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梅花最可人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期,在扬州及周边地区活跃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的书画风格以迥异于传统画风而著称,被世人称为“扬州八怪”。南通画家李方膺就是其中一位。
  李方膺,字晴江,号虬仲,又有仙李、衣白山人、借园主人等别号。他擅泼墨写意“梅、兰、竹、菊”四君子,工诗文书画,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梅花是李方膺最爱的题材之一。《国朝画徵续录》记李方膺作画“尤长于梅,作大幅丈许,蟠塞妖娇,于古法未有”。他曾在一梅花册页中题写道:“铁杆盘根碧玉枝,天机浩荡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同时,李方膺与“扬州八怪”的其他画家一样,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
  这幅《墨笔梅花图卷》(南通博物苑收藏)创作于清乾隆二十年,纵46.2厘米,横167.8厘米。画家用折枝法以浓淡墨加焦墨点写梅树枝干,交错穿插,密而有序,乱中有法,梅树的清刚气格油然而生。画幅中央,数枝梅梢从上而下倾泻,枝梢部繁花怒放,间点花蕾,画家用淡墨圈瓣、浓墨点蕊,将一幅巨作用妙手剪裁,摄取其最使人赏心悦目的一段构成美妙的艺术意境,不仅表现出梅花的天然神韵,更突显了画家的奇巧构思,春风送暖、益人济世的情怀跃然画中,正可谓“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
  李方膺的艺术观根源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出生在一户书香人家,青年时代就立愿“奋志做官,努力作画”。他先后六任州县官,是百姓爱戴的清官,然而其刚正不阿的性情给他的仕途带来几多艰险。雍正八年(1730年),李方膺任山东乐安知县,适逢特大水灾,眼看灾情越发严重,灾民快要饿死,他毅然担起责任,不待批准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又组织民工,修堤筑坝,帮助灾民度过来年的春荒。雍正二十年(1742年),李方膺调任兰山县知县,因拒不执行河督劳民伤财的开垦方案,被革职入狱,直至河督获罪革职,他才得以出狱复官。乾隆十四年(1749年),李方膺任合肥知县,因被上司诬陷,以贪赃之罪名撤职受审。事隔3年,案情才水落石出。凡此种种,心中的失意与愤懑可想而知,于是李方膺绝意仕途,以笔墨来营造他孤傲的精神天地,以丹青来倾泻生命的激情。他将梅花喻为真、善、美的象征,希望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渴望出现一个没有丑恶的朗朗乾坤。他在《题画梅》诗中写道:“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
  李方膺对梅花有着执着的情怀,作品上时常钤有“梅花手段”、“问梅消息”等闲章。他在南通的住所也题名为“梅花楼”,庭院周围栽满梅树,置身其中,吸香纳气。袁枚在《李晴江墓志铭》中记述了一则小故事:乾隆十三年,李方膺代署安徽滁州知州,一到滁州城,他便打听欧公手植的梅树在何处,当得知种在醉翁亭,急忙赶至,铺毯跪地而拜。这不仅表现了他对先贤欧阳修的景仰,也看出他对梅花的热爱和向自然学习的精神。
  李方膺爱梅、画梅,以此传达自己的个性情感,他所作的梅花图及题梅诗,如:“洗尽铅华不染尘,冰为骨格玉为神;悬知天上琼楼,点缀江南万斛春。”“天生懒骨无如我,画到梅花便不同;最爱冰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春风。”等等,其实都是画家本人品格的写照。
  因此,李方膺笔下的梅花与古人不同,与同辈汪士慎、高翔、金农等人所画之梅也不同,是“自立门户”之梅,是欹横拙枯之古梅。他总是在种种“迁想妙得”中实现与梅的“神遇而迹化”,正如他在卷尾中所题:“予性爱梅,即无梅之可见,而所见无非梅也。日月星辰,梅也;山河川岳,亦梅也;硕德宏才,梅也;歌童舞女,亦梅也。触于目而运于心,借笔、借墨、借天时晴和、借地利幽僻,无心挥之而适合乎,目之所触又不失梅之本来面目。苦心于斯三十年矣,然笔笔无师之学,复杜撰浮言以惑世诬民,知我者梅也,罪我者亦梅也”。这种既不失梅的本来面目,又借助艺术想像,在梅与非梅之间、梅与我之间得梅之性情神韵的创造,已进入了艺术的化境。郑板桥在《题李方膺墨梅卷》中写道:“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晴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奇,以孤见实,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画者,绝不刻画,乃真刻画也。岂止神行入画,更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李方膺终因仕途坎坷,积郁成疾,不治而终,享年60岁。这对于一个处于创作盛期的画家来说是莫大的遗憾。临终时他留下遗言,作为盖棺的铭词:“吾死不足惜,吾惜吾手!”
