在其自行锁闭中有一种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而世界则是开放的、外露的、展现的,它总是在不断地向外开放中制造出意义来。二者之间构成一种类似“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作为意义的世界呈现在人的感性视域中,为人所把握;在这种“在场”的意义之后却蕴含着“不在场”的无限可能性,它作为“在场”的基座、背景而存在。这种“非意义的意义”是不断生成、不断聚积的。大地与世界,一隐一显,作为一个自我完形的作品的原始要素,它们均反映出整体的面貌与意义。世界是“隐”着的大地的现实性,大地是“显”着的世界的“支架”与“底座”。世界与大地之间相互生成、相依为命,世界须得立身于大地之上才能达于显现,大地也总是力图通过世界而显露出来。
  “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寒江雪”构筑了一个人佛合一、天地一统的空灵境界。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世界,是静中的极动,动中的极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也是一个空灵的充满生机的世界。
  空灵是指由佛教空观衍生出来的意境,要领悟到空灵的境界,首先要“空掉”审美主体内心的“妄念”和外在的“万相”。妄念为空才能抛弃执著之心,万相为空才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所谓“空灵”,可以从“空”和“灵”两个方面去理解。“空”即为“虚无”,“灵”则为“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空灵”以“灵”为主体,形成一种“虚”与“实”、“无”与“有”、“静”与“动”的统一。在“空灵”这个统一体中,“空”与“灵”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实现方式。空灵指灵气往来其间的美妙心理场所,即所谓“灵的空间”。空灵是超越功利考虑,以无物无欲的自由精神静观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自呈现着它们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也就是说,“空”是指灵气、生气的自由往来奇妙的天籁空间。“空”与“灵”结合在一起,便是指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露出生命灵气的生命境界和艺术境界。[3]心如虚空,照破万方,涵盖天宇,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世间万物尽在其中。空灵的境界是一种:宇宙河汉、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水光云影等万事万物,都不分彼此地融为一体,显得永恒宁静,和谐自然。
  空灵是在对大自然的审美活动中,超越了时间、空间,与宇宙沧冥悠然心会,化为一体,以博大的心胸、莹洁的灵魂去体验宇宙空间的浩渺无际。刘熙载说:“律诗之妙,全在于无字处。”艺术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之美。正所谓“于空寂中见流行,于流行中见空寂”。
  禅宗所追求的空灵之境,通过自然物体来负载。禅宗认为世界万物没有自性,所以为“空”,世界万物的真实性皆来自于“心”的观照。只有进行直觉观照,采取色即空的相对主义方法,将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表象,即“境”。此“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经由心灵熔铸而成的喻象。这种心象是人在生活中由心灵观照而产生的,是人生体验的产物。空灵之境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进入一种万念俱寂、虚静恍惚的境界,天地万物与诗人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虚无”的境界。在这种“虚无”的境界中,其“神明”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安宁,这时“神明”的静谧达到不扰神的状态,也就是清静无为了,这正是“常寂”的境界。
  “虚无”是海德格尔认为的“大地”,“有”、“实”是“世界”。诗句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又展示了大地,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中,诗句描述了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
  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个雪的寂冷的世界。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静中点动,动中寓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其象空茫,其意沉寂。而在这空寂的世界中,淡然化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意象。“寒江雪”与诗的前两句衬映,把一个空茫沉寂的世界描绘得玲珑剔透,生机无限,山的雄浑苍茫,水的灵秀雅致,雪的晶莹剔透,人的刚毅顽强,尽在其中。人类的审美心灵,山水是融为一体的。这一江寒雪,扬扬洒洒,拥千山之怀,隐万径之踪,宏大的气象,却又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天地。“孤舟”一词仪态万千,一个“孤”字,抒写了独处的孤寂。“舟”,则不仅是“蓑笠翁”的载身之物,而且寄情寓意,含义颇多。“一叶扁舟”的来去无羁,“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适涣散,种种情态寓于“孤舟”兩字,情境深远。“蓑笠翁”是诗的主体,是诗的灵气,使得空寂的自然之境顿时获得了生命的灵动。“独钓”一词,使一个洁傲执著的“蓑笠翁”跃然于眼前,在这境象中又展现一个了悟的世界,抒写了孜孜不倦于修养自我者的执著追求。“独钓”的内涵被无限的过去托举于手掌,独钓的存在就是人格的存在。“独钓”是与天地时空的一种对立、与不可逆违的命运的一次对抗,在对立对抗中人与自然豁然相通,达成了一份和约,又在和约中生成了傲岸独立、悲郁沉宏的天地精神。此刻,运动与静止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引领着渔翁的生命步入宁谧、静远、幽清、空阔无声、寂然迥旷的精神域所。诗句展现动与静交织映衬,在一个冰清玉洁的空寂世界里,深刻地揭示了对佛理、佛性的参悟,破除了“我执”、“法执”,达到身心超脱,圆而寂的最高佛境。动态的描写宏大而激扬,静态的描写冷寂而执拗。
