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倾慕赵之琛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在台北朋友给我看了一方印章,一方让我久违但是印象深刻的印章。说久违是因为这方印章曾经是西泠印社拍卖首个篆刻专场(2006年秋拍)的拍品,那个专场366个标的800方印章,两三个小时下来,各有得主,悉数拍出,轰动了艺术市场和篆刻界,但是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专场上的任何一方重要印章。而印象深刻是那个专场取名“犀象印萃”,主打拍品是出自近现代篆刻名家之手的犀角和象牙印章,比如张钧衡的35方龟钮犀角收藏印、吴昌硕刻“人生只合住湖州”象牙印、方介堪刻张大千闲章“潇湘画楼”象牙印等等,也有少数非犀角象牙章,其中包括这方赵之琛刻寿山芙蓉羊脂白石章。
  芙蓉石产自福州市郊月洋乡,为寿山石的一种,是印石名品,因其色质和洞坑的不同,有白芙蓉、黄芙蓉、红芙蓉、芙蓉青、上洞芙蓉、将军洞芙蓉、芙蓉冻等品种,其中白芙蓉又依各自所白有藕尖白、羊脂(猪油)白、雪白诸区别,明代中期之后特别是清代乾隆朝以来极为篆家印人喜爱。赵之琛这方羊脂白芙蓉石章,长2.7厘米,宽1.5厘米,通高2.9厘米,料虽不大,但凝脂若玉,纯净温润,而且印文边跋内容好,刻得也好,在这个以犀象印材主打的专场里一点不输人眼睛。我嘱朋友关注此印,果然朋友以20余万元的价格竞得,收入囊中。一眨眼六七年过去了,印长年龄添的是包浆,人增岁月留给生命的是记忆,忽然在台北重睹这方印章,拳握把玩,便有一种心情缠绕,那份感受就不仅仅是快慰两个字了。
  我于赵之琛是心有倾慕的,不仅因为他与我同里,都是杭州人,也不仅因为他印章刻得好,名列西泠八家,艺高执时代牛鼻,更因为他为艺的同时为学,至晚年刻章,无非将烂熟于心的篆法、刀法、章法服务于所刻印章的内容,故赏其印读其跋,丝丝入扣,字里行间都有营养。比如此印,印面所刻为“忍辱波罗蜜”,边跋则是对印面文字作阐释,五六十字,疏义释理,读来亲切如同家常聊天:
  佛说六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伤,名羼提波罗蜜,即金经所谓忍辱波罗蜜也。愚谓忍字尤为学人入手要法,企云亦以为然。因作此印,并记数语于上,次闲。
  所谓“忍辱波罗蜜”,句出佛教经典《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有七种汉译本。“六波罗蜜”是梵文satparamita的梵汉并译,也译为“六波罗蜜多”,意译则为“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无论哪种译法,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即六种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者途径。六波罗蜜多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而“忍”也可译作“羼提”,二者的不同,一为意译,一为音译,意思就是“忍”或者“忍辱”。《金经》(即《金刚经》)采用的是意译,赵之琛这方印章依的是《金经》译本。寥寥数语,把这个佛学概念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可见赵之琛对佛学知识的了悟和熟稔。
  此印无上款,显然不是为人所作,而是赵之琛自用自励的闲章。但是跋文中提到了一个人——企云。企云是谁?不知道。2010年上海博古斋秋拍曾经拍过一方老坑芙蓉朱文长方印“木雁斋”,也是出自赵之琛之手,并有百余字长跋,刻印缘由据跋文所述,是赵之琛的朋友持一方丁敬所刻“木雁斋”小印来访,丁敬是篆刻浙派的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也是赵之琛崇拜的印学圣贤。摩挲前贤遗珍,赵之琛自然欢喜,于是两个人有一番与篆刻相关的精彩对话:
  赵:“研叟(丁敬,字研林)……篆法醇古,直诣秦人,余谓习斯技者,以秦汉为宗,而参以研叟刀法,始克纯乎。”
  企云:“是矣!然须得汉人印法为耦(耦:读“偶”声。意为两人各持一耜骈肩而耕,引伸为骈肩并行),子曷不为余成之?”(曷:读“何”声。此句大意:先生何不以此为我刻一印?)