其他文献
当出现“要么忍,要么滚”时,你会怎么选?  前些天,某公司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连上了10个热搜,再一次引发社会对于性骚扰,特别是职场性骚扰的关注和讨论。  千万不要以为,您和性骚扰,还隔着一个吃瓜的距离。  性骚扰,在生活中可能无处不在。  地铁里的咸猪手,您遇到过吗?被人长时间盯着敏感部位看,您会觉得别扭吗?听到身边的人和你开了一个和性有关的玩笑,您笑得出来吗?电视剧里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动不动就
期刊
“我不能坐视我们倒退回1972年”  8月31日,得克萨斯州Fort Worth市“全女性健康诊所”(Whole Woman’s Health clinic)的医生们从清晨工作到午夜。这一天,他们接待了117名病人,最后一名病人在晚上11点56分完成诊疗。作为一个提供堕胎的诊所,这种忙得昏天黑地的状况并非常态。第二天,整个得州所有堕胎诊所里的景象将会是另一副样子:病人人数大减,候诊室几乎空无一人,
期刊
第三次分配的命脉在于自愿、透明,  有公众广泛参与,善款善用,不断做大慈善蛋糕  最近,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把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令公益捐赠、民间慈善实现破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关于第三次分配的鲜活案例  我国经济学界和公益慈善
期刊
进入重建的阶段,救灾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而“观众”却早已离场  7·20河南洪灾发生一个多月后,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仍在不断复盘这次灾难响应的过程。  按照以往的经验,灾害发生时,对“人”的救援是第一位的。7月20日19:40,卓明在微博发布紧急求助信息渠道,目的是将核实后的求助信息对接给救援队,确保救援的及时准确。  待人员被救出,饮水、食品、消杀等物资成为他们生存的必备条件,卓明灾难
期刊
他始终保持姿态,平视着音乐、疾病,以及生活  进入代博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有几样东西:一架红黑相间、镶着些金色纹路的羽管键琴;一块淡淡马卡龙色的婴儿区,占去了客厅的一半面积;以及被唱片码得满满的格子柜,占了两面墙。  “家里差不多得有上万张唱片。”女主人曹煜涵告诉记者。招待客人是她来负责——她先是熟练地从厨房拿来了气泡水和一些码好的零食;之后,她又把采访需要的椅子搬进书房。一旁的代博自然地牵住她的
期刊
【摘要】女篆刻家刘淑度作为齐白石的弟子,不仅得到白石家法真传,印风瘦劲刚健,作为女性的她,治印精工闲雅更是别于其师的重要特征。中国艺术史上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女印人更是屈指可数,这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性别不应成为衡量艺术高低的藩篱,对艺术的评价应回归于艺术本身。  【关键词】刘淑度 篆刻 女性 艺术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齐白石老人曾经感叹
期刊
如果更多人去看“没被看到处”,资源就更容易实现均衡性配置  “捐太多了”“够了”“不要了”……  河南水灾牵动人心,来自各界的捐赠源源不断涌向灾区,但很快就出现捐赠“饱和”的质疑,甚至有批评“用力过猛”。难道这次救灾真的“小题大做”了吗?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8月9日7时,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
期刊
当代正书创作专题  编者按:随着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的举办,当代正书创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审美特征:书体、用笔、结字、取法、书风等力求多元化。但另一方面,正书创作也日益呈现出『非正书化』的特征,即于正书体中杂糅行、草诸体,成为当代正书创作的一大景观,并引发书坛的关注与思考。 基于此,本刊特策划『当代正书创作专题』,约请李刚田、薛帅杰、杨吉平等撰文,并约请当代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版本时代。首先介绍肃府本《淳化阁帖》故宫藏本七种拓本及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并且以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的墨纸尺寸、开数、印章等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对比,推论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本。后又以肃府本《淳化阁帖》与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一《石渠宝笈》著录本一在各单帖数量等进行比勘工作。其次,以日本清雅堂本肃府本一影印本一特点与故宫藏
期刊
当今时代,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是书法艺术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上有充分的自由,各种思潮,各种主张,各种创新探素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种宽松活跃的艺术氛围,必然推动书法艺术新的繁荣。但也要看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书家过多地关注视觉形式,对书法传统文化内涵有所忽视;中西文化的融会开阔了书法家的视野,但也容易导致对传统的漠视;书法艺术市场的发展,改善了书法家的生存状
期刊