  “钓雪”之冷已非一般意义的寒冷。而是因生理上的冷上升至心理、精神世界的寒冷与孤寂。正如“雪中芭蕉”一样具有对立映衬的反差效果。这种反季节的垂钓才是本诗的关键所在,若雪中无钓者,或钓不在寒江中,便不会产生如此“凄神寒骨、悄沧幽邃”的震撼效应。钓这种行为本身那根钓丝就是极好的象征物,一头系于人心,一头系于自然,把孤寂、有所期待的心境与寒冷、坚硬的自然之境接连起来了。它使动态之心与静态之物水乳交融。茫茫雪野、山川冰河,全凭一根若有若无的钓丝与浩渺无际、困顿郁塞、情趣超然之心灵世界融为一体,这种妙想真可谓“天赋”予之。诗中之“孤”、“独”二字是用来修饰人的,突出的是心境;“寒”、“雪”二字是修饰“江”的,突出的是自然。但二者既已沟通,则老翁心动,即是寒江鱼动;寒江孤静,便是老翁心静,心境与自然全凭一“钓”字使之难解难分。动者不仅是人心,无声之雪也有一种动感,它与钓一样,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契合的佳构。“钓雪”是那样轻微清越,客观存在显示着、证实着这个世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而这存在与生命力又多么寂静,空无,凄清相通,于是它昭示:只有那超动静的本体才是不朽的。[4]“孤舟”、“独钓”都有游于大道的意思,但“独钓”较侧重于离世弃俗、高蹈出尘的外在行迹,而“孤舟”更侧重于排除欲念、寂虑静心的内在修养。两者从内外两方面形象地比喻了如何达于大道之径。“独钓”是一种境界,达于天地的大道之境界。
  不注重外在形迹,执著于内心世界,正是佛之定境。定方能静,静方能思,思方能慧。《江雪》把“蓑笠翁”置于自由无羁中,在超脱凡俗玲珑剔透的空灵中沉思探索。思,是要寻找到真正的宁静,达到慧的明悟。实际上,“蓑笠翁”正是诗人的形象。在“独钓”的世界里,佛禅意趣与诗人上下求索的儒之主体精神完美结合。寂寥空茫的境象,冰清玉洁的天地,孤高清傲的诗人,浑然相融,获得了独特的诗性境界。
  三
  儒家思想是诗人的政治、生活态度,也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而佛禅思想则是与乐天安命的“独善”观念同行共至,是他明哲保身的法宝。儒为正道,佛是别苑。佛性只为避杂养神而已。而柳宗元是把佛理与自身的主体精神合而为一,以儒融佛。在他孤寂的一生中,抑郁、寂寥均需空灵、神定作精神的支持和安慰。儒理佛义融合为一体,成为柳宗元艺术思想的核心。《江雪》的寂清世界的蓬勃生气,正是儒佛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有感于现实生活的启发,创造了壮阔高远的艺术境界,传达对社会,人生的洞见与察悟。在寥廓空寂之中人与自然的对话,那种在空寂之中的企盼和莫测,与宇宙同心,与天地同流。
  诗人正是在这雪境中发现并重回大地,因而将内心的幽愤惨沮的抑郁之情,通过渔翁形象如火山一般向外喷射。因此这孤舟渔翁,是诗人情感宇宙中的一轮太阳,将光芒射向四方的无限寒空,让冷寂的境界里产生一些光亮,给人间带来一点温暖,为诗人那破碎痛苦的心增添一些慰藉。[5]
  为了达到儒家的“言志”、“明道”的目的,诗人运用了“为情造境”的手法,通过写“鸟飞绝”、“人蹤灭”,造出一个万象俱寂、寒气袭人的环境,以孤舟独钓的渔翁来点缀雪后江上景色。尽管大雪吞没万物,严寒封锁大江,渔翁却傲雪垂钓,于是革新失败之后,困于厄境,穷于蛮荒,悲愤、孤寂、幽怨、苦闷然而坚毅、执著,傲岸不屈,守志不渝的改革者形象便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这样,便抒发了诗人之志,写出了诗人崇高的人生体验,渗透了儒家的美学思想。《江雪》是一首深沉咏叹生命之歌,流荡于酷寒雪境中的是不甘屈服、坚毅执著的生命之韵。
  《江雪》表面的寂静掩盖着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作品建立的世界要将这世界中的事物意义化,作品展示的大地则要将大地上的一切无意义化,正因为如此,属于蓑笠翁世界的独钓、孤舟在作品中讲独钓、孤舟的故事,属于大地的雪则沉默无语将自己展示为不可穿透、充满神秘之物。作品是世界与大地斗争的场所,作为这一场所,作品才成为艺术作品。大地是涌现着、庇护着,是不屈不挠的东西。由于这种斗争中的自我超出并包含对方的特点,大地无法离开世界所敞开的领域,因为大地本身是在其自行锁闭的被解放的活动中显现的。而世界也不能离开大地而独自成其存在,因为它的一切根本的境地和道路都建立于一个坚固的基础——大地——之上。
  大地是生活的底蕴,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片断中,只要我们倾听,都可以听到大地的回声、大地的召唤。不同的生活片断有不同的底蕴,大地也因此而各异。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人,但人时常听不见大地的声音。这需要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将大地展示出来。大地在树木和植被的下面隐蔽着,它是无声的律动。这律动如诗如画,寂静无声,却又等待我们去倾听——倾听它那悠远而幽深的乐音。大地不只是“林间空地”,它还是“林中路”,它是永远走在路上。大地与世界的斗争,引发人们对世界的抗争与求索,以重回世界的路上。由此,完成了《江雪》诗歌意境张力的扩大与内涵的拓展,也完成了诗人从“大地”重返“世界”的努力,使诗人走在世界的路上。
  
  参考文献:
  [1]鲁峡.“人境俱夺”的儒佛境界——从《江雪》看柳宗元的儒佛思想[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03).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4,145.