  赵:“走笔刻之,非敢与研叟抗衡,亦聊应企云之命耳!”
  丁敬与赵之琛,一个开篆刻浙派风气,一个继学先贤,中兴浙派,前者自然不知来者有赵之琛,赵之琛却唯丁敬是贤,礼敬不违,真是西泠佳话!于是明知朋友激将,赵之琛依然为其刻了一方“木雁斋”印,而边跋所刻就是上述对话。读者朋友一定注意到了,这位朋友就是企云,与“忍辱波罗蜜”印边跋提到的那位“企云”是同一个人。在“木雁斋”边跋的开头,赵之琛称“企云”为“梁六企云”,由此我们知道了“企云”是赵之琛的一位既懂得篆刻又理喻佛学的朋友,姓梁,大约排行第六,所以赵之琛称他“梁六企云”。此时是“己巳秋仲”(嘉庆十四年,1809年),赵之琛29岁。
  那么“忍辱波罗蜜”印是赵之琛什么时候的作品?这方印上赵之琛没有刻年款,我们只能从印章内容以及篆刻风格上来加以推断。我认为是赵之琛中晚年时期的作品,理由如下:
  一是赵之琛研佛,普遍的说法他读佛经、摹写佛像是晚年的事,这与印章的内容相符。但是何谓晚年论家没有定论,60岁?赵之琛生于1781年,卒于1852年(另有1860年卒说),享年72岁。如果是60岁,可我们至少在赵之琛50多岁的时候已经看见他在作品上署“补罗迦室”斋号了,比如他曾为友人绘一帧奇石图扇面,款署“道光乙未秋仲晓坐补罗迦室”,“道光乙未”即1835年,其时赵之琛虚龄55岁。以“补罗迦室”取代“寄萍室”(赵之琛原有斋号)作为他的常用斋号,是赵之琛研佛的标志。与之相对应,赵之琛摹写佛像的画作也是50几岁时开始出现,笔者就曾见过。所以,赵之琛读经摹佛并非晚年的事,而是50多岁的中年时候已经开始了。因此,说这方印为赵之琛中晚年所作,符合逻辑。
  二是比对他的存世作品也可以得到证明。比如收藏于浙江博物馆的“钱唐汪氏迈孙所得”印、收藏于西泠印社的“贯洋桥畔旧茆庐”印,前一印朱文,刻于1834年,后一印白文,刻于1847年,1834年赵之琛54岁,1847年赵之琛67岁。前后相差13年,但是篆法刀法不仅二印相仿佛,与“忍辱波罗蜜”印也相仿佛,尤其后一印。赵之琛篆刻师承陈豫钟(字秋堂,西泠八家之一),筑基秦汉,兼蓄浙派众家之长,其运刀尤以仿汉人切玉法为最,深具功力,当年他与陈曼生一样,是西泠八家后四家中楷模印坛的大家。切玉法治印是他最显著的风格特征,伴随他的艺术历程通贯一生,在印坛留下一道长长的印迹。由此来看“忍辱波罗蜜”印的创作年代,我们既然不能确切断代它的作年,就不如宽泛些,定其为中晚年,即五六十岁这个范围,应该是合理的。很巧,这与赵之琛的创作涉足佛教题材,也相一致。而奏刀那么有力,边跋那么精微,他那个时代没有老花眼镜,真要是晚年(老年)是刻不出来的。
其他文献
“我不能坐视我们倒退回1972年”  8月31日,得克萨斯州Fort Worth市“全女性健康诊所”(Whole Woman’s Health clinic)的医生们从清晨工作到午夜。这一天,他们接待了117名病人,最后一名病人在晚上11点56分完成诊疗。作为一个提供堕胎的诊所,这种忙得昏天黑地的状况并非常态。第二天,整个得州所有堕胎诊所里的景象将会是另一副样子:病人人数大减,候诊室几乎空无一人,
期刊
第三次分配的命脉在于自愿、透明,  有公众广泛参与,善款善用,不断做大慈善蛋糕  最近,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把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令公益捐赠、民间慈善实现破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关于第三次分配的鲜活案例  我国经济学界和公益慈善
期刊
进入重建的阶段,救灾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而“观众”却早已离场  7·20河南洪灾发生一个多月后,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仍在不断复盘这次灾难响应的过程。  按照以往的经验,灾害发生时,对“人”的救援是第一位的。7月20日19:40,卓明在微博发布紧急求助信息渠道,目的是将核实后的求助信息对接给救援队,确保救援的及时准确。  待人员被救出,饮水、食品、消杀等物资成为他们生存的必备条件,卓明灾难
期刊
他始终保持姿态,平视着音乐、疾病,以及生活  进入代博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有几样东西:一架红黑相间、镶着些金色纹路的羽管键琴;一块淡淡马卡龙色的婴儿区,占去了客厅的一半面积;以及被唱片码得满满的格子柜,占了两面墙。  “家里差不多得有上万张唱片。”女主人曹煜涵告诉记者。招待客人是她来负责——她先是熟练地从厨房拿来了气泡水和一些码好的零食;之后,她又把采访需要的椅子搬进书房。一旁的代博自然地牵住她的