  [3]马欣.禅悟与空灵之美[J].五台山研究,2009,(03).
  [4]纪永贵.寒江独钓钓什么——柳宗元《江雪》诗解析[J].鉴赏探讨,2002,(02).
  [5]吕国康.《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J].柳州师专学报,2004,(01).
其他文献
摘 要: 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将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高产生影响。作者基于亲身参与对西南交通大学众多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基本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了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及其教育方面具有明白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等优点,也指出了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及其教育方面存在提高人文素养的行动不积极、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较差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
摘要:王尔德的童话《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与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两住作者处理相似题材的方式又有极大不同。这些差异既来自书写者迥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念,又与其不尽相同的美学理念存在关联。  关键词:王尔德 《打渔人和他的灵魂》 安徒生 《海的女儿》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
摘 要: 当前,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面临严峻形势,对高校如何培养出优秀合格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理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巨大考验。本文从构建科学的体系、构建体系的优势及多角度、多样化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出发,对应用理学专业归属感体系作初步探究,从而提高应用理学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应用理学专业 归属感 构建体系  专业归属感是指学生所感受到的被所属专业接受、尊重的心理
摘 要: 提升职业素养是中学政治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了解培训对象的前提下,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是做好培训的基础性工作。在培训工作中,“专家引领和名师示范相结合”、“激发职业热情”、“坚定和重塑政治信仰”是关键点。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育 骨干教师 职业素养  “一生成就看职商”一语道出了职业素养在个人职业成长和发展中的地位。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生涯的成败也内在地由其职业素养
摘 要: 《我亲爱的甜橙树》有助于班主任以一个孩子的身份,融入学生群体中,体会调皮孩子的心理,真正帮助这些孩子进步、成长。拒绝给孩子温柔是孩子的灾难,也是教育的灾难。拥有浪漫奇幻的遐想是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知,是老师——孩子的朋友,引领孩子天马行空地描绘童年——用文化、想象力、优美情感编织的最好礼物。教师应该亲手把美交到孩子手里,用美润泽儿童美丽的心灵,这是教育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以一则教学片段为例阐述了竞赛教学法在普高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揭示了竞赛教学法的优点,并列举了竞赛教学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竞赛教学法 合作 竞争 情境    在当前的普通高中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政治课提不起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政治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想方设法,极尽所能,但课堂气氛依然沉闷,学生很少参与进来,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
摘 要: “同课异构”活动在现行教学活动中异军突起,备受广大老师青睐。为强化该活动的实际效果,本文以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为例,阐述了对课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反思,进而证明了在同课异构活动后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通过深刻的教学反思,让教师的思想在融合与碰撞中借鉴启迪,共享资源,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教学反思 有效性  一、同课异构活
摘 要: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少年巫师哈利·波特的形象。透过这位少年英雄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诸如家庭背景、童年困惑和对家庭对亲情的渴望等方面,哈利·波特的成长之路上随处可以窥见罗琳童年的生活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哈利·波特》打通了罗琳重返童年的途径。  关键词: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 哈利·波特 成长经历 罗琳  当
摘 要: 杭州国立艺专剧社作为校内学术团体之一,首先体现了艺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育方针,同时它的影响又超过一般的学校社团。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它公演的剧目更是受到了社会的肯定,为日后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关键词: 艺专剧社 创立背景 《茶花女》 评价  杭州国立艺专自1928年成立以来,除努力办学外,师生在课余时间还积极开展艺术活动,成立各种社团。其中有学院
摘 要: 新时代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嵌入式馆员是一段时间内,专门为某一用户(群)服务的馆员具有工作定位与用户一体化、服务方式的主动化、服务途径的多元化、知识服务的泛在化等特点。嵌入式馆员应该是信息资源导航员、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图书情报专业的能手、用户有效的联络员。因此,要注重培养嵌入式馆员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外语能力。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嵌入式图书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