期刊
【摘要】女篆刻家刘淑度作为齐白石的弟子,不仅得到白石家法真传,印风瘦劲刚健,作为女性的她,治印精工闲雅更是别于其师的重要特征。中国艺术史上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女印人更是屈指可数,这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性别不应成为衡量艺术高低的藩篱,对艺术的评价应回归于艺术本身。  【关键词】刘淑度 篆刻 女性 艺术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齐白石老人曾经感叹
期刊
如果更多人去看“没被看到处”,资源就更容易实现均衡性配置  “捐太多了”“够了”“不要了”……  河南水灾牵动人心,来自各界的捐赠源源不断涌向灾区,但很快就出现捐赠“饱和”的质疑,甚至有批评“用力过猛”。难道这次救灾真的“小题大做”了吗?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8月9日7时,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
期刊
当代正书创作专题  编者按:随着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的举办,当代正书创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审美特征:书体、用笔、结字、取法、书风等力求多元化。但另一方面,正书创作也日益呈现出『非正书化』的特征,即于正书体中杂糅行、草诸体,成为当代正书创作的一大景观,并引发书坛的关注与思考。 基于此,本刊特策划『当代正书创作专题』,约请李刚田、薛帅杰、杨吉平等撰文,并约请当代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版本时代。首先介绍肃府本《淳化阁帖》故宫藏本七种拓本及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并且以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的墨纸尺寸、开数、印章等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对比,推论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本。后又以肃府本《淳化阁帖》与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一《石渠宝笈》著录本一在各单帖数量等进行比勘工作。其次,以日本清雅堂本肃府本一影印本一特点与故宫藏
期刊
当今时代,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是书法艺术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上有充分的自由,各种思潮,各种主张,各种创新探素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种宽松活跃的艺术氛围,必然推动书法艺术新的繁荣。但也要看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书家过多地关注视觉形式,对书法传统文化内涵有所忽视;中西文化的融会开阔了书法家的视野,但也容易导致对传统的漠视;书法艺术市场的发展,改善了书法家的生存状
期刊
清代中期,在扬州及周边地区活跃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的书画风格以迥异于传统画风而著称,被世人称为“扬州八怪”。南通画家李方膺就是其中一位。  李方膺,字晴江,号虬仲,又有仙李、衣白山人、借园主人等别号。他擅泼墨写意“梅、兰、竹、菊”四君子,工诗文书画,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梅花是李方膺最爱的题材之一。《国朝画徵续录》记李方膺作画“尤长于梅,作大幅丈许,蟠塞妖娇,于古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